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河三千(骑游京杭大运河的日子)/步轮客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翟越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最长、最古老的大运河终获认可,大运河申遗成功。如今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惟一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的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它和长城一起,被视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工程。《大河三千:骑游京杭大运河的日子》作者翟越用时19天,骑行3000里,用车轮见证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内容推荐

《大河三千:骑游京杭大运河的日子》是作者翟越带领18人骑行队伍,从大运河北京通州漕运码头启程,历时19天,骑达终点杭州拱宸桥,用车轮见证京杭大运河的前生今生……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历隋、元二代而全线贯成。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者带领骑行队骑行京杭大运河的事迹有点类似古人从北京坐船到杭州,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风光养眼,这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一路上,骑行者们倡议开拓出一条“大运河遗产绿道”,使其成为中外闻名的骑行、徒步大道,世界上最长的多功能运河遗产大道,它将是历史、文明、休闲、旅游和体育运动的完美结合。在这条通道上,感受地质植被的变化和历史人文的变迁:感受小麦到水稻,感受京剧到评弹,感受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感受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遗迹,也感受现代的南水北调,这也是运河文化的复兴。

目录

引子 流过三千 行过三千

第一章 寻寻觅觅通惠河

 两访白浮泉

 长河观柳:颐和园到白石桥

 高梁桥:辽宋古战场

 积水潭、什刹海:城中第一佳山水

 玉河、明城墙:修复的与无法修复的

 大通桥东看二闸

 八里桥之战:敲响帝国的挽钟

 日落张家湾

第二章 南北运河汇天津

 初访三教庙:满天风雨下余杭

 漕运码头:谁曾弄舟荡绿水

 津门首驿河西务

 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城

 镖不起沧州:一文一武一国宝一人祖

 德州:德水安澜 九达天衢

 临清:繁华落尽总关情

第三章 行在山水圣人间

 裁弯取直会通河

 聊城:凤凰城、东昌府

 将军渡口过黄河

 梁山:站得下那么多好汉吗?

 “运河之都”寻李白

 黄昏独上凤凰台

 南阳:南四湖上一明珠

第四章 大美江苏:从徐州到扬州

 徐州:初拜东坡

 行至下邳访窑湾

 项羽:这江是过还是不过?

 美酒飘香洋河镇

 逛河下,游淮安

 盂城驿:华夏第一驿

 途经邵伯

 无运河不扬州

 有功无德话杨广

第五章 恋恋江南:湖山佳处可堪眠

 何处觅瓜洲?

 北固山上怀稼轩

 西津古渡正黄昏

 毗陵驿:贾家父子诀别地

 青果巷边忆“二杰”

 舣舟亭里祭东坡

 雨访七里山塘

 半河半街平江路

 戈春源:运河最早在苏州

 烟雨迷离访二桥

 寒山寺:暮烟疏雨过枫桥

 留憾桃花坞、横塘驿

 走马观花过嘉兴

 雨游六和塔

 众咏杭州,谁是“TOP10”?

 拱宸桥罢访塘栖

跋 2014 我指着大漠的方向

鸣谢

试读章节

两访白浮泉

京杭大运河共分七段,最北一段是通惠河,通惠河的源头在白浮泉。

2013年3月18日,踏上新车,开始探访白浮泉。过颐和园后沿京密引水渠而行,正是初春,柳色刚泛青,大地方回暖,心绪亦上佳,我就这样开始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考察。过稻香湖时,远眺西山,竟然有了诗兴,口占一绝:“春过西山入画图,驱驰百里向白浮。吟到豪情心事涌,轻车飞过稻香湖。”

驱车百里,寻找白浮泉。一路遥想着,大运河到底意味着什么?

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并称,闻名于世,堪称祖先留下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

沿八达岭高速辅路骑到白浮桥边,问路附近黑车司机,回答说早就没水几十年了,下桥沿河向东,现在那地叫龙山度假村。

下桥后就是京密引水渠,几百年后修的这条引水渠还在走着当年通惠河的路线,只是个别地段小有偏差。

一路向东,终于见到这座山—龙山。此处位于昌平城东南七里,也称神山,又叫凤凰山。山并不高,等高线,还不到百米,本是籍籍无名,只因在1291年遇到郭守敬,这山与泉便被写进了北京史。

我国著名地理历史学家侯仁之写道:“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当时的大背景是,元朝定都此地,大都对水依赖,无论是运粮还是生活,都要数倍于金中都。能否找到水,关乎城市的兴衰。水利工程学家郭守敬出场了,其当时的职务是都水监。

史上记载, 郭守敬“ 习知水利, 且巧思绝人”。他是河北邢台人,1262年被起用“兴俢华北水利六事”,迅速受到重用。1291年发现白浮泉时,他已是须发皆白的60岁老人,官至水利官员的最高级别。这30年间,他提出以海平面为零点的海拔标准,早于德国数学家高斯500多年;换算出一年的长度约为365.2425天,与理论值只差23秒;他还主持修建了北京的天文台,堪称全能科学家。

元定都后,北京每年需粮130万担,而当时漕运只能到达通州,这最后到京的20多公里不得不依靠近400辆大车来陆运,为此“驴畜死者不可胜计”。郭守敬苦寻多时,慧眼识珠,选定了北京北部燕山脚下昌平白浮泉作为北运河源头。这里在昌平城南,沙河以北,有燕山余脉形成的小山,谓之龙山。有两眼旺泉,日夜出水,源源不断,水量丰富,是燕山地下水脉的重要出水口。可以想象,七百多年前,当郭守敬来到龙山发现这双泉的感受。必是欣喜异常,《元史·郭守敬传》记载,在给忽必烈的上书中,他写道:“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忽必烈看来也是同样心情,“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果然速行,一年多就建好了。

郭守敬详细勘测地势之后,发现白浮泉海拔55米,水量大而且稳定,就沿50米等高线向西南,在神山筑堰截住向东南流的白浮泉,开渠绕神山先向西行,然后转南下,避开沙河、清河的河谷低地,并在沿途拦截沙清二河的上源百泉、虎眼泉、马眼泉、冷水泉等,注入瓮山泊,设计了一条长达30公里的河渠,这一条渠道,就是著名的“白浮堰”,出瓮山泊后向东南流,经长河(如今昆玉河)经万寿寺、紫竹院、动

物园、高梁河一线注入积水潭。天气晴好,远远地,我就看到了山上龙王庙。修缮一新,阳光下仿佛圣殿。可惜,因没人介绍,被保安挡在龙山度假村门口,说尽好话,尽职的保安坚决不放行,只好悻悻而归。

骑完京杭大运河后,开始写这部游记。到2013年11月底,基本写完初稿,这一页还得补上。请北京文物局文保处介绍,此番便一路绿灯。进来停车场边就见到刻有“龙山”的石碑,几只流浪猫在附近慵懒躺着或踱着,今天天气很好,它们是这里的主人。和摄影师孙亚利还有陪同的保安一道扛着器材上山,保安拿着钥匙,依次打开都龙王庙庙门和正殿龙王殿大门。

这山并不高,站在山顶制高点,四处望望,有心旷神怡之感。我尽力北望,望向20公里外的南口居庸关。中国大地上这两项伟大的人工工程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合成一个人字,而这个人字的交叉点就在昌平。都龙王庙位于龙山之巅,建于元末,明洪武年间重建,明清时是著名的祈雨之所,香火鼎盛。庙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组成。庙前的一口井,早已干涸,应该就是所说的那口白浮泉。殿里正中是龙王像,在中国农业社会里,这是个让人又敬又爱有时也恨的角色。两边有风神、雨神、雷公、电母侧立。雷公的形象就是《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

小院不大,殿前立着几块碑,有些碑刻上很多字已风化,内容主要记载当时的民俗风情,还有块新碑则记载了重修经过。这块地后来归了北京一商集团,因念其历史价值,2004年起公司投巨资将庙重修,由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规划设计,修缮都龙王庙一如旧制。

从龙王庙下来就是著名的白浮泉九龙池。白浮泉又名龙泉,建有水池,将水围起,流水出处有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取名九龙池。水自龙口喷出,有“九龙喷水”之称。20世纪50年代,水慢慢减少,到了70年代后就已成为一潭死水。如今“九龙喷水”当然只停在传说中,当年拍《话说运河》专题片拍到的也只是九个空空的龙头。

我们在山上看到有水塔,据说还能使用,偶尔也会往池里放些水来。1989年重建疏浚后,池边另建碑亭一座,仿元代风格。亭内立碑一块,侯仁之先生为之撰文,刘炳森先生为之书丹,镌刻《白浮泉遗址整修记》:“白浮水导引入京,始于元朝。时新建大都城,急需引水以济漕运……”池边最新一块石碑上刻有“大运河遗产”标识,立于2013年7月,也就是我们从杭州回来以后。

我们在周围寻找当年的痕迹,也下到池塘里看看摸摸这九个石制龙头,当年山上的水就是通过这龙头流入池中,然后向南向西开始通惠河的。历史上这一代山泉众多,玉泉山之泉号称天下第一,而颐和园周边还可以种水稻呢。往事悠悠,只可追忆,池边有只大白鹅嘎嘎叫个不停,显然在怪我们闯入它的领地。这白鹅是可以当警卫的,小时候就曾被它拧过。

有北京市政协委员曾建议,借2014年南水北调进京契机,恢复有着北京“母亲泉”之称的白浮泉。“白浮泉是北京水文化的标志,如果景观恢复再现,可以让后人更多地了解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产生的影响,教育意义重大。”我也期待那一天。久站觉冷,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我们也该记之而去,记在相机里,记在摄像机中,记在心底。出来就是原来的白浮堰,现在的京密引水渠,居然也是干涸的。

这条渠起于密云水库,经怀柔水库,过顺义、昌平、海淀,从1961年起,每年向北京输水3亿立方米以上,是北京市如今最重要的水源地。曾路过两次,戒备森严,据说北京奥运会时那儿整整布置了一个团的兵力。至于干涸,是冬天需要清理河道,还是南水北调后,就不再需要往北京运水,不得而知。

从白浮泉往西,这京密引水渠一路也是断断续续,一会地上,一会地下。过了阳坊,直通颐和园。

P14-17

序言

文化是持久的经济

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 马中超

今年6月,世界遗产大会将在卡塔尔多哈举行,这次大会将决定中国大运河能否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曾是国家的重要经济命脉和政治纽带,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财政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

因其卓越的技术成就和至高无上的文化价值,大运河当之无愧地与万里长城同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而且,以其遗产保存的完整性,它有条件作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

为助力大运河申遗,宣传大运河文化,中国自行车协会于2013年6月主办了“低碳行动 骑行中国,骑行京杭大运河”活动,宗旨就是希望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保护大运河,弘扬运河文化,保护运河生态,延续运河文明。历时半年,骑行队队长、体育博览杂志社社长翟越同志完成了《大河三千——骑游京杭大运河的日子》一书,邀我作序。翟越是体育传媒人,也是自行车文化的实践者,一直身体力行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这次他们用19天从北京通州漕运码头出发,骑抵杭州拱宸桥。有点类似古人从北京坐船到杭州,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风光养眼,这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如今,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运河的诗意、生活的诗意已退出了我们的心灵。曾经,清脆的自行车车铃声,和着悠扬的鸽哨,响在城市的上空。长安街上如水的自行车车流,也曾是北京乃至中国相当长时期的标志之一。

据了解,在1986年,有六成的北京市民依靠自行车出行,而到2009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不足20%。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在呼唤:自行车,归去来兮。现代的自行车早已不再是笨、重、慢的代名词,轻量的铝合金、碳纤维、钛合金材料及大量新技术的引入,在提升速度的同时亦保证了骑行的舒适性、安全性。如今骑车正代表着一种新的品位和时尚,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骑车出行,可以缓解拥堵,节能减排。全球变暖正严重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世界的共识,它的核心主张是提倡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自行车不只是交通工具,也是有氧健身的最佳运动之一。骑车可以强化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加快身体代谢。能够减少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心血管病的发生,能够减缓大脑、关节、韧带的老化。骑车还能调整心理状态,缓解工作压力。当你远离钢筋水泥,骑行郊外山野,耳边只有清风掠过,只有双轮与道路的“轻谈”,汗水慢慢渗出,心情无比自由,种种不快也会慢慢消逝。骑车也是短途旅游的最佳方式。它有双轮,可以带你去很远;它可变速,漫漫长坡不再只能推过;它要靠双腿到达,你可以就此让生活慢下来,远离闹市,亲近自然。淡忘功名利禄,尽赏鸟语花香,品味名山大川、人文胜地、风土人情和美食小吃……

“骑行京杭大运河”活动倡议各地能协调起来,开拓出一条“大运河遗产绿道”,使其成为中外闻名的骑行、徒步大道,世界上最长的多功能运河遗产大道,它将是历史、文明、休闲、旅游和体育运动的完美结合。对这一设想,我非常支持。现代化的交通使运河已经逐渐走出历史,但如果能建成绿道,也意味着它又以某种方式“复活”,我们可以在这条通道上,感受地质植被的变化和历史人文的变迁,感受小麦到水稻的变化,感受京剧到评弹的文化盛宴,感受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感受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遗迹,也感受现代的南水北调……这其实也是运河文化的复兴。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虽然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的过程;经济行为只要延伸到较远的目标,就一定会碰到文化。

自行车行业也是这样:文化不是刻意的,它就是我们行业本身的属性。它一直存在,而我们也一直在捕捉、深挖、耕耘和传播它,如根据行业发展形势和目标任务,考虑文化模式;根据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现实条件,形成行业的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着眼行业发展规划和战略,注重培育行业精神等。拉拉杂杂这么多,总结起来一句话:文化,只有文化才是持久的经济。

与大家共勉。

2014年4月29日

后记

2014我指着大漠的方向

2013年6月26日,六和塔下。忆起金庸先生《书剑恩仇录》中四句诗:“携书弹剑走黄沙,瀚海天山处处家。大漠西风飞翠羽,江南八月看桂花。”行到杭州,虽没有八月桂花香,也过了杏花春雨,但湖山佳处,依然令人沉醉。念着这首诗,忽然冒出念头:大河已过,该行古道了吧?

走一趟丝绸之路,我要重回盛世汉唐。

自觉一介粗人,享受不了过于精致的文化,一直向往大西北漫漫黄沙下的豪迈。浮生已过不惑,说来惭愧,行过江南不止十次,而西北,只是采访环青海湖自行车赛时匆匆去来。

小学时,那里是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无论怎样的情绪,都是那么大气。

中学时那里是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再以后,那里是斯诺的《西行漫记》,是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是赫定的《亚洲腹地探险记》。

毕业时曾想去西北作次长长的旅行,因故未成。总觉得有的是机会,一拖至今已经20年。人生,有几个20年?

2014,我要出现在丝绸之路,以骑行的方式。改句崔健的歌词:“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漠的方向。”

巧的是,丝绸之路也在2014年申遗,看来这两年的足迹注定要和申遗继续重合下去。

如果说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那么丝绸之路就是沟通中西的桥梁。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今陕西西安),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东西大道命名为“丝绸之路”,即被广泛接受。

2013年9月13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畅想成了本次会议领导人共同关注的话题。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2014年,习主席访问欧洲,再次旧话重提。这条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隐约间,当年的那条丝绸之路仿佛又呼之欲出。

1934年,整整80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队考察丝绸之路,不畏艰难,九死一生。在后来完成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中,他就曾大胆预言:昔日的辉煌图景沉入了西方的地平线,而新的光荣和梦想会像初升的太阳一样灿烂绚丽。

我也要伴随铁马,从西安出发,经天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直到敦煌。看看莫高窟,看看鸣沙山,找找阳关、玉门关,再吟诵一曲《大漠敦煌》:

“我多想带上装满梦的行囊,

牵一只骆驼去那风沙弥漫的远方;

我多想沿着遥远又遥远的古道,

寻找我梦中的大漠敦煌;

穿过祁连山的六月飞雪,

走进炎风吹沙的大漠,

我寻一把先人遗留在那里的石斧,

看它是否还能劈出四千多年的火光。

追赶丝绸之路落下的夕阳,

跋涉在曾经鼓角争鸣的河西走廊;

我想找到三苗人留下的陶器,

让它盛满历史的冷热和苍茫;

我想听到羌笛穿透千古的余音,

在荒原的夜空里哀怨悠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1: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