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信任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吉建富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我的信任记忆》既像一部吉建富的自传体小说,又像一部社会纪实小说,娓娓描述,从童年家中角落里的1分、5分硬币开始,如何取得父亲、外婆的信任;信任从童年就要养成。到学校,同学间,师生间,如何建立彼此间的信任;进入工厂,迈入社会;从新闻岗位到文艺圈子,一则故事接着一则故事,一个人生阶段,递进到又一个阶段,每一则故事,每一个阶段,均紧扣着如何自我建立信任,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这里边有顺利的愉悦,曲折的忧伤,亦有一旦失去信任的悔恨:于是;反复告诫务必珍惜得之不易的人际交往中彼此的信任,千万千万警惕由于自己的不慎而失去信任;人际间的互不信任,乃至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

77则故事,73个感悟,50年的人生历程,吉建富以他的睿智,以一个成熟的记者与作家的联合体,运用形象描述与思辨论析的动人笔法,解读了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如何信任,如何建立自我信任,真正做到信任别人,被别人信任,从而消除社会的信任危机。

内容推荐

吉建富的这本《我的信任记忆》为中国当代纪实文学。本书所要论述的正是其中的得与失,前进与倒退,文明与蛮荒:论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信任他人,被他人信任;论述怎样掌控信任,准确把握相应的信任度……本书在叙述时,既避免了过于学术化,又在通俗可读中保有一定的理论阐述:着力通过一桩桩具体的事例,在娓娓道来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接受书中所提出的正面观点。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信任,从童年开始展翅

 1. 父亲究竟骗没骗我

 2. 家中角落里为何总有硬币

 3. 同桌坚守承诺,“送”我一分钱

 4. 一人失信,殃及整个团队

 5. 信任可以产生动力

 6. 信任来于经验,亦毁于经验

 7. 判断,在十字路口彷徨

 8. 忆苦饭的另一种味道

 9. 为捍卫名声,我豁出去了

 中途遐想

第二章 信任,在途中迷失方向

 1. 一只篮子给出的教训

 2. 输了棒冰,心服口服

 3. 为毛主席像章镶边

 4. “斗鸡”摔成骨折谁之过?

 5. 小伙伴在我眼前丧命

 中途遐想

第三章 需求,信任的出发地

 1. 病友成为我家亲戚

 2. 写的检查成了好作文

 3. 为看电视费尽心机

 4. 我让“放心”给骗了

 5. 老军长碗中的特殊米饭

 中途遐想

第四章 工厂十年,体验信任回昧无穷_

 1. 团支部书记的目光

 2. 隐性的承诺仍令人期待

 3. 信任,大都与“同”相关联

 4. 我在黑板报上显身手

 5. 在半成品仓库的故事

 6. 承诺没有兑现之后

 7. 稀里糊涂毁了自己的信誉

 8. 我被停职检查前后

 9. 不做铁砧,就做铁锤

 10. 一只水斗,四个带锁的龙头

 11. 父亲为何摔坏录音机

 中途遐想

第五章 融入艺术大军的洪流

 1. 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2. 不畏辛苦,排队买禁书

 3. 参加虹口文化馆诗歌组

 4. 在南市业余艺校学影视编导

 5. 告诉你一个“艺术”的秘密

 6. 一则新闻稿见报的前后

 7. “十大优秀经理厂长”中的一员

 8. 弥留之际兑现的承诺

 中途遐想

第六章 在闯荡大社会的岁月

 1. 办《个体户报》的折腾,‘

 2. 走进《市场艺术》编辑部

 3. 要被别人信任没有捷径

 4. 向社长推荐老编辑

 5. 为啥我被别人留下坏印象

 6. 与《经济新闻报》的几次合作

 7. 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游走

 8. 夺回了被失去的信任

 9. 我促成了一场红楼宴

 10. 协助老蒋重出江湖

 11. 借船出海渡过难关

 12. 老蒋再次被人搞下台

 中途遐想

第七章 在记者队伍中磨炼

 1. 小试牛刀大获成功

 2. 我的两次经典策划

 3. 当了一回总指挥助理

 4. 创办安庆记者站

 5. 不走寻常路的汪医生

 6. 与大报记者的一次竞争

 7. 担任长篇连载责任编辑

 8. 因报纸结缘仍在往来的朋友

 9. 见证报社老总更替

 10. 走进《人见人爱》摄制组

 11. 别克新世纪万里行

 中途遐想

第八章 重构我们的信任

 1. 能与不能的信任重构

 2. 一米线给我们的启示

 3. 永怀一颗敬畏之心

 4. 重构信任的三岔路口

 5. 常有一颗感恩的心

 6. 我到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7. 医生,医院诚信的试金石

 8. 美林阁作弊秤与德国蟹事件

尾章

试读章节

1.父亲究竟骗没骗我

孩提时代,我对“信任”几乎一窍不通。然而,不因为我的懵懵懂懂,信任就不存在了,它总是围绕在我的身边。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因几枚硬币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如今想来,桩桩件件都与信任密不可分。

1963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学校动员我们订《中国少年报》,我以为父亲对我买书、看报之类的行为会特别支持。当年,我父亲住在厂里,每周六回家,住两个晚上,星期一清晨走。我心中满怀期盼,等着他快快回家。

到了星期六,那天父亲很晚才到家,我向父亲说起学校要我们订报的事。父亲叼着烟斗,燃烧的烟丝发出“吱吱”的声响,那暗红色的微火随着父亲的吸烟,变得忽红忽白。我父亲说,容他考虑一下,等下周六再讲。可以说,这一周仿佛格外漫长,我相信父亲这次回家一定会答应我订报的请求。相信,可以说是信任的另一种表述。

此时,班上只有一位女同学独占鳌头,订了《中国少年报》,惹得所有同学好生羡慕。我盼望父亲早点回家,为的是争取当“订报第二人”。在期盼的同时,我向母亲说起了订报的事,但在我心里,对母亲能否答应订报的事基本不抱希望。那时在我眼里,母亲似乎啥都做不了主。比如,我要一毛钱去看电影,她便会用嘴朝我父亲呶呶,意思是跟你阿爸去要。时间一长,我对自己向母亲求什么都失去了信心。这回,我是硬着头皮向母亲开口的,果然不出所料,我的愿望落空。

好不容易再次把父亲盼回了家,我直截了当地问:“那件事怎么啦?”

父亲眨巴着眼睛,一脸疑惑,问:“啥事?”

我愣了一下,说:“学校订报的事呀。”

“噢——”一声长长的拖音后,父亲说:“你刚读小学一年级,字还没认识几个,订什么报纸。”

父亲说的倒是实话,不过,别看我那年才8岁,也是一条汉子,对于父亲不兑现承诺非常愤怒。我哭着大吼:“你怎么说话不算数?”  父亲颠来倒去,还是那几句话,大概被我缠得没办法,最终笑眯眯地吐出一句:“等你读二年级的时候再讲。”

我知道自己再说什么都是废话,心里已经对父亲说的“等你读二年级时再说”的话将信将疑,最后不再相信了。从此我心中就有了阴影,每当向父亲提出要看电影或者其他什么要求时,都觉得父亲不会那么爽气答应,他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不可信”的印象。

当我不再想订报的事时,父亲却突然提及,他不是拿钱给我,而是提出“交换条件”,要我在二年级考试时,语文成绩要优,作文成绩要优。我说不要订报了。父亲说,不订报,语文、作文也要优!

其实,我自上小学以来,对语文课特有兴趣,直到今天我都认为,一个人对文科、理科的偏好在小学就泾渭分明了,讲绝了,是天生的。我上二年级时,通过算术课学会了加减乘除后,就再也提不起兴趣,甚至感到恐惧,惟有上语文课,我显得格外兴奋和活跃。

转眼到了二年级下。一天,父亲突然问我,订报纸需多少钱。我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埋藏在心中已久的订报夙愿被激活。未等我开口,父亲眉毛一扬,笑道:“我说话是算数的,到底要多少钞票?”

我回答不上来,因为我忘了。待我星期一去上课,问了老师,方知每月为三角五分,可是真的要付钱,只能等到父亲星期六回来了。孰料,我母亲下班回家,告诉我,父亲将订报的钱交给她了。我喜出望外,翌日,高高兴兴到学校订了报纸。父亲没食言,他在我心中“说话不算数”的不良印象,宛如写在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被橡皮轻轻一擦,擦掉了。

感悟:对自己作出的承诺务必勇于担当,哪怕事情微乎其微,要么不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就必须义无反顾地去兑现。光说不做必然失信于人,失信于人的人将无立足之地;若要被人信任,言出必行是考量的第一要素。

P11-13

序言

张煦棠

吉建富,我同他结识将近30年了,在《新闻报》,我们共事4年,他是一个不断出奇招的人。新的《新闻报》刚诞生,几个报社合并,办公室没有着落,眼睛一眨,他把房子借来了,叫我天天跑7层楼梯去办公,说是让我锻炼身体;好好的起劲跑新闻,他写起长篇连载小说,记者照干,眨眼又是作家了。2010年世博会召开前夕,忽然上门送我一本新著《海派报业》,研究起上海的报业史来了。就说2013年5月5日,我专程第一次按响他家的门铃,急匆匆去看望这位刚从“鬼门关”归来的老同事、老朋友,10月15日中午12时,我吃罢午餐,正手拿几张报纸打算例行午休,忽然门铃大作,快递送来的是吉建富又一部新著清样,厚厚的一大包,说是写“信任”的专著。

信任,当今热门话题,小至老人倒地,要否相扶?大至美国发生信任危机;人与人,国与国,信任,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吉建富,你怎么写?他竟要我为他的专著写个序言,我怎么敢当?我怎么写得像样?可我尽管耄耋之年,记者习性不改,吉建富送上门来的新著,我立即退回书桌前坐下,放下报纸,打开邮包,把一大叠书稿清样放在膝头,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当天的报纸不翻了,午觉不睡了,读下去,读下去,抬起头一看座钟,已经1点45分,就这么一口气读了一个多小时,还想再看下去,心里嘀咕:“这小子,信任,这个热门话题,竟把它写活了!”

再回头看题目,书稿的题目似乎还没定,只见“信任自己,信任别人,被别人信任——我的信任记忆”。信任,这个热门话题,这么一个严肃的题目,竟然可以这么写,竟然能这么吸引人读下去,我由衷地钦佩。当然,几十万字,我不可能一口气读完,但10月24日这天,我从上午9点30分开始读,直到晚上7点45分钟,只是中午草草地吃了几口饭,一天读了整整十个小时,计将近18万字,不是跳跃式地速读,硬是一字一句读,紧接着25日从晨7时到11时30分,全部读完30多万字。足见吉建富的功力,他就有这个本事,能让人饶有兴趣地这么快地读完压根儿“不吸引眼球”的专著。

他写信任,从儿时有记忆开始,一直写到今天,整整50年,用77个故事,把“信任自己,信任别人,被别人信任”贯穿始终,不,信任没有终极,应为贯穿著述完结。中间每遇故事要紧处,画龙点睛,作出73个“感悟”,以及七八个“中途遐想”。

在我看来,这部专著既像一部吉建富的自传体小说,又像一部社会纪实小说,娓娓描述,从童年家中角落里的1分、5分硬币开始,如何取得父亲、外婆的信任;信任从童年就要养成。到学校,同学间,师生间,如何建立彼此间的信任;进入工厂,迈入社会;从新闻岗位到文艺圈子,一则故事接着一则故事,一个人生阶段,递进到又一个阶段,每一则故事,每一个阶段,均紧扣着如何自我建立信任,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这里边有顺利的愉悦,曲折的忧伤,亦有一旦失去信任的悔恨:于是;反复告诫务必珍惜得之不易的人际交往中彼此的信任,千万千万警惕由于自己的不慎而失去信任;人际间的互不信任,乃至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

77则故事,73个感悟,50年的人生历程,吉建富以他的睿智,以一个成熟的记者与作家的联合体,运用形象描述与思辨论析的动人笔法,解读了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如何信任,如何建立自我信任,真正做到信任别人,被别人信任,从而消除社会的信任危机。最后讲到“重构我们的信任”。他大声疾呼,对信任要“永怀一颗敬畏之心!”他引用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吕坤的名言:“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欲而及于祸。”他在专著中最后写道:“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感恩之心!”“生活还在继续,我将伴随‘信任’一路同行……”

这就算我一点读后感言。

(作者曾任文汇报社副总编、新闻报社总编)

书评(媒体评论)

吉建富以他的睿智,以一个成熟的记者与作家的联合体,运用形象描述与思辨论析的动人笔法,解读了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如何信任,如何建立自我信任,真正做到信任别人,被别人信任,从而消除社会的信任危机。

——张煦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