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想必所有人都听过“身体语言”这种说法,市面上还有数不清的自学教材,描绘出我们的手势或者坐着的姿势到底传达出何种信息。但无论有没有指导教材,我们似乎都能相当熟练地阅读他人的身体语言。如今,在视频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能够从细节方面研究身体语言。研究显示,镜像行为出现得其实相当随机且频繁。人们聊天时,手势会以大概每两三秒一次的频率出现。在这方面你是找不到任何教材的,这是一种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的语言。那些所谓的自学教材只会告诉你大的原则:到底是露出掌心还是握成拳头;眼睛到底是睁开还是半睁着;眼睛到底是直视还是用眼角的余光,等等。可这些动作就像钢琴上的琴键一样,琴键固然好,但真正重要的是你怎么弹出美妙的音乐。一段良好的交流总会配着说话人不自觉的身体语言。
我们对身体语言的感知还能继续到更深入的阶段。在仔细分析了人们的对话后,我们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微小动作。这些动作几乎看不清楚,如果没有一帧一帧地看过录像,我们是无法看到这些动作存在的。这些动作实在太细微了,以至于很多心理学家甚至认为我们无法感知这些动作。但当我们提到某人“有点儿搞笑”时,也许在我们常规的感知标准下,我们还是能够微微地意识到某些“微动作”存在的。难道这就是我们一直念叨的“第六感”?
作为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我看了一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视察公司下属部门时的视频片段。他和部门里的所有员工聊天,态度特别温和,浑身散发着难以抵挡的魅力,对员工的工作也是赞赏有加。当他和经理说完话转身时,我在录像里发现了一些东西。有那么一刻,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我不得不慢速播放这段录像,但他的动作却明白无疑地证明了我的想法:在两帧录像中,他朝上翻了下眼皮,他的眼部动作好像在说:“真是个白痴!”然后在面对下一个人时,他又恢复了刚才无比温和、魅力无穷的样子。这个微动作的持续时间甚至不到0.1秒,这个动作实在太快了,没人会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个动作。但无意识状态下会不会有人注意到呢?谁又知道呢!
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如果无法通过语言交流,能用的交流方式也就是身体语言和咕哝声了。这个论点适用于除人类外的所有动物。动物们彼此阅读,这套体系运行得相当完美。通过不断发出的细碎声音,鸟类避免在高速飞行时相撞;眨一下眼,猩猩就知道对方想做什么;如果狮子的身体语言表示自己不饿的话,斑马会跟狮子一同分享水源。任何能帮助物种生存下来的方法都在进化中出现过,其中自然包括领会深层次心理的能力。
另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是:我们说话的具体内容,其实一点也不重要。这个研究结果非常明确!在科学研究面前,让我们备感自豪的“语言是人类皇冠上最亮的一颗明珠”的美梦彻底破碎。
麻省理工学院的亚历克斯·彭特兰(A1ex Pentland)和他的同事对苏格兰因弗内斯地区电话中心的话务员进行过一次调查研究,他们只监控对话的形式和语调,而不管具体的内容和用词。他们发现,只要听上一段对话的语调几秒钟,他们就能判断这段对话最终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最有效率的话务员自己很少说话,更多的是聆听。当他们开口说话时,他们的声音和语调都会出现很大波动,以此引起客户的兴趣和担忧。语调变化较少的话务员会被人看作过于强硬或过于专制。
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一个人说话的具体内容对说话的最终效果起到的作用不到五成。这个研究结果也不是太让人意外,毕竟其他动物不用语言也照样交流得很顺畅。猩猩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可无需语言,它们也能进行强有力的交流,也有细微的互动。人类复杂的语言出现的时间并不算……
P15-17
第一部分 和谐帮我们构建了社会与公司
第1章 和谐的进化
和谐进化的历史
第2章 和谐相处的科学道理
镜像神经元:让人感同身受
身体语言:展示真实想法
无语义的有声语言:话语的内容也许没那么重要
信息素:不知不觉传递着真实信息
消除自我
最后——模仿
第3章 人格生态系统
进化,“我们化”,“我化”
在人格生态系统中生存
第4章 服从的艺术
趋同,多数人的意见总是“对”的
控制,互动下人们的行为所受的影响
在他人的影响下,人们总会做出改变
机器中的鬼魂
屈从还是独立——告密者
服从主流有时会导致悲剧
第二部分 对立让我们有了不同的意见与等级
第5章 猩猩与蚂蚁
有蚂蚁一律平等,我们不是
蚁们很和谐,我们不是
蚁们长得一模一样,我们不是
会分形,相似与混乱 墨菲定律
第7章 帕金森定律与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人们会上升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
帕金森定律——庸妒
第三部分 混乱使我们的创造力迸发
第8章 未预期后果法则
告诉我,我就忘记;给我看,也许我会记住;
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
孩子们都喜欢危险,长胖是最危险的
有时候,你的守护天使就是你最大的敌人
铺就地狱之路的,其实是好意和自行车道
比起买到的东西,金钱其实更让人兴奋
面对过高的要求,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远期待无法预料的
第9章 失控
失控之经济
失控之技术
失控之健康与安全
突破极限
第10章 关于创造力的进化论
每日创造力
随时招待创造力
无规律可循的创造力迸发
第四部分 猩猩或蚂蚁,我们如何在两种特质间摇摆不定
第11章 你是猩猩还是蚂蚁,欢迎对号入座
永远不在指定位置的订书器
招人讨厌的同事一
招人讨厌的同事二
趣事带来的怒气
小隔间的最初目的
小隔间的缺失
漫长的通勤之路
泡茶事件
替罪羊
追随老板的穿衣风格
办公室恋情的尴尬
工作的意义
死敌
劳资谈判
歇业时间
礼节
跟上潮流
麻烦的上帝
信息过量
谁对谁错
突如其来的友善
考评
离职访谈
无事可做
该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吗
两难
无所不知
害羞体质
第五部分 错误、冲突与灾难,我们在变革中进步
蚁和猩猩是社会分形吗
蚁并非完全和谐
猩也非全然对立
动中的社会分形:椋鸟分形
至于人类
蚂蚁式社会分形
最好的例证——国民医疗服务体系
第6章 全都是猩猩
快餐式经理培养方式
反自然的选择
关于猩猩式经理的故事
我们真是太聪明了!
如果要用延伸到地球所有角落的方式衡量物种的聪明程度,那么无论是在寒冷的北极还是炎热的赤道,是上天还是人海,人类总能发现新的动物、植物和矿藏;人类为了躲避黑夜发明了电光,为了驱逐寒冷制造了热量;人类还发明了一种巧克力大小的东西,通过这个小东西,地球两端的人能互相联系;甚至,人类在探索其他星系的同时还能思考存在的意义。显然到目前为止,人类就是地球上最具想象力、最有进取心和最聪明的物种了。
可为什么我的经理就是个“脑残”呢?他把多少时间花在推动人类进步上?又把多少时间花在了毫无意义的清单制作、效率低下的无聊会议以及陷害周围人的可悲举动上?他总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国家、错误的公司做着错误的交易,还从错误的人那里听取错误的建议。为什么他干点事情总会出现大肆宣传后迟迟不做,最后又开支超标的情况?这里真是一团混乱,我什么也做不了,而且我常常会想:我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颗闪亮明星,快让我离开这里!些动物的故事,以此来告诉我们那些跟自己有关的小小道理。我们都知道,他讲的那些故事现在被称为《伊索寓言》(Aesop'sFables)。作为讽刺作家,伊索用动物来代替他真正想批判的’人,也就是那些骗子、寄生虫、恶霸和奸商。如今,我们有科学证据证明伊索说得没错:动物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原始和低级。事实证明,动物王国和人类社会一样,同样充斥着骗子、寄生虫、恶霸和奸商。怎么说呢,我们毕竟是从动物进化来的,所以为什么动物王国不能如此呢?同时,动物那些精巧的大脑也能感觉到悲伤、悔恨、爱、慈悲、鄙夷这些感情,它们同样能读取对方的意图,能制订计划、发明工具……其实吧,可能除了难得要命的猜字游戏外,我们能做的,动物都能做。
我们很多人都不喜欢听到这个事实。大脑是我们的骄傲和乐趣,大脑是将我们和低级动物区分开来的原因(除了大脑上的区别,绝大多数低级动物都比人类更强壮、更可爱、更爱干净、更注重实际,或者更会打扮)。为了拥有如此巨大的大脑,我们自愿忍受分娩时的痛苦,并为之付出任何努力。我们的大脑可以做出巧妙的事情。比方说,发明中央供暖系统和飞机。没有任何其他动物能做到这些。
2009年,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伊索寓言》中的一则著名寓言进行了试验。
理查德·罗宾逊的这本《猩猩和蚂蚁我们更像谁(如何理解人类的行为与想法)》向我们说明了,人类之所以能够构建社会与公司,是因为我们有着蚂蚁般协作的特质;为了建立社会等级,我们又会释放体内如猩猩般的好斗与对立性。但二者并不矛盾,在这两种对立特质所造成的混乱下,我们不仅让自己生存得很好,还在诸多领域推动了人类的历史。本书帮助我们解读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并进一步引导我们思考何为最佳的生存方式,使我们可以平衡内心的矛盾,确立人生的终极目标。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了解自我以及向往更好的生存方式的人阅读。
当我们构建社会和公司时,我们需要内心深处的“蚂蚁”;当我们面临选择和竞争时,我们更需要“猩猩”。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的确一直且同时受着“猩猩”和“蚂蚁”两种特质的影响。理查德·罗宾逊编著的《猩猩和蚂蚁我们更像谁(如何理解人类的行为与想法)》帮助我们解读自己的行为,使我们的内心在两种对立特质下获得平衡,并引导我们寻求最佳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