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近距离看中国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贺雪峰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但每次回乡,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曾经熟悉,如今陌生的故乡。是时代巨变,还是城乡中国的巨大反差让我们焦虑不安?

贺雪峰编著的《回乡记》以春节回乡见闻的方式,呈现了全国二十多个地区年味风俗、婚育嫁娶、乡村经济、村庄秩序的变化,记录和呈现了这个充满焦虑与乡愁的乡土中国另一面。

内容推荐

贺雪峰编著的《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近距离看中国》纪录和呈现了这个巨变时代,充满焦虑与乡愁的乡土中国。但《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近距离看中国》不只是“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而是二十多双眼睛所看到的“二十多个村庄里的中国”;《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近距离看中国》没有停留在“记”,而是站在费孝通、林毅夫、华生、贺雪峰、梁鸿等智者肩上,尝试解读巨变背后的逻辑。

目录

序 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第一辑 年味变了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再难也要回家过年 

 矿区日渐变淡的年味 

 时代变了,年味变了 

 当拜年逐渐沦为功利游戏 

 “家”文明,在厅堂,更在心中

第二辑 宗祠与祭祀

 上坟:母亲的传统和归属体系 

 宗祠:一个家族的精神家园 

 巫婆与鬼神:科学之外的“科学”

第三辑 婚育嫁娶

 早婚现象在农村为何普遍? 

 农村娶亲有多难? 

 儋州人与众不同的婚姻习俗

第四辑 故乡白描: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

 打工比在家里强 

 包工头的“准市民”生活 

 被扭曲的“面子” 

 回乡见闻 

 变化的宴席,变化的村庄 

 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华北乡村

第五辑 谁在见证新农村?

 可怜天下父母心

 陕南山区的“城乡二元家庭” 

 特色农业史,小农辛酸泪 

 新农村建设何以可能 

第六辑 乡村公共品的困境 灌溉的故事:向理性和个体时代转型的乡村 

 农村修路难,难在何处 

 村庄公共品供给的悖论 

 在扶持与打击之间的乡村医生 

第七辑 乡村治理的转型

 骚动的村庄:经济开发背景下的乡村秩序 

 城市的扩张与地方势力的兴起 

 从暴力走向法治 

第八辑 乡愁,挡不住时间的脚步

 是什么改变了你,我美丽的故乡 

 回望故乡十年:在创伤中前行 

 乡愁是对记忆的补偿 

后记

试读章节

乡愁是对记忆的补偿

梳理家乡的历史是为了给我们接下来的故事划定一个时空的经纬,以便知道我们一路究竟从

何走来,尽管我们不知将要走向何处。我们每个人都带着社区的记忆走向外面的世界,并构成我们与之互动的基本参照系及价值观念的最初源泉,作为农家子弟,这一意义与价值的基本载体与单位就是生我养我的村庄(实际上是扩大了的村庄)。

我小的时候,大概有十岁左右吧,有一项很特别的能力,根据有限的信息(平时家人告诉的),推己及人,能够推出我们村几乎所有的人按照辈分我该怎么称呼他(她)们,直到现在,我姐姐有时候还要向我请教。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领,但至少说明我几乎认识村里的每一个人。那时,每个班级总有六七十个学生,但当我上高中的时候,还是那所小学,每个班级却只有几个最多十几个学生了。我总觉得,这些年来村里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以前可以用“一群群”来形容孩子的话,现在则只能用“一个个”了,村里再也没那么热闹,那么有生气了。这些年来,老人们一个个先后离世,村外的耕地里平添了一个又一个的坟头,年轻的女人们纷纷外嫁了,同时也娶进来一个个年轻的女子,生下了一个个小小的孩子,孩子们都在慢慢地长大,我却不大认得他们,他们可能更不大认识我。

村里的人外迁了一批又一批,他们也许还会回来,也许再不会回来。有那么多曾与我一起成长在村里一起记忆在村里的人,今生可能再不能相见。

有人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死去,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注定要出走的人来说,故乡却再也回不去,因此乡愁只是一种记忆的补偿,它会为我们慢慢编织一个个美丽而温存的梦,梦里有泪却不咸,有花却不香。乡愁挡不住时间的脚步,我们毕竟回不到过去,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自己的故乡美,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找到它值得诅咒的地方,就当伤感徘徊在这陌生的熟悉与熟悉的陌生之间时,我们知道,我们的故乡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故乡了。我们必须敬畏过去,我们也须敬畏现在,将来如何不得而知,故乡毕竟不在我们手中流转。

斟一杯浊酒敬故乡,为我二十余年的故乡情!

记录和呈现巨变时代的乡土中国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乡村的前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更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

进入21 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 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开始变得松散。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门子等超家庭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解体,依托于超家庭结构的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及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 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只生一个好、无论子或女”,已在大多数农村成为现实。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问题。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与此同时,现代性也通过国民教育改变了延续千年的价值体系。

一方面是巨变,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农村地域广阔,不同地域之间差异巨大。这个差异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表现在大中城市郊区与边远地区农村之间,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还表现在南方农村、中部农村和北方农村之间。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是一个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长期在全国农村驻村调研。中心绝大多数师生来自农村,他们在农村调研,观察思考这个巨变时代的“三农”问题,投入了巨大感情。学术研究必须客观冷静。然而,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真正认识自己的家乡却很难,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只有到全国不同地区的农村调研,看到了不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下有所差异的变化逻辑,才会对一切都理所当然的家乡“陌生”起来。这样一种“陌生”起来的家乡认识,与仅仅回乡感受到的变化和引发的乡愁,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序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乡村的前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更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

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开始变得松散。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门子等超家庭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解体,依托于超家庭结构的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及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只生一个好、无论子或女”,已在大多数农村成为现实。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问题。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与此同时,现代性也通过国民教育改变了延续千年的价值体系。

一方面是巨变,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农村地域广阔,不同地域之间差异巨大。这个差异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表现在大中城市郊区与边远地区农村之间,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还表现在南方农村、中部农村和北方农村之间。

仅就南、中、北方农村的差异而言,同样是现代性的冲击,同……

后记

每年春节回到老家都有无比的感慨,因为“乡愁”,因为“牵挂”,因为“变化”。其实,我每年都要回家几次,这些年,我也一直从事农村研究,常年在农村调查。每次回家,都有无比的感慨。我想,这种感慨与离家“游子”的思念相关,又与家乡变化太快有关吧。

今年春节回家再次感慨,其中之一是父老乡亲一方面感慨无人种田,一方面又盼多种田。无人种田,是有田没人种,弃田抛荒已相当严重。盼多种田是因为年龄大了,五十多岁了,外出打工不易,若能种上20~30亩田,日子就好过多了。之所以会出现弃田抛荒与盼田种这样的悖论,其中关键是当前农村已经出现人地的分离,即有承包地的很多村民已进城,留在农村种田的人却要面对规模狭小且细碎的田块难以耕种。如果有20~30亩土地,可以连片耕作,不仅劳动投入大为减少,而且收入也可能不亚于外出务工。农民多么盼望有可以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的土地来耕种啊!

所以,农民说:“现在中央不能只给我们钱,还要给我们权利。”什么权利呢?农民说的权利是完全不同于专家、学者、媒体、官员所讲的权利。他们不是要土地确权,不是要更大的土地权利,更不是要求土地私有化,而是要有方便耕作土地的权利。就是说,在当前人地已经高度分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即使离开土地的农民将承包地流转出来,耕种土地的农民也无法将自己所种的土地(包括自己的承包地和流转而来的其他农户的土地)集中连片,他们不得不面对面积狭小且地块细碎难以耕作的土地。他们多么希望村社集体有调整土地方便耕者耕作的权利啊。他们所要权利,不是农户个体的权利,而是村社集体调整土地让耕者耕种方便的集体权利!

在回乡的语境中,我很容易听懂家乡父老的诉求,但在学术语境中,在媒体话语中,在政策文件中,我们却越来越听不懂农民在讲什么、要什么和盼什么了。因此感慨。

记得就在正月初四,我给自己所在华中科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