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共4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作者 叶永烈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四人帮兴亡》是全景式反映“四人帮”兴亡的唯一纪实文学作品,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生动读本。由著名作家叶永烈潜心30春秋,收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材料,采访100多位当事人,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完成。全书共分4卷(初起、兴风、横行、覆灭),25章,以近200万字的篇幅及大量反映历史现场的图片,真实反映了“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一生及“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共4册)》最新图文增订版,补充了学界对“四人帮”研究的一系列最新成果,订正了读者以及专家指出的《“四人帮”兴亡》初版的错误之处。

内容推荐

《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共4册)》是作者叶永烈潜心三十春秋,收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材料,采访众多当事人,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完成的。全书共分4卷(初起、兴风、横行、覆灭),25章,以近200万字的篇幅及大量反映历史现场的图片,主体上将“四人帮”成员(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作为一个“帮”来叙述,根据其产生和兴亡的脉络,具体生动地讲述了“四人帮”及极左路线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党和人民与“四人帮”殊死搏斗,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本书是全景反映“四人帮”兴亡的唯一纪实文学作品,是读者了解“文化大革命”的生动读本。

目录

引言 世界各报竞载《毛的遗孀被捕》

韦德发现中共高层领导人“步调不一致”

“四人帮”中的“四结合”

第一章 江青之初

江青的身世之谜

李家是个不安宁的家庭

李云鹤的学戏生涯

短暂的第一次婚姻

成为梁实秋的部属

最初的爱侣黄敬

19岁加入中共

借住在上海田汉家中

在晨更工学团当教员

黄敬来上海寻找江青

江青和阿乐接头时猝然遭捕

徐明清带江青到临海老家躲风头

孙达生介绍江青重新入党

第二章 影剧明星蓝苹

改名蓝苹主演《娜拉》

崔万秋晚年忆蓝苹

和赵丹领衔主演初露头角

进入上海电通影业公司

从《蓝苹访问记》看蓝苹

唐纳其人

沸沸扬扬的六和塔婚礼

婚变使唐纳在济南自杀

王泊生使蓝苹大失所望

蓝苹想以“得脑膜炎死了”赖账

蓝苹的心病所在

蓝苹终于与唐纳重回上海

“唐蓝事件”满城风雨

和王莹争演《赛金花》主角

蓝苹、狄克和崔万秋

蓝苹终于离弃唐纳

秦桂贞是历史见证人

蓝苹成了破坏章泯家庭的第三者

蓝小姐受到社会舆论谴责

蓝苹终于告别大上海

第三章 成为“第一夫人”

千里迢迢到西安找徐明清

博古同意蓝苹进入延安

黄敬先去了延安

江青的党籍问题受到了审查

成为中央党校第十二班学员

“他乡遇故知”——康生

亮相于延安舞台

指导员兼“网员”的双重身份

从“二姨太”到“大红鞋”

江青初识毛泽东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姻

风姿绰约的才女吴莉莉

“吴莉莉风波”

贺子珍后悔终生

江青乘虚而入

关于毛、江“约法三章”

江青终于和毛泽东结婚

生了女儿李讷

整风运动中康生保江青过关

江青变娇变骄了

江青与周恩来的“惊马事件”

江青借牙病飞往重庆

唐纳在重庆拒见江青

江青写信慰问赵丹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

城南庄的惊险一幕

第四章 张春桥之初

华蒂社的中坚

“文坛恶少”张春桥

眼高手低的“前进的作家”

《小晨报》出了张春桥的丑

崔万秋其人

作为作家的崔万秋

崔万秋的真面目

狄克成了崔万秋的打手

泄露狄克底细的是张春桥自己

鲁迅再驳狄克

红皮白心的张春桥

第五章 张春桥的发迹

狄克钻进延安

张春桥告了邓拓一状

晋察冀之恋

张春桥喝下了苦酒

与柯庆施共事于石家庄

取恽逸群而代之

张春桥坐镇《解放日报》

成为柯庆施的智囊

第六章 姚蓬子的儿子姚文元

姚文元在批胡风大会上一鸣惊人

姚文元结识张春桥

文坛上冒出长角带刺的脑袋

姚蓬子被捕使姚文元跌入低谷

姚蓬子本是阔少爷

象征派诗人姚蓬子

潘汉年深刻地影响了姚蓬子

对诗集《银铃》的自我否定

姚蓬子出任左联执委

与丁玲创办《北斗》

鲁迅写诗《赠蓬子》

出任《文学月报》主编

转入秘密战线——中共特科

姚蓬子在天津被捕

发表《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

丁玲笔下的姚蓬子

与徐恩曾攀上干亲

假钞票帮助了作家书屋

精明的投机商

姚蓬子为姚文元操碎了心

姚文元披上了革命外衣

令人寻味的姚文元道路

长篇《百炼成钢》成了废铁

“我已变成一棵墙头草”

姚文元跨进《萌芽》编辑部

第七章 江青“偶尔露峥嵘”

江青飞往苏联疗养

贺子珍顾全大局

住进中南海菊香书屋

江青第一次重返上海

出任中宣部电影处处长

批判《武训传》江青“露峥嵘”

又一次飞往苏联治病

第一次匿名信事件

“游泳池事件”

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政治夫妻”

成为毛泽东“五大秘书”之一

旁人眼中的江青

“骄杨”风波

“桂花酒”之谜

毛泽东在庐山会晤贺子珍

又一封令江青坐立不安的匿名信

江青之兄李干卿惹风波

江青的体育疗法和文化疗法

跟王光美比高低

康生开创索隐式批判恶例

第八章 毛泽东注意起张、姚

上海的那个“好学生”

毛泽东注意起“姚蓬子的儿子”姚文元

发表一系列“右派”言论

突然跃为“新星”

姚文元发迹史上的里程碑

一抹脸成了“反右英雄”

横扫“右派”

姚文元“双喜临门”

“金棍子”讨伐文坛老将

姚文元的“诗传单”

一度“失业”的“棍子”

批判巴人的“人性论”

出任《解放日报》编委

“出气简报”大骂姚文元

巴金怒斥“姚棍子”

“骆漠”是谁

《杂家》事件

持箭找靶闯进音乐王国

贺绿汀迎战姚文元

张春桥是一位化名的“反右英雄”

柯庆施差一点取代周恩来

张春桥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张春桥的“成名作”《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

毛泽东嘱张春桥与陈伯达同行

干掉陈其五

第九章 江、张联手抓“样板戏”

江青成了上海的“女客人”

柯庆施提出“大写十三年”

柯庆施介绍江青结识张春桥

在上海发出“有分量”的第一炮

给《红灯记》打上“江记”戳号

树《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为“样板”

江青发表演说《谈京剧革命》

张春桥成了“两出戏书记”

江青剋了张春桥一顿

柯庆施之死

张春桥提携于会泳

江青伸手抓《海港》

第十章 批《海瑞罢官》一炮打

毛泽东称赞过《海瑞罢官》

张春桥介绍江青结识“青年评论家”姚文元

江青组织批判《海瑞罢官》

看中“民间报纸”《文汇报》

姚文元的“宏文”拉开“文革”序幕

张春桥成了《文汇报》的“太上皇”

中学生马捷成了批姚先锋

大学生王复兴奋笔批姚

张春桥终于“引蛇出洞”

“围城打援”——打北京援军

“海瑞热”的来历

毛泽东与批《海瑞罢官》的关系

邓拓死于姚文元笔下

田家英为抗争而献身

文网恢恢,血泪斑斑

第十一章 江、张、姚进入“中央文革”

江青前往苏州请“尊神”

刘志坚奉命前来上海

江青“一人谈”的“座谈会”

陈伯达、张春桥帮助改《纪要》

北京针锋相对起草《二月提纲》

《纪要》是江青上台的“宣言”

毛泽东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

起草《五一六通知》

江青出任“中央文革”第一副组长

毛泽东坐镇杭州

毛泽东在滴水洞里沉思

毛泽东给江青写了不寻常的长信

江青点火于北京高校

“把家庭矛盾搞到政治上来”

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旗手”的登基典礼

第十二章 上海冒出了“造反司令”王洪文

崔家的新女婿

王洪文当过五年半的兵

在崇明打鸟、钓鱼、捉蟹

科长梦的破灭

王洪文“造反”生涯的起点

保卫科事件

炮轰工作队

在竞选“文革主任”中败北

“北京小将”鼓舞了王洪文

带头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王洪文第一次见到“红太阳”

成为“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战斗队”头头

王洪文结识王秀珍

与“首都红三司”挂钩

王洪文掼出三块响当当牌子

“工总司”深夜抢红布

向曹荻秋下达“最后通牒”

喧闹的“工总司”成立大会

第十三章 张春桥在安亭“发现”了王洪文

车停安亭

王洪文拦车卧轨

切断沪宁线二十小时

陈伯达发来急电

张春桥从天而降

王洪文与张春桥第一次合作

王洪文昆山历险记

张春桥答应了五项要求

毛泽东作了“终审判决”

王洪文在各派纷争中剪除异己

稳定“后院”

江青从北京调来“大炮”聂元梓

上海“赤卫队”的崛起

爆发《解放日报》事件

张、姚为“工总司”撑腰

两军对垒争夺上海

急令耿金章回沪

从张春桥家传出谣言

向“赤卫队”发起总攻

第十四章 张、姚、王发动“一月革命”

一张大字报背后的尖锐斗争

常溪萍终于发出了致邓小平的信

张春桥和聂元梓合演“反常”双簧

策动徐景贤“后院起火”

张春桥秘密约见蒯大富

“上海不可能属于陈丕显”

张、姚从幕后走到台前

史无前例的三个通令

《紧急通告》的诞生

上海“工总司”成了全国“光辉的榜样”

轻取巧夺“发明专利权”

“二兵团”耿金章宣布上海“夺权”

张春桥软硬兼施

“上三司”和“红革会”的失败

迎接上海“最盛大的节日”

“一·二八”炮打张春桥

上海,落人张春桥手中

斜桥成了上海的热点

冒出了“新上海人民公社”

“二兵团司令”耿金章其人

张春桥降服耿金章

张、姚成为“上海人民公社”的“勤务员”

《人民日报》对“上海人民公社”保持沉默

毛泽东严厉批评了张、姚

王洪文吞并“二兵团”

第十五章 “得志便猖狂”

姚文元与王、关、戚并驾齐驱

煽起打倒陶铸狂潮

清除“中央文革”异己刘志坚

所谓“二月逆流”

千里迢迢揪“海瑞”——彭德怀

施毒计离间刘少奇家庭

恶作剧“智擒王光美”的幕后指挥

“项链事件”前前后后

江青“负担着第一个大专案”

王光美被打成“战略情报大特务”

刘少奇被打成“大叛徒”

利用“伍豪事件”整周恩来

怀疑狂·迫害狂

宋庆龄怒斥江青

在“砸烂常溪萍”的日子里

张春桥的突然袭击

触目惊心的一刹那

四支秃笔倒了三支

第十六章 疯狂的复仇

“不知名的红卫兵”夜半敲门

“歼七”追抄一封信

教导队冒充红卫兵

郑君里成了江青的眼中钉

江青追抄什么信

王莹惨遭江青迫害

恩将仇报,阿桂蒙尘

周恩来干女儿孙维世屈死狱中

江青报复严朴和扬帆

公安部副部长许建国的厄运

专机押送王芳赴京受审

毛泽东儿媳刘松林上海蒙尘

唐纳挚友横遭株连

谁泄露了狄克的秘密

鲁迅当年曾痛斥“狄克”

密告信提供了重要线索

上海图书馆的钟楼成了“炮楼”

费毓龙做了一场噩梦

“炮打张春桥”的主炮手安在

他查出“狄克”是谁

囚首垢面的葛正慧

行踪诡秘的“扫雷纵队”

无孔不入的“福尔摩斯”

上海藏书楼里的斗争

另一支兵马杀进藏书楼

主炮手被关进秘密监狱

“扫雷纵队”游雪涛自食苦果

张春桥妹妹猝死成了“通天大案”

手术前兴师动众费尽心机

尚未动刀,患者突然死去

一封密告信飞到徐景贤手中

“有缝就查,有洞就钻”

王洪文重申“此案要严肃处理”

周总理当面质问张春桥

姚蓬子戴起“工总司”袖章

“太岁头上动土”——抄姚蓬子的家

审查姚蓬子惊动了江青

审查者受到反审查

一手遮天,销毁“防扩散”材料

姚蓬子之死

第十七章 王洪文横行上海

罕见的“半周年”纪念

冒出了新对手——“支联总站”

充满辣味的“全向东”

静坐于上海市公安局前

王洪文后发制人

震动上海的解福喜之死

冒出了“压勿煞战斗队”

“888”秘密会议

大战的前奏

上海血泪横飞的8月4日

张春桥“完全支持”王洪文

毛泽东的“最新最高指示”

“王司令”乔迁“上只角”

马天水卖身求荣

上海“市革会”的“三驾马车”

王洪文的“小兄弟”成了“纳新”对象

“先进典型”陈阿大入党

陈阿大其人

“小兄弟”们“布尔什维克化”

王洪文跃为中共中央委员

张春桥拿“上海党”炮轰陈毅

王洪文成为上海“中南海”的新主人

上海国棉十七厂成了“红色堡垒”

第十八章 与林彪又握手又踢脚

与组长陈伯达的争斗

“四一二”第二次炮打张春桥

林彪救了张春桥

权力膨胀的“中央文革”

江、张、姚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

江青跟林彪的微妙关系

陈伯达倒向了林彪

在庐山浓雾遮掩下的搏斗

林彪把张春桥作为攻击目标

上海冒出另一个“王”——王维国

陈伯达遭到“全党共讨之,全国共诛之”

“峻岭”为林彪拍摄了《孜孜不倦》

毛泽东在专列上接见上海“二王”

噩梦连连

毛泽东致江青的信提高了江青的声望

姚文元取代陈伯达成为“舆论总管”

姚文元“左”眼看画

第十九章 毛泽东一度选定王洪文接班

北京盛传“江青要当副主席”

毛泽东突然休克

张玉凤眼中的江青

秘书眼中的江青

江青看电影

护士眼中的江青

美国总统尼克松眼中的江青

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婉拒为江青立传

江青寻觅着自己的“斯诺”

《江青同志》与《红都女皇》

毛泽东面临着第三次挑选接班人

毛泽东没有选择江、张、姚接班

邓小平得到毛泽东重新起用

毛泽东调来王洪文、华国锋、李德生

毛泽东称赞王洪文是“工农兵”干部

王洪文成为筹备中共十大的负责人

王洪文晋升中共中央副主席

王洪文陪同毛泽东十六次会晤外国首脑

第二十章 四人结帮斗“周公”

江青“迫不及待”攻击周恩来

王海容、唐闻生成为特殊的“桥梁”

郭沫若忽地成了政治斗争的焦点

江青抓住毛泽东的话“做文章”

“江记写作组”大造舆论

江青把手伸进部队

批林批孔批“周公”

第二十一章 与邓小平对着千

邓小平成了江青的“眼中钉”

毛泽东警告“上海帮”

江青盘算着“组阁”

江青在政治局会议上发难

王洪文长沙告状

毛泽东告诫江青“不要由你组阁”

毛泽东责令王洪文检查

王洪文“接班”告吹

“张春桥思想”

“四人帮是个客观存在”

周恩来反击张春桥

康生也来个“反戈一击”

张天民告“老娘”“刁状”

突然发动“评《水浒》”

毛远新当毛泽东的联络员

王洪文花天酒地回上海

“旧居”·“圣地”·大事记

王洪文重逢“小兄弟”

毛泽东“打招呼”反击“右倾翻案风”

第二十二章 “文官”要夺华国锋的权

王洪文从上海飞回钓鱼台

周恩来之逝使“四人帮”狂喜

“老实人”华国锋成为新总理

“张春桥坚决要求当总理”

江青要做“没有戴帽子的皇帝”

江青借《园丁之歌》批华国锋

江青高举“批邓”大旗

爆发第三次“炮打张春桥”

天安门广场燃起反“四人帮”怒火

丙辰天安门事件被定为“反革命事件”

《斥“秃子”》怒斥姚文元

姚文元成了“戈培尔第二”

把成排的“纸弹”朝邓小平倾泻

副主席王洪文成了公子哥儿

“四人帮”再揪“走资派”

“四人帮”建立“第二武装”

上海一片刀光剑影

毛泽东在重病中吩咐后事

华国锋压下了“江青代表毛主席”的报道

毛泽东之逝引起中国“政治地震”

第二十三章 末日的疯狂

毛泽东去世后的激烈争斗

“四人帮”以毛泽东的旗号“打击反对力量”

政治局里的斗争白热化

“四人帮”捏造“毛主席临终嘱咐”

江青筹备“最盛大的节日”

“狄克”穷途末路

第二十四章 抓捕“四人帮”

以“非常手段”解决“四人帮”

9月11日:华国锋找李先念密商

9月13日:李先念突访叶剑英

叶剑英眼中的华国锋

“四人帮”暗中调兵遣将

9月21日:叶剑英看望华国锋

9月30日:天安门城楼上

10月2日:王洪文急拍“标准照”

10月3日:王洪文在平谷县“吹风”

10月4日:事态严重化

北京西山:悄然的搏斗

“绿叶扶红花,洒上水汪汪”

10月6日: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天

张春桥第一个落网

王洪文被捕时挣扎了一下

姚文元束手就擒

毛远新拒绝交出手枪

张耀祠将军说出“拘江”内幕

吴德回忆粉碎“四人帮”的内情

华国锋谈粉碎“四人帮”

邓小平说“可以安度晚年了”

郭沫若欢呼“大快人心事”

“四人帮”的“地下生活”

马天水满心狐疑飞往北京

上海余党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10月8日:上海疯狂之夜

马天水的电话解除了上海警报

10月12日:上海又要“大干”

“完蛋了,彻底完蛋了”

第二十五章 押上历史审判台

原本是由王芳审江青

江青在被告席上依然演员本色

“我就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江青在宣判时的闹剧

唐纳的后来

徐明清为江青吃冤枉官司

刘志坚和秦桂贞“翻身”

江青的铁窗生涯

女儿李讷一次次前去探监

王洪文死于肝病

张春桥的狱中生活

江青以自杀告终

姚文元刑满出狱

张春桥因癌症病故

姚文元的离去

附录

一 江青著作及报道目录

二 张春桥著作目录

三 姚文元著作目录

四 王洪文著作目录

试读章节

其实,在1966年、1967年,还不存在“四人帮”!

“四人帮”是在王洪文进人中共中央政治局之后才形成的。毛泽东本来寄希望于王洪文,把这个年轻人提拔为中共中央副主席。谁知王洪文到了北京,就被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拉了过去——他们本来就是一伙。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里,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一帮。

就在王洪文当上中共中央副主席还不到一年,毛泽东已经察觉了王、张、江、姚的不正常的活动。

1974年7月17日,毛泽东当着中央政治局委员们的面,指着江青说:“她算上海帮呢!你们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警告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

这是迄今有案可查的毛泽东最早批评“四人小宗派”——“上海帮”的话。

毛泽东最初称他们为“上海帮”,显然是一个不恰当的名词。因为“上海帮”带有鲜明的地域概念,容易造成混淆,把在上海工作的干部都算进“上海帮”;再说,有了“上海帮”,就容易引出“北京帮”、“山东帮”、“广东帮”之类,更会造成混淆。

另外,“上海帮”给人的印象是由上海人组成的帮派,而江青是山东诸城人,张春桥是山东巨野人,王洪文是吉林长春人,姚文元是浙江诸暨人——他们四人之中,无一上海人。除了姚文元能操上海话之外,王洪文、张春桥、江青连“阿拉”都不会说。他们只是在上海生活过,或者原本在上海工作。所以,称他们为“上海帮”,并不太确切。

倒是毛泽东所说的“四人小宗派”,极为确切。

毛泽东显然发觉“上海帮”一词的涵义不准确,所以在1975年5月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便改称他们为“四人帮”:“不要搞‘四人帮’,你们不要搞了,为什么照样搞呀?为什么不和二百多个中央委员搞团结?搞少数人不好,历来不好。”

从此,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这“四人小宗派”,便被称之为“四人帮”。

当然,在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的人生道路上,上海的一段生活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四人帮”曾一度被称为“上海帮”,那是因为这四个人都是从上海“基地”起飞:

蓝苹的成名,便是在上海滩,她的“革命样板戏”,她的批判《海瑞罢官》,都是以上海为基地才搞起来的。

“狄克”——张春桥钻人左翼作家阵营,也是在上海滩。后来,就任《解放日报》社长兼总编,出任柯庆施政治秘书,直至解决安亭事件,发动“一月革命”,都是在上海干的。

王洪文从部队复员以后,分配在上海国棉十七厂。他在安亭卧轨拦车,他成为“工总司”司令,都是在上海。正因为这样,在中共十大召开时,张春桥握着上海国棉十七厂的代表杨小妹的手说:“十七厂贡献了一个王洪文!”

至于姚文元,他1948年入党,1957年发表了那篇引起毛泽东注意的《录以备考》,他写那篇震惊全国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都在上海。

追溯“四人帮”中四个“伙计”的“结交史”,也都是在上海。

在“四人帮”之中,江青与张春桥应该最早认识。

江青、张春桥在20世纪30年代都生活在上海。据沈醉回忆,他在《大晚报》副刊主编崔万秋那里,既见到过穿蹩脚西装的张春桥,也见到过殷勤倒茶递烟的蓝苹(即江青)。当然,那时候的蓝苹是否与张春桥有过来往,就不得而知了。

接着,张春桥与姚文元相识。他们在上海当时都住在香山路。先是在1955年的反胡风运动中,张春桥救出了陷入困境的中共上海卢湾区团委宣传部干事姚文元,在他把持的《解放日报》上接连发表姚文元批判胡风的文章,张姚有了交情。此后,姚文元与张春桥有了诸多接触。

江青为了抓样板戏,在1963年从北京前来上海,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派出市委宣传部部长张春桥协助,于是江青与张春桥开始共同工作。

为了批判《海瑞罢官》,江青要在上海寻找“笔杆子”,张春桥推荐了姚文元,于是江、张、姚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开始写《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此后,江、张、姚都进入中央文革小组,江青任第一副组长,张春桥为副组长,姚文元为组员。

1966年11月,“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在安亭拦截火车,造成京沪线中断。张春桥奉命从北京飞往上海,赶往安亭。在那里,张春桥结识了“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司令王洪文,给予“鼓励与支持”。

自从王洪文进人中共中央政治局,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为了共同反对周恩来、邓小平,王、张、江、姚终于结成“神圣同盟”——“四人帮”。

那么,四人结成“四人帮”,是不是从毛泽东在197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批评“四人小宗派”算起呢?

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见解:  第一种见解——

主张以毛泽东的这一批评,作为“四人帮”出现的日子。

第二种见解——

以为四人结成“四人帮”,应该从王洪文进人中共中央政治局算起:在四人之中,王洪文最后一个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

当然,在王洪文进人中共中央政治局之前,已经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紧密勾结,但是,那不能说已经形成“四人帮”。“四人帮”,应是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的“四人小宗派”,所以应从王洪文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算起。

王洪文在1973年8月31日召开的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所以,“四人帮”应从1973年8月算起。

第三种见解——

王洪文并不是刚一进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结成“四人小宗派”。“四人帮”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从王洪文进人中共中央政治局起,逐渐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结成“四人小宗派”。到毛泽东批评这“四人小宗派”时,表明“四人帮”已经正式形成。所以,“四人帮”大体上形成于1974年。

这三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

在笔者看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也许比较妥切:从王洪文进人中共中央政治局之后,开始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内形成“四人小宗派”,亦即“四人帮”。

不论这三种见解如何不同,但是都一致认为,在1973年8月底之前,亦即王洪文进人中共中央政治局之前,还没有形成“四人帮”。

接下来,书归正传。让我们循着“四人帮”每个成员的初起、发迹,以及如何狼狈为奸,横行一时,最后走向覆灭的轨迹,回顾“四人帮”的兴亡史。首先从“四人帮”的第一号人物江青讲起。P5-7

序言

增订版前言

《“四人帮”兴亡》是我花费心血最多的一部著作,也是修改次数最多的一部著作。1980年观看中央电视台转播的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四人帮”实况节目,触发了我写这部长篇的计划,直至今日已经过去三十多个春秋。

《“四人帮”兴亡》题材庞大,最初分为《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四本书,在1988年初版,此后多次修订再版。由于“四人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分成四本书来写,部分内容重复,而且是把这个“帮”拆散了来写,没有整体感。到了2002年,终于把四本书合为《“四人帮”兴亡》,即把“四人帮”作为一个“帮”来写。在《“四人帮”兴亡》完成之后,搁置多年,未能出版。

2008年,《“四人帮”兴亡》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四人帮”兴亡》共182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我庆幸能够在许多“文革”当事人还健在的时候进行了多方面的采访,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倘若我在今日才动手写这部长卷,那就无法获得那么多极其重要的口述历史资料。

《“四人帮”兴亡》出版之后,我花费很多时间对全书进行大修改,大补充,而且还进行了许多补充采访。放在您面前的《“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便是补充了2002年以来学界对“四人帮”研究的一系列最新成果的版本。由于新增了十几万字的内容、增加了与“四人帮”成员及历史背景有关的图片,增大了整书的篇幅,原来分上、中、下三卷的做法不利于读者阅读;同时考虑到“四人帮”从产生到灭亡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增订版按照“四人帮”的兴亡历程,分为初起、兴风、横行、覆灭四卷。这样既方便了读者阅读,也勾勒了“四人帮”兴亡的脉络。另外,增订本还逐一订正了读者以及专家指出的本书初版的错误之处。

在今天,出版《“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可以说有双重的意义:

一是让年轻的80后、90后读者,了解那十年浩劫的真实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很多年轻人连“四人帮”是哪四个人都说不上,更谈不上汲取“文革”的沉痛教训。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让历史告诉未来,可以防止“左”的顽症卷土重来。

二是近年来沉渣泛起,为“四人帮”翻案者借助网络推波助澜。有人称“四人帮”为“文革四杰”,为“四杰帮”,称江青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旗手、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好的学生”,称张春桥是“杰出的马列主义理论家”,还称粉碎“四人帮”是“华、叶、汪、李反革命集团”的“宫廷政变”……

为了让年轻读者了解历史真相,了解所谓“文革四杰”的真正面目,历史的责任感驱使我对《“四人帮”兴亡》做认真的修改和补充。

早在200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就多次与我联系,期望出版《“四人帮”兴亡》。这次,他们得知我完成《“四人帮”兴亡》增订版,再度热情约稿。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对当代中国出版社表示深切的感谢。

《“四人帮”兴亡》是一个大题材,涉及中国当代诸多政治人物与重大事件,需要不断修改、增订。我愿继续对本书进行修改,以求更加符合历史真实。

叶永烈

2012年10月7日上海沉思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