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敖大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傅宁军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敖是谁?谁是李敖?有人说他可敬,有人说他可爱,也有人说他可怕。我想当一个向导,与大家一起靠近真实的李敖。”——傅宁军

《李敖大传》由傅宁军著:第一位走进台北李敖客厅的大陆作家,第一本全面解读李敖魅力的“狂人”传记,近百幅图片多方展示“博学猛兽”的非凡人生!

内容推荐

李敖向称“台湾第一狂人”、“奇才”、“斗士”、“文化顽童”,从小博闻强记,十三岁即以第一名考入北京四中,到台湾后他曾和钱穆、殷海光、雷震、柏杨等人有交往,与多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和当时的影星胡茵梦更是闪电结婚、闪电离婚;他说,锻炼一个男子汉最好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军队,另一个是监狱,这两个地方他都有刻骨体验;他个性超群,特立独行,竞把做家务当做健身锻炼,家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李敖大传》作者傅宁军作为“大陆作家采访李敖第一人”,十八年前就走进了台北金兰大厦李敖的家,见识了他的“十万藏书”和私人卡片箱,得到了他本人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全书从李敖1935年在东北出生,在北京度过童年和少年,一直写到2003年以后患病、治疗,主持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节目,参选台湾“立法委员”,乃至2005年“李敖神州之旅”、2010年“李敖上海世博行”和2014年“还想做李敖”,对李敖的丰富个性与家庭生活都有如实的描述。

目录

第一章 “小噢”叫成了小敖

第二章 “伟大惊人”的少年

第三章 父亲是个“老北大”

第四章 失恋了,李代桃僵

第五章 台大“长袍怪”

第六章 “鬼才”通吃军营

第七章 到校园“暂栖身”

第八章 “文星”闪烁

第九章 “小人物的傲骨”

第十章 一个永远的老师

第十一章 “碧潭山楼”之恋

第十二章 讨回一点公道

第十三章 纸上的浪漫

第十四章 “文星”的时代

第十五章 “没有青春只有斗”

第十六章 从爱情到友情

第十七章 “求人不如求己”

第十八章 软禁时,情人相伴

第十九章 训练男子汉的地方

第二十章 在狱中品尝孤独

第二十一章 “坐牢家爸爸”

第二十二章 “自动申请斗室独居”

第二十三章 明星加明星的婚姻

第二十四章 “因不了解而分手”

第二十五章 “黑牢不白坐”

第二十六章 “战斗性隐居”

第二十七章 “台独”走不通

第二十八章 有力量的“善霸”

第二十九章 无嗜好的“工作狂”

第三十章 应聘“东吴”上讲台

第三十一章 电视上的“笑面虎”

第三十二章 参选“总统”的“老顽童”

第三十三章 李登辉,我告你

第三十四章 “女人我不想躲”

第三十五章 跟诺贝尔有点缘

第三十六章 养生送死母子情

第三十七章 给漂亮女人一个机会

第三十八章 老李飞刀,其乐无穷

第三十九章 “难忘我是大陆人

第四十章 单打独斗,永远乐观

第四十一章 “我希望继续做李敖

后记:中国有个李敖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小噢”叫成了小敖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李敖的名字已享誉海内外,他对自己的单名作过一番考证:翻开“李氏宗谱”,有一代祖宗名叫李敖。从《湖南省博物馆藏石玺印集》中,可以查出汉朝“李敖”铜印,魏晋南北朝官谱也有“李敖”之名。

比李敖大五岁的李家二女儿李敖,对弟弟李敖大名的来历这样说:李敖原名叫安辰,把辰字放进名字里,可能是长辈们对男孩子出生时辰的重视,毕竟李敖是长子。“实际上并没有人叫他安辰,大人用噢噢的声音逗他,被四妹误解,于是四妹喊他小噢,变成了李敖大名的来源典故。”

看来李敖的起名毫不神奇,真有些歪打正着的意思。李敖并不觉得二姐说的实情“有碍观瞻”,反而如实收入自己的文集,并评点道:“很多我小时候的轶闻其实她比我记得清楚,并且是权威无疑。”

在李敖家人的印象里,李敖的聪明与顽皮同样顶尖。二姐的文章是李敖动员她写的,做姐姐的秉笔直书,对有了名的敖弟不留情面,跟李敖个性是一个路子:“敖弟小时候皮肤较黑,有点儿对眼,发音的时候舌头也不那么利落,还有几分眯缝眼,说话的时候喜欢嬉皮笑脸地盯着人看,直到今天我看他笑还能捕捉到他童年的影子。”

李敖一九三五年出生在东北哈尔滨。依母亲的说法,他的生日是乙亥年三月二十三辰时,也就是上午七至九时。李敖二十岁时,自己查出他出生那天,阳历是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五日,从此,李敖放弃了阴历生日,只过阳历生日,省得每年阴历有变化,生日的时间固定不下来。

等李敖到了六十岁,才与失散多年的二姐李殉见面。提起敖弟的生日,二姐却记得在三月初三,“在这个问题上,我哪里敢跟妈妈争。”二姐也不是等闲之辈,是燕京大学毕业的工程专家,她笑言:“找个真能掐会算的证明一下:一九三五年阴历三月初三或三月二十三辰时生的男丁,到底哪一个命中注定有两次牢狱之灾,不就真相大白了吗?”

不信邪的李敖,从不信算命先生。二姐的说法跟母亲的说法,使他的生日时间相差二十天,但都不出四月份。以前台湾报纸把李敖归人“金牛座”,作为分析李敖的依据。他只是发笑,看到二姐的确切回忆,他可以嘲弄给他排“星座”的人了:“如二姐记忆属实,则市井报刊描写李敖的‘金牛座_陛格,就全部崩盘,我反而是‘白羊座’的。我是不信什么星座的,但我的例子可以拆穿星座谬说,亦一快事。”

李敖呱呱落地,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东北却是人心惶惶,百业凋零。“九一八”事变后的三年七个月,白山黑水沦入异国之手,东北成了日本掌控的“满洲国”。李敖长大了才体味到他出生时的时代悲哀:“照历史的说法,我一出生就是‘遗民’,就像孔夫子一出生就是‘遗民’一样。不过,孔夫子做‘遗民’,做来做去,是给不同的中国统治者做‘遗民’,但我却一生下来,就给日本鬼子卵翼的中国末代皇帝做‘遗民’,所以,我比孔夫子还窝囊。”

达官贵人喜欢把自己的祖籍与古代圣贤相连,似乎是炫耀的资本。比如蒋介石默许为他写传的文人,经过别出心裁的“考证”,查出蒋家祖先是周公,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文王和周武王,曾经受到李敖的抨击。李敖自己则不然,他以“李氏宗谱”作考证,追溯到李氏远籍在云南乌撒,是属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李敖打小就记得,每逢过大年,家中珍藏的“李氏宗谱”就会摆上供桌,和祖先牌位一起,被全家人焚香膜拜。这部宗谱不知传了多少代,后来被李敖家人带到台湾,李敖父亲去世,就归李敖保存。源远流长的李氏族系,发端于云南乌撒。据说乌撒是一支少数民族,元代设有乌撒路,即如今云南镇雄县和贵州威宁县;明朝改成乌撒卫,就是威宁县。“李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曾派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兵三十万征云南,在强迫性的民众北移时,李氏家族自乌撒迁到山东潍县(现为潍坊)。

P1-2

后记

后记:中国有个李敖

李敖说,他“本像一颗钻石,是多面发光的人物”。确实,一百个读者的心目中,就有一百个李敖:疾恶如仇的李敖,侠肝义胆的李敖;咄咄逼人的李敖,宽以待友的李敖;风流的李敖,忠贞的李敖;思想家的李敖,文学家的李敖……

虽说李敖仿佛都市中的隐士,一般人想看他的“光辉形象”倒并不困难。在李敖的一本本书中,在李敖的电视节目里,他穿着那件招牌红色夹克衫,打遍天下无敌手,哪个电视明星比得上他的风光?不过,你想敲开李敖的家门,想当面听李敖的犀利言辞,顺便亲眼看看李敖的藏书大屋,对不起,那可难上加难了。

深感幸运的是,我头一次走进台湾,就有了上门拜访李敖的机遇。回头品味李敖的笔力,感觉到了文如其人的亲切之感。想写李敖,要读李敖。大量案头工作,使我更靠近了李敖的为人,靠近了李敖所处的人文环境,避免因海峡两岸的阻隔,带来想当然的误差,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等的核实,尽可能客观公允。

正巧台北友人崇先生来大陆办事,他是我们初识李敖的牵线人,听了我的写作打算大为赞赏,热情地给我打气:“写李敖的大陆作家,你是最先到李敖家采访的,当然应该写。”崇先生给我出主意,由我给李敖写了封信,请崇先生带到台北。过了数日,与崇先生通长途电话,他告诉我,他已经跟李敖通了电话,说了我的情况,表明这个作者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并不想猎奇,把我的信转交了,李敖没有表示反对。

在我动笔之前,仍不放心,再次提笔,又写了封信给李敖,诉说我的想法。估计差不多该寄到了,我便按照李敖给我的名片,拨通了台北李敖家的电话。前两次,都是李敖太太王小屯接的,李敖不在家,她说李敖晚上会在的。

那晚,我终于在电话里找到了李敖,听到了他的熟悉的声音。我自报家门,从那年到他家采访说起,直到我想写他的初衷,一口气把我的想法说了。李敖很有耐心地听完,然后客气地说:“是你写我吗?这是你的事情,不用跟我说了。,’我又问:“是不是我写好了以后,要给您看看呢?”李敖说:“不用了吧。”

不久,我跟资深编辑彭沁阳谈起李敖。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李敖系列,其中论文集《传统下的独白》(1989年)、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1992年),由彭沁阳担任-责编。《北京法源寺》刚在台湾问世,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得到了李敖的大陆版权。因出书的事,她跟李敖通过电话,李敖很客X,很有礼,没有耍大牌的霸气。

我的感觉与彭大姐一样,李敖能分辨出谁是好人,谁不是好人。你是羊,他也是羊。你是狼,他也是狼。你是老虎,他就是武松。

写李敖的书,在海峡这边也有过。怎样写自己心目中的李敖,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有一点我是确信的,李敖不该是一个只会谈恋爱的“多情公子”。他曾说:“有本书写我的情史。根本不是我的情,把我写得跟西门庆一样……”

无疑,李敖是文坛的大家。神话大家固然不可取,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敖并不存在。然而,把大家庸俗化,也不符合大家的原貌。最吸引我的,是李敖的人格魅力和行为方式,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香港《明报》曾撰文称,李敖“是一个集天才、自大、狂傲、犀利、狡黠、善良于一身的台湾奇人”。旁观者清,李敖特立独行,绝不会与旁人混淆。包括他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无不打上了他的深刻烙印。

当面请教过李敖,我确实感到很佩服。也许有些时候大家也像是凡人,然而大家终究非凡超群。大家从凡人中来,但大家之所以是大家,就因为凡人身上,缺乏大家的才华、-X魄和风采。大家说到的,做到的,是凡人说不到、做不到的,或者是凡人-想到了也不敢说,说到了却做不到的。不然,何以李敖让许多人肃然起敬?

我的思路逐渐明晰,终于一章一章地写下去。李敖,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向我走来。完成这部书稿,从年初的寒冬,到年末的深秋。其间的挑灯夜书,是难以尽数的。感染0支撑我的,就是李敖的“工作狂”精神。

这本书第一版《完全李敖》于二○○三年出版。李敖是容纳百川的大海,他的独特魅力和人生经历,他所代表的时代特征与人文意义,给我以写作的激情。人民文学出版社重视这本书,领导与责编提出了十分专业的意见。使书稿日臻完善,其认稿不认人的“大社风范”,使我如沐春风。我知道,我只是个向导,我尽我的努力,能使人们由此而了解李敖,激起阅读李敖、欣赏李敖的兴趣,我就心满意足了。

二○○五年李敖重返大陆,第一站北京,最先见到的亲人,就是长住北京的长女李文。三分钟的拥抱,一千美元的红包,都被敏感记者的镜头与笔头抓住不放。李文博士,这位不惜与物业公司对簿公堂的留学“海归”,这位高调行事、我行我素的知性美女,连同她敢作敢当的行事风格,成为李敖新闻的一大亮点。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女。说到李敖,却改动了一个字:有其父更有其女。此句话印在李文著作《我和李敖一起骂》的封面,扉页曰“谨以此书献给充满趣味、勇敢而又拥有顶级智慧的爸爸——您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学者。”

我是从《我和李敖一起骂》“后记”看起的。李文说到序言的由来,让我觉得父女真情没有例外,即使像李敖这般不同常人的“独行侠”。开始对李文的直言不讳仍有些担心。虽然李敖不怕树敌,也乐于应对,却对女儿流露出父亲的特殊牵挂,李文坚持出书,他不再反对,托他的好友冯沪祥给李文带来照片和资料。

李文要父亲写序,而李敖要她用《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的序。李文不愿意,她对冯沪祥抱怨说:台湾许多不相干的人,爸爸都帮他们写序。我是他女儿,可他就是不肯写。冯沪祥说,其实这是你爸爸令人感慨、令人感动的地方。要他真实写你,有很多很复杂的心理过程,他可能不晓得怎么写,他是有点在逃避。

后来,李敖对冯沪祥半开玩笑地说:“沪祥你写,免得我要写一些小文的缺点。”不轻易求人的李敖,之所以拜托冯沪祥,自然是有原因的,曾任台湾“立法委员”的冯沪祥,在李敖作为新党候选人参加“台湾总统大选”时,他是“副总统候选人”,他是看着李文长大的,了解他们父女之间的深情,而且文采飞扬。

冯沪祥对李文说:“你爸爸从没有要求我做过什么。我也很少帮人家写序,你爸爸既然开口,我会写的。也就是说,你爸爸还是希望这本书可以写得好。”

我忙翻到前面,打开了这篇李敖首肯的序言,只见标题为“有其父,更有其女——李敖、李文父女剪影 冯沪祥”:

……

对于李敖,我们不必一味赞美或者拼命贬低。李敖用他的方式说话、写作、生活,就像别人用自己的方式一样,无非另一种人生。我们知道有一个李敖,从两岸封闭到两岸开放,他嬉笑怒骂地一路走来,固执于一己之见,这也就够了。  李敖来大陆的次数多了,有人说他是自毁形象。

问题在于,我们还希望李敖是一个什么形象?是一个老愤青吗?有喜欢的,就有不喜欢的,李敖在意别人的喜欢或不喜欢吗?

网友对于李敖来往于大陆的议论铺天盖地,其中一位网友说法耐人寻味,请允许我一字不漏地抄录在此:“我们这些懦夫把希望寄托在这位强者身上,把本应由我们自己完成的加于一人。但这位强者却令我们这群懦夫失望了,于是便带着深深的失望情绪,把所有不屑与愤懑投向他……他无言以对,只带着笑,一种无法形容的笑,这笑意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于是他也有一个期待——期待我们能读懂他的笑。”

李敖是斗不倒的,也是压不垮的。当国民党结束戒严,台湾政权一再更迭,李敖最辉煌的时期画上了句号。没有政治打压,没有牢狱之灾,没有两岸隔绝,难道会有打遍天下的李敖吗?越斗越勇,越压越强,李敖在逆境中令人佩服,而在顺境中失去光环。没了抗争,谈何战胜?虎落平川总有些寂寞,有些伤感。

李敖的名声并不弱,只是,与作家的关系却远了。我问旁边的人,知道李敖吗?他们说,当然知道啊。我再问,知道李敖写过什么吗?他们摇摇头,不知道。我们身边的现象挺有趣,你知道一个人很有名,不知道他为什么有名。李敖著作等身,自视甚高,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作品曾被封杀,却在海峡两岸封闭的当年不胫而走,为大陆许多读者喜爱,但在两岸开放后,李敖不再神秘,读者凋零,“敖迷”锐减。

人生潮汐,有起有落。昔日李敖倒霉透顶,惨遭打压,却带来名声雀起,赞誉无数。今天李敖时来运转,享有大师之尊,却有不敬之声。

这是李敖的幸运,还是李敖的悲哀?

苦于没有对手,是许多英雄的喟叹。

我至今仍不能忘记,李敖站在清华大学行政主楼礼堂的讲演台上,口若悬河而谈笑风生,一次又一次激起如潮的笑声与掌声。在现场更能感受到李敖不可抗拒的魅力。李敖与大陆学子的互动洋溢着亲切与坦诚的气氛。有一位学生提问:“李敖先生毕竟在海峡两岸都有政治影响,请问此行有什么政治目的?”李敖举重若轻:“你把我看小了。政治是暂时的,文化是长久的。”还有一位学生在提问前,对李敖回到大陆表示热烈欢迎,李敖听了哈哈一笑,说:“这是什么问题?我根本没有离开!”  当我重整这部书稿时,耳畔仍回响着李敖的声音。

纵观台湾文坛,包括时常往来于两岸的作家与学者,没哪位敢像李敖这样自信地说:“不是台湾出了个李敖,是中国出了个李敖!”

是的,跟随家人坐船到台湾的李敖,写台湾的前面总要冠以中国的李敖,以《北京法源寺》证明传统文化底蕴的李敖,在北京说一口北京话的李敖,在台北可以痛斥“台独”的李敖,他与我们民族基因贴得如此之近——

“根本没有离开”!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持续厚爱,更感谢李敖先生的宽容大度,使我有机会追踪李敖的人生脚步,不时记下应该补充的若干文字,让这本书的新版以全新面目与更多的读者见面。同样有缘的是,这本书初版到再版,再到增补版,责任编辑都是杜丽。她对文学的感悟和对史实的推敲,使书稿日臻完善。

但凡写李敖,都该有一个开放性的结尾,还会遗漏无数“正在进行时”,因为李敖不按常理出牌,一不留神他就走在我们的前面了。

就像我再次与李敖相见,以为李敖会穿那件红夹克,我特地换了一件蓝夹克,没想到他系领带穿西装。我的衣着如此随意,与李敖的严谨正装,形成了鲜明反差。尽管我是无意的,却有不敬之嫌,弄得我合影时有些不自在。

李敖总是出人意料。以为李敖不会守着一段婚姻,错了;以为李敖不会让儿女曝光,错了;以为李敖到七十多岁搁笔,又错了。

他每每让人家的预测落空。

二○一四年,七十九岁的李敖自在洒脱,我行我素,谈笑间不见衰态,笔力仍然硬朗,如同身板仍然挺直。瞧,他的眼藏在墨镜后面,拄着那根陈文茜送他的银灰拐杖,又穿起一身招牌式的红夹克,脸上挂着人们熟悉的狡黠微笑……

2014年春于紫会山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