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的老家(走进河北名镇名村)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常素霞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王家庄竹竹马

竹竹马是以竹制马形、外以白布蒙糊后,着色描画而成的道具马。马头脖子处装饰有串铃,马身下垂布幔用来遮掩演员的腿脚。竹竹马表演时用绳带固定在演员身上,随演员动作而动作,时而漫步徐行,时而疾驰跳跃,串铃叮当,马尾起伏,轻松活泼、热烈奔放。

王家庄竹竹马表演的是“狄青盗宝接双阳”的故事。相传北宋年间,西夏叛乱,宋仁宗命令狄青率石玉、张忠、李义、刘庆征讨西夏。狄青弟兄五人潜入西安,说服西夏双阳公主归降,并盗得“珍珠烈火宝旗”,战胜西夏得胜还朝。因而,王家庄竹竹马表演一般设有张忠、李义、刘庆、石玉、狄青、双阳公主、公主侍女、护宝旗人等人物角色,表演内容按故事情节分为闯关、被困、突围、破阵、胜利还朝等多个部分。

此外,王家庄竹竹马表演还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如跑圈表示道路崎岖、征途艰辛;套环表示战斗反复多变;蜗牛阵表示阵前被围;长蛇阵表示战斗持续激烈;连环阵表示探敌准备破阵;五马破曹表示破阵突围;对子马表示平乱盗宝成功,得胜还朝的喜庆场面。整场表演动作热情奔放,情节跌宕起伏,因而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翟水滋二鬼抱跌

“二鬼抱跌”是天长镇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表演形式。抱跌又称摔跤,“二鬼抱跌”即由一人扮演两个假人摔跤。据当地民众相传,翟水滋二鬼抱跌于清光绪年间由外地传入,流传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了。

“二鬼抱跌”的表演动作可用“走一步晃三晃,围裙缝里来定向,前俯后仰使猛劲,注意弯腰不露相”来加以概括。“走一步晃三晃”,说的是在摔跤动作之前,双手双脚着地,原地顺拐动三次,使胯和肩晃动起来。“围裙缝里来定向”,是说表演者藏在围裙内,表演时要透过围裙上的缝隙来确定行动线路,否则便会晕头转向,使动作失去目的性。“前俯后仰使猛劲”,是说在达到表演高潮时,无论是腿绊住臂,还是臂绊住腿,一定要使猛劲,才能达到前俯后仰的表演效果,以便展现两人同时摔倒的情形。“注意弯腰不露相”,是说一个人表演两个角色时,一定要注意弯腰,才能使观众看不出破绽来。

“二鬼抱跌”适于在光线较暗的月光和灯光下表演,如果再加上点烟火,表演效果更是形象逼真、真假难辨。

“二鬼抱跌”由大鼓、镗锣、铙钹、小锣等组成的打击乐伴奏。伴奏按节目的进程,以特定的锣鼓点进行。在节目进行至撕扭、侧倒、翻腾等高潮时,乐队随表演动作幅度的加大、加快,而变化乐队的乐谱和节奏,起到烘托节目,使节目更加精彩的作用。

蔡庄龟驮碑

龟驮碑又名“神龟舞”,是天长镇蔡庄村极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龟驮碑形式简单,造型独特,表演幽默滑稽,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是年节娱乐、庆典祭祀、敬神拜庙等民俗活动主要节目之一。

龟驮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北宋初期,今山西省平定县石门口村的蔡氏三兄弟——蔡昆、蔡仑、蔡山迁徙路过井陉肘,发现绵河岸边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村后有一座山宛如伏卧着的巨龟,颀长的龟头伸向绵河,可谓“金龟控水”之脉。而龟山对面还有一座远望酷似大鱼的山峰。蔡氏兄弟认为此处左有伏龟探水,右有鱼峰相迎,是“富(伏)贵(龟)有余(鱼)”的吉祥之地。于是,便定居于此,并将村名改为蔡庄。后世子孙为纪念建村先祖,将“龟山树碑”的造型编创成表演形式——龟驮碑,逢年过节在街头表演,以示对祖先的悼念。久而久之,龟驮碑便成了蔡庄村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了。

传统的龟驮碑只有三人表演,一人藏于龟形内驾龟,一人头戴“虾帽”手持笏板逗龟,另一人敲击小锣伴奏。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龟驮碑在原来一只大龟的基础上又加进两只小龟,伴奏乐队也换成大鼓、大锣、镲等多种打击乐器。龟驮碑表演形象逼真、幽默逗人。浪漫夸张的龟形憨态可掬,演员在龟形中受逗龟人指挥,随着音乐节奏的缓急,不断地变换队形。尤其是伸缩随意的龟头。滑稽可笑、出没无常,忽而龟龟互“咬”,忽而“怒咬”逗龟人,有时还会猝不及防地伸向周围观众,引得观者惊呼声一片。

石桥头村红脸社火

石桥头村红脸社火,顾名思义,表演者都勾画脸谱,并以红色为主。石桥头社火脸谱以晋剧中武将脸谱为基础,添加一些夸张神化的色彩,用不同的色彩纹饰符号描绘出豪爽、忠义、鲁莽、滑稽等50多种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石桥头社火表演的内容主要由三国、唐宋时期的故事人物对打场面组成,并分成若干回分别表演。例如,第一回“一马追四寇”,表演的是三国英雄关云长追打张角四兄弟的故事。其中“一马”为关云长,“四寇”分别为张角、张良等弟兄四人,演员脸谱为白、黑、花脸。第二回“朱仝上梁山”,红脸的是朱仝,黑花脸的是李逵,红花脸的是刘唐,其他人为素脸。表演的是北宋末年朱仝被李逵等四人抬上粱山的故事。第三回“鲍不安”,演员分别勾画成红脸鲍不安、蚯蚓脸朱龙、素脸朱虎、黑花脸朱豹,反映唐朝鲍不安为民除暴安良的故事。第四回“诸葛亮火烧葫芦峪”,司马懿扮白脸,姜维是红脸,马岱是素脸,魏延是红脸,反映三国时期诸葛亮部下战司马懿的故事。第五回“莲花湖捉韩秀”,反映清朝时期黄三泰、杨祥武、孟金龙、肖银龙枪战韩秀将其活捉的故事。

P60-62

后记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被誉为“厚重的无字之书”“露天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是古村落。一个地区的经济有兴衰,但唯有文化是永远攥在手中不变的王牌,是永恒的资源。”

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公布了5批共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河北省有六镇七村入选,它们分别是蔚县暖泉镇、永年县广府镇、邯郸峰峰矿区大社镇、井陉县天长镇、涉县固新镇、武安市冶陶镇;怀来县鸡鸣驿村、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涉县偏城镇偏城村、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

为了加强河北省特色民居的保护,宣传河北大地的乡土文化及风俗人情,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携手各地文物系统专家编撰出版了《我们的老家——走进河北名镇名村》。本书以国家评定的十三处中国河北名镇名村为主要内容,每村(镇)为一个章节,从历史沿革、民居风格、饮食文化、节庆习俗和名人名事几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能够突出每个村镇区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挖掘、捕捉它们的独特之美,记录它们的生存状态,呼吁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书籍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河北省文物局的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邯郸文物局王兴局长、石家庄市文物局张献中副局长、张家口蔚县文化局李新威副局长、石家庄市委宣传部芮世杰处长在资料提供、工作协调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井陉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马佶,井陉县文保所所长杜鲜明、井陉县委史志办副主任何克宁,清苑县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雷等多位领导、专家,尤其在资料的拍摄、组织等工作中鼎力相助,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我们的老家——走进河北名镇名村》的编撰过程中,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组织人员先后到张家口、井陉和保定、邯郸等地进行了调查与采风,同时为了保证本书风格的统一,随杰和张燕霞同志对所有文稿进行了认真系统的梳理与修改,并补充了大量资料与图片,使其更加全面、完善。

由于资料和时间有限,书中可能会有遗漏或不甚完善之处,恳请各位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6月

目录

序一/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美丽乡愁(张立方)

序二/让传统古村镇成为文化强国的独特景观(郑一民)

前言/守望我们的家园(常素霞)

石风石韵——大梁江

张献中 张燕霞

世外桃源——于家村

张献中 张燕霞

古香古色——天长镇

张献中 张燕霞

塞外水乡——暖泉镇

李新威 随杰

四方之城——北方城

李新威 随杰

古驿遗风——鸡鸣驿

李爱民

红色奇迹——冉庄

侯璐 王潇

古韵石寨——英谈村

石从枝 翟宏友

淀上古城——广府镇

王时磊 李寒梅

山顶古堡——偏城村

赵立春

鼓山名镇——大社镇

赵立春

古韵犹存——固新镇

赵立春

革命老区——冶陶镇

王兴 王时磊

后记

序言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美丽乡愁

河北是历史文化大省,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优秀历史建筑数量众多。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深远的历史文脉,真实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风格的人类文明精华,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光辉革命历程、浓郁民俗特色的重要标志和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历史教育的基地,为传承和弘扬燕赵文化聚集了宝贵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独特作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背景下,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塑造燕赵文化特色突出的城乡风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截至2010年12月,河北省经国务院、河北省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1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6个)、名镇12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6个)、名村18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11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6个,总数居全国前列。省内还有一大批在中国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在建筑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这些优秀建筑对于塑造地域特色、增强不同文化的可识别性,促进旅游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我省还有数量众多的有一定历史价值、富有地方特色的街区、村落、建筑和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暂时还未纳入保护范畴。这些不同种类、不同保护级别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燕赵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形成了塑造城乡特色风貌,带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

近年,党和政府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的一句话“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广大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与社会呼应。我省各地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建筑申报工作,各地积极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对历史建筑进行了确认,并向社会公布,基本形成了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古村落保护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我省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弘扬了民族传统,延续了历史文脉。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美丽乡愁。想要真正发展、保护传统村落,关键在于改善在那里居住的人们的生活条件,把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注入到传统村落里,让人们在老村子里住的时候是有水有电,有便利的交通和经济来源。要给住在那的人们建立获得经济收益的条件。保护传统村落,不应仅着眼于古建筑的保护,还应保护好这些村落中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为保护好人们的生活形态、劳作方式、民俗文化、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应该发动居民,热爱自己的家园,认识其中的价值。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编辑的《我们的老家——走进河北名镇名村》一书,从河北省众多的古村落中撷取了13座国家级名村名镇(截至2010年12月)进行介绍,对其文化内涵和传承进行深入挖掘,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突出地方特色,对河北名镇名村进行全面展示,充分展现了燕赵大地古村落的独有特色。

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解决好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把名村名镇保护工作引向深入,抢救濒于消亡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尚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内容推荐

常素霞主编的这本《我们的老家(走进河北名镇名村)》以国家评定的十三处中国河北名镇名村为主要内容,每村(镇)为一个章节,从历史沿革、民居风格、饮食文化、节庆习俗和名人名事几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能够突出每个村镇区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挖掘、捕捉它们的独特之美,记录它们的生存状态,呼吁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编辑推荐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编辑的这本《我们的老家(走进河北名镇名村)》(常素霞主编),从河北省众多的古村落中撷取了13座国家级名村名镇(截至2010年12月)进行介绍,对其文化内涵和传承进行深入挖掘,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突出地方特色,对河北名镇名村进行全面展示,充分展现了燕赵大地古村落的独有特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