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剧史论稿(1949-1966)》在论述过程中,作者顾振辉结合了对中国戏曲名著《清忠谱》、莎士比亚名作《亨利四世》的分析,指出了人民形象的塑造必须符合“历史的可能性”这一创作规律,强调不能“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了现实主义的东西”。这些论述无疑对今天的历史剧创作具有警策意义。
《十七年剧史论稿(1949-1966)》围绕着作者顾振辉对于1949年至1966年期间的话剧史研究展开,共分为两辑,一辑是《论十七年时期历史剧中的人民形象》,文章 详尽分析了这一时期历史剧在人民史观影响下产生的“超级人民”形象,并以“超级文学”的视角剖析了其产生的必然性。文章 以“历史的可能性”与启蒙现代性的立场批判了“超级人民”形象的塑造。另一辑是关于戏剧《年青的一代》的专题研究。其中有《话剧(年青的一代)创作始末探究》、《陈耘先生生平钩沉》等文章 ,基本都是以上戏档案材料为基础进行爬梳的史料性文章 ,还有戏剧界前辈们的珍贵的口述历史记录,有些内容是首次披露。本书将丰富人们对这一时期剧作的认识,也为十七年剧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序 反思与探究的价值
第一辑 十七年史剧中“人民”形象塑造的反思
第一章 十七年时期“人民史观”的概况及历史剧概貌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人民史观”
第二节 十七年时期历史剧概貌一
第二章 “超级人民”形象的特点
第一节 “出身劳苦”的“人民”
第二节 “觉悟超凡”的“人民”
第三节 “居高临下”的“人民”
第三章 “超级人民”形象的塑造对十七年时期历史剧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超级人民”形象的塑造对剧作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超级人民”形象对剧中其他人物塑造的影响
第三节 剧情模式的溯源
第四节 “超级人民”形象的语言评析
第四章 “超级人民”形象的评析一
第一节 “超级人民”产生的必然性
第二节 “超级人民”形象的再评价
第二辑 话剧《年青的一代》创作背景探究
话剧《年青的一代》创作始末探究
一、剧作的孕生
二、上演后的不断修改
三、晋京演出后进一步走红
四、上海市委高层亲自上阵的修改
五、总结
不曾放弃的戏剧理想——陈耘先生生平钩沉
我所知道的《年青的一代》创作经过——陈加林教授访谈录
曹树钧教授谈《年青的一代》
附录
《年青的一代》的厄运
陈耘年表
《年青的一代》各地的演出说明书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