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甜甜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周天籁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甜甜》是短篇小说集,以画“牛鼻子”形象出名的著名漫画家黄尧插图,以上海小学生甜甜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以他的书信、游记等主要内容,对当时学校、家庭、里弄生活及小朋友之间的友谊交往都做了别有风味的描述。

本书中作者周天籁所想所谈所为,完全儿童口吻,天真活泼。读这本书,会勾引起甜蜜的回忆,把你带回到儿时。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话作家周天籁先生以纯粹的孩童视角与口吻创作的《甜甜》,在当年开辟了儿童文学的全新笔致,成为抗战前后最受少儿欢迎的课外读物。

《甜甜》包括小学生通信、日记、游记,将叙述者和主人公融为一体,描摹孩童趣事,如一幅活灵活现的素描淡彩画面,把大都市屋檐下的童心稚气和世故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主人公甜甜的一言一动,没有矫揉,没有造作,如清空反映在净水中,那样调和、单纯,读来让人不禁想起丰子恺先生的话:“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

目录

再版自序

小通信

给爸爸

给小记者

给林陶陶

给陈宗文

给阿花妹妹

给曼曼姊姊

给黄牛

给陈量

给华林

给小广东

给林大宝

给珮珮姊姊

给小老虎

大文学家日记

小品

仙人洞探险

八哥

诗的小老爷

红马死

青花田鸡

水灾

爸爸读的一本书

晨餐大王吃夜饭

小动物院

清水鱼和放生河

爸爸回来记

送阿花妹妹回乡

游山玩水乐

游惠山

游鼋头渚

游梅园

游蠡园

游东大池

游严于陵钓台

游虎跑寺

游万国公墓

后记:回到天真

试读章节

给爸爸

(一)爸爸大人:

你那一天跟车行李的车夫一去而不回来,我还当你要回来抽一筒水烟再动身,不料你就到了车站不回来抽水烟而就上车动身,想你二天一夜于车上国泰民安。你在车上打瞌睡否?打瞌睡千定[万]要当心人家摸你袋袋,黄牛的爸爸也打瞌睡人家就摸袋袋,钞票没有摸去,草纸完全摸光,害黄牛爸爸拉屙拉不成,一直胀到北平,由北乎写信给黄牛,黄牛气得面孔发白。你到了张家口,那边有雨没有?我们的江南,我们黄金白银的江南,一滴雨也不下,四乡农人求雨,买打水机,十分忙乱,菱湖外婆的租米,今年一定收不到了。田旱,车不出水,水不知流向何方?天是瞎子,天那里是老爷,人家说“天老爷,天老爷”。混帐混帐,你们张家口呢?你们的张家口农人是不是种田,还是种田副业而做羊皮是正业?羊皮去年穿的人少,红马家里有一件皮袍子,只一元买的,皮货店登广告十元只卖一元,我想这样便宜,张家口做羊皮人受了一枪之伤,爸爸是收羊皮的人,想不致受一枪之伤,然而又岂有不受一枪伤之可能也。我在家中天天读书,十分用心,放学回家专门一心一意打苍蝇,来一只打一只,来二只打二只,来三只打三只,从来无一只逃走,也从来无一只复活还魂,我非打死不走,苍蝇是害病的媒人,教科书上完全讲明,想爸爸在张家口也有许多苍蝇,为何不打,将来一定要害爸爸。你叫我每天放学回家浇浇天井下的花,我是夜夜浇一壶水,石榴花红白都开放,绣球亦开花,子子花亦开,金茶花已开过,一切花香弄人,不亦乐乎,一切花如爸爸在家一样鲜艳爱人。桃花本子生绵虫,我报告妈妈捉绵虫。梁上燕子又来做巢,已经完工,在里边孵小燕,燕屙一场一场拉下来,真气死人,我们同学程德林前天来我家玩,头上吃一顿燕屙,像牙膏一样半天洗不去,程德林气伤心,又隔壁赵慧小姐的妈妈来和我妈妈抄麻将,亦吃燕屙一场,所以抄麻雀又失败五元钱,燕子可恶并无道理可讲。今天早晨我爬在桌上,桌上放一方凳,我站上方凳,手拿长枪,把燕窠完全打下,燕亦一飞而去,没有孵小燕,也没有燕蛋跌下,从此除一害,痛快非凡,我家幸福无穷。赵慧小姐的妈妈,不相信再来抄麻将,包不会失败。妈妈现要纺绸衫二条,纺绸裤二件,姊姊现要印花绸旗袍二条,皮鞋二只,以上衣料皮鞋昨天到大陆商场剪来买来,我又买猪猡纱汗衫二件,我硬不要,妈妈硬要我买,我又拼命不要,妈妈又拼命要我买,后来我就买二件,妈妈叫我买五角半一件的买二件,我嫌五角半货色不漂亮,拣九角半一件的买二件。爸爸,这猪猡纱真好,一点一点小洞洞,风凉不过的完全像赤膊。妈妈现在胃气不痛,姊姊托福托福。金安

甜甜儿三鞠躬上信

(二)爸爸亲爱的爸爸:

你寄来大洋三百五十元,由祥太皮货店送到,如数收讫,内有铜羊[洋]钿一只,有人说铜,有人又说不铜,祥太皮货店伙计硬说不铜,弄堂口王顺隆烟纸店硬说铜,妈妈火冒说:

“祥太皮货店伙计呀,你下次不可这样拿一只铜羊[洋]钿来硬说不铜,这次不要你调,一只羊[洋]钿我也用得完。”

祥太皮货店的伙计,屁股一翻,眼睛一弹,吱咕吱咕走出去,好像我们冤枉他。你信上说,下月十号左右还有一笔款子寄来,有一千二百余羊[洋]钿,你可以托银行交来,小老虎家内寄钱,完全由银行交来交去,一只铜羊[洋]钿也没有,切记为要,注意,注意。

张家口那边也没有雨么?唉,今年真要死,为什么各处无雨。你问我江南现在下雨否?那里有雨呢?雨气息也没有,太阳像老虎头一样吃人又晒人,河内水完全无有,见底,光赤,生草。穿夹鞋走路。大河内水又吃不进小河。大河内水要走三十里,家内吃用水比用银角子还肉痛。菱湖外婆来我家说一句做一做手势,外婆在乡下不能住了,只好到上海来了,现在住我房内,我和妈妈合睡,我睡在床角落,一觉到天亮。外婆半夜咳嗽,妈妈电灯开亮下床,在厨内摸一包止咳丹送过去,外婆一面呛一面说:

“止咳丹我不要吃呵,吃了也不会止的,我是老毛病,已有四十年经验了,今夜咳得多!明夜包不咳,我来害你们不好睡,害外甥不好睡,总之,明夜就不害,明夜就不咳。”以上各言,妈妈坐在灶披间一面烧火一面说的,果然第二夜就不咳,真灵。妈妈告诉你,在张家口如有好的燕窝,或者真真吉林参,二样买二斤,秋天回江南来带下,给外婆吃吃补补,外婆一年老一年,二年老二年,三年老三年了,所以妈妈孝顺外婆如孝顺她的娘一样,我也孝顺外婆如孝顺妈妈的妈妈一样,外婆有桂圆肉一罐,完完[碗碗]给我吃完,外婆孝顺我如她的儿子一样。

P3-6

序言

生活之社会的生产,和时间的巨轮,重重碾碎了我的青春,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一天真和自然,在我是丝毫没有了的。

有人说:人应该老练而理智,不可稚气而任性。这话我非常赞同,因为在复杂错综的人世间,四围狼虎,如其像“唐·吉诃德”地处事,简直是自取灭亡。而灭亡,为生物界最反对的事!可是,这并非否认天真和自然,我以为,恰恰相反!所有合乎人性适于原理的老练和理智,倒都是从天真自然中抒发出来的,所谓“不失赤子之心”;如其脱离了天真自然,则其老练和理智便将失去根基,变成突兀和诡辩了。

“从自然运动中探取出人类的性质,把人类行为统一于自然的原则。”全宇宙一切的广切,原都根底在一条真理上的!

可是,以我自己讲,似乎离真理太远了;这,大半缘于时代环境的关系,个性倒属小半。虽然在意识上我仍然知道天真自然对于人性之重要,并且非常渴望盼求着它;然而事实上因为现实不可能超出时代环境,而时代环境给予我的磨砺日增月盛,所以相反地,竟愈益渺茫,愈益远离了!

我感到自己已是个枯立在沙漠中的石像。

甜甜,是我唯一羡望的人。他的一言一动,一些没有矫揉,没有造作,更没有成见手腕。对他像对着爱人或小孩般地,丝毫无须戒备,无须矜持,更无须套头态度。并且他的形象,反映在别人心灵士,正像晴空反映在净水中,是这样地调和,这样地单纯。以是,往往使沙漠中的石像,似遇见了阳光,竟也会牵动它僵硬的唇角莞尔起来。

嗳,是多么美曼纯洁的一个灵魂呵!

现在他把这灵魂捉到纸面上来了。我的莞尔将随之扩大。凡是和我同病的人一一没有了天真和自然的人,当在这里见到他先前曾经有过,现在已经失掉,以后不会再来的童心底现形。而和我并不同病的人,则当在这里见到他自己整个儿的本性。这,苟非大旱中的甘霖,也会是沙漠上的清泉的!

但我是以我自己的感觉和怀抱说这些话的,我希望能够体会这感觉和怀抱的人给我批判吧!当然,一些岸然的君子其貌的人们的心思我是非常生疏了。

王耽耽写于式庐

后记

后记:回到天真——写在新版《甜甜》《小老虎》书尾

沈建中

从前那位戏话连篇的周天籁先生(1906—1983)写的《甜甜》《小老虎》真的就要印行新版了,乐得我情不自禁地雀跃称快!

还是去岁春间,与陈丰君在陆家嘴闲聊当下身处这座城市在文艺家笔下之风情种种。陈君知道我很是青睐民国漫画家笔下的形象,而刻下我脑海中蹦出了作家周天籁塑造的“甜甜”“小老虎”,虽是文学形象,却生动极了。我知道陈君对于向海外读书界推荐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家与作品,很是熟稔,她与我谈起周氏的写作风格,既不同于茅盾、夏衍诸多左翼作家创作,也与都市风景线描摹“能手”刘呐鸥、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和心理小说“高手”施蛰存等截然不同,更与后来的张爱玲诸位大不一样,很难轻易地归属某种流派谱系,可他在文学追求和经验的自我表现上独具特色,理所当然地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学增添了丰富活力。贾植芳教授评论其“是一位熟悉他所描写的生活世界的有才华的作家”,朱鸿召博士干脆赞之“中国的巴尔扎克”,亦为恳切。

周天籁的儿童文学创作鼎盛期约在上海受“一·二八”战争重创后已恢复繁华的1935年前后,他采用纯粹的孩童视角与口吻,以绘声绘色的笔调蕴藉对申城世相人情的熟谙,由童心稚气之情折射了形形色色市井人物,表现了街头弄堂、石库门、亭子间的生存炎凉、时髦百态、心智欲望、酱醋油盐、拌嘴欢爱,这种触手可及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描写,在当时开辟了全新笔致,给儿童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发现和姿态;他所著的《三兄弟流浪记》《新中国游记》《可爱的学校》《梅花接哥哥》《甜甜日记》《黄牛通信集》,丰子恺、黄尧、穆一龙等均为插图,成为抗战前后深受少儿欢迎的课外读物。他“兼职主编少儿刊物《中国儿童》(旬刊);连续出版发行三年多,达百余期。”(周鲤门《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小说家周天籁》)由此能否说是自茅盾称孙毓修编《童话·无猫国》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儿童文学”(《我走过的道路》)之后的创作风景之一呢?

言犹未尽,当时我建议重印周天籁《甜甜》《小老虎》,陈君让我把书稿给她看看,并添了一句:这是钩沉发掘被遗忘的作品。非也!我几乎跳起来,岂有此类本事?《甜甜》1935年圣诞节初版三千册售卖一空,一月后再印五千册,曾见当年广告称连印六版;《小老虎》甫一问世连印四版,加上报刊杂志追捧连载,当年的读者,现在算来七八九十岁的还有不少。虽说有近三十年的“断层”现象,但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学史或全集皆一方面之言,常有增订文本。“销声匿迹”也为阶段性的,好比下雨,雨过天就晴了,该留下的总会留下,该记得的总会记得;哪怕“相轻”似的“封闷”味过浓,也就一时半刻,东南或西北风一吹,云消雾散。咳,与其尖酸刻薄,不如天真活泼。

周天籁最讨厌“矫揉造作”,号召学“甜甜”;王耽耽讲:“如其脱离了天真自然,则其老练和理智便将失去根基,变成突兀和诡辩了。”这正是对我的教育。曾见一些老辈及后人、朴实研究者,或许他们太熟悉了民国人事,若是脆黄霉烂报刊中的“料”也见惯了,大都是实在地回忆或评论。而我开口“鲜为人知、被人遗忘”、闭口“佚文、失收”之套头,再兜揽些别人皆知的“遗事逸闻”,甚至兴奋地自诩出土兵马俑似的头功。实在羞惭,这等大业横算竖算亦轮不到我来充好佬,至多只是个关注者而已。

1993年间,我赴京城并带上范用先生(1923—2010)所嘱托买的十来册旧杂志,旅途遣闷便随手阅读,1935年《电影漫画》里有篇《甜甜随笔》,写甜甜老爸待业在家,老妈唠叨责怪;转眼人秋上岗,决定翌日出发去张家口收皮货,老妈却依依不舍。那种原汁原味的沪语腔调和石库门情调,鲜活得非常可亲,习俗得特别可爱,是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后生从来不晓得的,竟让我乐不可支。

返沪前例行晋谒范老,他送我一本《我爱穆源》,说是朋友帮他在香港“天地”印行的,也算自己小小的纪念,乍一看就觉得好玩,忙放进背包.这位前辈很能体谅我这个奔走的“小伙子”一歇歇就肚子饿了的窘况,午餐照旧赏我半个烤鸭,我边听他叨念上海“腌笃鲜”“糟钵头”,边狼吞虎咽,一扫而光。他老人家还在“咪老酒”(一大杯鲜啤酒),又聊起把记忆里已被日寇炸毁的小学母校用废弃硬纸制作了模型,送给如今的小同学。我取出他那小巧素净的书翻阅,都是写给小同学的信,字字句句都有亲近感,让我联想到《甜甜随笔》的酣畅清甜趣味,如出一辙,忍不住说:

“侬写得味道哪能与《甜甜随笔》嘎像?”

“你知道‘甜甜’?”范老竟然激动起来。

“就在侬买的《电影漫画》里看到的。”

“这是我从小最喜欢的书,还有一本《小老虎》,近些年我一直在找,上海有办法吗?”

回沪后,我就到处寻访《甜甜》《小老虎》,毫无踪影。离又要赴京的日子越来越近,还是去上海图书馆看看,在南京路“老馆”目录卡片里检索到书号,因为当时阅览大厅满座,我就坐在茶水桶边上的木地板上等候,直到馆员歉歉地说不外借。一个念头闪现,为何不去请教魏绍昌先生(1922—2000),我精神聚振,立马骑车穿过新昌路拐弯到了魏老家,恰巧魏老外出了,只得怏怏下楼。

……

进入新世纪的三五年间,我选编旧刊漫画,居然印出三种,范老乐极了,鼓励我进一步,2005年6月间来信:“有位周天籁(写《亭子间嫂嫂》的那位),三十年[代]写有一本儿童读物《甜甜》,我小时候就看过,很喜爱,还想再看看,找回我的童心。曾经请人从上海图书馆复印过一份,早已找不到了,想拜托您在上海图书馆查一查,如有,复印一份。”

那年岁末,朋友北上组稿,她计划访问范老,我得知便托她捎两瓶江南老酒给范老。范老来信:“在电话里听说要带给我五茄皮酒,太高兴。昔年在上海,常到小酒店来一碗五茄皮,再在门口摊上吃碗油豆腐线粉,算是一顿。北京不见五茄皮,大概喝惯了六十五度的二锅头,喝不来五茄皮。周天籁早已不在人世。他的几本儿童文学作品:《甜甜》《小老虎》《可爱的学校》《梅花接哥哥》,以《甜甜》为书名编印一册重印出版,亦为善举。找不齐,能找到几本即印几本。”这位离休的大出版家也爱莫能助,无奈抱怨口味不同矣。

范老年事已高且记忆力大不如前,但在一年多时间里,仅为了这两本书就赐函十来封,并通了许多次电话。我请他为新版作“前言”。2006年4月他来信谈及:“《甜甜》如短期内出版不了,烦复印一份寄我,寄给您的那份,缺少很多页,真想再看看。《小老虎》也请复印一份,”我随即打电话去,请他不着急,希望他改定“前言”寄赐备用。后来范老又写信来欲介绍沪上一位编辑,我也不愿使人勉为其难而罢了。

在荏苒数年委曲中,我感受到一份难得亲切,都促使我关注。记得一个溽暑天,我再次把这两本书重温一过。读着读着“心静自然凉”,我不信无机会重印,我把这两部复印稿本存于书箱;又为能使今后直接欣赏到当年的精英阵容制作,我托冯沛龄君借得原本扫描留存。我等待着。

现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上海九久读书人终于让大家如愿以偿,完全是由老辈人范用、魏绍昌先生举荐,陈丰、王轶华女士力助,陈飞雪、朱鸿召、张融融、冯沛龄、杨柏伟诸君推波助澜,还有周天籁之子周锦春先生,黄尧、丰子恺前贤之后嗣慨允授权,方能得以在六十余年后新版印行,以飨读者。我亦借此记录我所知道的往事,并叙述一些认识,以志圆满。

癸巳小暑前两日写讫于申城谦约斋北窗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3: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