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欧洲史》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本册为第二卷,繁荣与革命1953-1971。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后欧洲史(卷2繁荣与革命1953-1971)(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托尼·朱特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战后欧洲史》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本册为第二卷,繁荣与革命1953-1971。 内容推荐 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 《战后欧洲史》是当代最顶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将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六十年历史,淬炼成了一部引人入胜、意义非凡且极具个人见解的伟大著作。 《战后欧洲史》出版后赞誉如潮,获奖无数,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并已成为社会大众“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本册为第二卷,繁荣与革命1953-1971。 目录 卷二 繁荣与革命1953—1971 第1章 政治稳定 第2章 幻想破灭 第3章 繁华年代 附记 两种经济的故事 第4章 社会民主时期 第5章 革命的幽灵 第6章 尘埃落定 试读章节 英国历史学家J·H·普拉姆在其研究18世纪早期英格兰政治稳定发展过程的经典著作中写道:“大多是因为受到伯克和19世纪历史学家们的影响,民众普遍认为政治稳定的形成就像珊瑚的生长过程一样非常缓慢:是靠时间、环境、审慎、经验和智慧在几个世纪里逐步形成的一种结果。我认为没有什么比这种想法更加违背事实了……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一旦形成,往往是在转瞬之间,就像水突然凝结成冰。” 在欧洲,这种情况意外地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 从1945年到1953年初,欧洲人一直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之中,满心焦虑,担忧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政治家们和公众一样,对1919年的调停失败记忆犹新。东欧共产主义的盛行更是勾起了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革命动荡的回忆。布拉格政变、柏林的紧张局面、远东的朝鲜战争,这一系列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危机,净是些令人不快的回忆。1951年7月,西方各盟国宣布结束他们和德国之间的“战争状态”,但是随着迅速加剧的冷战局势,仍然毫无缔结和平条约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这种希望。也没有人敢确定法西斯主义不会借助悬而未决的德国问题或在其他任何地方死灰复燃。 各种国际联盟、机构网络的扩展和国际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为国际和谐提供什么保证。事后想来,我们现在可以看出,在欧洲委员会、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支付联盟和最重要的北约组织之间,实际上产生了国家之间的一种全新的、稳定的体制的萌芽。就像1950年欧洲委员会召开的“保卫人权大会”的文件显示,它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产生持久的意义。但在当时,这些文件就像发表它们的机构一样,只是代表了一种良好意愿,在20世纪20年代命中注定只能成为一些无效的条约或同盟。当时的人们对此都持怀疑态度,因此很少予以关注,这是可以原谅的。 此外,随着斯大林的逝世和朝鲜战争的结束,西欧在半清醒状态中跌跌撞撞地步入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稳定的时代。40年来,西欧各国至少在它们相互之间首次处于没有战争或战争威胁状态。国内的政治冲突逐渐平息。除意大利之外,各国共产党开始逐步退入政治边缘化。人们也不再相信法西斯复仇主义会卷土重来。 由于冷战带来的不确定性,使西欧人找到了新的安乐。政治对峙的国际化,以及由此造成美国的介入,有助于消除欧洲国内政治冲突所产生的刺痛。上一个时代有可能引起暴力和战争的政治问题——悬而未决的德国问题、南斯拉夫和意大利之间的国土争端、被占领后的奥地利的前途——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控制,总有一天会由强国对峙和协商来解决,而欧洲本身却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 德国问题还是没有答案。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的恐慌平息之后,西欧领导人意识到斯大林不会打算在中欧立刻“建立一个朝鲜”,德国东西双方之间要达成协议仍然为时尚早。西方的正式立场是,1949年形成的两个德国应当重新合并为一个民主国家。然而,这种重新统一并不可行,除非等到所有德国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他们要在其中生活的国家的政治制度,而且同时还要让联邦德国(西德)来代表所有德国民众。私底下,美国人像西欧人一样,倒并非不乐意眼看着德国就这样无限期地分裂下去。正如1959年2月,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对总统艾森豪威尔所言:将“对此现状有许多话可说”,但这不是“我们可以公开表达的立场”。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苏联的立场也十分相同。斯大林在晚年继续坚持苏联的官方态度,认为莫斯科要寻求德国的统一,甚至表示只要德国不再拥有军备,莫斯科愿意接受统一后的德国保持中立。在1952年春的一系列外交照会中,斯大林提议四大占领国达成一项和平条约,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保持中立、解除军备,撤出所有占领军,由所有德国人自由选举成立一个德国政府。历史学家们曾指责华盛顿方面未能采用斯大林的建议——“失去了一次”结束冷战的“机会”,或至少可以在最严峻的对抗时刻消除刺痛。 可以肯定的是,西方领导人并没有把斯大林的外交照会当回事,他们拒绝采纳苏联的有关建议。虽然事后证明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苏联领导人对自己的建议也不是很上心,也不认真指望美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会从占领区撤军,并且允许成立一个中立的、无任何军事装备的德国游离于四分五裂的欧洲大陆中部。要说的话,只是斯大林和他的后继者们并非不乐意看到美军一直逗留在德国领土上;在这一代苏联领导人看来,美军常驻联邦德国(西德)是防止德国复仇主义的最可靠的保证之一。如果放弃这种保证可以换来德国解除军备并受控于苏联手中的话(为此目标,莫斯科十分乐意放弃它手中的民主德国[东德]和它们的民主共和国),那倒还值得去冒险一试;但若非如此,就不值得一试。 P3-5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综合型的、分析型的、反思型的优秀著作。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Supplem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托尼·朱特以其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走过1945年后欧洲的通衢大道和偏僻小径……他不只探索了这个现代大陆的what和when,最重要的是探索了why。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我大力推崇朱特的《战后欧洲史》……它摆脱了陈腐的冷战模式,合理评价欧盟的角色,为理解欧盟提出崭新而富启发性的观点。 ——迈克尔·霍华德爵士(Michael Howard,英国保守党领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