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教仁轶事(1882-1913)/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轶事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晨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晨编著的《宋教仁轶事(1882-1913)》是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者、宪政主义先驱宋教仁先生的生平轶事资料汇编。跟据民国时期的多种资料文献编辑整理,依照先生的生平事迹,分为多编,次第辑录。一册在手,检索极为方便,是研究辛亥革命史、近现代史、民国史、宋教仁本人等的重要资料。

内容推荐

百年中国百年人物的百年逸闻;汇录百年往事百年历史的百年轶事近代中国百年风云人物之小故事大人生;面对面感受一个时代的气度和风范谨以此书纪念宋教仁先生辞世一百周年。

陈晨编著的《宋教仁轶事(1882-1913)》讲述了:宋教仁,字遁初,湖南桃源人。近代著名的革命领袖、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遇刺身亡后,孙中山赞之云: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目录

宋教仁(代序)

卷一

 生平略历

 未弱冠即名于时

 舍身从事于革命事业之始

 东赴日本

 创办刊物鼓吹革命

 动员东三省

 《间岛问题》

 树立革命根基

 计议革命

 进攻省城

 言治皆能洞悉本源

 建三策

 实行中策之准备

 继筹施行之策

 筹款、购械

 计划之失败

 手腕与方略

 亟谋新国家之建设者

 意外波折

 责任内阁适于民国

 不以之介意

 以调和南北为职志

 农林总长

 改组国民党

 苦心孤诣

 忍痛而出

 闻者心折

 起草国民党大政见

 车站遇刺

 辞世

 徐血儿论宋教仁

卷二

 湖南三杰

 工诗

 和秋瑾相识

 中学生之宋遁初

 留学生之宋遁初

 革命家之宋遁初

 政治家之宋遁初

 渔父先生之出身及革命之发轫

 渔父之避地日本及其革命之成功

 渔父学术之博大

 渔父政见之作用

 渔父之组成国民党

 渔父之组织政党内阁

 渔父沪上遇刺之情状

 湖南国民党之追悼渔父

卷三

 忠孝难两全

 旁观宋教仁

 一见如故

 触景戏友

 且以“宋公明”呼之

 “英雄起事赖文章”

 “中国苦满政久矣”

 “手挽倭头人汉关”

 势吞胡羯

 捡拾遗穗

 临危不乱

 姑妄言之

 “取德不取色”

 “皇帝是可以推翻的”

 超脱常人

 闪电结婚

 偷偷回家

卷四

 无人谅解

 与日本女子的恋情

 心怀家国

 人漳江书院

 广阔胸襟

 博览群书

 议论天下形势

 开卷以解惑

 志在救亡

 锋芒毕露

 化装脱险

 不愿道及

卷五

 着意培养人才

 选择校址

 多有著述

 与胡瑛一家之交往

 与刘复基订交

 向戴展诚投门生帖

 设“湘西联络总站”于五省客栈

 在常德各界欢迎会上演说

 苦习马术

 印《灭汉策》之功

 知人善任

 独重章太炎

 与冯为莹

 巧谋经费

卷六

 西服敝垢

 宋教仁谢绝馈金

 宋教仁到汉后之演说词

 舟中联句

 宋遁初之离湘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濒死致电

 痛难瞑目

 被害之真相

卷七

 事前之警告书

 到车站时之情形

 中枪后之人医院

 行凶时之情形

 人医院后之宋教仁

 枪子取出时之情况

 刺客逃走时之情形

 西医生之报告

 黄克强之探问

 痛苦中之不忘国事

 看护时之观察

 剖解时之情状

 破晓时之变象

 弥留时之惨状

 悬测急死之由

 仙逝后之先生

 吊者络绎于途

 含殓前之摄影

 含殓时之凄惨

 视含者之悲恸

 殡仪之预告

 空前之大殡仪

 宋先生殡仪之盛

 黄花与素纱

 民立报致祭

 湖南会馆之悲风

 代表之道谢

 被刺场所之访问

 被刺地点之复勘

 法律上之检查

 检察厅检验报告

 各方面之舆论

 凶犯之名姓

 应桂馨之就缚

 武士英之投网

 侦探时之线索

 侦探时之经过

 英总巡之协缉

 金迷纸醉中之霹雳

 英捕房之注意

 审判官之注意

 应桂馨之律师

 未开审前之情形

 开审时之情形

 应桂馨之态度

 武士英之态度

 观审者之愤慨

 奇怪之信件及其观察

 应桂馨家屋之查抄

 应桂馨家屋之搜查

 第三次之搜查证物

 洪吉里之搜查

 查搜证据时之程德全

 捕房注意罪犯证物

 证据中之洪述祖

附录

 记宋教仁

 宋先生遗事

 宋教仁轶事二三

 宋教仁先生遗事

 宋公遗事补述

 宋教仁政论文选

 宋教仁年表

试读章节

渔父之组成国民党

初,先生留海外,组成同盟会,树革命军之风声。会成立,推孙公执牛耳,刑血注盘盂,陈于坛上,群争歃焉,一朝得数千百人,壮哉会也。同心同德同力,天地山川,神明式临,泰山可撼,此会难摇,海可枯,石可烂,此盟不毁。

惟其然也,民国建号之元年,渔父任农林总长,会如故。暮春三月,本会会员仇君自京来,组开支部,湘父老子弟涌跃而隶会籍者,又数千百人。是时,会外有会,名称不一,宗社党无论矣,其它若统一党,若社会党,若自由党,若民党,泯泯棼棼,而共和党为最盛,共和急进党次之。渔父叹日:“国不可无党,多则害成。”前南京黄留守适解职入觐,先生甚喜,相与更新组织,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名义正大,而范围亦较广。已而组成,共举黄君为本部长,而先生为理事,遂飞电各省会支部,转电府厅州县诸分部,吸收异党,以厚己力。甫匝月,遂合并八党而一之。惟共和党岿然独存,然北地颇盛,而南方浸微矣。

夫泰西各国之必有两党也,为公也,非为私也。立一法,甲党从而乙党独违,法不法,互相改决之;行一政,丙党唱而丁党未和,政非政,互相商订之。玉资石攻于他山,布和盐浣于流一水。爱必助,颠斯扶,庶几得之。凡我党人,知此者仅矣。

无党溃,多党沸;一党崩,两党争。满地聒蛙鸣,当辙怒螳臂。国是日以非,国微日以危,曷贵乎党,识者日:“莫如此。”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上,是之谓坐驰,诚圣人之言乎?诚圣人之言乎?

呜呼!此先生之所以见戕也。彼戕者何人,宗社党欤?共和党欤?抑岂其超然者?不胫而走,无翼而飞,突如其来,必得先生以甘欤?否则,或他有凭奥援者,运动之,指挥之,主持之。时予座上剑客,几欲谈虎色不变,余日君所见,是也,非也,戕先生者?吾党也。

一峰突出,诸山诟之;阿佛无言,百鬼狞之;身衫彩衣,孔雀忌之。先生者,廿世纪中第一伟人也,谁不爱之,又谁不畏之。且刚必折,皎皎易污,花怒开则落,月方盈而缺。先生际此,持盈焉可也,保泰焉可也,韬光焉可也,养晦焉可也。既挂冠,归去来,桃花源里,古渔父之所问津,先生生长其地,有路不迷。潭百尺,可以钓;桃千树,可以游;秫五十亩,可以获;萝烟梅雨之间,可以樵苏。养慈母,刑寡妻,教幼子,仰不愧,俯不怍,人无闲言。出而告,反而面,堂而声,着而俟,疾而忧,爱而劳,星而戴,日而歌。徜徉自放,终吾天年,又何不可也。反此者,吴天不宜。

先生日:唯唯,否否。不然,有国者无家,有民者无我,我有母有妻有子,人亦有母有妻有子,且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女,安得而独私之。人不得父其父,母其母,妻其妻,子其子,兄其兄,弟其弟,姊其姊,妹其妹,女其女,非仁也,非我所敢出也。予无以难,则对日:“不然,否否!唯唯!”

虽然,先生之仁爱民国如此,吾党亦当仁其仁,爱其爱,以推于先生。仁推于先生,不仁可;爱推于先生,不爱可。先生迫国事,走湘、走鄂、走浙、走京华,不得已也,曷为乎迎,曷为乎欢迎?

天乎!天乎!人耶,吾党迎先生而他党惊,匪独他党惊,鬼神亦惊;吾党欢迎先生而他党畏,匪独他党畏,鬼神亦畏。为功为罪,为荣为辱,为国为民,为身为灾,为厉为戮,是之谓与死为徒,而先生胡不能止也。叙至此,变哀为怒,反哭为詈。吾不詈国民党,而詈先生,戕先生者,先生也。

詈止则又哭,怒止则更哀。吁!是吾终不能已于先生也,黄泉之下,知耶否耶?

然而吾不欲先生知也,先生不知,吾哭而先生不哭,吾哀而先生可不哀。如或有知,吾哭而先生亦哭;吾哀而先生亦哀。吾哀吾哭,幸已届见恶之年,为期久,不过五六十稔。闻黄泉之下,无昼夜,无日月,无甲子,百岁千秋,万古无穷期也。身其已矣,有家,家有母、妻、子;有国,国有民。怀抱迈古超今,烂中烁外之绝大政策,未尽抒于当世,岂不皆欲裂而涕长零’。愿速朽而为土,或速化而为石,无尸无魂,无觉无情,无鬼无神,仇人漏网而无怨,家国为墟而无惊。不然,先生有家,吾党岂独无;先生有国,吾党岂独忘。有如先生者出,而竞先生未竞之志,展先生未展之才,家国定无恙也。仇人,先生所欲杀,吾党当为穷其狱,漏网者,大索十日数十百日,或积而盈三万六千日,必得仇人手刃之,携其头,祭先生隆然岿然之墓前,意中事也。否则何党为,何国民党为,先生之目终不瞑。

(冯为莹:《渔父痛史》P50-52

序言

宋教仁字逐初,湘之桃源人。一号桃源渔父,不知者或称为桃先生。教仁生有大志,天资俊伟。年十二,丧父,家贫,刻苦励学,能穷源委,且富于感情,善判断,甫弱冠,有名于时。癸卯,入武昌文普通学堂,即抱改革大志。甲辰秋回湘,与黄兴、刘揆一组织华兴会,推兴为总理。分五路:常德一路,教仁主之。华兴会者,革命最初之一团体也。嗣复与胡经武设机关于湖北,名日科学补习所,与湘遥应。旋事泄,机关破露,而武昌学校竟除教仁名。乃走上海,赴日本,留学东京宏文学校,后入早稻田大学。乙巳创《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鼓吹革命。夏,孙文自欧抵日本,会合各省同志组织同盟会,教仁与焉。

丙午,黄兴赴安南谋举事,教仁任庶务长,掌一切机密。见同志俱在南方运动,北方无兴者,乃奋起偕白逾桓、吴昆及日人末永节至东三省,立辽东支部。运动马贼,谋占奉天,与南方响应。碱厂招兵时忽败,逾桓被捕。教仁乃复回东京,专研政治经济诸学科,为将来建树地。兼精舆地学,著《间岛问题》一书,清廷得之,间岛交涉,得以不败。因重其才,欲委任外交事,不为动。

丁未,黄兴有河口之役,教仁则为大革命全局之布置,扩张党势,联合军队,内地各省及海外南洋机关,无不遍立,而大举之势,已树初基。庚戌正月,广州之师挫,赵声等赴东京,同盟会本部精神不振,谭人凤、李肇甫、居正、张懋龙会教仁商整顿事。教仁筹划方略,以为革命地点应居中,不宜偏僻。革命时期应缩短,不可延长。战争地域宜狭小,不可扩大。深究域内形势若指掌,故同然唱和,因设香港机关。寻教仁至上海,主《民立报》。

辛亥三月,继陈炯明任编制部部长。进攻广州,举赵声为战时总司令。先期事泄,迨教仁至,已败衄,赵声愤郁死,精锐大挫,众失望去。教仁复偕陈其美回沪,仍主《民立报》。建三策取决众议,略谓:“中央革命,联络北方军队,以东三省为后援,一举而占北京,然后号令全国,如葡、土之事,此策之上者。在长江流域各省同时大举,设立政府,然后北伐,此策之中者。在边隅之地,设秘密机关于外国领地,进据东三省或云南两广,以为根据,然后徐图进取,此策之下者”。佥谓上策实难,下策已行而败,故决取中策,实行准备。设中部机关于沪,令居正、人凤使湖北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立湖北分会;派曾杰令、焦大峰立湖南分会;派范鸿仙、郑赘丞立安徽分会;均隶上海总机关,主持长江流域联络军队事。又令吴永珊、张懋龙回蜀立分会,与长江下游相声应。陕西井勿幕在秦联络军界,亦著大效。教仁乃筹施行之策,以湖北地居中,宜首倡义,湘蜀同时响应,则上游之困解。京汉路为南北交通孔道,举义后,应驻守武胜关,制敌南下。而南京同时举事,则敌军海舰孤立,可乘便以图。

计划既定,七月间,会川人争路风潮陡焉,激起汉口机关破露,彭楚藩等被害,军人大愤,义旗飚举。教仁乃偕黄兴至鄂,众举兴为总司令,教仁助经武掌外交。虽战祸日烈,而外人终严守中立者,教仁之谋也。教仁以破坏既始,而建设随之。偕居正、汤化龙草定《鄂州临时约法》,通电各省,集议组织临时政府。因边远者不能至,教仁乃至沪,会于江苏教育会,决采统一制,立责任内阁,设政府于武昌。嗣反对议起,汉阳失守,而金陵光复,形势一变,遂主迁临时政府于南京。教仁躬任调解,奔走至劳□,时有疑教仁将为总理之预备者。

冬月初,孙文回国,被举为总统,兴为总理。教仁以群疑不获长内务,而教仁坦如也。已任法制院院长,即出其平日所学,草定法制。故临时政令,多出其手。及南北和议告成,与汪兆铭、蔡元培同为欢迎袁总统专使。值京津兵变,几遭不测。北京政府成立,任农林总长。教仁以非己所长,不克展布。然既在职,拟定边境开垦移民殖林诸法律案,及外蒙设垦总管府,内蒙满洲设垦殖厅诸官制案,注意实边保境诸大计。未几,唐绍仪内阁倒,教仁联带辞职。既退,主持党务,联合五政党,改组国民党,势益张,被举为理事。助赵秉钧组阁,调合南北意见,故人成敬仰其为人。

教仁奔走国事,不遑宁处,自满清时倡革命,出走日本,未尝一返故乡省老母,至是党事大定,乃亟归,欲退隐林泉。顾党员屡书敦促,乃复至武汉。遍历各地,演说政治改良之必要,闻者心折。及抵沪,更演说现政府种种失政,滔滔数万言,论者咸谓不失在野党监督政府之真面目。是时国会议员多来沪,教仁与商政见,辄相合,乃属草国民党大政见;三日始成大纲,拟至京与本部议决后,公布天下。适教仁演说,每显露此次政争之决心。

未久,世凯电促赴京。教仁乃于二年三月二十日夜乘津浦车北上,忽于站中遭奸徒武士英狙击,中腰际,入铁路医院,以伤重卒不起。教仁伤后,曾语于右任三事:一以书籍捐入南京图书馆;一请同志抚助其家,善视老母;一嘱同志奋力进行;并电世凯开诚布公,定完善宪法。当极痛苦中,犹系念国事如是。先是教仁在沪,欲撰述辛亥革命外史,以备当时实录。乃稿未竟而此行遂不果。二十二日卒,年仅三十有二。举国震悼焉。

(李法章:《梁溪旅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