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我的信任记忆》既像一部吉建富的自传体小说,又像一部社会纪实小说,娓娓描述,从童年家中角落里的1分、5分硬币开始,如何取得父亲、外婆的信任;信任从童年就要养成。到学校,同学间,师生间,如何建立彼此间的信任;进入工厂,迈入社会;从新闻岗位到文艺圈子,一则故事接着一则故事,一个人生阶段,递进到又一个阶段,每一则故事,每一个阶段,均紧扣着如何自我建立信任,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这里边有顺利的愉悦,曲折的忧伤,亦有一旦失去信任的悔恨:于是;反复告诫务必珍惜得之不易的人际交往中彼此的信任,千万千万警惕由于自己的不慎而失去信任;人际间的互不信任,乃至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
77则故事,73个感悟,50年的人生历程,吉建富以他的睿智,以一个成熟的记者与作家的联合体,运用形象描述与思辨论析的动人笔法,解读了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如何信任,如何建立自我信任,真正做到信任别人,被别人信任,从而消除社会的信任危机。
吉建富的这本《我的信任记忆》为中国当代纪实文学。本书所要论述的正是其中的得与失,前进与倒退,文明与蛮荒:论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信任他人,被他人信任;论述怎样掌控信任,准确把握相应的信任度……本书在叙述时,既避免了过于学术化,又在通俗可读中保有一定的理论阐述:着力通过一桩桩具体的事例,在娓娓道来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接受书中所提出的正面观点。
1.父亲究竟骗没骗我
孩提时代,我对“信任”几乎一窍不通。然而,不因为我的懵懵懂懂,信任就不存在了,它总是围绕在我的身边。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因几枚硬币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如今想来,桩桩件件都与信任密不可分。
1963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学校动员我们订《中国少年报》,我以为父亲对我买书、看报之类的行为会特别支持。当年,我父亲住在厂里,每周六回家,住两个晚上,星期一清晨走。我心中满怀期盼,等着他快快回家。
到了星期六,那天父亲很晚才到家,我向父亲说起学校要我们订报的事。父亲叼着烟斗,燃烧的烟丝发出“吱吱”的声响,那暗红色的微火随着父亲的吸烟,变得忽红忽白。我父亲说,容他考虑一下,等下周六再讲。可以说,这一周仿佛格外漫长,我相信父亲这次回家一定会答应我订报的请求。相信,可以说是信任的另一种表述。
此时,班上只有一位女同学独占鳌头,订了《中国少年报》,惹得所有同学好生羡慕。我盼望父亲早点回家,为的是争取当“订报第二人”。在期盼的同时,我向母亲说起了订报的事,但在我心里,对母亲能否答应订报的事基本不抱希望。那时在我眼里,母亲似乎啥都做不了主。比如,我要一毛钱去看电影,她便会用嘴朝我父亲呶呶,意思是跟你阿爸去要。时间一长,我对自己向母亲求什么都失去了信心。这回,我是硬着头皮向母亲开口的,果然不出所料,我的愿望落空。
好不容易再次把父亲盼回了家,我直截了当地问:“那件事怎么啦?”
父亲眨巴着眼睛,一脸疑惑,问:“啥事?”
我愣了一下,说:“学校订报的事呀。”
“噢——”一声长长的拖音后,父亲说:“你刚读小学一年级,字还没认识几个,订什么报纸。”
父亲说的倒是实话,不过,别看我那年才8岁,也是一条汉子,对于父亲不兑现承诺非常愤怒。我哭着大吼:“你怎么说话不算数?” 父亲颠来倒去,还是那几句话,大概被我缠得没办法,最终笑眯眯地吐出一句:“等你读二年级的时候再讲。”
我知道自己再说什么都是废话,心里已经对父亲说的“等你读二年级时再说”的话将信将疑,最后不再相信了。从此我心中就有了阴影,每当向父亲提出要看电影或者其他什么要求时,都觉得父亲不会那么爽气答应,他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不可信”的印象。
当我不再想订报的事时,父亲却突然提及,他不是拿钱给我,而是提出“交换条件”,要我在二年级考试时,语文成绩要优,作文成绩要优。我说不要订报了。父亲说,不订报,语文、作文也要优!
其实,我自上小学以来,对语文课特有兴趣,直到今天我都认为,一个人对文科、理科的偏好在小学就泾渭分明了,讲绝了,是天生的。我上二年级时,通过算术课学会了加减乘除后,就再也提不起兴趣,甚至感到恐惧,惟有上语文课,我显得格外兴奋和活跃。
转眼到了二年级下。一天,父亲突然问我,订报纸需多少钱。我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埋藏在心中已久的订报夙愿被激活。未等我开口,父亲眉毛一扬,笑道:“我说话是算数的,到底要多少钞票?”
我回答不上来,因为我忘了。待我星期一去上课,问了老师,方知每月为三角五分,可是真的要付钱,只能等到父亲星期六回来了。孰料,我母亲下班回家,告诉我,父亲将订报的钱交给她了。我喜出望外,翌日,高高兴兴到学校订了报纸。父亲没食言,他在我心中“说话不算数”的不良印象,宛如写在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被橡皮轻轻一擦,擦掉了。
感悟:对自己作出的承诺务必勇于担当,哪怕事情微乎其微,要么不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就必须义无反顾地去兑现。光说不做必然失信于人,失信于人的人将无立足之地;若要被人信任,言出必行是考量的第一要素。
P11-13
序
张煦棠
吉建富,我同他结识将近30年了,在《新闻报》,我们共事4年,他是一个不断出奇招的人。新的《新闻报》刚诞生,几个报社合并,办公室没有着落,眼睛一眨,他把房子借来了,叫我天天跑7层楼梯去办公,说是让我锻炼身体;好好的起劲跑新闻,他写起长篇连载小说,记者照干,眨眼又是作家了。2010年世博会召开前夕,忽然上门送我一本新著《海派报业》,研究起上海的报业史来了。就说2013年5月5日,我专程第一次按响他家的门铃,急匆匆去看望这位刚从“鬼门关”归来的老同事、老朋友,10月15日中午12时,我吃罢午餐,正手拿几张报纸打算例行午休,忽然门铃大作,快递送来的是吉建富又一部新著清样,厚厚的一大包,说是写“信任”的专著。
信任,当今热门话题,小至老人倒地,要否相扶?大至美国发生信任危机;人与人,国与国,信任,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吉建富,你怎么写?他竟要我为他的专著写个序言,我怎么敢当?我怎么写得像样?可我尽管耄耋之年,记者习性不改,吉建富送上门来的新著,我立即退回书桌前坐下,放下报纸,打开邮包,把一大叠书稿清样放在膝头,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当天的报纸不翻了,午觉不睡了,读下去,读下去,抬起头一看座钟,已经1点45分,就这么一口气读了一个多小时,还想再看下去,心里嘀咕:“这小子,信任,这个热门话题,竟把它写活了!”
再回头看题目,书稿的题目似乎还没定,只见“信任自己,信任别人,被别人信任——我的信任记忆”。信任,这个热门话题,这么一个严肃的题目,竟然可以这么写,竟然能这么吸引人读下去,我由衷地钦佩。当然,几十万字,我不可能一口气读完,但10月24日这天,我从上午9点30分开始读,直到晚上7点45分钟,只是中午草草地吃了几口饭,一天读了整整十个小时,计将近18万字,不是跳跃式地速读,硬是一字一句读,紧接着25日从晨7时到11时30分,全部读完30多万字。足见吉建富的功力,他就有这个本事,能让人饶有兴趣地这么快地读完压根儿“不吸引眼球”的专著。
他写信任,从儿时有记忆开始,一直写到今天,整整50年,用77个故事,把“信任自己,信任别人,被别人信任”贯穿始终,不,信任没有终极,应为贯穿著述完结。中间每遇故事要紧处,画龙点睛,作出73个“感悟”,以及七八个“中途遐想”。
在我看来,这部专著既像一部吉建富的自传体小说,又像一部社会纪实小说,娓娓描述,从童年家中角落里的1分、5分硬币开始,如何取得父亲、外婆的信任;信任从童年就要养成。到学校,同学间,师生间,如何建立彼此间的信任;进入工厂,迈入社会;从新闻岗位到文艺圈子,一则故事接着一则故事,一个人生阶段,递进到又一个阶段,每一则故事,每一个阶段,均紧扣着如何自我建立信任,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这里边有顺利的愉悦,曲折的忧伤,亦有一旦失去信任的悔恨:于是;反复告诫务必珍惜得之不易的人际交往中彼此的信任,千万千万警惕由于自己的不慎而失去信任;人际间的互不信任,乃至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
77则故事,73个感悟,50年的人生历程,吉建富以他的睿智,以一个成熟的记者与作家的联合体,运用形象描述与思辨论析的动人笔法,解读了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如何信任,如何建立自我信任,真正做到信任别人,被别人信任,从而消除社会的信任危机。最后讲到“重构我们的信任”。他大声疾呼,对信任要“永怀一颗敬畏之心!”他引用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吕坤的名言:“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欲而及于祸。”他在专著中最后写道:“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感恩之心!”“生活还在继续,我将伴随‘信任’一路同行……”
这就算我一点读后感言。
(作者曾任文汇报社副总编、新闻报社总编)
吉建富以他的睿智,以一个成熟的记者与作家的联合体,运用形象描述与思辨论析的动人笔法,解读了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如何信任,如何建立自我信任,真正做到信任别人,被别人信任,从而消除社会的信任危机。
——张煦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