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当下,中国人也许需要一个视角来重新审视来势汹汹的“竞争狂潮”了。在有些人的意识当中,生活俨然成了戒备森严、处处硝烟、弱肉强食的战场,每天活着,不是担心被伤害就是想方设法投机钻营,甚至巧取豪夺;而在残酷多变的商战中,有些人只注重冰冷的数字和拼杀的结果,将输与赢作为是否成为胜利者的唯一标准,甚至我们会看到资产超百亿的企业在竞争时也会低级炒作、恶性打压,实在让社会大众心生寒意。他们为了利益,为了搞垮对手,不择手段去竞争,却没有一种更高的智慧与心胸超越竞争,和谐共赢。
越来越多的人只奉行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转变是一种人性的悲哀。就在这样的标准下,人们的心也被束缚了起来,原本充满爱与人情的世界变成了无情的丛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只有竞争这一种关系,也有着互助的友爱关系,如果我们忽略了友善互助,而将所有的人都视为对手甚至敌人,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冰冷无情。
有人说,这一切都是竞争惹的祸,这样的说法将自己的过错推给了不会辩解的竞争,本身就是不明智的。我们首先需要承认,竞争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无法避免的,而良性的竞争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动力,很多改写历史的创新型产品就是在这样的良性竞争中产生的。因此,竞争没有错,错的是有些人对待竞争的方式和手段。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道出了竞争的本质。商业企业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良性竞争,如努力研发、降低成本、创新销售模式及增加顾客附加值等,这样的努力不以伤害竞争对手为目的,只是依据市场的变化积极应变,是为了让客户更加受益,这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采用一些攻击诋毁同行的手段,甚至不择手段违法乱纪,虽然可能一时达到了“打压对手”的目的,但却被整个业界所不耻。这样的竞争只能赢得一时,却无法获取最终的胜利。
我们常说,“做人要修心”,修心的过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的一种净化,也是一个提升自我境界的过程。假如一个商人的思想还处在唯利是图的初级阶段,认为商场就是你死我活、你输我赢的战场,那么,这样的思维与现代的商业文明时代显然格格不入。谁都知道,格格不入的结果就是被市场所淘汰。
经商与做人有着相通之处,因此,商业的竞争手法其实是与经营者个人心性的修炼密切相关的。一个品德高尚、光明正大的人会对那些龌龊的竞争手法不屑一顾,因为他知道:即便商人逐利,也要有底线,为了打击对手而违背做人原则和底线是低级竞争,最终伤害的只是自己的名誉和信誉。
但很多人在经商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只是一味地用打打杀杀追求短暂的胜利,为了最终你输我赢的结果不择手段。比如,当某一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被消费者投诉时,在原因尚未查明的情况下,竞争对手就开始行动起来,雇人发放一些负面的消息甚至编造欲置对手于死地的违法证据。但是每个消费者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恶性竞争,事情真相一旦查明,消费者会更加同情被抹黑的企业,反而对刻意抹黑对手的企业产生厌恶之感。因此,不择手段的竞争方式最终只会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伤害。
现在的商业竞争已进入文明多赢的时代,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生存法则需要被重新审视与超越。这个世界需要多元化的和谐共存,万事万物需要在更高的层面相互成全。商业竞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是让自己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超越对手、不断地强大自我,能够为更多人带来更多的帮助。
世界很大,市场很广阔,没有谁可以击败所有的对手,做到一枝独秀,而这也不是商业环境的本质状态。双赢才是商场中最终的胜利方式。在这一点上,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战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百事可乐公司曾为了争市场而展开了半个世纪的激烈竞争。但在竞争当中,他们奉行的原则是“未必要打倒敌人”。在这一原则下,虽然各种营销方式不断创新,但却没有发生所谓的丛林大战,他们之间的竞争引起了人们对他们的兴趣,因为饮料大战引起了全球消费者对可乐的关注,可乐成为了市场十分受欢迎的饮品。消费市场拓展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销售都得到了提升,双方都是赢家。
在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竞争中,可以发现一个小的细节,就是我们无法在大型超市当中看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同时做促销。这并非巧合,而是双方竞争的一种默契,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底线的竞争是损人不利己的一种行为,只有默契的合作才能让双方都获得发展。
如果将商场比做一盘棋,同行之间可以有三种结局,一是赢,二是输,三是和局。你死我活及你输我赢就是前两种结局,产生这样的结局必然要经过一番残酷的厮杀,即便赢的那一方也会遍体鳞伤,正所谓“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如果此时有其他竞争对手乘虚而人,赢的一方也会在另一场战争中变成输家,这样没有赢家的恶性竞争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文明商业的竞争法则,更像是一种退化。我们反观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和局,不需要分出输家与赢家,双方握手言和,在下棋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一步强大和发展自己,不断创新与实现自我超越,共有的市场与日俱增。因此,双赢的竞争方式才是文明商业竞争的产物,才能体现万物共生的原则。P4-6
此刻是2013年12月6日晚10点,这里是北京,这里繁华日盛,只是空气有些习惯性的污浊。在自家书桌前,我与香茗为伴,在简单平静中试图为本书写下自以为是的后记文字。
莫名地,忽然感觉任何文字都很苍白,在这个快节奏的丰富时代。
今天早上95岁高龄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逝世的消息令人唏嘘,他那句“如果我不宽恕罪行,就永远活在监狱中”的心语帮无数人开阔了心胸,而老人家在就职典礼上为曾经虐待自己的狱警鞠躬的行为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在人性之美和无疆大爱面前,战争与仇恨又算得了什么?
刚刚接到杭州朋友的微信语音留言,说她戴着口罩很晚才到家,漫天的雾霾快要让她窒息;而12月5日央视的晚间新闻中播报南京大雾弥漫,能见度貌似不到5米,竟然有居民要凭借导航回家,惊恐的是,这哥们可是步行!
这两天媒体报道刚刚从世界500强中石化青岛燃油管线爆炸惨烈现场冷却下来,北京街头老外撞女士的是非与重庆女孩摔婴事件的人性与道德评判又席卷而至。
坦率地说,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感皆有些纷乱嘈杂。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渴望这个世界美好纯净,渴望看到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渴望本分自强地活着,渴望绽放和收获善良慈爱的笑脸。
同样在前两天,我走进一堂女德智慧的课程现场,与众多学员一起收获了满心欢喜和美好的智慧,而雨花斋免费布施素斋与义工团队的大爱付出更是温暖和净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是的,世界不缺美好,缺的是发现美好的眼睛;生活中也不缺爱,缺的是点燃当下自己心中那朵爱的火种。
接下来,我不再多言,虔诚用心呈现我所敬重的张真老师和秋浦书院的缕缕霞光,一起追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共同走进“不竞争”的大美境界……
秋浦书院——千年一脉自水流
一个人,以慕道好诗而闻名千年; 一条河,因斯人远来留诗百首而道名远扬;
一座书院,从此处发源承先辈之意,弘圣贤之德。
在李白壮志诗情的起起落落里,书院刚刚兴起,始藏书、主祭典、兴讲学。一支竹筏搁浅,它溯流而上,再次来到蜿蜿蜒蜒的秋浦河,河水澄明,猿声嘶啼,隔云望长安,道流现古今。这条承载着李白心念流转、悟道归真的河流曲折延展,时有茂林,或被隐藏,却终不中断。他曾写:“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那年他于石上读古诗,而今他诗遗石也作古。时移事往,守候与传承之情却从未停止。
公元2012年,秋浦之乡的郑孝和先生联合社会贤达倡导设立秋浦书院,聘请知名学者张真为院长,水流明净,锦苔褪去,万古长音显露。
“书院”这个名词晚至唐时才出现,尽管如此,作为倡导回归生命宏大、志在传承内圣外王之学的书院精神,伴随人类智慧的开启,便以种种私学的形式展现于世界上每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角落。即便某些时期,形式上的书院被封存,但是良知存则书院存,一士在则书院在,它一席朗照,则万古如斯。鬼谷子的山洞是书院、孔子周游列国的小路是书院、少林寺的达摩洞是书院、范仲淹王阳明的军营是书院。在安徽合肥北郊的一组徽派建筑中,每当第一缕晨光倾洒下来,照拂在玄关的“良知”二字上,“书院”也映射进了途经它的人的心中。
秋浦书院张真院长在玄关背后题如是文,告书院同人:
先师孔圣设教杏坛,以“学而时习之”发蒙苍慧,真一言而道尽万理矣!学习者,知行之谓也,学而不习溺于文,习而不学伤于理,故善学者必成之于习;勤习者必证之于学,学而时习,乃圣贤念念不忘于事上见功之处。
余于丁丑(1997年)告誓天地先祖,若天不弃予,小子一日呼吸当一日弘毅。日行诸事,不敢怀私,虽不敢以弘道自许,亦不敢自弃毁德,诚惶诚恐,善护良知大宝。养天地之正,礼万世之宗。
今蒙天方郑公托以书院,得与天下仁者同参,此余之幸。书院设正经,尊生,游艺,茶事,诸部,倡导道器不二,于事上修身,不坠空谈,不陷事物。先存诸己,后施于人。
书院乃人之书院,非物之书院,诸生之气象,即书院之气象。故设讲堂以明德,置茶楼以化性。若人不能内圣己身,必不能外王德化。诸生诚能发大志愿、善护本心,守先祖道业,待后之来者,则秋浦书院必将蔚为可观矣。
秋浦心斋——照见生命的庄严
书院有菜园三方:一日播种,二日耕心,三日锄妄,四时物候化育在其间;有斋馆一间,名日见素,饭蔬自珍,洒扫应对;茶案置于前,三杯两盏之间以物雅归心静,心静而照见万物;有清香袅袅,有琴音萦于梁上,与心泉共印证。有一隅置备可购物品,敬天利人,亦无须打理。
六时清明,晨昏有定。一鼎炉香,一张长案,一柄紫砂,佳茗悄然吐馨香;一壁水墨,一架古籍,一床瑶琴,竹移影动微辰光;一畦白菜,一丛蕙兰,一川溪水,燕雀停在屋檐上;一盏橘灯,一室雅静,一尊圣像,闻道明师晨露中,当这些同时出现,要么是在宋词壁画里,要么是在秋浦书院中。书院崇尚生命至真至慧、大义大美,以诵经、静修、讲学及茶、琴、香、书等艺道,滋养心灵、启发心性,让生命回归本然。诸多仁人志士倾情授课,在雅文化方面的传承不止为雅器本身的不失其所,亦是作此故。书院设学规、定院礼、明教化,有早课晚课之规范,有讲学,有漫谈,有雅集,年轻的学子端坐圣教像前,持得一本正经在胸。学于经典,习于事务,学子们白天或管理内务,或执茶做饭,或耕耘播种,于事上磨炼,方才立得住。
秋浦弘化——那个千年不变的杏坛梦 书院是中华民族养护人心良知的地方,是士子精神的养护所,自古书院的功能有二:一是弘道;二是祭祀。弘发天地永恒之道义,人才能不被异化为有高等欲望的动物。祭祀是为了祖先的道义能薪尽火传,良知道德才不至于中断。
秋浦书院自创院以来,始终不忘其本。聘请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到书院分享圣贤思想,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书院首席导师苑天舒为主开办的管子系列讲座;以中国开心文化书院院长、书院首席导师顾瑞荣为主开办的老子系列讲座;以中国连山堂创办人、秋浦书院院长张真为主的庄子系列讲座;以书院首席导师梁启忠为主开办的朱子系列讲座等,这些讲座以“内圣外王”为主线,围绕着“良知”二字,把圣贤能量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磁场,感染着走进书院的每一位朋友。
书院设立外物部,置精器,弘德化,先后开办秋浦茶道班、秋浦香道班、秋浦一日禅、秋浦童蒙班、儿童冬令营、夏令营、秋浦读书会与传习社等。以星火之光,弘化一方,并很快形成带动个人与家庭读经的燎原势态。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秋浦书院主张用祭祀使人们找回民族之根本,自身之延承。继2012年书院在筹备期间举办“中国首届布衣祭庄大典”后,2013年春季又举办了“全球布衣祭庄大典”,之后又参加了岳麓书院发起的“全球诵经祭孔大典”。
在祭祀先贤中,书院坚持了以下做法:
一、发心祭祀。所有参加祭祀人员,食住行均自费,没有报销、没有赞助、没有免费,尽其意诚。
二、静心祭祀。参加祭祀者有五到七日的斋戒诵经,素食、素服、素心,尽其自然,回归本心。
三、平等祭祀。不管是企业家还是一介书生,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均以布衣身份,趋步参拜,尽其恭敬。
祭祀的意义在于守先待后,继往圣之绝学;薪尽火传,续先圣之一脉。祭祀是一种向外的方式,祈请自己内在良知的回归,进而明白自己对于时代和民族的责任,意义不容小觑。
秋浦书院自创立开始,即发愿以纯粹之心持守传统书院精神,崇尚生命至真至善、大义大美,以诵经、静修、讲学及茶、琴、香、书等艺道,滋养心灵、启发心性,让生命回归本然宏大与自在,期许能够让有心者在浮躁的时代依然可以优雅诗意地活着,期许中华文化千年的传承在此得以延绵永续。
深深礼拜古圣先贤,感恩今日贤良于闹市红尘掬一捧良知净土,于时空穿梭中守一份圣贤大德,敬天爱人,修身齐家,用一朵花的美,灿烂整个春天。
小刀老师
2013年12月6日晚于北京
进入21世纪以来,思维革命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商业文明时代已经来临。在以市场为竞争前提的时代,每个企业应收回放在其他企业身上的目光,从自身做起,不断地提升自我、强大自我,从而让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自古以来,“争”是所有人的信念,也是被人们视为生存法则的真理,但在如今这个时代,“争”的力量已经被削弱,不竞争的力量正在取而代之。
“争”,很明显需要有对手,但如今每个商业范围都有无数的对手存在,如果我们将每一个同行都视为对手,那么,依靠我们的两只拳头是无法取胜的。因此,我们与其费尽心思去研究对手,不如研究自身,用不争的力量来看待同行、看待市场,从而达到不争而胜的目的。
企业的经营由经营者把控,因此,“不争”的理念首先需要经营者的认可,如果经营者心中仍旧坚持“争”才是获得一切的理念,那么,企业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寸步难行,也会因树敌过多而削弱自身的实力,当企业在遇到危机时,无人愿伸出援助之手。
在生活当中,不竞争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有的人将这种压力视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有的人则在面对压力时感觉力不从心,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有的人与自己竞争,有的人与他人竞争。与他人竞争者,压力会随着敌人的强大而变得强大;而与自己竞争者则会将目光专注于自己的身上,用自身的力量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当我们需要一个工作岗位、需要在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时,我们要做的不是与他人竞争,而是强大自我。这就是不竞争的智慧。
因此,不竞争的力量源于我们自身,只有自身强大了,我们才能将不竞争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不要过分迷恋竞争的力量,尤其是与他人竞争的力量,如果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自己,应与自己竞争,与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因为了解自己比了解对手更为重要。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充满智慧的世界,人与人之间也不是弱肉强食的关系,市场的需求绝不是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满足的,与其打败对手,不如联合起来,做强、做大市场,只要市场的空间足够大,那么,每家企业就都有生存的空间,就可达到共赢的目的。
本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版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与支持,在此真诚感谢秦富洋、方光华、陈德云、刘星、曾庆学、李志起、杨勇、李高朋、孙汗青、陈春东、王京刚、陈宁华、王军生、辛海、蒋志操、王咏、赵国星等人在制图、文字修改以及图书推广宣传方面的协助。
作者
2014年元月
竞争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敢竞争”,第二重“赢竞争”,第三重“不竞争”。所谓“不竞争”,不是逃避,不是认输,而是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采用聚焦策略,换个地盘做老大,小池塘里捉大鱼。只有更多的企业把自己向“不竞争”境界进行提升,才会有产品、服务的不断创新,才会有整个社会的进步与财富的增加,而不是“零和”。
《不竞争的力量(全新商业文明时代自强多赢的法则)》作者小刀老师独辟蹊径,主张不竞争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不竞争的力量源于我们自身,只有我们自身强大了,才能将不竞争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企业也是如此,与其打败对手,不如联合起来,做强、做大市场,只要市场的空间足够大,那么,每家企业就都有生存的空间,就可达到双赢甚至多赢。
《不竞争的力量(全新商业文明时代自强多赢的法则)》作者小刀老师独辟蹊径,主张不竞争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当我们需要一个工作岗位、需要在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时,我们要做的不是与他人竞争,而是强大自我。这就是不竞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