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同仁堂(传承与发展北京同仁堂二十年改革发展记)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边东子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同仁堂的老字号恢复了。对同仁堂历史有研究的人说:“同仁堂有过两度辉煌,一是供奉御药时期,二是公私合营之后。总说是‘梅开二度’,不知道同仁堂这株老梅能不能三度绽放啊?”

同仁堂能够“梅开三度”吗?这当然是人们的企盼,可这是海市蜃楼般的幻影,是虚无缥缈中的仙山,还是一个虽然有些遥不可及,却最终能够变成现实的美好愿望?那个时候,人们还无从知晓。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促成了同仁堂的一场大改革。这就是“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的成立。而这场大变革的主角,竟是一个乍看起来和同仁堂并无关联的“北京市药材公司”。

这“北京市药材公司”是何来历,它为什么能成为同仁堂改革的主角呢?原来,解放后,北京市中药业的管理体制曾经多次发生变化。截至1992年之前的体制是:北京市药材公司、北京同仁堂制药总厂、北京中药总厂等,都由北京市医药总公司管辖。北京市药材公司因为有庞大的原材料采购队伍和四通八达的销售渠道,担负着北京同仁堂制药总厂和北京中药总厂等单位的进货和销售。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中,尚能正常运转,但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这种体制就很纠结了。

医药总公司自然是名正言顺的上级领导单位,可是它不直接接触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很正常,但是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不接触市场,却又要决策,就只能像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唱的那样——跟着感觉走。

同仁堂制药总厂的生产能力很强,有许多知名的产品和宝贵的无形资产——同仁堂品牌。可是它不仅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没有任何自主权,而且原料要靠药材公司采购,产品要靠药材公司销售,人权、财权都由医药总公司掌握。

北京中药总厂也有相当的生产能力,但是它没有如同仁堂这样过硬的品牌。同时,它和同仁堂制药总厂一样,要接受医药总公司的领导,生产和销售也都要依靠药材公司。

药材公司因为拥有上游和下游渠道,对市场的感受最灵敏,哪些产品好销,哪些产品滞销,它最清楚,但是它又受医药总公司的领导,人权、财权都在医药总公司手中捏着。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关系还能维系生存,那么,在市场经济中,这种关系就只能产生许多纠缠不清的矛盾并徒增内耗。因此,各方都认识到改革是必须的,甚至是不改已经不行了,可是改又如何改呢?

有人提出:“搞承包制呀!如今报纸上、电视里都说承包好。把企业分拆开,化大为小,化整为零,船小好掉头嘛。然后再承包出去,又省心,又省事,只要坐在家里点钱就行了。”

可是许多人都不同意。有人说:“承包制不能说没有好处。过去计划经济统得太死,搞得企业就像养在大缸里的一群大鱼,谁都懒得动。承包制就像往缸里扔了几条泥鳅,它们一折腾,把大鱼都给搅得动了起来。可您要想让泥鳅去大江大海里翻出浪花来,那就没指望了。”

“说的是。现在一些承包者只顾自己利益,还到处吹‘一个人救活了一个厂’,其实尽搞短期行为。承包期一到,承包者赚得盆满钵满,吃的脑满肠肥,丢下的是一个吃了同仁堂的药也救不活的烂摊子。工人抱怨,政府着急。咱们可不能那么干。”

有人还用同仁堂老乐家的例子说:“同仁堂供奉御药一百八十八年,其中自东自掌的时候,就兴旺发达;典给他人时,就经营不善。要不然,乐平泉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气把同仁堂收回,并且再也不肯典给外姓,甚至连大掌柜也不愿聘呢?同仁堂能成为百年老店,这也是一条经验吧。”

再有,那时的一些经营者片面以为船小好调头,他们认为中国许多企业的弊病是大,中小企业更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于是他们纷纷打起了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术,把大厂拆成众多小厂,以为这样可以灵活经营。可是当他们驾着这些“小舢舨”驶进了风高浪险的商海中,就遇到了一系列料想不到的困难:融资难、销售难、产品没有竞争力、无力采用新技术、难以提高产品档次,等等。

有人又提出:“要照我看,将来中药企业应当搞规模化经营,最好成立集团公司。”他们还说:“中药行业本来就应当规模化经营。中药的特点是一方吃天下。一服药方中,可能用到南方的杭菊、北方的党参、中部的川贝、西部的云苓,甚至进口的牛黄等,缺一味药就会影响疗效。因此,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更有利于中药业的发展。”

此论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那时许多人都认为中国企业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原因是大,应当把大厂拆成小厂,这样才可以灵活经营。现在有人竟然提出要成立集团公司,对这种逆向思维,人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感觉有些突然,甚至有些愕然。于是争议又起,有人同意,有人反对。P27-29

目录

第一章 回眸篇——继往开来

 一、点点滴滴老药铺,风风雨雨同仁堂

 二、老梅欲开三度,新花共生一枝

第二章 突破篇——先发展后规范

 一、两肩担重任,三招破危局——同仁堂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

 二、抓住机遇闯股市,不惧风险破难关——股改上市

 三、三三见“久”,一一归位

第三章 探索篇——边发展边规范

 一、术业有专攻,撤小并大

 二、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

 三、定位健康产业,兼治“已病”“未病”

 四、新工程高屋建瓴,老字号更上一层天

 五、战“非典”众志成城,抗病魔凸现爱心

 六、一个决定振聋发聩,三项承诺感人至深

 七、同仁堂人才迭出,金字塔硕果累累

 八、大爱无疆上善若水,“四个善待”惠及各方

 九、品牌如命,堂誉为天——同仁堂的品牌文化

 十、相倚为强成大业,各有所长共发展——同仁堂发展观“板块的互动”

 十一、让同仁堂走出国门,将中医药推向世界

 十二、以仁爱为本,靠诚信立业

 十三、提升仁心,传播大爱

 十四、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做长者不足谋做大

 十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身边佳木亦是良材

 十六、等闲应对次贷危机,从容穿越金融风暴

第四章 展翅篇——先规范后发展

 一、回眸众山小,昂首攀高峰

 二、底蕴深厚传世久,新葩竞放流韵长——同仁堂发展观之“文化传承基因”

 三、完善法人治理,整合不同专业;创新体制建设,实行合议制度

 四、创新是基因,变革乃根本

第五章 追梦同仁堂

 一、今朝虽好看,明天更灿烂

 二、回眸二十载有奉献更有欢乐,展望一百年有期望更有重托

续一:问道资本运作擦亮金字招牌

续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续三:新的里程新的责任一把手顺利完成交接

序言

人们都知道北京有个同仁堂,这是一家传续了三百四十多年的老字号,老北京人都知道,“当年就连皇上、太后都吃同仁堂的药”。它延续的是传统,代表的是经典。如果用“古色古香”“百年流芳”“古风犹存”这样的词汇形容它,没有人会有异议,但是把它和“现代”“国际”“IT”“数字化”这些新词联系起来,有人就会质疑了。而本书要叙述的就是一个这样的同仁堂。它和某些人印象中四平八稳、亘古不变,虽是爷爷奶奶的最爱,但“80后”“90后”却颇为生疏的同仁堂不同。它立于改革的大潮之前,敢于冲浪,敢于改革;它敢于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不从众,不跟风:当社会上一度出现工人大面积下岗的现象时,同仁堂却顶着压力,不让一位员工下岗;当一些企业不顾主客观条件,片面追求“做大做强”,以致落得樯倾楫摧时,同仁堂却发出了“做长做强做大”的声音;当一些人“理直气壮”地喊出“企业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是雷锋的事”,同仁堂却坚持“义利共生,以义为先”,每当国家有事、民族有难的时候,同仁堂总是舍利取义。而近二十年来,同仁堂的经济收益却保持了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每五年就翻一番,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老字号,一家国有企业,同仁堂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也曾历经磨难,饱尝艰辛,但经过艰苦探索,奋勇开拓,不仅延续了旧日有口皆碑的美誉,更造就了今日远播遐迩的盛名。现在的同仁堂在市场经济中,已经由蹒跚学步到得心应手,再至游刃有余,为国企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实例。

同仁堂在二十年的改革历程中,从一家企业发展到集团公司,再发展到企业集团群,并且完成了由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嬗变,其中有许多前无古人的创新,和敢为人先的尝试,值得思考,值得借鉴。

二十年来,同仁堂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而且继承和发展了独有的“同仁堂文化”。同仁堂不仅是经济的实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他们创造的经济与文化并举,“寓管理于文化中”,都是对如何运用企业文化的成功诠释。

可是现在有人却说,“国企是臭水沟”,根本没有前途。原因是,国企的高管因为企业不是自己的,没有责任心。事实是这样吗?路要从头走,话得从头说。

北京有个崇文门,远近驰名。自古至今,这崇文门的里里外外发生过多少青史留痕的大事,多少谈笑即过的闲事,多少引入泣下的惨事,多少欢天喜地的乐事,真的是难以尽述了。即使要说说曾经在这里热热闹闹地开业,轰轰烈烈地兴旺,又默默无闻地消失的大商家、大字号、大买卖也是难事。清代,崇文门内外是商业发达、繁荣鼎盛之地。这里有花市,曾经有不可尽数的商家在这里卖绢花、纸花、通草花,可谓“处处花成阵,时时开不败”。可现在,这里早已经没有了花市,只是空留下“花市大街”的名字。清末民初,这里还是北京五金行业集中的地方,并且都是大商号,如“万和成”“义顺成”“三益泰”“广泰和”等,连京师五金行业公会都设在这里,可是这些当年响当当的店铺,早已经消失得无声无息。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过酒市,最有名也是硬撑到最后的几家酒庄是“泰和”“天裕”“永隆”“永亨”,可是现在,就连它们当年到底开在哪儿,都没人能说得清了。这里更是北京药业的集中之地,不光有名气不小的大药铺,还有二十多家药栈,如“天汇”“天成”“隆盛”“益成”“久大”“惠丰”“永增”“三益”“仁兴”等,其中“天汇”“天成”“隆盛”“惠丰”又并称“四大药栈”。这些药栈不同于药铺,它们从来不做零打碎敲的小买卖,只做大宗生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只批发不零售”。药栈还代药商存货,管他们的住宿,让他们在药栈中谈买卖、做生意。可是现在,到哪里去觅它们的芳踪?又到哪里去找它们的故事?  今天,即使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很少有人能讲出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字号、大商家的老故事了,它们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可这本书,偏偏就是要讲一个历经三百四十多年不倒,尤其是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兴旺的老字号,它就在崇文门外,叫同仁堂。

说到这儿,北京的老人就会强忍着笑说:“错了不是?谁不知道供奉御药一百八十八年的同仁堂开在大栅栏啊。那可是在前门外,要说正阳门也行。那儿离崇文门还有好几里地呢,您可露怯了。”

80后、90后的俊男靓女听了更会大笑不止,赶紧发手机微信或者写微博:“囧!现在的写手真烂,竟说同仁堂在北京崇文门外。”

没错!名贯九城,享誉中外,专卖参茸饮片、丸散膏丹的同仁堂药店确实是在前门外的大栅栏。那金碧辉煌、描金彩绘的大楼上,还高悬着同仁堂“二龙戏珠”的招牌呢。可要说这双龙如何腾空而起,那明珠又是怎样流光溢彩;同仁堂的历史怎样在风风雨雨中曲折前行,百年老店的故事又如何跌宕起伏地发展,那就得到崇文门外去探寻了。

在崇文门外,在一群巍峨入云的现代化商厦中深藏着一所四合院,那门是朱红大门,墙是磨砖对缝,房是四梁八柱,廊是抄手游廊,不仅凸显着浓郁的中国古建筑特色,还饱含着北京传统文化的底蕴。遮天蔽日的现代化高楼群中有了这两座宽畅的四合院,竟然有了一片白云蓝天,让人感觉心清气爽,豁然开朗。原来,这里就是“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所在地,乃是同仁堂真正的“龙头”。处世低调,被员工们称为“电视上无影、广播里无声、报刊上无名”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殷顺海,和以其为首的集团领导团队,就在这里,引领着同仁堂系内企业前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冲浪,为同仁堂的历史续写新章,带领全体员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同仁堂之路”。

内容推荐

作为一个老字号,一家国有企业,同仁堂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也曾历经磨难,饱尝艰辛,但经过艰苦探索,奋勇开拓,不仅延续了旧日有口皆碑的美誉,更造就了今日远播遐迩的盛名。现在的同仁堂在市场经济中,已经由蹒跚学步到得心应手,再至游刃有余,为国企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实例。

同仁堂在二十年的改革历程中,从一家企业发展到集团公司,再发展到企业集团群,并且完成了由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嬗变,其中有许多前无古人的创新,和敢为人先的尝试,值得思考,值得借鉴。

边东子编著的这本《同仁堂(传承与发展北京同仁堂二十年改革发展记)》讲述老字号同仁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之路,对探求老字号的生存之路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经营性国企的发展之路提供一个经验参考。

编辑推荐

凤凰涅槃,铸就辉煌!

从百年老字号到跨国企业!

同仁堂二十年跨越式发展的传奇商业史!

边东子编著的这本《同仁堂(传承与发展北京同仁堂二十年改革发展记)》以时间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以继往开来(1992年至1995年)、先发展后规范(1995年至2001年)、边规范边发展(2001~2010年)、先规范边发展(2011年~2012年)四个篇章对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的近20的新的发展史展开宏观叙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