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付的长篇小说《岁月》写的是小人物、小故事、小事件,反映的是大背景。
本书两位主人公分别叫沈静波、李九龙(青年时期叫李小兵)。围绕这两个男人及他们身边男人、女人的故事,翔实、客观地反映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这60年来中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境况。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实使中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岁月(上中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荣付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荣付的长篇小说《岁月》写的是小人物、小故事、小事件,反映的是大背景。 本书两位主人公分别叫沈静波、李九龙(青年时期叫李小兵)。围绕这两个男人及他们身边男人、女人的故事,翔实、客观地反映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这60年来中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境况。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实使中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内容推荐 陈荣付的长篇小说《岁月》分上、中、下三部,共80余万字。 上部(1949—1979),描写沈静波和妻子方大云,少年贫穷、青年落魄,受到陈一平、朱菊娟、李小兵等人的压制、凌辱,度过凄惨无奈的蹉跎岁月。 中部(1979—1999),沈静波在“平反”后进了城,李小兵在刑满释放后也到了同一座城市。通过对他们及他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的不同生活状态的描述,反映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由穷变富,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下部(1999—2009),沈静波、李九龙(原来的李小兵)这两个男人,随着事业的成功,成了有钱的男人。但他们的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经营理念也差别很大。这一对过去的冤家、如今的竞争对手,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最终冰释前嫌,握手言欢,成了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目录 自序 楔子 上部(1949-1979) 中部(1979-1999) 下部(1999-2009) 试读章节 淝河水由上游省城方向,一直向东流去。流到二十里处,向南拐了个弯,再缓缓地流人烟波浩渺八百里水面的巢湖。 在这个拐弯处,有一块方圆一里的高地,当地人们称之为土墩子。不知何年何月,在这块弹丸之地上,住了沈、李、方三姓人家。 岁月沧桑,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这块高出圩区一丈多高的土墩子上,形成了相隔不远、鼎力之势的三个自然郢。郢,中国有些地区分别称庄、屯,也称小村,江淮皖中地区称为郢。新中国成立不久,农村实行集体化,统称生产队。 静波、小兵、大云、小黑、二蛋、二梅他们,自穿开裆裤、玩泥巴开始,就是最好的朋友。 这一年,他们上学了,小学是在一里多远的村里地主王老五家的房子里。静波朦朦胧胧记得,刚“土改”那阵子斗地主、打恶霸的情景。地主王老五的土地被分、房产充公,王老五被扫地出屋。这是一个老式的四合院,前边和后边两排屋子是学生的教室,连着前排和后排的两边厢屋,是老师的办公室和宿舍,中间有一个天井。门前的场地就是操场,操场的南边立着一根数丈高的旗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杆上迎风招展。小静波他们将要在这里上完四年的初小课程。一星期上六天课,星期日不上课,是休息日,这是新学校的课日制。不像以前学生念私塾,整天读那些“人之初,性本善”,没时没节的。 小静波第一天上学的时候,穿着一身蓝色的对襟褂裤,这是自家纺织的土老布,用蓝颜料染的。母亲早就请了村里的裁缝,来家里做了一天活。母亲对父亲说:“波伢上学了,我们不能让孩子穿着满身是补丁的衣服。”父亲回答:“应该,应该。” 小静波很懂事,他知道家里的生活也不容易,每到春暖花开的日子,白天上学,晚上就下“泥鳅钓”。一个晚上碰巧能钓上一两斤泥鳅,母亲舍不得吃,拎到集上去卖,卖个一毛两毛的补贴家里买些油盐。 春末夏初的日子,人们早就脱单了。气候由暖变热,田野里的庄稼长得齐胸高,油菜花黄灿灿的,和风一吹,掀起一片金黄色的波浪。青青的麦苗开始抽穗,豌豆、蚕豆开着白色的小花。 星期天,小静波为了备足这几天钓泥鳅用的“钓饵”,和小黑还有二梅到豌豆田里去捉蚯蚓。雨后放晴,太阳一晒,田墒已经干涸了,但田沟里还有湿气。泥土里的蚯蚓经不起阳光曝晒,纷纷从泥土里爬了出来,一个个翘着头,蠕动着长长的身子。每到这时,正是孩子们捉蚯蚓的好时机。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小静波的瓶子里已装了大半瓶。蚯蚓在备有少量泥土的瓶子里钻来翻去,时而有个胆大的,把头伸到瓶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就在这时,二蛋跑来了,上气不接下气地对小黑说:“小黑,你妈到处找你呢!要我一定找到你,赶快回去一趟。”小黑问:“什么事,这样猴急?”二蛋说:“你回去不就知道了吗!”二梅也感到奇怪,问二蛋:“二蛋哥,我妈叫我了吗?”二蛋说:“没叫你,她只要我找你哥,你一个丫头片子,手无缚鸡的力气,又不能干活,叫你干什么!”二梅噘着小嘴有些不高兴。二蛋对小静波说:“你们忙吧,我还要去割牛草呢。”说着,急吼吼地跟着小黑跑了。静波和二梅继续捉蚯蚓,一会儿瓶子就装满了,两人已累得满头大汗。二梅对静波说:“小波哥,我累了,歇一会吧!”静波说:“好吧。” 于是两个孩子在豌豆田的田墒里坐下来说话。 春夏之交的田野里十分清静。这是一年中农民们最困难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也是他们最闲散的日子。地里的庄稼没成熟,不能收割,只有门口的一两块水田,种点秧苗,只要能把水看住就无事了。大人们有的走亲访友,有的赶集去了。勤快些的想挣钱,不放过这难得的农闲时期,出外做些小生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们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些自由。二梅的爸会杀猪,昨天在外面买了一头生猪,晚上杀了,今天一大早就挑到集上去卖。二梅妈帮她爸打下手,一早也上了集。中途看不忙了,她惦记着家里的秧田,就提前回来了。回来一看傻了,秧田里的水没了。春水贵似油,她急得到处找小黑。小黑这孩子平时摸鱼掏黄鳝是把好手,他知道田里漏水的原因,一定是黄鳝在田埂里打洞,把水漏干了。他妈找了一圈也没找到小黑,在田头看见了二蛋,于是,托二蛋来找小黑回去。 村子里、田野上,见不着一个人影,静波和二梅两个小孩子,在庄稼地里捉蚯蚓、说话,大人们看不见也听不到。就是看到了,哪有闲工夫去关注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在干什么。于是两个孩子无拘无束、天南地北地闲聊起来。 二梅天真活泼、美丽大方,在村里孩子们中是出了名的。她说话稚声稚气,口无遮拦,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她在家里最小,父母宠着她,小黑让着她,就连静波他们都让她三分。她比静波小一岁,还没有上学。静波只要一放学,她就找来了,弄得小黑有时不高兴地说:“静波就像你亲哥哥似的,不然,你干脆到他家过日子去。”二梅噘着小嘴反驳:“去就去,你去和爸妈说好。”每到这时小黑也不示弱,故意气她道:“你去,人家小波是否认你这个妹子呢?就是小波愿意,他爸妈能愿意?你这是自己想得美。”二梅气哭了,再也不睬小黑。小黑看她真的伤心了,又去哄她,直到她咧着嘴笑了为止。 二梅说起话来,习惯把垂在后面的大辫子用手拿到胸前,不停地捻动,一开口两个小酒窝已显了出来。她问的话既天真,又像大人们说话时的语气:“小波哥,你喜欢我吗?爱我吗?” 静波傻头傻脑地说:“什么喜欢不喜欢、爱不爱的,你说的我听不懂。” 二梅笑弯了腰:“你连这都不懂,亏你还比我大呢!”说着将身子靠近了静波。 静波显得有些不自在,他转过脸问二梅:“你也该念书了,你妈给你说过吗?”P3-5 序言 我以为,一个人的责任,在于为国家、为社会、为后人、为子孙留些东西、留些财富——不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 5年前,我开始圆梦,作家梦。人生只要有梦,有努力,就能梦想成真。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酷爱文学的人。可以这样说:文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给自己画过“像”,亦商非商,亦儒非儒。如果说我是一位民营企业家、商人,其实没有商贾大亨们那样成功;说我是文人墨客吧,也不全面。无论如何,我确信,在文学道路上,我是一位锲而不舍的人。无论我做了什么。哪怕一点微小的成绩,能为人们所认可,我就心满意足了。 2008年以来,我的长篇小说《旋转人生》、《无言结局》相继出版,这些为今天《岁月》的出版,做了先导、铺垫。 我认为,小说是向广大读者展示美好的语言,叙述美好的故事。作家的责任,就在于此。 小说首先是写人,把所有的人当立体的人来写。应该突破好人是绝对的好,坏人是绝对的坏,好人和坏人之间不可调和,人性毫无共通之处,这样一个障碍。《岁月》就是力求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岁月》写的是小人物、小故事、小事件,反映的是大背景。 本书两位主人公分别叫沈静波、李九龙(青年时期叫李小兵)。围绕这两个男人及他们身边男人、女人的故事,翔实、客观地反映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这60年来中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境况。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实使中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岁月》分上、中、下三部,共80余万字。 上部(1949—1979),描写沈静波和妻子方大云,少年贫穷、青年落魄,受到陈一平、朱菊娟、李小兵等人的压制、凌辱,度过凄惨无奈的蹉跎岁月。 中部(1979—1999),沈静波在“平反”后进了城,李小兵在刑满释放后也到了同一座城市。通过对他们及他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的不同生活状态的描述,反映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由穷变富,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下部(1999—2009),沈静波、李九龙(原来的李小兵)这两个男人,随着事业的成功,成了有钱的男人。但他们的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经营理念也差别很大。这一对过去的冤家、如今的竞争对手,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最终冰释前嫌,握手言欢,成了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陈荣付 2013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