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作者李冬君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精神底色的探究,为理解日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颖的视角,让读者感受了日本文化那种“具体入微”的美丽,尝试了那种“花是樱花,人是武士”的“忍恋终极”的落花之美。在各自传统的文化道场里,固守日本其本身的社会文明,其修身养性就是通过认真的仪式讲述人生的真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李冬君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作者李冬君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精神底色的探究,为理解日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颖的视角,让读者感受了日本文化那种“具体入微”的美丽,尝试了那种“花是樱花,人是武士”的“忍恋终极”的落花之美。在各自传统的文化道场里,固守日本其本身的社会文明,其修身养性就是通过认真的仪式讲述人生的真谛。 内容推荐 李冬君编著的《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是一次关于日本文化的审美式阅读,为了解日本文化提供了新颖而深刻的视角和思路。樱花被日本人视为国花,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日本人骨子里那种“与其狂妄地追求永恒,不如抓住瞬间的残美”的精神底色。 全书通篇以日本社会生活中的花道、茶道、俳道、武士道等为切入点,讨论了日本人对美的体会,对生死之道的领悟。 目录 关于日本文化的两点提醒(代序) 壹 日本人认为花有神性 贰 观花“要感哀地眺望” 叁 贵族趣味从想象的梅花到樱花 肆 从理想到写实的纹样意识 伍 文学之樱和工艺之菊 陆 用身体开放的“能”之花 柒 歌舞伎是女人的“花见” 捌 悲剧之花开在歌舞伎 玖 “立花”是因为花有花道 拾 “生花”是一种美的生活 拾壹 “立花”是要把人心放大 拾贰 “生花”要用青松打底子 拾叁 苔藓是岩石开的花 拾肆 笑容是脸上的因果之花 拾伍 “茶德”在武士心里开花 拾陆 从茶德到茶道的觉悟之花 拾柒 “茶寄合”是无常开的花 拾捌 “日常茶饭事”开出禅之花 拾玖 歌魂入茶吟出水仙花 贰拾 草庵茶里的“佗”之花 贰壹 “佗茶”点开了自由花 贰贰 草庵茶没有唐物的“劳薪味” 贰叁 商人茶和武士茶各自开花 贰肆 “庸人无用茶”把政治点“空”了 贰伍 “泪”是死亡的花蕾 贰陆 “数寄”之花开在宗教边缘 贰柒 “躙门”纳山海之花 贰捌 “嗜好”绽放“数寄”花 贰玖 流“泪”的“カブキ”之花 叁拾 “华丽的寂”兼并风雅 叁壹 “草体化”的“やつし” 叁贰 “身美”的“振舞”之花 叁叁 “振舞”开花如敬神 叁肆 开在天心的普世之花 叁伍 唯美的信仰之花 叁陆 俳谐里有花月心 叁柒 “梅花开在草丛里” 叁捌 武士心“长夏草木深” 叁玖 秋天透出存在的芬芳 肆拾 秋天里的菊花和明月 肆壹 冬天是对死的凝视和生的发呆 肆贰 汉诗世界的“拾穗者” 肆叁 寄宿在俗语的银河里 肆肆 花月与武士的时代变了 肆伍 两朵浮世的觉悟之花 肆陆 “叶隐”是武士论语之花 肆柒 儒学之花开在武士道里 肆捌 武士道“草体化”之狂花 肆玖 一斩之下武士道开花 伍拾 武之仁者与狂者 伍壹 日本武士道里开了“中国”花 伍贰 武士之花向死亡飞去 伍叁 “狂死”之花解脱了死 伍肆 为死而死的死即是生 伍伍 落花一瞬,带着美去死 参考书目 附录:走出天下观——中日文化纵横谈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在“生花”里面,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思想? 是佛教的“空”观,还是神道的神样,抑或儒教理想? “生花”的理论,从日本战国时代觉醒,其本身,就是对佛教“供花”的否定。“供花”是将花的美,孤立地提撕出来观赏,使人忘了它们来自野山和水边。 “生花”的原理,就是要时时提醒人们,花之所以美,归根到底还不在花自身,而在于它的根源——野山和水边,离开了根源,花就不自然。 离开了根源的花,如“供花”,难免矫揉,《池坊专应口传》说: 只是在花瓶里插花,能观赏花的美丽,却难以辨别草木风兴,更别说溯源野山、水边的自然了,因此,“生花”的原理,先要懂得“否定花的花”。 名曰赏花,当然要有花,但花道不能仅仅着眼于花,在审美诉求上,先要突破赏花,让视野超越这一层次,进入否定之域:观花不是花! 再进一步,便是否定之否定了,它又回到了赏花。这时,观花还是花,但花已泛化升华,就连草木和山水,也都成了花,而观赏者自身,正在开花。 当观赏者的主体性,转化为花的属性、与花一体时,花的自然之域便打开了。 原先作为客体存在的自然而然的花姿,是自然的一部分,由于融入了观赏者的主体性——自然的不可或缺的另一部分,而使其自然性更加完整。 此时的花,虽然还是花,却已非当初。纯客体的花,被人观照,而具有了统一性,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在审美的视野里,新的自然应运而生。 于是,“生花”的小宇宙诞生了,大自然被浓缩在视觉的焦点上,一瞬间,小水尺树便“生花”了!“生花”的自然,易逝,而自有其源泉。 有了这样的境界,拾起枯枝,扔在破瓮里,也能“生花”,无须名器名画。用自然代替名器,用“生花”代替名画,日本人的国粹意识,觉醒了。 当时,日本的名器名画,也包括一些在日本本土罕见的名贵的花,大都来自中国。“供花”,当然要名贵,而“生花”却要将名贵拉下马,本土化。 在“生花”之道里,取代舶来的名贵之花的,是松、桧之类的常青树,它们四季常青,在日本的国土上遍地生长,因而居于花道的核心,是插花常用的背景。 “生花”,以松、桧之青色为真如,衬托花之绚丽,反而无常。这话,看起来有些玄妙,想一下,道理其实也很简单。 世有常青的松树,哪有不败的鲜花?而且对于松树的推崇,不知不觉,又与“记纪”里的“神代”联系起来,除了有现实基础,还有神话和历史根源。 这就是色彩单调的松树,为什么能在争奇斗艳的“生花”世界里,喧宾夺主,反而居于核心地位的原因了,司空见惯的朴素之美,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有了松树的青色打底子,花之绮丽方有凭依,有了自然的真如做支撑,人生的无常才多彩多姿,正是在这样的辩证法里,展示了“生花”的真谛。P49-51 序言 记得知堂老人说过,日本文化的特点是美。而本书,就是对日本文化的一次审美式阅读。 审美会不会美化日本文化呢?当然不会。所谓美化,是指对丑的修饰,对恶的遮掩和渲染,而审美却要面对事实和真理,因此,审美要真,而美化则伪。 那么,武士道也能被审美么?有人这样问道。 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这是由于武士道在战争中的表现,使人很容易将武士道与军国主义等同起来,而事实上,日本军国主义者正是这样做的。 那些战犯们,用武士道来发动战争,让武士道承担战争罪责,更以武士道来对抗审判,美化自己的嘴脸。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将二者区分开来,使他们终于如愿,死了多年以后,竟然被供在了靖国神社里面。 我们的历史观,使我们注意到了将日本人民与侵略者区分开来,但是,却没有注意到把军国主义与日本文化区别开来。我们反对军国主义,但不反对日本文化,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及时把这一点强调出来。 日本人民生活在日本文化里,不了解日本文化,就不懂日本人民。而日本文化的核心就是武士道,不把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区分开来,就不能将日本人民与侵略者区分开来,侵略者利用了这一点,把武士道当作保护伞。 军国主义并非来自武士道,而是帝国主义阶段在日本的表现,是帝国主义利用了武士道,用武士道对日本人民进行政治动员和文化动员。 武士道有多面,尚武精神是其中一面,还有伦理精神和政治精神,方方面面,归结起来,则无非两点:一是对死的追究,二是对美的执着。 因此,武士道就是死之道,带着美去死,是武士道的根本。 武士道来源不一,有来自中国的儒教、佛教和本土的神道教。 军国主义强调神道教,文化主义倾向于儒教和佛教。因此,武士道也分为三派,一派是儒教武士道,一派是佛教武士道,另一派就是神道教武士道了。 发动战争的武士道,是神道教武士道;而本书所言,乃山鹿素行的儒教武士道和山本常朝的佛教武士道,基本上没有涉及神道教武士道。 来源不同的武士道,政治倾向也不一样。有从武士道进入国家主义的,也有从武士道进入民主主义的,还有从武士道进入基督教和社会主义的。例如,内村鉴三从武士道进入基督教,而幸德秋水则从儒教武士道进入社会主义。 武士道是一种文化,它没有宗教形式,亦非国家组织,战争是国家犯罪而非文化犯罪,国家犯罪应该从文化上进行反省,但不能要文化来承担犯罪责任,就像清朝丧权辱国,但不能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卖国文化一样。 我们在对待中国文化时,要将中国文化与清朝卖国划清界限,也就是说,清朝卖国可以从文化上来反省,但不应该由中国文化来承担责任。 对待武士道也是如此。将政治文化化了,我们反而会找不到真正的犯罪主体,而使那些犯罪者心安理得的躺在“文化”——靖国神社——里安息。 还有人会问,你审美怎么审出个“小日本”来了,这样的提法是否对日本文化不够尊重,有失学术规范和水准?对此,我的想法如下: “小日本”的提法,来自中世纪,其依据是天下观和王权主义。例如,在我国的史书《魏书》、《隋书》里就有“倭国志”,“倭国”就是小日本。可我所谓的“小日本”,并非来自“倭国”,而是源于近代以来日本人自己的文化哲学。日本人认为,他们的文化具有短小性和简洁性两大特性。 作为岛国,日本国土“小”,没有像大陆那样辽阔的平原和巨大的河山,古代日本人不知道陆地上有一望无际的原野,没见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又从地平线上落下去,也不知道地球上还有烟波浩渺、横无际涯的江河。 日本人常见的自然,是山和平原交错的小自然,栖息于小自然中的日本人,在文化上当然要采取与小自然相应的短小形式,而没有中国式的万里长城和大运河,也没有罗马式的水道,更没有创作出像大乘佛教教典那样包罗万象的庞大作品。以和歌、俳句为代表,日本文化具有短小而简洁的特性。 这一特性,在日本的艺术以及法律、宗教、思想等领域中都表现出来。日本人不喜欢巨大的东西,也不喜欢巨大的表现形式。 日本风土多样,日本人将风土多样性纳入短小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中,使文化具有简洁的性格,“小”没有贬义,是一种文化特性。 问题当然不止这两点,举出这两点来,是要表明: 第一,我们不能泼脏水(军国主义),连孩子(武士道)也倒掉了。 第二,我们尊重日本文化,所以不至于连“小日本”也不能提了。 提醒了这两点,我想,我们就可以迈出对日本文化审美的第一步了。 后记 《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出版以后,我的朋友龚颖女士,建议我写一本关于日本“五道”的书,哪“五道”呢?花道、茶道、书道、香道、武士道。龚颖女士在日本留学多年,很了解日本,对日本儒学有研究,写过日本“朱子学”的开山林罗山的研究文章,还翻译了古文辞派荻生徂徕的著作,她的建议当然很好。我要她和我一起做,她说,手头上有项目没完成,真可惜! 我将想法整理了一下,就动笔了,先写了一个提要,暂定书名为《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生活底色》,将“五道”一一列出,各叙两句,大意如下:日本人修身养性,全然不是得意忘诠的意境,而是在一种形式化的过程中,品味形式本身,抓取生命形态瞬间的真实,不但要悟,更要去做。 中国人以为“道”在天上,把“道”降解了,化为百姓日用,而日本人则将百姓日用仪式化,通过仪式讲述人生的真谛,将日常升华为“道”。中日两种文化,一是“大而化之”的,一是“具体而微”的。而日本人的“五道”,就都是“具体而微”的,而且仪式感很强。 茶道,讲究瞬间的味觉体验。浓似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将小小的茶室放大为时空的禅场,暗示着聚友喝茶的空间里的瞬间缘分,人生无常,也许他日天各一方。在“品水”中,显示出那份儿无待的高贵和无常的淡雅。 花道,讲究瞬间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与朱熹的“格物致知”不同,与中国人的自然观也不同。插花是在一枝、一叶、一花的禅觉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素朴淡雅乃生命之质,而“静雅美真和”为花道的本质。 香道,讲究瞬间的嗅觉体悟。香烟缭绕升腾,又消失于无形,恰似世事无常的幻象,静观袅袅的虚无,嗅品闻香寻找心目中的生命景象,以求得精神的安宁。归旨在于鉴赏香木的微妙差异中,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嗅觉的审美灵敏。 书道,又称入木道或笔道,追求力量和速度之美,趋于武士刀法境界。 武士道,所谓“武士道者,死之谓也。”对死深思熟虑,很有点像存在主义。武士的刀法,讲究简洁明快的动力之美,于死的瞬间,获得审美的高峰体验和人生的终极意义。因此,武士道是一种死的美学——落花之美。 日本人凡事都要讲道,近世一叶吹西风,“和洋合奏”出西道。现在书已完稿,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我没有按照原来预想的五道来写,书名也改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是我找到了一种新的写法,即从思想史的视角,以花的象征性贯穿诸道,而使行文有纵深感。本书五十六个题目,以“花有神性”开篇,以“落花一瞬”结尾,似乎有一种贯穿其中的内在韵律,而没有采取人们一下就会想到的那种五道平行的写法。应该说,这种写法更难,更有味道, 但也有不足,那就是它难以面面俱到。例如,原计划写的书道和香道,就被搁置下来。而原计划里没有的俳道,却跟着我思想的内在韵律,那么自然地走来了。 本书的写作方式,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尝试。它与我原来出版的那几本学术著作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虽然也有学术的底蕴,但在写法上更为自由,用了诗化的笔调而趋于审美了。与时下流行的随笔也不相同,随笔大抵是一个题目写一篇,而我却是55个题目一以贯之、一气呵出,书之大体又接近于专著。 这样的写法,我是第一次,心里没有底,刚好老同学孟宪实、宣红夫妇来我家,将书稿给他们看了。他们说,出版这样的书,不光编辑要有眼力,出版社还要有魄力,既要有眼力,又要有魄力,也许北大出版社比较合适。于是,他们将我的书稿推荐给了北大出版社的刘方老师。感谢刘方老师,她居然很欣赏我的尝试。就这样,以这样一种出版的方式与北大同人们合作了一次。 从2007年本书初版,如今已是第七个年头了,出版社一印再印三印,书店里还是没有了。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屡屡询问,何时再版? 在我的书中,这本书得我偏爱,也就不惜花了好多力气,为它寻找可以庇荫的绿植。有很多朋友愿意为它提供最美的制作和装帧,并为它做了很多工作,令我感激,在此一并道谢。 中信出版社社科分社社长王强和他们的一位美丽的同事何寅小姐,亲自光临寒舍,表达了出版本书的诚意。在得知这本书已经给了另外一家出版社后,何寅小姐在为本书祝福的同时,还是坚持认为这本书就应该是由她来献给读者的,她表示在无望中为本书守望。在后面的往来接触中,何寅小姐对本书的热爱,以及她的耐心和诚恳深深打动了我,更何况她对出版事业的理想主义的职业操守,让我特别感动。书有书缘,最终这本书还是来投奔它的有缘人了。承蒙中信出版社厚爱,将本书列入再版计划,感谢中信出版社。 还要感谢那些喜欢本书的读者,正是他们给我们以再版的信心和支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