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认罪的艾伦·斯坦福
如果这是庞氏骗局的话,那就让我去死,让我下地狱。我没有实施庞氏诈骗。
艾伦·斯坦福
2002年,明星投资产品销售员查尔斯·黑兹利特(Charles Hazlett)离开培基证券(Prudential Securities),加入了斯坦福集团公司(Stanford Group Company)迈阿密分公司。该机构隶属于斯坦福金融集团,斯坦福金融集团则由得州亿万富翁艾伦·斯坦福私人控股。黑兹利特和老总斯坦福一样,也是个大高个儿,他嗓音洪亮,很容易让人信赖。
这份工作的待遇太优厚了,好得让人无法拒绝:年薪18万美元;一间能够欣赏迈阿密海滩风景的办公室;还有高达40万美元的奖金。黑兹利特甩开膀子干了起来,他卖力地向客户推销所有的产品。没过几个月,黑兹利特便成了公司最优秀的销售员之一。公司还奖励他一辆价值10万美元的宝马车。在向客户介绍产品的过程中,他碰到了一些问题,公司却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比如,公司为客户所提供存单的利率为何高于行业水平?公司为何如此卖力地推销这一产品?为何承担公司审计工作的是一家不起眼的小事务所?该产品的销售佣金为何远超同类产品的佣金?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公司将吸收来的存款投向了何处?黑兹利特设法和公司年仅28岁的年轻的投资总监劳拉·潘德杰斯特赫特(Laura PendergestHolt)碰了个头,但却无法从她口中得到确切的答案。这次会面不欢而散,潘德杰斯特哭着跑出了会议室。黑兹利特说,财务总监詹姆斯·戴维斯(James Davis)没过多久就打电话给他,而且“态度不太好”。不久黑兹利特便离职了。在供职于斯坦福的这段日子里,他总计销售了价值1 700万美元的存单。离职后,黑兹利特打电话给客户,让他们尽快从斯坦福取回自己的钱。斯坦福国际集团公司下属主要银行的2005年年报非常漂亮。这份年报的第2页写了一条口号:“20年悠久历史,40亿巨额资产,本行将竭诚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银行主席艾伦·斯坦福在其发布的声明中惊叹该行创办20年来,全球金融业变化之巨大,并将银行的成功归因于快速成长:“1985年,我们只有数百个客户,只在几个国家开展业务。现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35 000多个客户,业务遍布全球102个国家。”他认为,除了高增长以外,“对于金融业最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持久的盈利能力”也是斯坦福成功的关键。
这份报告乍一看不比其他银行的年报更炫,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在银行服务越来越僵化的今天,其对于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以及诚信的重视还颇具吸引力。但这家银行为何注册在一个加勒比岛国呢?副总裁尤金·基珀(Eugene Kipper)在年报第12页给出了如下解释:“本行所在辖区监管严格,税率较低。”也许选择公司注册地只是个人偏好问题,但对美国或欧洲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没有任何离岸避税天堂能够像本国政府那样较好地保护投资者。事实证明,安提瓜岛的监管者根本就不够格(详见第5章)。
美国证监会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在调查斯坦福。2009年2月,该机构终于向得州法庭提起诉讼,指控他实施“规模巨大的庞氏诈骗”。证监会获得法令,冻结了斯坦福金融集团的资产。2009年4月,美国广播公司记者在休斯顿一家餐馆外截住了斯坦福。面对镜头,斯坦福流着泪说:“如果这是庞氏骗局的话,那就让我去死,让我下地狱。我没有实施庞氏诈骗。”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斯坦福始终坚称自己无罪,说自己不是窃贼,没想过要欺骗任何人,但他最终于2012年6月14日被判入狱110年。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斯坦福事件还在持续发酵。(2010年,斯坦福在拘留期间被狱友暴打了一顿,因为他霸着电话不放。)虽然斯坦福已被判了110年徒刑,但其牵涉的其他多起案件并未了结,他的主要合作伙伴也将连同受审。
P5-7
后记
下一个牛市,骗子将卷土重来
在本书即将交付印刷的时候,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件又有了新的进展,我将向大家进行简要介绍。对不希望受骗上当的投资者来说,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是非常重要的,但欺诈永远不会消失。一些骗子被送进了监狱,一些则依旧逍遥法外。下一个牛市来临的时候,他们将会卷土重来。无论监管层多么努力,新型欺诈还是会出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个人投资者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而是要认真做好防范工作。
Libor丑闻还在持续发酵。苏格兰皇家银行(81%的股份为英国纳税人所有)正在与英国和美国政府协商以巨额罚款了解此案,但应该由谁来支付罚款呢?各路政客认为应该让银行家,而非纳税人掏腰包。有人提议将对于Libor的部分监管工作移出英国,或者推出新的基准利率替代Libor,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本案对英国金融业,以及伦敦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或许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3家大银行——巴克莱、瑞银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已经涉案,全球还有20多家银行正在接受调查。调查结果很可能会证明全球多家大型银行联手操控利率的形成过程。换言之,这是影响全球利率水平的系统性机构欺诈。政府当然会进行改革,但由于世界经济依然风雨飘摇,各国政府不太可能实施民众希望的激进改革。
2013年6月初,杰斐逊县宣布很快将和债权人就减免和重组数十亿美元债务达成协议。有报道称,摩根大通同意放弃8.42亿美元欠款,其中约有70%是杰斐逊县欠下的交易费。亚拉巴马大学金融教授罗伯特·布鲁克斯(RobertBrooks)评论说:“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会觉得他们(摩根大通)是好人。如果你对他人造成了伤害,那么就应该进行补偿。”让许多美国人感到愤怒的是,虽然一些涉案官员因为这桩美国史上最大市政破产案被判入狱,但华尔街却没有一个人被送进大牢。
2013年4月,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被废止。和美国证监会一样,该机构没能在过去十几年的监管放松时代守护好自己的荣耀,最近曝光的诸多大案让它颜面扫地。虽然针对FSA的指责并不都是正确的,但该机构的确没能阻止金融业肆无忌惮地扩张。詹姆斯·克罗斯比爵士(Sir James Crosby)担任苏格兰哈里法克斯银行(Halifax Bank Of Scotland,HBOS)的CEO至2006年。随后,他又担任FSA副局长,但于2009年辞职,因为HBOS前任风控部门负责人保罗·莫尔(Paul Moore)说,自己在指出该行贷款业务风险过高后,被克罗斯比炒了鱿鱼。2013年4月,由议会成立的银行准则委员会认为克罗斯比应该为HBOS差点破产而负主要责任。同年6月,克罗斯比的爵位因其请求而被剥夺。
HBOS的问题看起来更像是高层冒进造成的,而非他们有意为之。但克罗斯比担任FSA高管这一事实说明FSA不可能继续成为英国金融业的主要监管机构。取而代之的是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et Authority,FCA)和审慎监管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PRA),它们将被授予新的权力以防止金融欺诈发生。不过,老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那就是如何在保持金融业活力的情况下对其实施有效监管。
始于21世纪的金融盛宴已经告一段落,人们对于对冲基金的质疑也越来越多。《福布斯》杂志于2013年3月刊文指出,美国的对冲基金业“充斥着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纽约Labaton Sucharow律所对对冲基金经理进行了一项匿名调查,调查结果很有意思:46%的受访者认为竞争对手的行为不道德或不合法;35%的受访者觉得高层只关注业绩,即便违规违法也在所不惜;30%的受访者说自己在工作中见到过不道德或不合法行为;54%的受访者认为证监会对违规违法行为监管不力。一些传闻和上述调查结果非常匹配。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英国,对冲基金行业都存在监管过松的问题。监管机构应该行动起来了。投资者们千万要小心!
过去十几年冒出了不少金融巨骗,一些人已经是过往云烟,如艾伦·斯坦福,但他们中的佼佼者麦道夫依然受N)klf]~广泛关注。麦道夫在欧美有一些身居高位的伙伴,他们似乎依然逍遥法外。麦道夫证券国际有限公司(Madoff Securities International Limited,MSIL)的总部位于伦敦,2013年6月,该公司清算人将麦道夫的一些亲戚、美第奇银行(Bank Medici)创始人索尼娅·柯恩(Sonja Kohn)和其他一些人告上了法庭。
有关麦道夫案的书籍和影片也相继问世,包括麦道夫秘书和儿媳在内的证人不断涌现。与此同时,身在美国的麦道夫暗示自己还有很多料可以曝。比如,他声称大银行“知道”他在干什么,并说自己可以在国会委员会作证。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将在一部大片中扮演麦道夫。这部片子应该会很有意思。德尼罗说:“这是一部有关信任的片子,我想应该会很有趣。那些人很聪明,既会做生意,又会摆弄数字,但他们却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欺骗别人。”希望德尼罗能够深刻剖析麦道夫这个混蛋的内心世界。
2013年春,塞浦路斯银行危机爆发,塞政府准备向存在该国银行的存款征税(或者说是征用没收)。这种情况已经很久没有发生了,而且许多深陷危机的国家,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可能会纷纷效仿塞浦路斯政府。许多投资者认为这种行为是彻头彻尾的抢劫,它违背了自由市场的原则,对整个投资界来说都是个坏消息:如果连政府都信不过,我们还能相信谁呢?来自上述国家的朋友和同事告诉我说,他们已经为这场灾难的到来做好了准备。正如赞美诗所唱的那样:“不要相信君王,不要相信世人,他们什么忙也帮不上。”未来几年里,投资者的前路依然坎坷。
译者序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投资者的防骗人门书。作者介绍了金融史上有关欺诈的一些典型案例,其中一些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如麦道夫案、安然丑闻,还有一些你可能不太熟悉,如Libor丑闻和疯狂艾迪。总之,如果你刚踏入金融市场,还有点摸不清方向,难分敌友,那么本书是绝好的防骗知识普及读本。
现在正是中国普通投资者提高自身防范意识的好时机。有人将2013年称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余额宝等新产品已经对金融垄断势力造成了一定冲击。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更多的新产品将不断面世。还有人将2014年称为中国“债市违约元年”,因为债市的刚性兑付神话已经被打破,老百姓已经不能确保自己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能够还本付息。如果存款保险制度有朝一日得以实施,那么存在银行里的大额存款都未必能如数取出。
换言之,中国普通投资者一方面将面对更多的投资选择,一方面又不得不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西方发达金融市场已经走过的老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因为他们已经玩腻的东西将会成为新事物,出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如资产支持证券(ABS)。所以,本书提及的各种金融诈骗模式已经或将要登上中国金融市场的历史舞台。刚入行的新手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对此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本书的特点是节奏轻快,不涉及特别晦涩的专业术语,阅读门槛较低,缺乏金融专业知识的读者口J以将其作为起步读物。
涉及钱的问题非常复杂,因为它不但受到理性因素,而且还受感性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某些场景:假如你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男青年,而且很久没近女色了,一个美若米兰达·可儿的姑娘一丝不挂地出现在你床上,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一个爱美,但又贪嘴的姑娘,为了拥有苗条身材已经节食很久,法国大厨突然为你送上免费大餐,你会怎么办?假如你刚刚大学毕业,为了和心爱的姑娘结婚,硬着头皮借了30年的巨额房贷买房,但平时只能节衣缩食,艰难度日,这时一个好朋友告诉你说,有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年回报20%,而且能够一直做下去,你又将如何抉择?这些场景乍一看没什么联系,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欲求的满足。无论是性欲还是食欲,未被满足的欲望都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而这种力量将严重干扰认知层面的信息筛选和决策过程。
钱的驱动力非常大,因为钱能满足人们的许多欲求,于此同时,赚钱过程本身就能产生极大的愉悦感。骗子往往利用人们大脑暂时短路的时机下手。因此,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读者应该尽力将自己代入,尽力设想和创造出面对诱惑时的生理和情感反应。唯有这样,本书论及的案例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当然,并非每个骗局都能让你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你可以选择有感觉的段子多多练习。
此外,在阅读本书的基础上,读者可以再看一些有关决策行为方面的书籍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金融决策能力。总之,本书只是一个起点,而绝非终点。衷心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
最后,我要感谢陈晋、王军、王佩幸、阳跃华、陈仲明等给予译者的大力支持。
王佳艺
《金融的狼性(惊世骗局大揭底)》由里奥·高夫著:一场与金融骗子之间展开的零和博弈正在上演……
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永不停歇的豪赌,让投资者极易走上金钱、权利与欲望的迷途;
这里,看起来很美的交易背后充满了恬不知耻的邪恶与阴谋,让投资者趋之若鹜、欲乱情迷;
这里,金钱的致命诱惑,让骗子们欲罢不能、无法收手,最终滑向罪恶的深渊;
这里,骗子们层出不穷,是人性的贪婪、欲望的膨胀、道德的沦丧,还是监管以及调查的缺失?
这里,稍有不慎,你就肯能上当受骗,损失惨重,你也可能倾家荡产、血本无归,甚至是一生积蓄付之东流,落得晚景凄凉……
记住,下一个牛市,骗子们将蜂拥而至!
稍有不慎,他们就会将你的利益踩在脚下!
投资者最为害怕的,莫过于遇上金融欺诈。然而,金融市场的特点之一恰恰又是充斥着或大或小的金融诈骗。如果你接触了投资领域,就会发现金融丑闻层出不穷,而有时骗子们的行骗托词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很多损失惨重的投资者最终也没搞清楚,自己的钱到底是被谁偷走的,又是怎么被偷走的。在这本《金融的狼性(惊世骗局大揭底)》中,作者里奥·高夫收集了近25年以来金融史上的庞大骗局,从人性、心理、人格特征、金融监管的特点等角度深刻明了地剖析了骗子们的行骗动机、行骗手段、行骗借口以及他们妄想逃脱制裁的方式;作者还告诉我们在直面贪婪、背叛与谎言的时候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财产,警示我们该如何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来保障投资安全。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会知道:
?你为什么会上当受骗?
?骗子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骗子们为何会屡屡得手?
?诈骗案为何在牛市中高发?
?监管者为何难以阻止诈骗的发生?
?你该如何识别让人眼花缭乱、看起来很诱人的投资产品的真伪?
?你又该如何防骗和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受损失?
本书将帮助读者擦亮双眼,构筑起金融诈骗的第一道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