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即将打开的“新世纪科幻作品精选”系列,应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内科幻小说丛书。
《与烈日擦肩而过》是杨道永先生的科幻小说合集,收录的多为中短篇小说。故事都是以杨帆、李志、田丽等人为中心,展现了一群航空人的蓬勃面貌。作者采用了流行小说的方式,先抛出悬念,再一步步抽丝剥茧,慢慢将答案展示在读者眼前,使得阅读扣人心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烈日擦肩而过/新世纪科幻作品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道永 |
出版社 | 贵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即将打开的“新世纪科幻作品精选”系列,应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内科幻小说丛书。 《与烈日擦肩而过》是杨道永先生的科幻小说合集,收录的多为中短篇小说。故事都是以杨帆、李志、田丽等人为中心,展现了一群航空人的蓬勃面貌。作者采用了流行小说的方式,先抛出悬念,再一步步抽丝剥茧,慢慢将答案展示在读者眼前,使得阅读扣人心弦。 内容推荐 一起“穿越日冕”、见证“耀斑爆发”、跨越“虫洞”、在月球内部旅行,在时空隧道中穿梭…… 杨道永编著的《与烈日擦肩而过》通过这些非一般的旅程故事,与航空人一起去领略天外的美妙吧! 目录 与烈日擦肩而过 特效药突击队 气泡假说 极度深寒 月球奇谋 月球奇案 回到过去 时间陷阱 战争牧童 告别地球 反转 试读章节 “嘟,嘟,嘟,嘟……”没有任何先兆,急促刺耳的警报声突然间灌满了青龙号飞船的所有舱室。 位于工作舱前部的生物实验室里,驾驶员杨帆正在观察实验植物的生长状况。这个生物实验室有近20立方米的空间,要是在地面上,也就相当于一间卧室大小。但在一寸空间一寸金的青龙号飞船上,这已经是最大的舱室了。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实验室,还是船员们的休息室。大家没事的时候都爱到这里呆一会儿,放松一下神经。虽然如今各类仪器装置在设计时已经充分考虑了人体工程学原理,尽量做得形体流畅、颜色柔和,但那毕竟还是机器设备。长达几个月的太空旅行中,宇航员经常和它们拥挤在狭小的空间里,时间长了很容易产生疲惫感。每个工作日结束后,生物实验室里红的花、绿的苗、鲜嫩的果实、清新的空气会让船员们的心情为之一振。 这间实验室的真正“主人”是分工负责生物实验的田丽,航天技术专家杨帆到这里也只算是来“做客”。当然,就这么个巴掌大的地方,来做客也不能闲着。所以杨帆每次到这里来,都主动给田丽打下手。警报发生的时候,他正拿着一台放射性示踪仪,仔细地在植物的叶子上慢慢地扫描,寻找混合在营养液中的放射性示踪剂。 突然响起的警报声令杨帆大吃一惊。他急忙把示踪仪挂在离自己最近的一个植物架上,向旁边正在给植物授粉的田丽喊道: “紧急避险警报!赶快作好准备,飞船马上就要加速了。” 按照宇航守则的规定,飞船在作紧急避险时,宇航员如果恰好不在座椅或卧铺上,就必须立刻躺到朝向飞船前进方向的舱壁上,以适应加速度变化。可是,生物实验室这个方向的舱壁上种满了各种植物,大多刚发出幼芽。它们每一株都是田丽描龙绣凤般精心培育出来的,两个人都不忍心压到上面去。警示灯闪烁不停,供他们作出选择的时间只有几秒钟,此时也根本来不及转移到别的舱室去。 情急之下,两个人交换了一下眼色,一起挺直了身子,把宇航靴的尖部踩进植物的间隙中,头朝向飞船的前进方向,同时用双手紧紧地抓住身旁的植物架,屏住呼吸…… 一股巨大的力量压在他们身上,两个人的腿脚一阵疼痛,眼前发黑,脑袋猛地眩晕起来,仿佛身体里的所有东西都涌向了腿部,而上身变成了空壳。 “足有9个G!”杨帆心里嘀咕着,凭借多年宇航训练养成的身体素质,抵御着加速度引起的黑视和头晕。 咬紧牙关坚持了片刻,杨帆和田丽久经训练的心脏很快适应了超重,重新把血液输送到头部。但是,还没等他们的心脏完全适应过来,一声刺耳的尖啸在他们的耳畔响起,几乎能穿破他们的耳膜。同时,整个舱室剧烈地震动了一下,一股更大的力量猛地把他们的身体推向一边。两个人的手都被从植物架上扯下来,身体不由自主地飞了出去,重重地撞到了另一面舱壁上。在他们周围,工作台上几只生物观察仪器也挣脱磁力衬垫的吸引飞了过来,险些砸到他们身上。杨帆死死地抓住一截送气管,又帮田丽稳定好身体,准备承受第二次震动。 没有第二次震动,周围又恢复了平静,只有电流的嗡嗡声,刚才那一切就像大气中的流星般一闪即逝。 “田丽,你怎么样?没事吧?”杨帆急切地问道。 “我……还好。”田丽松开手,顺便把被甩到身边的一个红外成影仪插回仪器架上,不解地问:“怎么?出了什么事?” “可能撞上头彩了。”杨帆铁青着脸,说出了一句“吉利话”。 在宇航员的社会群体里,大家都把在太空航行时遇到流星撞击称为“撞上头彩”,盖因这种事情的发生几率十分之小。太阳系自从形成以后,星际物质不断在相互碰撞中碎裂,或者是小块物质不断溅落到大星体上。几十亿年下来,在太空飞行中遇到大陨石的情况变得微乎其微。自从人类的太空事业开始以后,不载人航天器受太空微粒撞击的事件只发生过数起,而载人飞船至今没有与太空微粒相撞的记录。所以才有“中头彩”这样一个称谓。 杨帆边说边活动了一下身体,还好,没有受伤。实验室舱壁上铺有一层柔软的衬垫,本是用来隔绝热量交换的,现在却保护了他们的身体。杨帆一推旁边的舱壁,身体荡到舷窗处,向外望去,却只见舱外的星星正在旋转,而且越转越快。同时,一股越来越大的离心力把他们推向舱壁。 “是中了头彩,不知在哪个舱室,空气正在泄漏。去指令舱!” 说完,杨帆手脚并用,爬出工作舱的舱门,进入走廊通道。田丽紧随其后。此时,高速旋转已经在飞船内部产生了强大的离心力。走廊通道位于飞船的轴心上,那里的离心力较小,行动略微方便一些。他们遇到从生活舱出来的江涛。同是中了“头彩”,但天文学家江涛的“彩金”更大一些,他的额头上鼓起了一个大包。由于江涛头发短,那块青肿很是显眼。 “我的天,还有没有别的伤?”杨帆问。 P3-5 序言 三代作家携手共创中国科幻“新世纪” 一 如果我手中资料无误的话,你即将打开的,应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内科幻小说丛书。以前,有的出版社在科幻领域推出过鸿篇巨制,但没有二十本之多。有的出版社推出过二十本科幻小说,但只是短篇小说集。有的出版社一口气拿出过二十本长篇,但中外作家各占一半。所以,贵州大学出版社这套科幻丛书已经创造了历史——同时推出二十本中国作家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而且都是大部头。 其实,这已经是贵州大学出版社在科幻领域第二次推出如此大规模的项目了。三年前,他们就精心打造出《中国科幻黄金时代大师丛书》,其中包含了四位科幻前辈的作品,不多不少也是二十本。那套书我也应邀担任主编,当时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很少能遇到如此重视科幻,倾全力而为之的出版社。2009年夏天,贵州大学出版社社长、副社长和主编,“三驾马车”一起拜访成都的刘兴诗前辈,商讨这套书的出版事宜。当时我也在场坐陪,并与他们做了深度交流。那年,大陆科幻出版还处在沉寂中,还没有《三体》、《地铁》和《天命》这些重磅炸弹,也没有跟风而来的出版行为和媒体爆炒。这家出版社居然要以最好的资源冲击科幻市场,确实极有远见。担心的是,有这样雄心的出版人并不少见,然而大部分浅尝辄止,拼凑出一套科幻丛书推向市场,然后不了了之。更有的只是说说而已,并未着手去做。其实,一家刚入此行的出版社,头一套丛书只能算探探路,在科幻迷中间混个脸熟。没有三五套成品陆续推出来,很难建立起一个有影响的科幻品牌。可惜道理并不复杂,能坚持下来的出版社几乎没有。 作家是舞台上的演员,没人来搭建出版舞台,作家还比不上沿街卖唱的歌手,后者摆个地摊就能收钱。一种类型文学的兴衰成败,好的出版商能起决定作用。这并非我今天的观点,入行那天我就是这个态度,十几年的经历还在不断强化它。所以,我要把对贵州大学出版社的敬意放到最前面表达出来。 二 经常有新作者忐忑不安地说,他怀疑科幻只是年轻人的一时兴起,不会有人坚持创作科幻十几年,更不用说几十年了。这时候我就会举出绿杨老师的例子。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幻由“四大天王”领衔的时候,绿杨的名字已经悄然出现在作者栏里。在中国科幻最低谷的那些年,绿杨老师也在默默地爬格子。那时候搞科幻没名没利,只是纯粹的爱好。再后来,新一代科幻迷因为“鲁文基系列”而熟悉了他。到了1998年的一次科幻迷的评选中,绿杨位列“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家”第二名。这时候的绿杨已经六十四岁,接下来他要做什么呢?学习用电脑打字,再去创作科幻长篇!从已该退休的年纪开始,绿杨陆续创作出四部长篇科幻和一部科普著作!我还记得当年他用电脑打印出来的信,从最初一封信只有百十字,到最后洋洋洒洒上千字,见证着老人家打字速度的提高。没人要求一位退休老人如此努力地学习电脑录入,这是他自己为了继续创作而做的准备! 2010年,笔者随朋友去安徽九华山旅游。想到距绿杨老师的住地已经不远,就拨了个电话给他。绿杨在电话里热情地为我介绍安徽的景点。当时我想,以后总有机会去拜访。没想到几个月后绿杨先生突患重病,与世长辞!这次擦肩而过让我终生难忘,引以为憾!同时也下定决心,不能让前辈的佳作也随他一起离开。 台湾黄海先生是我敬重的又一位前辈。他是台湾科幻界两大元老之一,当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我有一张他和马英九的合影照片,台湾地区领导人站在他身边,就像一对师生。黄海是最早沟通两岸科幻界交往的台湾作家,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他就不停奔走于海峡两岸。七八年前,他曾经约我写文章到台湾科普媒体上发表,介绍大陆科幻最新的发展。当时台湾政治气氛恶化,媒体想印“中国”两个字都得考虑考虑影响,更何况正面介绍大陆某个领域成就的文章。这件事让我对黄海老师很是佩服。黄老师住得更遥远,万幸的是在去年第二届星云奖颁奖会上我见到了他,了却一桩心愿。如今,你可以在这套丛书里领略到他的风格。 远在1985年,中国科幻万马齐喑的时代,却有一部长篇横空出世。它叫《古星图之谜》,作者是黑龙江的程嘉梓先生。如今提起这本书,很多老科幻迷印象很深,新科幻迷则惊讶:当年的科幻作者也有如此出众的想象力?一晃二十七年过去,你将在本套丛书中看到它的续集《月球,不再寂静》。这是它第一次与读者见面,相信会唤起一代科幻迷尘封的回忆。 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算是拥有了一批系统的科幻作家。说到“系统”,是因为他们能连续创作一二十年,不断通过新作磨炼自己的水平。苏学军、凌晨、于向昀和查羽龙都是他们中的代表。现在,你们能在这个集子里欣赏到他们的佳作。 台湾的苏逸平也属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华语科幻作家,论年纪和创作经历,和上述大陆作者基本属于同代。创作开始于网络时代之前,红火于网络兴起之后。苏逸平历史题材的科幻小说笔力厚重,气势磅礴,体现着台湾地区良好的国学教育水平。其实苏逸平并非文科生,毕业于机电专业,常年旅居北美,文理兼备,视野开阔。大约十年前,他的作品就曾经进入大陆。如今再度整理出现于此,供各位欣赏。 笔名为“阿飞”的朱俊飞,现在许多新读者只记得他是CNKI期刊《飞(幻想世界)》的主编,或者亲自操刀创办《阿飞幻想》,更多的精力放在奇幻创作和出版上。其实阿飞最早出道于科幻圈。十几年前科幻圈里有本叫《星云》的油印同仁刊物,专门发表科幻评论文章,朱俊飞当时是该刊物上的常客。本套丛书收录了他的长篇科幻《周游记》正是那个时代的作品。 四 除了上述的科幻前辈和中生代,本丛书又一大卖点是选编了不少更新一代科幻作家的长篇佳作。重庆的萧星寒和天津的吕哲便是其中的代表。 因为出版了《世界科幻小说简史》和《光明的右手》,萧星寒成为了新锐评论家。这次大家将看到他的长篇佳作《独狼原理》。“吕哲”这个名字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就闻名于科幻圈。有人曾对我说,观其文风,估计是个五十来岁的教授。其实吕哲是典型的“80后”,只不过出道很早,中学就发表作品,大一便出版自己的首部科幻小说。一晃十年过去,无论创作经验还是人生阅历都丰富了不少,吕哲大幅度修改了他的长篇处女作,以全新面貌与读者见面。 丛书里还有不少“陌生的老作者”。他们创作科幻都在十年以上,曾经有过天才的火花,后来又沉寂了太久的时间。武汉胡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飞呀飞》曾经进入过中国科幻年选,这个短篇只是一部长篇的组成部分,可惜其主干却始终不能与读者见面。华谊公司年底将推出大片《太极之从零开始》,我看了预告片,里面有个滑翔机的镜头一闪而过,令我马上想起胡行的这部小说。是啊,胡行对这种“蒸汽朋克”风格早有探索,可惜原作埋没很久,不为世人所知。今天它终于能在这套丛书里与大家见面了。 其他像王麟、冯志刚、江可达、杨道永等作者与胡行大同小异,都是早早就显露才华,但很快从科幻文坛上消失。比如《与烈日擦肩而过》这部中篇,曾经被编入第一辑《星云》丛书里出版。提起来许多读者还记得小说的名字,但可能已不记得作者是谁了,因为后来大家很少再看到杨道永的作品。如今,这些“陌生的老作者”都被我拉回来,重新列队接受读者的检阅。 在本套丛书校对排版的时候,中国健儿正在伦敦奥运会赛场屡创佳绩。这让我想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当时中国还没有参加奥运会,一年下来拿到的各类世界冠军加起来只有区区三个!当时没人敢想中国人能争夺世界体育头把交椅,最重要的目标只不过是怎么超越日本队。 我是中国科幻事业坚定的“看多派”,情绪乐观到不少圈内朋友难以理解的程度。他们指给我看:中国科幻现在明明只有这么一点成果嘛。是的,它小归小,但这是因为“衰败”还是因为“幼小”,其中的区别一天一地。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见证了中国在太多领域的超越。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才储备库,如果中国人觉得有什么领域应该去努力,十年八年必有小成,二三十年能获正果。回顾既往,在中国真正能坐下来系统地写作科幻小说,也还不到二十年。那个时候谁能出版这么一套长篇科幻丛书?对于一个漫长的事业来说,永远需要积累。其实,像苏学军、凌晨这样的“老作者”也还未到不惑。换到其他文学领域,这是刚刚出成绩的年纪。还有刘健这样年纪不大,但已经能顶门立户的“老作者”,以及越来越多像仲崇民、贺磊这样的新人投身其中。这是中国科幻从来没有过的兴旺景观。我深信,中国科幻只不过是幼小,它正在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 好吧,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科幻这个“少年”成长为“巨人”的过程吧,这样的未来注定会实现。 郑军 2012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