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穆旦诗文集(共2册增订版)(精)
分类
作者 穆旦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翻译家。求学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西南联大,参加过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部队,四十年代末留美,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因历次政治运动而人生多艰。

出版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是以现代派风格为特征的九叶诗人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此外,他翻译的拜伦、雪莱、普希金等人的作品在翻译界有很高声誉,也深深影响了一拨又一拨的读者。

《穆旦诗文集(共2册增订版)(精)》收入了穆旦除翻译作品之外的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等原创文字。

内容推荐

《穆旦诗文集(共2册增订版)(精)》分1、2两卷,收集了穆旦除翻译作品之外的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等原创文字,并附有部分亲友和学者撰写的回忆和评述文章。此次出版做了较大程度的修订,一是补充了近年陆续发现的穆旦佚诗佚文,删去了原先误录的《法律像爱情》;二是校正和补充了书中诗文的的原载出处;三是对书中一些文字的错讹之处做了改正;四是对编排顺序做了更严谨的安排。

目录

1

 永恒的思念(代序)

 诗歌

探险队

 野兽

 我看

 园

 合唱二章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劝友人

 从空虚到充实

 童年

 祭

 蛇的诱惑

 玫瑰之歌

 在旷野上

 不幸的人们

 五月

 我

 还原作用

 智慧的来临

 潮汐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夜晚的告别

 鼠穴

 我向自己说

 神魔之争(存目)

 小镇一日

 哀悼

穆旦诗集(1939—1945)

 摇篮歌——赠阿咪

 控诉

 赞美

 黄昏

 洗衣妇

 报贩

 春

 诗八首

 出发

 自然底梦

 幻想底乘客

 祈神二章

 诗

 赠别

 成熟

 寄——

 活下去

 线上

 被围者

 退伍

 春天和蜜蜂

 忆

 海恋

 旗

 流吧,长江的水

 风沙行

 甘地

 给战士——欧战胜利日

 野外演习

 七七

 先导

 农民兵

 打出去

 奉献

 反攻基地

 通货膨胀

 一个战士需要温柔的时候

 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

 神魔之争

 (附录)一个中国诗人(王佐良)

 良心颂

 轰炸东京

 苦闷的象征

集外诗存

 流浪人

 神秘

 两个世界

 夏夜

 一个老木匠

 前夕

 冬夜

 哀国难

 我们肃立,向国旗敬礼

 更夫

 玫瑰的故事

 古墙

 祭

 一九三九年火炬行列在昆明

 失去的乐声

 X光

 漫漫长夜

 悲观论者的画像

 窗——寄敌后方某女士

 出发——三千里步行之一

 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

 中国在哪里

 华参先生的疲倦

 春底降临

 伤害

 阻滞的路

 记忆的都城

 隐现

 云

 时感四首

 他们死去了

 荒村

 三十诞辰有感

 饥饿的中国

 我想要走

 暴力

 胜利

 牺牲

 手

 发现

 我歌颂肉体

 甘地之死

 世界

 城市的舞

 诗

 绅士和淑女

 诗四首

 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

 感恩节——可耻的债

 葬歌

 问

 我的叔父死了

 去学习会

 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

 “也许”和“一定”

 九十九家争鸣记

 妖女的歌

 苍蝇

 智慧之歌

 理智和感情

 城市的街心

 演出

 诗

 理想

 听说我老了

 冥想

 春

 友谊

 夏

 有别

 自己

 秋

 秋(断章)

 沉没

 停电之后

 好梦

 “我”的形成

 老年的梦呓

 问

 爱情

 神的变形

 退稿信

 黑笔杆颂

 冬

 英文自译诗作

 Myself

 Spring

 Poems

 Into Battle

 Revelation

 Poems

 Maturity

 Flag

 Hungry China

 Violence

 I Sing of Flesh

 Upon Death of Mahatma Gandhi

 (附录)

穆旦自选诗集存目

穆旦晚期诗作存目

2

 散文

不是这样的讲

事业与努力

亚洲弱小民族及其独立运动

 ——印度,朝鲜及安南

诗经六十篇之文学评鉴

谈“读书”

山道上的夜

 ——九月十日记游

生活的一页

《他死在第二次》

《慰劳信集》

 ——从《鱼目集》说起

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

关于《探险队》的自述

从昆明到长沙

 ——还乡记

岁暮的武汉

从汉口到北平

回到北平,正是“冒险家的乐园”

撰稿和报人的良心

 ——为本报一年言论作总答复

不应有的标准

评几本文艺学概论中的文学的分类

普希金的《寄西伯利亚》

漫谈《欧根·奥涅金》

我上了一课

谈译诗问题

 ——并答丁一英先生

 书信

致唐振湘(一封)

致陈蕴珍(萧珊)(二封)

致巴金(二封)

致杨苡(二封)

致杜运燮(六封)

致江瑞熙(四封)

致董言声(八封)

致巫宁坤(二封)

致郭保卫(二十六封)

致孙志鸣(七封)

致徐安泰(一封)

致白超圣(二封)

致白兴圣(一封)

致查良铃(三封)

致周与良(二封)

 日记

日记手稿(1)

1959年1月1日 ——1960年3月23日

日记手稿(2)

1968年10月26日 ——1970年10月17日

日记手稿(3)

1970年10月17日 ——1972年11月10日

日记手稿(4)

1973年2月16日 ——1977年2月23日

 附录一

穆旦著译的背后

谈穆旦的诗

诗人穆旦的位置

一颗星亮在天边(节选)

 附录二

穆旦(查良铮)年谱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事业与努力

事业,这里不是指着什么特别伟大的英雄的,或是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从小处来界说,即使是一个人底小小希望,而他想从这小目的中发展出自己底本能,并能得到成功的结果;这样,我们也未始不可称它做“事业”的。差不多普通一些人都认为一个人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他若不是生就有英雄的天才,是绝不可能的,因此,多数人便都不敢抱负着这种所谓的“妄想”了,这是大错!如果说一个人不想将来做一番事业,那便是说,他承认他自己是个废物。什么叫“事业”?……许多人都没有弄清楚。若真个将这两字看得清清楚楚,恐怕他们就不会觉得它是个高不可攀的圣像了。——往往一个人以为让他去做一番事业,那是空想,以致将他底眼光和希望都缩小了,而没有远大的追求,真是害人不浅!——替社会上谋些小利益,或从事些局部的生产,都是事情,我们须知道,无论是什么伟大的事业,都不过是这类事情的扩充而已。应该是为各人心目中所希望的东西,而不过因为人人底本能不同,目的不一,因之所贡献的结果也就各异了。

一种事业,不是坐享其成,易如反掌的,因为无论什么事情,一切都有它底因果关系在,绝没有命运推动的理由。我们试思,创制中国电风扇的杨济川先生,二十年中都是过着布店学徒,伙友及帐房先生的生活,他若只凭命运而不求科学知识,之后又何能成为中国著名的电气工程师?美国前大总统胡佛即使是依赖他的命运由贫而致富,但他若不刻苦努力,恐怕到现在也还不过是个矿业家,又何能荣任美国的大总统呢?……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总之,命运是没有的,只有我们努力一分,我们底事业便能获得一分!

欧战中法国名将福煦说过:“你先自认要失败,战争便要失败了。”“A battle is lost,when you admit defeat”这句话成为一时的名言。我们也可将这话变一个意思来说:“想作大事的人,才有机会做大事。”一个人若没有这种念头,便不会有这种准备,一至于托懒怕事,自甘退缩,那就糟了。所以由此看来,一个人尽管有“野心”,有“妄想”,因为这表明他愿意将来负一个重大的责任,这样愿望我们愿在每个人底心中生长,发展,使他可以往远大处追求。不过需具备几个必要的条件,如此,才能使人感觉到充实,不空虚,或是说:自信心的坚强的保障。

凡是干一件事业,尤其是做大事的人,便愈得有充分的知识,这是任何人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一个人的知识欲越使它满足,他便越有能力!不过各人求知的机会不等,有者便须受地方的限制,经济的限制,或时间环境等的限制,以致便不能再多得知识了。这样人如今很多。不过试问他们其中一部分的人,是否便真不能求得知识?——这也很难说的,大概还是自馁的多些,而不是真没有机会。因为我们知道,当今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氏,在幼年受教育只到小学程度,十六岁时做小伙计,然他虽失却学校教育的机会,却于工毕努力读书自修,一方面又人补习学校,于是他底学问便渐渐地渊博起来,不但劳工问题,社会问题,一至于科学哲学问题,他都有深切的研究,所以至今能成为工党首领及英国首相。我们能说他底环境适合或是他有充分时间去读书吗?不过他肯努力,肯利用闲暇或工余的时间去求知罢了。这便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可以使我们明白人的一生无论如何困苦,总是可以有求知的机会的。又如法总统杜美是一个雕刻学徒,也因着他底嗜好读书结果,而有渊博的学问,于是才能在政治上活动。孙中山先生尚能于百忙中,抽暇读书,他底读书嗜好可谓很浓,真算少见了。所以他能创立民国,推翻满清,这样伟大的事业,可知并非偶然!

上述是事业与个人的学问的相提并论,当然,据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出丰富的事业来。然而这里还有一个条件是极重要的,而与事业的成败有密切关系的,便是:“经验”!她也可以说是“手腕”;或是“体味人生”的结果。一个人不能只会知道。而能于“知道”之后还会“施行”;这种方法便是经验的指示了。所以一件事业有人能办成功,而有人便会失败,固然也许有别种原因,然而大部则可归根经验的不足。因为一种学理,会有许多种的不同实施方法,便闹得天下“事”广而且多了,于是我们体味它也便极感困难。然而学与识是不可分离的,为什么欧美各国的要人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子?这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二三十岁人底学问并不见比老头的便差些,不过他们缺少“经验”或“手腕”罢了。由此看来这种人生底体味是做一件大事业底人不可少的条件。

P4-6(卷2)

序言

永恒的思念(代序)

周与良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良铮已去世二十年。过去广大读者只知道他是一位优秀诗歌翻译家,最近几年他写的诗才被承认,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作为诗人的亲人,我十分欣慰。但是,那段悲痛的记忆一直留在心头。他去世了两年多,通过家属申请平反,才得到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1979年8月3日),上面简单地写道:“根据党的有关政策规定,查良铮的历史身份不应以反革命论处,故撤销原判,宣告无罪。”又隔一年,1980年7月16日中共南开大学委员会复查决定查良铮同志问题已“于1956年10月根据本人交待按一般政治历史问题予以结论”,“撤销由高教六级、副教授降为行政十八级的决定,恢复副教授职称”,“在降级时期内的工资不再补发”等。1981年11月27日南开大学党委在天津市烈士陵园召开平反大会。1985年5月28日,骨灰安葬在北京万安公墓,墓碑上写着:“诗人穆旦之墓”。人们会说现已为他平反,他的译诗都已出版,也出了诗集,并对他的诗歌评价很高,可以无愧地说那已是过去的事。可是,活着的亲人想起他一生的经历,不免永远悲怆,心灵上的创伤永远很难很难愈合。

我和良铮是1946年在清华园相识的。当时我二哥珏良是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每逢周末我经常去二哥家玩,良铮是二哥的同学,他也常去。周末清华园工字厅有舞会,我经常参加,有时良铮也去。1946年夏,我去参加国民党政府官费留学考试,考场设在北师大,又遇见良铮。王佐良、周珏良也都参加考试,我们大家在北师大附近小馆吃午餐。那时我吃得很少,良铮风趣地说,“你吃得这么少,这么瘦,怎么能考好呢?还是胖了会更好。”他是二哥的同学,我也没在意。后来,他由沈阳回北京,常去燕京大学找我,有时我和其他朋友在一起,他很礼貌地离开;有时第二天去了,我又有事,在燕京园姊妹楼会客厅里谈几句,他就走了,我很抱歉。周末我常去市内叔父家,有时他约我在米市大街女青年会见面。我们经常在女青年会客厅聊聊天,王府井大街逛逛。他爱逛书店,也陪我逛东安市场,有时买几本书送我,有时也看电影。寒暑假我回天津,他也来天津看我。那时父亲经常去唐山,在家里常开舞会,兄姐们的同学朋友常去,良铮也是其中的一位。我们初相识,他常问我爱看小说吗,我说中学时看过许多,巴金、茅盾的小说,还有武侠小说,因为我读的那个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就读英语,中学时也看过几本英文小说,如《小妇人》、《傲慢与偏见》、《战争与和平》等。他说真看了不少书,那为什么读生物系。我说我喜欢理科,看小说只是消遣。会面时他常给我讲游记或一些趣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立人)的生平。后来我们比较熟了,他才谈到,他怎样从缅甸野人山九死一生到了印度,又回到昆明。他曾向我介绍他的家庭情况,我感觉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对姐妹感情很深,责任心强,只是看上去沉默寡言,不易接近,相处久了,感觉他很热情,能体贴人。有一次他忽然向我要一张相片,他说要给母亲看。我说没有。他说去照一张。我有些不高兴,我想我认识好几位哥哥们的同学,人家都没有要相片。不过去美国以前,我还是送给他一张相片。当时良铮给我的印象是一位瘦瘦的青年,讲话有风趣,很文静,谈起文学、写诗很有见解,人也漂亮。

当时国民党政府公费留学名额很少,大多考生都改为自费留学生,可向政府购买官价外汇,比黑市要便宜好多。本来良铮打算和我一同赴美留学,后来我才知道他的父母和妹妹都需要他赡养帮助,他不仅要筹款购买外汇,还必须留一笔安家费,因而他在1947年冬去上海、南京找工作。1948年3月,我由上海坐“高登将军号”邮轮出国。良铮从南京来送行,一直送我上船,还送了我几本书和一张相片,相片反面写着: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一一”

……

我们家的不幸遭遇,孩子们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抄家贴大字报才知道。良铮和我不愿意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承受压力。良铮非常喜爱子女。小英四岁就用油泥做各种动物造型,还做飞机、轮船、汽车、大炮,良铮总是鼓励他,表扬他做得好,经常下班回来给他带油泥。有时小英把捏好的各种动物造型,汽车、轮船排列放在小桌上,良铮看了十分高兴。后来稍大一些,十岁左右,小英用洋铁罐头做轮船,上面挂着国旗,涂上各种油漆,一直保留到“文化大革命”才被砸烂。1964年,良铮在八里台邮局给小英买了第一本《无线电》杂志。后来小英去插队,他总去邮局买《无线电》,为小英保存着。小英十岁开始做矿石收音机,后来做电子管收音机,再做半导体,他看了很高兴。在“文革”期间,他对我说,“小英动手能力强,将来让他修理无线电吧”。小英插队期间,良铮为他买了中学数、理、化自学丛书,还购买了农、林、牧各方面的杂志和养猪、养鸡、种果树等技术书。他叫小英在农村好好干,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知识的人。他最喜欢小女儿小平,在“文革”期间他为她找不出更好的出路,他说“她有艺术天才,让她学一门乐器,也算有个专长”,后来选择了琵琶,又托好友在上海买了一把昂贵的红木琵琶。他教大女儿小瑗学习英语,第一本书是《林肯传》,并让她每天背单词,还说“掌握一门外语,至少翻译点东西,可以混口饭吃”。小瑗初中毕业,由于小英已下农村插队,她可留城,但由于家庭关系,被分配到天津市第十三塑料厂,带毒车间,并且三班倒。工厂在密云路,离家很远,每逢早班,早晨五时离家,良铮总要起来,送她到八里台汽车站,中班晚上十一点多才能回家,他总去汽车站等她,尤其雪花纷飞的寒冷季节和倾盆大雨的日子,他总出去接小瑗。我有时说,雨这么大,让她自己回来,他总坚持去。孩子们一有病,他总是背起就去医院,尤其小明从小身体不好,经常低烧,他到处打听如何医治低烧,中西医针灸各种办法都使用过;六十年代是吃豆腐渣的年代,良铮浮肿得厉害,配给他一斤红糖,他没有吃一口,全留给小明。

良铮劳累一生,尤其他腿伤以后,我多么希望他能歇一歇。他说:“你不要阻止我去做我想做的事。”他对朋友说:“我不能再给家人添麻烦了。”他腿伤后,总是拖着伤腿,自理一切。那时我要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因为他腿伤,我不准备去,他鼓励我“你出去看看,这些年你也够受的”,“等我动完手术,咱们出去旅游,去黄山玩一次”。

可是,再没有机会了。良铮回国二十多年,过的多半是受屈辱受折磨的日子。没有好好休息过,当然更没有游览黄山的机会,连他去世前答应要去北京、山西看看老朋友,也没能去成。他走时,只有五十九岁呵!如果天假以年,现仍健在,他又能写多少好诗,译多少好书,更不要说与我畅游黄山了。一想到这里就不忍再想下去了。

良铮的一生光明磊落,乐于助人,珍重友谊,生活简朴,虽然过早地离去,但他的名字和诗歌将永远流传下去。  【作者简介】

周与良,穆旦夫人,1923年2月1日生于天津,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考入北平燕京大学攻读研究生,1948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植物系博士学位。1953年回国,一直在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系任教。曾任南开大学微生物系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妇联执委,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5月1日病逝于美国。

后记

编后记

李方

在诗人穆旦的亲属、诗人穆旦的南开中学同窗和西南联大校友、仍健在的或已故去的“九叶诗人”以及海内外研究者和各界友人的多年与多方帮助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鼎力相助,《穆旦诗文集》和《穆旦译文集》共十卷终将付梓。从而,也终可告慰过早辞世的诗人穆旦,告慰抱病为穆旦一生作品的整理与出版奔波却未能亲见全集问世的周与良夫人,告慰在病榻上为全集谋划编辑体例、联络各方编委、托付珍藏史料却终怀遗憾而鹤归的老诗人杜运燮,并回馈海内外几代读者对穆旦作品完整再现的期盼——二十世纪中国蔚为壮观的文学经典中,终于补正了这份厚重卓绝、价值弥珍却又迟至的瑰宝。

1996年《穆旦诗全集》曾列入“二十世纪桂冠诗丛”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反响,尽管收入的还仅仅是穆旦的诗作,虽称“全集”而实则不全,文本的校勘与年谱的编订也相当粗疏并存在差错。作为承担此任的编者,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作品及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本以为使命完成,正可舒一口气而抽身淡出,由更多学识渊锐、年富力强的后继者在此基础上将穆旦研究做更广更深的开掘,因为经历使我深知,“完整的穆旦”尚有大量研究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由于主客观原因自己确是力不从心,难能胜任。

然而,如此分量的穆旦诗集与文集的汇集、补佚、编辑的工作,最终又落在我的肩上。是因为2002年5月1日突然传来噩耗,周与良夫人病逝于美国,而她老人家身染绝症奔波于海内外、求助各方整理出版穆旦全集、提议捐赠稿酬和文物来筹建“穆旦研究会”等等,一系列恳切、急切的行动与深怀无助的隐忧、焦虑,令我无法抹去而聚拢成为一种拷问;是因为从杜运燮子女和友人手中接过杜老临终叮嘱“务必直接转给李方”的穆旦遗稿、书信手迹和他几经草拟的穆旦全集编纂纲目,由此我才醒悟,自七十年代末杜老便为穆旦作品的整理出版做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而又浩繁琐碎、默默无闻的工作,他是最了解穆旦、最珍惜穆旦创作价值、最渴望“完整的穆旦”早日展现于中国现代文学长廊的第一人,而翻检转赠的文稿,竟成永别的遗物;是杨苡老人对我讲述穆旦的坎坷一生,知人论世地阐述穆旦的作品,并不断提醒加速编辑以尽快出版;是江瑞熙、唐浞的临终牵念;是郑敏、袁可嘉的殷切关注;是辛笛之女王圣思和巴金之女李小林的挚诚相助……最终是对穆旦之诗之人的景仰与偏爱,和无法割舍的情怀与难以推卸的责任。勉为其难偏又知难而进,别无选择。

本已力不从心,再加诸多纷扰,十卷巨著中的这两部诗文集的编纂着实很是缓慢,很欠专业的细致,很多注释带有“避重就轻”的浮泛。这一切难以令自己、更难以让读者满意。因此,当《穆旦诗文集》出版之际,要面对读者将编撰的思考与实际的结果原原本本作一交代。

关于《诗文集》收录的作品范围

诗,系1934年至1976年42年间诗人穆旦所创作,包括生前与逝世后发表过和未发表而由家属提供手稿的诗作,总计一百六十六首。

文,系1924年至1963年所写并发表过的各类散文、随笔、评论十六篇,和1943年至1977年写给友人和亲属的书信六十九封,以及1959年至1977年断断续续写下的四本薄薄的日记,总计长达五十三年间诗人留下的所有文本均为首次结集面世。

穆旦一生翻译出版有世界著名诗人的多部经典诗集,以及多部外国文艺理论译著。为这些译著他撰写了“前言”或“后记”,不仅介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还于字里行间传达了自己的美学思想、翻译理念与实践追求。这类不属于创作却又不亚于创作的文字,也是匠心独具,文采卓异。但为欣赏穆旦译作考虑,此类文章均收入《穆旦译文集》附在具体作品前后,以便读者对照阅读。

关于作品版本的勘定与编排

诗歌,凡独立结集出版者,均按历史原貌重排再现。当然。不含与他人合集或后人编纂的选集,如著名的《九叶集》。

同一首诗作在不同的诗集被重复收入者,以最早版本所发表的文本收录,同时在其后出版的诗集目录中加“。”予以标示,以备研考。

凡未结集出版的诗作,则列入“集外诗存”,按写作年代先后顺序编排。其中,曾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过的作品,凡能考证者,均以注释的方式加以注明,以便查考;另有许多作品,是在作者辞世多年后由家属、友人所提供,此类背景凡能确定者,也在注释中予以说明。

难以勘正的,是不同版本的诗作出现的文字变化。诗人一生历尽坎坷而笔耕不辍,对作品的修改也始终没有停止。不仅像《普希金抒情诗集》、《唐璜》这样大部头的译作,曾经从头至尾进行过详细的修订,诗人创作的很多诗歌自己也都做过审慎的修改。另外,诗人晚期的创作,受恶劣的环境所限,往往写在小纸片、信笺的空白或日历的边沿处,有些是被弃置,有些又是有意藏匿,文字校勘相当困难。因此,收入诗文集的这类创作,文本尽量以诗人手稿、包括修改稿为依据。至于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只能留待研究者再做后续努力。

值得指出的是,诗文集中诗歌创作一卷的最后,首次收录了由穆旦家属提供的穆旦生前自拟的两份诗歌目录。一份是“诗人自选集编目”,该目录形成于四十年代末,大约是在《新报》被封之后与穆旦赴美留学之前。从选诗、分类、编目到提炼小标题,均为作者自己拟订并抄录,是俯瞰并研究诗人穆旦终其一生所恪守的审美价值与诗艺风格的第一手史料。另一份是“诗人晚期诗作遗目”,所谓“遗目”,是因为目录中的作品均为1975至1976年诗人临终前默默写下的;目录所列五十五首诗歌的题目,由于当时环境所迫,其原作多写在零散纸笺上,或藏匿或弃置,其中有些作品至今难觅。但出于诗人之手的遗稿编目,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可以帮助后人了解穆旦对自己人生最后“搏求”的创作结晶做了怎样的最终梳理,从而把握诗人晚年的诗歌理念、创作题材、艺术构思与风格的整体轮廓。

至于书信与日记,均由诗人的亲属和好友提供。在恍若隔世的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写出的文字,诗人本不愿流传。如晚年致友人的信,末尾往往叮嘱“请勿留”,日记的文字也简约到不能再简。多年来文学研究界感叹:与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和诗歌翻译的丰硕成就相比,穆旦留下的文字史料“绝少”,此一现象在现代文学史上亦属罕见。在诗人辞世近三十年后,终能将其生前留下的绝少文字整理并呈现于世,使后人能够再次直面那“受难的品格”与“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的灵魂,也正是这部诗文集带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价值所在。

关于作者的年谱与照片

鲁迅先生谈及诗文选编时指出:“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章不可的……”收于《诗文集》后面的“穆旦年谱”,是在1996年编定的《穆旦(查良铮)年谱简编》的基础上,甄选整合了十年来穆旦史料研究的成果,汲取了穆旦家属亲友的鉴别补正,修订了原编的差错,重新编撰而成。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诗文作品的创作注脚,从而以“知人论世”的眼光,透视诗与人生、与时代、与历史的错综纠葛,在更大背景中解读诗人穆旦。

最为珍贵的是,由穆旦子女提供、考证、精选、编排的诗人穆旦不同时期的照片近百帧,首次收入《诗文集》与《译文集》。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历程中,诗人走过的足迹、创作的文字与留下的影像交相辉映,为我们展现了立体的、多维度的诗歌、艺术与生命交融的恢弘史卷。

从1996年《穆旦诗全集》编定,到2005年《穆旦诗文集》重编,不觉又近十年过去。其间世纪交替,社会转型,时尚与落伍相反相成,起伏变幻,令人目眩。然而,作为中国现代诗史上堪称奇崛的“穆旦现象”,却始终未如某些聪明的臆测那样“热”起来。显然,编纂这部诗文集并非想要什么“风行”与“火爆”,因为诗意这个终难界定清楚的东西,似乎生就并在更多时候是同沉寂与沉郁相伴。编者希冀的,无非是要告慰前辈诗人,偿还缘于无知与偏执的负债;是要还原真实完整的诗人穆旦,愿这位现代诗的“探险者”、“永远在自我与世界的平衡的寻求与破毁中熬煮”的“搏求者”,复归于宁静和永恒——

世界正闪烁,急噪,在一个谎上,

而我们忠实沉没,与原始合一。

2005年元宵节雪霁拟就,

清明节改定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