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原始人革命 320万年前,一种新型的古猿,游荡在埃塞俄比亚的阿尔法洼地,它们被称为阿尔法南方古猿(阿尔法南部的古猿)。1974年,人类学家发现了一只这种古猿的47块骨头化石,大约是一个完整骨架的40%。根据这些细长纤弱的骨头,人类学家们估计其为雌性,并称她为“露西”。但事实上,她可能是名雄性。 露西死时,她的直立身高大约只有1.1米,体重29千克左右,年龄在20岁上下。因其腿短、胳膊长、脑容量小,露西看起来很可能非常像一头当代黑猩猩。但她与后者之间有一个根本区别:她是直立行走的;她骨盆和双腿的形状,以及在这个物种的另一成员的膝关节中发现的很小间距,都证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露西可能是一个小规模采集团体中的一员。他们四处奔走,采集水果、坚果、种子、蛋类,以及其他食物。当气候的变化让森林面积缩小并产生稀树大草原时,自然选择法则青睐的,是能够为寻找食物奔走很长距离的一个物种。露西的二足运动(用两条腿走路),已经有了革命性的暗示。这样就解放了双手和前臂,使它们可以从事工具制造及其他形式的劳动。这相应地鼓励了自然选择法则垂青于更大的脑容量。一个强有力的生物进化模式从此启动了。双手和大脑,劳动和智力,技能和思维,开始了一个爆发性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最终在近代人类身上达到了高潮。 我们不知道露西是否会制造工具。无论在她还是她同伴的遗物中,我们什么工具都没有发现。但很显然,250万年前,露西的后代们可以制造工具。用粗糙碎裂的鹅卵石制成的石斧,体现的是一个被工具制造行为所定义的物种族群一一原始人一一在考古学上的印记。工具体现了概念思维、事先计划,以及手工操作的灵巧性。它们能够运用智力和技巧来改变自然界,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其资源。而其他动物,仅仅能够在工具出现时抓住它。 如同之前的南方古猿一样,类人猿在非洲进化,而且在大约150万年内他们主要都在这里。尽管在濒临黑海的格鲁吉亚已经发现了距今180万年的类人猿化石,但这似乎只能说明他们对西亚有过一次短暂入侵。直到大约100万年前,才有早期人类的一个物种一一直立猿人一一从非洲迁移出来,在南亚和东亚的许多地区开拓领地。再后来,一个更加成熟的物种一一海德堡人,在西亚和欧洲的许多地方定居。但这些人口是相当稀少且不稳定的。 类人猿是生活于冰河纪的生物,而冰河纪开始于250万年前。冰河纪的气候变化多端,在寒冷的冰川期与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之间变动。当前生活在一个间冰期,但在2万年以前,欧洲北部和北美处于冰川期中段,大部分地区被厚达4000米的冰原覆盖。冬季可以持续9个多月,连续多个星期的温度都在零下20℃以下。早期的类人猿无法适应这样的寒冷,因此在气候温暖之时就向北方迁移,而当冰川期即将来临之时,他们再次迁移到南方。例如,至迟在7万年前,他们就踏上了英国的土地,随后却有至少8次撤离与重返。在旧石器时代(距今大约7万一1万年前),不列颠有人类活动的时间可能只占20%。 海德堡人似乎已经在海滨与河口一带定居,这些地方的动物资源相当丰富,种类繁多。他们的经典工具,或者是一把阿舍利手斧,实际上就是一把斧头,或者是一把克拉克顿薄片一一一种切刀。这些通用工具是根据需要大批量制造的。在英格兰的鲍克斯格鲁夫发现了大约300把手斧,以及与之相关的更多燧石敲击碎片,这些工具距今大约5万年,在当时可能类似于稀树草原的沿海平原上,它们用来捕杀马、鹿和犀牛。 然而,在最后一个冰河期,并没有大规模的撤离发生。尼安德特人作为一种能适应寒冷的原始人类,在两万年前由欧洲和西亚的海德堡人进化而来。尼人的适应性,大概既是因为生理进化,也得益于新技术的帮助。有了大脑袋、大鼻子、突出的眉毛、更低的前额、更小的下巴,以及更加矮小、壮实及有力的身躯,尼人进化的目的,是能够适应低到零下10℃的严冬天气。但文化上的进化更加重要,这与大脑的能量密切相关。 类人猿的大脑已经增大了许多。这种特征的选择是郑重其事的。大脑组织比其他任何器官都昂贵:它只占我们体重的大约2%,却消费了多达20%的食物能量。它同样有高度风险。人类适应了直立行走,这需要一个更窄的骨盆。但一个更大的脑壳在妇女生育时,却对其骨盆施加了一种压力,导致了分娩过程的缓慢、痛苦,有时甚至是危险的。但更大的大脑,其优势也显而易见:它使得现代人类能够与大约150人创造和维持复杂的社会交往,这是其重要特色。人类不仅是社会动物,而且是极度社会化的动物,为了这个目的,其大脑特别大也非常复杂。 善于交际给了人类极大的进化益处。原始人类的捕猎一采集团体规模可能很小,大约三四十人。但他们与其他群体,大约五六个类似的组织会有联系,可以和他们分享配偶、资源、劳动、信息和主意。交际、合作与文化紧密相连,而实现它们需要较高的智力水平:用生物学的术语来说,则是需要较发达的脑组织。 尼安德特人当然是聪明的,根据一项对法国西南部考古发现的著名研究,典型尼人的“莫斯特时代”工具箱内包括一系列特殊的箭头、小刀和刮刀,可以多达63种不同类型。头脑聪明、有组织网络,而且装备良好,尼人非常适应冰河时代的极端情况,他们修建住所、制作衣服,并且将自己组织起来在冰冻的平原上进行大规模捕猎。英格兰的林恩福德是一个可以追溯到6万年前的打猎地点。在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尼安德特人的工具,以及猛犸象的骨头、长牙和牙齿。 5-7 书评(媒体评论) 既令人振聋发聩,又充满天启意味。 一一《卫报》 本书能让你停下来思考。想使自己热血沸腾,你就应该好好读读这部历史著作。 ——居伊·德·拉·贝德维尔,历史学家,《罗马不列颠新史》作者 后记 结论:创造未来 世界的财冒 在过去5000年中,自从农业革命首次使剩余财富的实质性积累成为可能,人类走上了一条不平坦和不确定的攀升之路,朝着废止短缺前进。这被历史的三个发动机所推动:技术的进步、统治阶级的竞争,以及阶级之间的斗争一一而它一直不平坦和不确定,因为这些机制的作用,特别是三者的结合,一直是令人担忧的。 在过去250年中,自从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改变的步伐已经急剧加快。一个竞争性资本积累的活力体系,已经创造了一个快速及持续创新的全球经济。人类的创造性和勤勉,已经将我们带到了永久物质丰富的边缘。 但是,内在于经济中的全部潜力依旧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相反,这里有剥削及贫困,帝国和战争,饥荒与死亡。当我写作之时,在英国,支付给残疾穷人的少量津贴正大量地被收回,以便得到救助的银行家可以继续用百万英镑的红利犒劳自己。同时,在希腊,为了使支付流向居住在离岸免税天堂的亿万富翁投机者,平均工资被削减了三分之一。更远处,在东非,大肚子的婴儿因为饥饿而尖叫,因为美国中西部的农夫种植供燃烧的大豆’而不是供食用的粮食。而在中亚,另一些婴儿被烈性炸药撕碎,因为五角大楼认为他们的村庄是一处恐怖威胁。 我们已经创造了空前的专门技术和财富资源一一五个千年人类集体劳动的成果,但它们被一小部分根本不从事生产工作的人,用贪婪和暴力占有。本书的一个目的,就是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另一个目的是说明,它本来可以不一样。争论的核心是,人类正在创造他们自己历史的简单事实。他们并不是在自己选择的环境中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行为被自己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所约束。但是,事实是,在服从这些限制条件时,人们面临一系列的选择。有时,他们选择不行动,而是默许。这样他们依旧是历史的牺牲品,被他人一一他们的统治者,自封的人类命运仲裁者一一的决定束缚。其他时候,可能极少罕见,他们选择组织起来并战斗。当足以做出这种选择时,他们成为一场群众运动以及一种历史动力。而接着地球就震动了。 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连接点上,必须做出重大选择。我们要么默许紧缩和贫困,默许奇怪的和日益增长中的社会不公,或者我们决定,最近的危机应该是其最后一次,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社会,它基于民主、平等,以及为需要而不是利润而生产。 改变 全球精英不能继续用旧的方式统治。 人类进步的实现,依赖于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及在民主机制下重组经济和社会生活。 当巴黎人民将自己武装起来,冲向街头,并阻止一场王室政变时,法国革命就爆发了。接着,在1789到1794年,为了将革命进程向前推进,反对半心半意的温和派、反革命派以及外国侵略者,人民大众屡次干预了政治进程。 1815年之后革命平息了,但随后再度爆发,首先是1830年在法国,然后是1848年在巴黎、柏林、维也纳、布达佩斯、罗马以及其他欧洲城市的一波暴动高潮。尽管革命者失败了,他们带给改革的动力是无法停止的。欧洲统治者意识到他们必须从顶层来驾驭变革,否则就要冒底层暴动进一步扩大的风险。法国成为一个共和国,而德国则被锻造成了一个近代民族国家。 1917年2月,俄国沙皇的警察专制被工人阶级暴动推翻。1917年10 从此之后,这个体系依旧在孕育革命。1936年,西班牙革命阻止了月,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夺取了政权。工厂由工人委员会经营,土地被分给了农民,俄国并且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短暂的几年中,在革命被经济崩溃、内战和外国入侵破坏之前,俄国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从德国到中国,布尔什维克革命激发了一场革命的连锁反应。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革命终结了一战。总体来说,1917到1923年间的革命运动,接近于摧毁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一起法西斯支持的军事政变。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导致了一场苏联入侵。1968年,上千万法国工人加入了一场总罢工,数十万人占领了他们的工厂,而在巴黎市场中心,学生和青年工人与防暴警察进行了多起投掷战。 谁的启示 根据一则《圣经》神话,末日四骑士兵的出现,预示着世界尽头。他们代表的是征服、屠杀、饥荒和死亡。 今天,新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将全球经济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但这些力量不受民主管理与合理规划的管制,它们由竞争性资本积累的经济和军事动力所推进。因此,尽管有将整个人类从物质短缺中解放出来的潜力,它们现即将要走到反面:毁掉工业文明自身。 在面对危机时,我们的统治者的傲慢、贪婪和不负责任,植根于这个体系的不合理。气候灾难、经济滑坡及帝国主义战争,其根源都在于市场的愚蠢行为:推动新自由资本主义下民族国家和企业巨头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盲目竞争。这个体系病得不轻,危害严重。它已经将我们引入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之中。 另一则圣经神话,有时与末日四骑士相对立。在这个版本的天启中,其高潮是一个受欢迎的快乐节日。收税者和地方将被清理。奴隶和农奴得到自由。土地将重新回到耕作它的人那里。一个自由和充足的黄金时代即将开始。 一个不同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一种绝对的历史必要。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但它不是一个“必然”。它的实现,依赖于我们所做的一切。 目录 第一章 猎人和农夫(250万年前—公元前3000年) 原始人革命 捕猎革命 农业革命 战争和宗教的起源 专业人员的兴起 第二章 第一个阶级社会(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 第一个统治阶级 文明的扩散 青铜时代的危机 历史如何起作用 铁人 第三章 古代帝国(公元前1000—公元前30年) 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 印度:孔雀帝国 中国:秦帝国 希腊民主革命 马其顿帝国 罗马的军事帝国主义 罗马革命 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终结(公元前30—公元650年) 古代晚期的危机 匈奴人、哥特人、日耳曼人和罗马人 圣母与万能之神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阿拉伯、波斯与拜占庭 第五章 中世纪的世界(公元650—1500年) 阿巴斯革命 印度教、佛教与笈多帝国 中国历史的旋转门 非洲:牧牛人、铁器商与贸易国家 新世界的帝国:玛雅、阿兹特克与印加 第六章 欧洲封建制度(公元650—1500年) 时代的周期与方向 欧洲的特殊性 西方封建制度的兴起 十字军与圣战 中世纪欧洲的地主、市民与农民 中世纪欧洲的阶级斗争 新君主制度 新殖民主义 第七章 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波(1517—1775年)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尼德兰革命 三十年战争 英格兰革命的起因 革命和内战 新模范军、平等派与英格兰共和国 殖民地、奴隶制度与种族主义 帝国之战 第八章 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高潮(1775—1815年) 启蒙运动 美国革命 巴士底风暴 雅各宾独裁 从热月政变到拿破仑时代 杜桑·卢维杜尔与海地奴隶革命 西蒙·玻利瓦尔与西班牙—美洲革命 第九章 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1750—1850年) 工业革命 慈善组织及工人运动的起源 1848年革命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 工人阶级的形成 第十章 铁血时代(1850—1896年) 印度兵变 意大利复兴运动 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德国统一 巴黎公社 长期萧条1873—1896年 第十一章 帝国主义与战争(1875—1918年) 掠夺非洲 侵袭中国 什么是帝国主义 1905年革命 奥斯曼帝国与1908年“青年土耳其”革命 1914年:堕入野蛮 改革,还是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十二章 革命的高潮(1917—1928年) 1917年:二月革命 二元政权:革命的机制 从二月到十月:革命的节奏 1917年:十月起义 1918年:大战如何终结 德国革命 意大利“红色的两年” 世界革命 第一次中国革命 反殖民暴动 埃米利亚诺·萨帕塔与墨西哥革命 斯大林主义 第十三章 大萧条与法西斯主义的兴起(1929—1939年) 喧嚣的二十年代 饥饿的三十年代 1933年:纳粹夺权 苏联的国家资本主义 1936年:法国总罢工和占领工厂 西班牙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十四章 世界大战与冷战(1939—196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霸权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 冷战 大繁荣 帝国的终结 石油,犹太复国主义和西方帝国主义 1956年:匈牙利与苏伊士 切·格瓦拉与古巴革命 第十五章 新的世界乱局(1968年至今) 越南战争 1968年 1986—1975年:工人反抗运动 另一次“9·11”:智利的革命与反革命 长期衰退:1973—1992年 什么是新自由主义 尼加拉瓜革命 1989年:高度集权的崩溃 查维斯、委内瑞拉及“玻利瓦尔革命” “9·11”,反恐战争与新帝国主义 2008年的危机:从气泡到黑洞 第二次大衰退 结论:创造未来 世界的财富 改变 谁的启示 大事年表 资料来源 精彩参考书目 序言 导言:历史为什么重要 历史如同一件武器。我们如何理解过去,影响我们今天如何行动,正因如此,历史有政治性,并且充满争议。 所有关于现在的知识一一其危机、战争和革命,必然具有历史性。我们要制造一台电脑,不能不参考过去几十年来积累的知识;同样,我们要了解今天的世界,也不能不参考过去。我们的统治者清楚这些,同时他们对于自己财产和权力的保护,有着永久不变的兴趣。因此,他们就会用自己对教育和传媒的控制,向社会提供一种净化过的历史观。他们强调连续性和传统、驯服与顺从、国家主义与帝王统治。对于统治阶级的压榨与暴力,以及被压迫者的反抗,他们有意轻描淡写。 过去30多年中,他们的历史观已经变得更有支配力量。历史上的一些帝国,如罗马和大英帝国,已经被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的“新保守派”们推崇为文明的典范。而中世纪的欧洲,则被重新解释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标杆,而这种经济学特别受银行寡头们欣赏。构建宏大的历史叙述学的努力一一也就是说,去解释过去,这样我们就能理解现在,并采取行动来改变未来一一已经被后现代的理论家们所蔑视。他们主张,历史没有结构,没有模式,甚至没有意义。这些观念的效果,是令我们在智力上残废,在政治上无能。什么都不做,这就是其传递的信息。因为战争可以促进民主,市场没有替代物,历史不能通过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来塑造。 本书则定位于一个与之不同的传统之上。它包含了卡尔·马克思在1852年出版的一部政治小册子上的一些内容:“人类(包括女人)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创造,也不能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换句话说,历史的进程不能根据人们的所作所为事先设定。形势可以转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历史,也不单单是由政治家和将军们塑造的;它暗示我们,如果普通民众把自己组织起来集体行动,他们一样可以塑造历史。 本书的起源,是首发于“逆火”(www.counterfire.org)上一系列每周更新一次的论文。为了以图书形式出版的需要,笔者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这个导言,以及一个相当长的结论,都是后来加上的。这些网络章节的集合,组成了一本较长图书的部分内容。每一章都增加了一个简短介绍。我还加上了一个参考书目,以便读者核对出处并寻求深入阅读。同时我还附上了一个大事年表,帮助读者掌握历史的时间轴。 我将网上系列原创进行重新整理和编辑,使其成为一本可以一页页翻阅的图书。但是,你也不一定非要这样阅读。对那些希望理解过去,以指导当下的人们来说,作为一本对重大历史主题进行简短分析的论文集,在需要时使用,它同样可以很好地起作用。 许多改变都应归于以下人士,他们所有人都挤出时间、不辞辛苦地阅读了本书的全部或部分,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建议:威廉·奥德森,多米尼克·亚历山大,大卫·卡斯尔,林赛·日尔曼,伊莱恩·格雷汉姆一利,杰基·穆赫伦,约翰·雷斯,亚历克斯·斯诺登,阿拉斯泰尔·斯蒂芬斯,弗兰·特拉福德,以及弗农·特拉福德。不用说,我有时被证明是顽固的,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因此最终的结果完全由我自己承担。 一个普遍的批评,是我忽略了某些地方和时期;本书受欧洲中心论甚至是英格兰中心论的影响太深。这些批评合乎情理。我已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修正,但只成功了一部分。原因是简单和明显的:我是一个立足英国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我的专业知识是不均衡的。像所有的“通才”一样,我从来不能完全逃避自身训练、经验和阅读的约束,因此对于那些既不是英国人,也不是欧洲人的读者,我必须寻求他们的放纵和宽容。 即使在我已经涉及的范围,我怀疑自己也留下了一连串错误和误解,欢迎各位专家的批评指正。这也是“通才”不可避免的命运。这仅仅是一个辩护。改正错误和误解会使主要观点失去价值吗?如果这样,这个计划就是失败的。如果不是一一不管它对细节的误解如何,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为主要事件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并发展了人类历史一一那这个计划就是成功的。 然而,我希望,它能实现更多:它可以说服一些人,人类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因此未来就由我们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决定,他们应当积极起来。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因为:“哲学家不过是解释世界,而关键是改变它。” 尼尔·福克纳 2012年12月 内容推荐 《世界简史(从人类起源到21世纪第1版全新修订中文简体版)》是一部吸收了世界历史研究最新成果,并结合人类考古最新发现精心写成的通史著作,既凝聚了作者尼尔·福克纳二十余年的研究心血,又代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本书以翔实准确的史料、条理清楚的逻辑及精练优美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浓墨重彩、真实可信、发人深思的历史长卷。打开本书,从320万年前南方古猿出现于地球,直到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桩桩影响世界格局及人类走向的大事尽收眼底。一书在手,就能全面领略人类文明六千年的风云变幻,深刻感受三百万年世界历史的永恒魅力,更能充分欣赏作者以独家视角进行的精彩解读。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对遥远的中国有着特别偏爱。涉及中国的比例之高,在西方通史著作中可谓绝无仅有。 编辑推荐 从最早的原始人“露西”,到当前的全球经济萧条,《世界简史(从人类起源到21世纪第1版全新修订中文简体版)》对人类历史进行了权威分析,并将几代历史学家的真知灼见,与最新的、关于历史发展的激进观念,完美整合在了一起。尼尔·福克纳以不落俗套的方式解读历史。他指出,历史中发生的一切并非命中注定,可以有多种选择,也往往会产生各种结果:可能带来解放,也可能催生专制。福克纳摒弃了传统史学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认为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的,正是无数普通民众的集体行动。 在21世纪之初,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本书提醒读者,我们能创造过去,当然也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