刘立中先生将《江淮息壤》的文章分为八辑,有写涟水见闻人事的,有写涟水名人趣闻的,也有写涟水山水传说的,总之,一路读来好像在涟水这个地方走了一圈,那些鲜活的风俗人情,让读者受到了苏北苏中地区的一些所见所闻,对涟水这个地方是有所了解了。感受到了浓浓的乡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江淮息壤(刘立中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立中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立中先生将《江淮息壤》的文章分为八辑,有写涟水见闻人事的,有写涟水名人趣闻的,也有写涟水山水传说的,总之,一路读来好像在涟水这个地方走了一圈,那些鲜活的风俗人情,让读者受到了苏北苏中地区的一些所见所闻,对涟水这个地方是有所了解了。感受到了浓浓的乡亲。 内容推荐 刘立中的《江淮息壤》,渗透了当地的泥土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情,他对故乡爱之甚深,因此他笔下的人与事也就驾轻就熟、栩栩如生。写桃园,写百年黄杨,写灶画,写渡口,写白鱼锅贴与涟水鸡糕,都让人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正是这种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读后不能忘怀,相信喜欢老刘作品的读者也一定会有此同感。 目录 序言 对家乡的祝愿 第一辑 大禹的脚印 大滩涂 厚土 大淮河 盐河啊,我的母亲河 盐河今昔谈 博客秀:建房造地 第二辑 高沟酒今世缘 高沟捆蹄小记 南干丝北鸡糕 白鱼锅贴 珍品,马义菜包子 神仙粥的故事 吃豆丹 酱味 雪窖酒 小蒜、胡萝卜、玉米棒之类 榆钱 吃的礼仪 第三辑 王嘴村见闻 春日村景 农民不养猪了 不拐磨了 楼房成地标 风水问题 人口与土地 庭园经济圈 表弟家的小店 村宴 和谐村风 第四辑 回忆李干成 我所知道的吴强 身上的子弹心中的歌 刘守逊烈士碑亭记 潘绍余其人 老朱 走到长江边 凭吊涟水古战场 第五辑 侠义豪情 再访炎黄学院 吴承恩的祖籍在涟水何处? 诗人鲍照的故里在何处? 米芾的洗墨精神 “一月安东令”吴昌硕 顾祝同的传说 汪大吹 两个卖壮丁的人 被卖的女人 两个老光棍 小地主蔡大 乡丁洋高腿 罚讨饭 第六辑 渡口 贾庄 戒方,土日晷,小庙 与麻雀共舞 晒书,紫苏叶 日记一则 绝响 风筝工程 赌草 打花生 烤火 鬼子来搜枪 花园 桃园 家蛇 鞋忆 歪根楝 铜盆柿子树 百年黄杨 枳 构 杨树天下 后院的那窝狐狸 第七辑 家乡俚语识源 草野人教字 雷雷歌 家乡小戏 啃狗牙 灶画 中秋拜月 过年 拾趣(划拳唱令) 寡妇抱树 抢亲 陪铳 治疟 与舅一起捕黄鼠狼 乡人拜母坟 母坟碑记 甏中秘史 《涟水刘氏(斌房)族谱》续修序 第八辑 涟水神话录序 仙女姑嫂 豆腐仙翁 张邋遢,拉宝塔 证因大师灭白鳝 建塔 老吹乌 天上本来下面粉 后记 试读章节 家乡的土地有多深有多厚?家乡的平原有多广有多阔?这是我们少年时代的疑问。 长大后,逐渐明白了故乡的村子属于江淮平原,江淮平原是苏北大平原的一部分,而苏北大平原又是太行山以东的大海向东退去,长江黄河淮河向后收缩的结果。海中之山成了东岳泰山,东海的一个海湾变成江南的太湖,江淮平原同时在黄海之滨延伸舒展。这一过程经历了千年万年亿年。那中间才有东夷人在这里定居,那中间才有孔夫子站在如今的东海县孔望山上观赏海潮,那中间才有一代代少年爬上屋顶遥望远处的山峰。平原上的孩子想象不出山是什么样子,只知道地是平的,一望无际,永远伸展,没有尽头。啊,它是上天恩赐的神土,还是大禹的父亲鲧从玉皇大帝那里偷得来的息壤?其实,海滨平原的形成是江河夹带来的泥沙淤积,还有海潮的推拥。涟水在唐宋时代还地处海边,宋代诗人张耒在《过涟水》诗中写道:“城头落日在旗竿,城外长淮水漫天。左海门前灯火尽,舻声讴轧夜深船。”后来,由于黄河夺淮,作为淮河入海口的涟水县淤积得最快,据说只花了三百年的时间,涟水就远离大海了。那曾由团墟河、七里河、遏蛮河、平旺河、官河等五条河在那里汇合入海的五港,西周时仍为黄海滩涂,元代版图上才出现它的大名。现在,它已成为远离黄海一百多公里的内陆乡镇了。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来说,大海在涟水留下来的是大片的盐碱地,遍地的红色的肉生生的盐蒿。在我少年时代,好多盐碱滩是没有人耕种的荒地,人们在上面刮盐硝,用刮来的白碱土放在缸上浇水淋盐,民间仍有唐代高适描写的遗风:“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今天,人们在挖土时常常挖出黑土塘,那就是被淤塞了的过去村庄的吃水塘。一座座湖泊消失了,连名气很大的硕项湖也消失了。地图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沟”和“荡”的名称,当然,也出现了有纪念意义的以“湖”为名字的乡镇。 现在,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田,是稻麦两季的良田,给人们以厚土生万物的想象。厚积薄发,那深厚的土壤会年复一年生长出粮食,产生无穷的财富,养育着这海曲之乡的一代代儿女。 这就是我的故乡由沧海变桑田的历程,由江河与大海生育成厚土的历程,生育成一片平展而广阔的沃土的历程。 那么,这片深厚的沃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片沃土的成分来源之多,应该是世界第一,无与伦比。淮河把神州中原上的古老土壤带来了,那是历代帝王踏过的土壤,那是大禹查寻过的土壤,那是李白、杜甫吟唱过的土壤,颗颗粒粒,粒粒颗颗,承载着中原文化与人文底蕴。在一千年前黄河由于一时高兴忽然南下,甩八百年的时间从西北高原运来泥沙,那是经过昆仑山上白雪清洗过的泥沙,那是十个省的路程磨炼过的泥沙,那是五彩缤纷的矿物质丰富的泥沙。长江像是与黄河、淮河比赛似的,带来了西藏的气息,川滇的风味,两湖楚人的歌唱,还有那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三峡岸边如歌如泣的纤夫号子,江西王安石、欧阳修们的文采,徽商们的经商经验和智谋。长江、黄河、淮河为这块平原的伸展发祥增光添彩,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江淮平原是金光灿烂的地方,涟水是中原冠带之地。这块沃土是多么丰硕啊!这块沃土是多么深厚啊!这块沃土是多么让人浮想联翩啊! 汇聚着黄河辽阔粗犷性格的这方土地,汇聚着淮河中原千古文化和“逐鹿”精神的楚尾吴头之处,汇聚着长江各民族的歌声和楚王爱细腰一类的多彩多姿的风习,这种种的融合,沉淀出一种博大的精神。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这就是厚土精神。 皇天后土,以地为母。那么,这片厚土是如何养育着她的儿女,这种厚土精神是如何塑造着江淮人物的呢?请让我们翻一翻历史。刘邦斩白蛇揭竿而起,唱着“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回到了家乡。写出“要言妙道”《七发》的枚乘,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祖籍涟水的吴承恩,一挥笔就以《西游记》震惊世界。施耐庵躲在湖荡里写出的《水浒传》,那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在江淮大地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还有那十分魔幻的《封神榜》,也是由江淮人士推出。中国究竟有多少经典名著出自江淮平原这块厚土?你如果想弄清楚,可去查阅地方志或者去问樵夫钓叟,他们会告诉你:你若在这块平原上旅行,一不小心就会踢出一块石碑,那块石碑说不定就是古文明的一个遗存;如果你在街头书摊上随便看看,一不留神就会发现一本古籍华章。涟水城北的三里墩曾是汉高帝七世孙的封地,那里是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的遗址:在涟水城南的青岗也是这里悠久历史的证明。涟水文化,底蕴深远。P8-10 序言 我们上海九三学社文化委员会,汇聚上海新闻、出版、戏剧、美术、电影、电视、雕塑、工艺美术等各个领域中的佼佼者。如漫画家詹同,话剧演员张名煜、袁国英、朱艺、朱幸,配音演员尚华,雕塑家曾路夫、唐世储、严友仁、陈妍音、何勇,歌剧演员严继华,摄影记者葛伯勋,作家俞天白、刘巽达、朱少伟,评论家毛时安,诗人桂兴华,编辑家傅艾以,书画家冯健男、王运天、管继平、蔡剑明、柴宇……其中不少社员是著名的影视编导,如周军、盛汉清、刘立中。最近,刘立中先生有一本新著问世,嘱我为其作序,我自觉学疏才浅,不能胜任。但因为我们同是九三文化委员会的社员,便应允下来。我把他收入《江淮息壤》散文集的百余篇文章浏览一遍,先睹为快。 刘立中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从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视台当编辑,当导演。科影厂拍摄的题材十分广泛,老刘也跑过祖国天南地北不少地方,他在36年中编导了一百多部纪录片、科教片、动画片。作品获奖19次,其中《飞鸟集》、《都江堰》、《动物的眼睛》荣获国家“华表奖”、“金鸡奖”提名,《中国武术》获“百花奖”荣誉奖。由此可见,老刘编导的飞鸟、山水与中国武术都很受观众欢迎。同时,他又爱好其他文艺创作,在退休后他仍笔耕不辍,五十年来,他共创作了小说、散文、剧本与文学理论近300万字,可以说硕果累累。而这本散文集也代表了他近年来创作的丰收。 刘立中先生的故乡是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五港镇,他对涟水县有很深的感情。2006年,老刘为我执编的《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投了一篇《打花生》的散文,刊出后颇获好评。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张竹教授建议他写一写涟水这个地方的人与事。这一建议激发了刘立中先生的创作欲望,因为越是有地方色彩的风俗人事,越有其浓烈的生活气息,把它真实地写出来,很能感人。 不到半年时间,以涟水县为题材的散文集《江淮息壤》就完成了。刘立中先生将其文章分为八辑,有写涟水见闻人事的,有写涟水名人趣闻的,也有写涟水山水传说的,总之,我一路读来好像在涟水这个地方走了一圈,那些鲜活的风俗人情,让我感受到了苏北苏中地区的一些所见所闻,对涟水这个地方是有所了解了。 刘立中的散文,渗透了当地的泥土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情,他对故乡爱之甚深,因此他笔下的人与事也就驾轻就熟、栩栩如生。写桃园,写百年黄杨,写灶画,写渡口,写白鱼锅贴与涟水鸡糕,都让人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正是这种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读后不能忘怀,相信喜欢老刘作品的读者也一定会有此同感。 刘立中先生今已古稀之年,但上海九三学社文化委员会过组织生活,他几乎每次都来,在会上畅所欲言,他热爱九三学社,尽管退休,他依旧是一个好同志。 正如张竹教授所言,为人作序是名人的事,我绝对够不上。但刘立中先生是我们九三的同志,我勉为其难地写一点自己对这本书先睹为快的感想,与读这本书的同志分享作者写作的辛苦与快乐! 最后,祝刘立中先生创作丰收人长寿。 曹正文记于2011年5月1日 后记 这本散文散记创作的起因,是上海高等公安学校校长张竹教授的建议的。这本书2008年印刷时名为《故土难忘》,现经修改、增删,取名为《江淮息壤》。那年,张竹教授在看了我的《海上文集》后来电说,你能否再写一些故乡涟水的文章,连同《海上文集》里的“故乡卷”一道出本书。写作时,要照顾到涟水在海内外包括在港台的涟水游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我十分赞同。我想,我能为涟水做些什么呢?也只能做点文字记录方面的事。于是,我放下正在进行的长篇小说的创作,于2007年5月中旬回乡去参观一番,返沪后便全力写起来,从开笔到写作完成共花了六个月的时问。 写作散记,我坚持亲历、亲见、亲闻原则,坚持真实性与历史价值。记录涟水的过去与现在,重点记录文化风物,对于能承载历史瞬间细节的人物,也予以记录。 这本散文的创作除了在内容上要求真实外,我想,把江淮平原上原野之靓丽,田问草木之灵气,乡村人情之淳朴,作为对家乡审美的元素来表达。在追忆旧事时,我感到好像在努力勾勒一幅幅风俗画,那色彩,有点像老宅墙头上洇雨后留下的斑驳的印痕。记述老一代人物我有这样的感觉,像是对挂在客厅里发了黄的照片上的故人的回忆。写今天的涟水景象,当然有其靓丽的一面,但也不能夸大其辞,仍然努力写出我的所见所闻。 面对家乡总是有一种心情:孩子般的心情。这大概是恋母情结的自然表露,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诗中所述: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定居在上海,与涟水不是隔着浅浅的海峡,而是隔着一条长长的长江,人到老年同样有着乡愁。 乡愁是恋母情结的一种表现。一个人的恋母情结和眷恋故乡的情怀,是爱国爱乡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恋母情结,他是不会怀念故乡的,在提升爱国精神方面就缺失了真感实情的基础!这是我在写这本散文过程中的一点感悟,也是一个预先没有想到的收获吧。 请允许我为涟水祝福,为涟水人祝福,为涟水人的子孙祝福。同时,我真诚地感谢著名作家曹正文先生、张竹教授为我这本书写序,同时,特别感谢企业家张健康董事长对这本书的出版鼎力相助。 刘立中写于2011年元3月上海咬茧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