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大自然的规律与法则,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总想把这一规律说清楚,但是,人类的认识在历史长河中受到局限,从而总是有限,世间万物很多东西难以说得清楚,始终处于探索中。物质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它因循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变化,人们对它的每一个认识都只是对它那一时刻的认识,而且带有不完整性,这一问题永远值得探讨。道,是可以说的,却是很难说清楚的,事物的复杂性构成规律的复杂性。我们为物质起名,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把它标名出来、表述出来,但不能表述得那样全面,有时还是不准确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存有盲区,存有不科学性。事物的名称是人所赋予的,但是名称下的内容与内涵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知识,一系列的名又会从这里产生,一个个谜团紧随其后。“名,可名,非常名”物质是可以起名的,但是不会永久地把握住它,占据它,在认识中还会产生新的认识。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得愈深刻,对事物的称谓表达愈丰富,随着认识的深入观念会不断更新,认识永无止境。
我们对万物的探索,在于探索事物的源头,源头是万物的初始阶段,认识万物的源头,就认识了万物的母体。未知的事物层出不穷,对物质的认识没有穷尽。凭对新事物的认识给它标以名称,这一名称就成为这一事物的载体,这一概念就成为母体,也就成为我们以后讨论问题的基础,衍生出的概念由此而生,新的问题还会生成。举例来说,为什么我们感到古汉语难以理解,是因为古字的含意与其现在的含意出现了差异,以前这样用,现在不这样用了。历史的变迁永远伴随着知识的更新,社会愈发展分工愈细,探求愈专一。
人有情感,情感是一个很怪的东西,有时人容易跟着情感走,跟着情感走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当然也有为此产生睿智的现象)。在这条路上行走应当谨慎小心,任何偏离都会出现问题。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与情感一定有关系。在无欲状态下,处于放松的、自然的状态下,可以观察、体会到事物的奥妙,体现出与物相融洽的关系,是感受生活的结果。如果是一种追求,目的性很强的话,也许只可能观察到事物边缘特征的一些现象。
欲望(或者叫动力)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它可以平淡也可以冲动,它可以温柔也可以火热,它可以创造也可以毁灭,总之它是行为的原动力。怎样理解欲望与动力呢?打一个比方,动力好像汽车的发动机,油门小的时候汽车行进得比较平稳,你有机会观赏车外的美景;当油门加大后汽车速度加快,你已经没有机会观景了,注视前方是你的最佳选择。欲望越平和与之相关系的事越可以和谐,可以感悟的东西越多;欲望越冲动指向性越强,感受越专一,往往出现其他的问题。这就像是老子说的,出现“有欲”“无欲”与“以观其妙”“以观其徼”的关系。
名是什么?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标名认识(当然还有其广义)。有名与无名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础。无名是物质,有名也是物质,无名是还没有被认识的物质,有名是人类开始认识它了。物质来源于同一个宗源,由于变化的不同名也就随之不同了。一个事物向更多事物演变,这叫同出而异名;演变后还在演变,又叫做各有各的玄妙。
事物的统一体是辩证的,而辩证的一定是变化着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缺失哪一方面它都不会完整。不论哪一方面都有它变化的玄妙之处,我们总是处在变化的、玄妙的环境之中,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事物之中存有许多的奥妙,当不经意地打开一扇玄妙之门,你会发现无穷的秘密,这里有诱人的奇妙现象,也有形式各异的陷阱。老子将其称为“众妙之门”,为探究此门值得前行“推敲”。
老子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个深奥的道理就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或者说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自然、社会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一件看似对你无意义的事,不相关的事,其中却含着对你有意义的因素,同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你永远离不开这个变化的社会,你无法逃避这个社会。怎么办?这是社会向你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应当是你自己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我是谁?我该怎样办?如何才能生存下去?每个人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这些并不算什么问题,只不过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罢了!
P4-5
面对这样一个蓬勃而又复杂的世界,人类在为自己创造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家园,也在不经意地为自己埋下苦果。人类在创造社会时有着积极向善的因素。也有蒙昧糊涂的因素;有偏激过枉的因素,也有思考不及的因素。诸多因素推动着社会发展,形成了历史变化的必然过程,使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者。
回首历史,人类在追问,历史究竟该怎样走过?能否多一点理性?这似乎是哲学家探讨与解答的问题,他们欲为那些善良的人们寻找到人类的归宿。怎样追逐人生终极关怀的问题,引得无数的哲学家思考。习得一点哲学思想,认识生活的道理,品味人生的哲理,总比盲目为之要强。
2008年,我购得一套傅佩荣教授的丛书,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本《解读老子》,它让我获益匪浅。两千五百年前老子留下《道德经》五千言,为中国哲学思想的继往开来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华夏民族思想脉络的一部分。为探讨与认识老子的思想,我还阅读了王弼注的《老子》、楼宇烈校释的《老子道德经》、陈全林注的《道德经真义》,它们都对我思考老子的哲学思想很有帮助。
我深有感触于老子的辩证思想,如若18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知道老子的辩证思想,他一定会把“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这句饱含哲理的话送给中国的老子。的确,辩证思想是老子的主旨思想,这在《道德经》第二章体现得尤为突出,“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继。”其内涵十分丰富。但两千多年以来人们仍然在这些辩证思维方面犯有错误,导致一个个不良事件的发生。细读老子之书,我深感到老子在七十章里说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道理。事情存有两重性,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却不能为人们所重视,易被人们所忽略,这是我感受颇多的。
人之欲望,实为人之天性,没有欲望不足以产生思考,而思考的结果却千差万别。面对事物与问题我们提倡理性思考。进行理性思考的目的在于让人的理性镇住那些不良的感性的冲动,不应让一时的冲动成为永久的悔恨。人的欲望要像老子所说的水那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要将自身摆在像水一样的位置,或直或弯、或急或缓,随势而变、不拘形态,随遇而安。希望我们对水的习性有足够的认知,能够处众人之所污,而得其道,这样就能为众人称道。能够把控欲望显然不易,但须尽力,因为对欲望的控制力是人能力的表现,学习老子思想会使你得到帮助。
老子的思想易于让人们产生联想,而读《老子教给我们什么》不仅是引导思考的发端,更在于深入地解读与思考自己对老子思想的联想,探究事物的本质。虽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注解,但它们都没有离开老子的思想范畴。
当我对老子思想进行理性思考时,发现老子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治大国,若烹小鲜”可以用于实践中不同的情况!“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联想与思考,均可以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认识与解决遇到的问题。读书以明智,我在对老子《道德经》的阅读中悟出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在复杂中得其简单,在简单中得到快乐。
罗 鲜
2013年8月24日
老子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里有对万物起源的认识,也有对万物归复的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永远处于动态之中,永远变化,我们置身于其中感受着这些变化。老子讲到了变化,讲到了辩证的思维,甚至讲到了如何建立辩证思维的模式。老子教给我们怎样树立起一个概念:世界万事万物永远发生着变化,尤为重要的是辩证的变化。以往的变化说明的是以前,而今的变化又与以往不同,抱定以往的思想不足以解决当下的问题,辩证发展的事态总会让人感到惊奇或是玄妙,我们不得不深刻理解老子这一辩证思想,建立起哲学的思考方式,倚势而变以解决现实中的困惑。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发出了他人生的感慨,留下五千言,以传千古。《道德经》分上下篇,上篇(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下篇(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二篇合称《道德经》。首章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世人惊叹。老子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认知社会的大门,思想由此展开,从这里可以看到宇宙的形成,可以看到万物的宗源;可以看到物与物的并存与依赖,可以看到事与事的环环相扣;可以看到大自然的朴拙,可以看到人类的奇巧;可以看到辩证的规律,可以明白相辅相成的契合;可以看到治国的妙道,可以看到为人之道;可以领略军事上的常识,可以感悟如何处理国务;可以学会观察,可以学会思考;可以学会分析,可以学会推理;可以学会逻辑,可以学会联想;可以学会对比,可以学会相反相成……。《道德经》的内容可谓丰富、深邃、不足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更何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思想产生不同的玄妙。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欲与无欲之间发生着何等的变化?有欲与无欲背后的玄机在哪里?是什么在操纵着有欲与无欲?谁又能说得清楚?认识上的差异性又怎么能衡量出收获的大小?认识上的差异性又会导致什么样的事情出现?事情有玄妙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千言万语不能使人心动,一句话却能使人猛然醒悟、潸然泪下,谁又能参明其中的道理呢?可谓识道之难。 人生路上风雨兼程,给人以艰辛,同时也给人以历练。人们可以不在乎吃苦,在乎的是不知为何吃苦。当我们开始学习《道德经》时,开始探讨其中的奥秘,开始认真思考的时候,才发现自身的幼稚,看待问题的肤浅,处理问题的荒唐,简直就是在作茧自缚。大自然并不荒唐,只是由于自己的荒唐才显得荒唐。不明白什么是道,就不知道如何用名,对被命名的事物会存有疑问。摆不好道与名的关系,失去的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道与名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加以理解?这不可小视。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给人多少洗礼与启示,给人多少教训与喜悦,当以身拥抱它时人感到一种怅然,当回忆这段经历时又感到一份收获。生活中总在发生着“玄之又玄”的事,生活的奥秘,像是生活的“众妙之门”,无论哪一扇门打开,都有精彩,喜欢不喜欢由自己决定,喜欢它,心里是美的,不喜欢,心里是酸的苦的。感受的甜美与酸苦到底是怎么回事?有谁能摆平?老子强调了“欲”,应引起重视。“欲”可以控制心态,好的心态可以产生理智,理智是智慧的表现。“欲”产生的心态可以让人走向两个极端,当然还有许多平凡,取向于自己。
人人需要智慧,智慧并不凭空而来,“欲”是智慧的前期准备,智慧是有深度而广泛的思考,智慧是对事物全面的认识,此两者密不可分。孔子对学生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孑L子希望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收效,是表现在学习方面的智慧。老子更推崇人生的智慧:“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是慈爱、节俭、谦卑的表现,是做人的智慧,话简而蕴深。总之,智慧是综合能力的表现,智慧可以认识事物的根本,智慧是欲想追求的境界。
不同的人体现出不同的智慧,或者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智慧。增长知识可以增长智慧,不吃一堑难长一智,不撞南墙不知有墙,没有经历没有成熟。老子的人生智慧表现出质朴与简明,究其内在涵义却是那样深刻,不易理解。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中道理又在哪里?老子思想透露出智慧,浅看朴实无华,深探细微交织。学得老子思想远可以观宏观世界之壮美,近可以见微观世界之精妙。老子的智慧在于把对大自然的认知规律引用到人类社会活动中,认清效法自然的道理,摆正人生天地中的自身位置,寻找并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世界的认识本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山川大河会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晓不同的见解不足为奇、不足为笑是谓识道。
与智慧紧密关联的还有“静”,世间万物的动出于静,“静”可以创造生机,“静”可以发现生机。大自然之“静”,自然天成;人类取“静”,谋求平稳发展。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事作于静,就人而言没有静的状态,杂念要丛生,不能抵抗干扰,更不能创造静心的环境。失去静,失去为事的基础,不静心怎能做到“吾以观复”呢?不能做到认真观复,怎么能发现与探讨问题呢?静是心态的放松,静是精神的回归,静是思维的舒展漫游,静是孕育新生机的开始。静应该是一种享受,静可以做到“和其光,同其尘”,于是可与万物交流。
万物都在为自己寻找生存之道,合于道者存,不合于道者弃。将做事符合于规律,符合于道,不和于道者若想要取得成功只会徒劳一场,给生存带来负面影响。道是那样的玄妙,难以识别。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象是物质的本质特征,捕捉“象”很有难度。象是抽象的,物是具象的,物象之间的联系又是抽象的,以抽象联系具象能有不出现问题的吗?要想少出问题,先要从具象人手,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让事物的变化从“恍兮惚兮”中清晰起来,让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起来,认知形神合一的特性,然后一切回归自然,呈现“天得一以清”的思维状态,为而不为的生存之道就可以显现其中了。
老子的思想大都比较抽象与深奥,为了帮助理解,书中选用了一些名家诗词以助读,目的是将老子的思想形象化一些,为老子对社会的理性化认识再加上一些注解;另外也是在对《道德经》的思想进行认识的同时让读者欣赏到美妙的诗句,将诗人感悟或触涉社会时代的此时此景与老子思想交融辉映,相映成趣。这也算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吧。
学以致用,理论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此,书中还加进了一些相映成趣的哲理故事。生活为我们编织了许多回味无穷的故事,里面的哲学道理值得我们思考。一个人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但这并不意味你与别人的生活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你的个性、你生活的方式与环境和其他人存在着差异,遇到的情况不同。本书尽可能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故事,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案例,以此来诠释老子的思想。这些故事为读者提供了一点启迪与思考的空间,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一点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找到自我,让自己更明明白白地生活,是我的一点心意。相映而读可以使读者有所感悟,开阔思路,从而点亮人生智慧的明灯。
《道德经》是中国典籍文化中的瑰宝,读来可以凝神静气,思考可以摒弃恍惚,前行可以探明道路,事出可以辨明原委,悟道可以使人开窍,从纷乱中捋出头绪,在迷茫中找到方向,于郁闷中得以解脱。凡体悟感触,获得理念,绝非一蹴而就,并不轻而易举。当怀着探求的意识与渴求的心态读《老子》时,便有可能悟出一点其中的道理,体味其中的滋味,破解心中的难题。生活在世界上,就应探明问道生存哲学。万物皆存有奥秘,浅显与深奥相对而出,浅显之中有深奥,深奥中透出浅显;不认识的事物显得深奥,认识了的事物显得浅显,再认识又显得深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没有止境。我们的思想受到局限,看问题不够全面,存有许多盲点,到底究竟真实何在?能不能识得究竟真实?应该怎样办?如何生存?怎样求解?人们在一次次地发问,一次次地苦苦追求、奋力探求,努力趋近那些真实。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交织在一起,谁又能知道它的成因?谁又能懂得它的结果?谁又能明白其中的奥妙?或许能够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探求一点答案,寻找一条道路。
每每当我打开《道德经》认真阅读时,可以感受到《道德经》文风的严谨,言词准确,思路开阔,体察细微,逻辑明晰,问题设置一环紧扣一环。不仅如此,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思维神韵,将你的思想抻拉,使之自然融进它的思想范畴是老子思想的魅力所在。老子的思想可以提供一个巨大的想象、思考的空间,像一张无形天网疏而不漏,藏奥妙于中,网天下之事,任凭探讨其内涵,可以丰富自我的感受与认识,弥补思维的不足与缺失的空间。寻常之时有谁去想“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深刻涵义?当做深入思考时才感受到它的妙处所在,字字珠玑。《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广泛,言简而意深,大到治国方略,小到心理问题的解决,人所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从中获取答案。
笔者水平有限,能解读一点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为你带去一点新知与帮助,能探得一点老子的人生智慧,使人生置于有道之中,建立具有哲理的思想是我的心愿。“天之道合于道,人之道合于德”为我的一点心得。最后借用司马迁的一句话作为结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确实没有能力做到,成一家之言方有可能,只作一己之见矣。勿忘斟酌而行,人生问道。
罗 鲜
2012年1月5日
《道德经》是中国典籍文化中的瑰宝。通过探究其中的奥秘,认真思考的时候,才发现自身的幼稚,看待问题的肤浅,处理问题的荒唐。罗鲜编著的《用老子的智慧来生活》系统解读了老子的思想,并与现实相联系。为读者带去新知和帮助,探得老子的人生智慧,使人生置于有道之中,建立具有哲理的思想。
《道德经》是中国典籍文化中的瑰宝,读来可以凝神静气,思考可以摒弃恍惚,前行可以探明道路,事出可以辨明原委,悟道可以使人开窍,从纷乱中捋出头绪,在迷茫中找到方向,于郁闷中得以解脱。罗鲜编著的《用老子的智慧来生活》解读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为你带去一点新知与帮助,探得一点老子的人生智慧,使人生置于有道之中,建立具有哲理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