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李光耀时代》由BBC特邀撰稿人、土生土长70后新加坡人李慧敏书写,呈现过去30年新加坡的种种神奇,堪称《我们台湾这些年》的新加坡版。
本书让世界4000万华人和14亿中国人了解新加坡民众真实生活,比李光耀个人传记图书更亲切易读,比新加坡旅游类图书更富内涵!关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民生与改革领域的许多实际问题,本书都有涉及,是我们学习新加坡立国智慧和廉政精髓的必读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成长在李光耀时代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新加坡)李慧敏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成长在李光耀时代》由BBC特邀撰稿人、土生土长70后新加坡人李慧敏书写,呈现过去30年新加坡的种种神奇,堪称《我们台湾这些年》的新加坡版。 本书让世界4000万华人和14亿中国人了解新加坡民众真实生活,比李光耀个人传记图书更亲切易读,比新加坡旅游类图书更富内涵!关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民生与改革领域的许多实际问题,本书都有涉及,是我们学习新加坡立国智慧和廉政精髓的必读书! 内容推荐 李慧敏著的《成长在李光耀时代》以一名与国家一起成长的普通新加坡人的角度,书写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对李光耀的治国模式与政策的看法。全书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新加坡人的一些思想特征,道出成长在李光耀时代的心声,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了解新加坡的建国历程与发展模式。 目录 序一 换一副新眼镜看新加坡 序二 不卑躬屈膝 快人快语 序三 温室娇花还是铁树开花 前言 第一部分 呱呱落地 牙牙学语 华语、英语、Singlish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组屋生活,组屋梦 待嫁女儿心 南洋大学 精英崇拜 排名几乎垫底的新加坡媒体 三餐温饱vs言论自由 龙应台和林宝音 我们是这样变得优雅的…… 宗教信仰的力量 快要死了还怕被罚 我也想移民 第二部分 2011 他们说,后李光耀时代开始了 全国对话 期待另一个李光耀? 后记 试读章节 呱呱落地 虽然我也姓李,但跟李光耀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 我来自广东的祖父母,就诚如李光耀曾说的,都是不识字的、无田无地的农民的后代,而我的父母也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阶层。 出生在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后的我,是在李光耀治国模式下成长的一代。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暴乱,但我也并非是嘴里含着金或银汤匙出生,要什么有什么、被惯坏的娇贵富家女。 我出生时,新加坡刚建国独立不久,可说跟我一样正处在童年阶段。不过,新加坡就像是个神童,在旁人的指引下,凭着自己聪慧的天资,在短短的时间里成功吸引外资、制造就业机会,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当时,越南仍深陷战争的旋涡里,中国内地仍然深处“文革”时期,而东南亚各国也处在动荡中。这些都给了新加坡起步的优势,加上李光耀领导的政府以神速的行政效率,在短时间里整顿了国家秩序,让我们的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同区域各国。 李光耀经常回忆建国初期的艰辛,也不时向人们描述过去的社会动荡。他就像一个经常替子女未来操心不已的老爸一样,成天担心我们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不懂得感恩,永远只会抱怨,也生怕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很快地蚀光了前人所累积的老本。 不过我想,也正因为建国初期多数人“目不识丁”,所以大家都会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学识丰富的领导人身上。如果当时人人都是达官显要、文人学士,各有不同的主见和主张,恐怕那时候的政治斗争会更加激烈。 “政府很厉害,凡事交给政府就行了”,这也是在我成长的风平浪静的岁月里,自小被灌输的观念。 记得我在念小学的时候,在英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故事Father Knows Best(爸爸最清楚)。故事说的是一个小男孩约了其他朋友出海游玩,却遭到父亲的极力阻止。 朋友们出发到海边那天,小男孩关在房间里赌气。妈妈不断在旁温柔地劝说:“爸爸最清楚情况,他是为了你好才不让你出去的。” 后来天气突然急速转变,被关在家的小男孩看着窗外风大雨大,开始感到不安。之后,他在电视新闻中得知那几个朋友在掀起巨浪的海上遭遇不幸。 这时,小男孩才想起妈妈说的“爸爸最清楚情况,他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才意识到因为爸爸的神通广大,自己的小命才被保住了,当下对父亲多了一份敬意。 这个故事中没有太多强烈的说教色彩,但篇章里的人物和价值观都折射出非常传统的家长式管理的思想——掌控权力的父亲自始至终没有向小男孩解释不让他外出的理由,而贤惠的妈妈也只是不断地在一旁劝孩子听爸爸的话。 故事里的爸爸就像神人似的,最了解外头的危险情况,而这也成了限制小男孩外出的理由。 我们的领导者李光耀不就像是课文中神人父亲的形象吗? 他非常有威严,也最清楚外面世界的情况。对于这种父亲形象,大家是又怕又敬。但是眼看大家的日子逐渐好转,我们知道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 P12-14 序言 张力奋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 换一副新眼镜看新加坡 慧敏的《成长在李光耀时代》,要出中文简体版,这是中国内地读者的幸事。 写新加坡的书不少,它是新兴国家发展的楷模,是秩序与效率的象征。但新加坡人以批判的精神记述自身成长经历与国家转型的书却不常见。 慧敏这代人在李光耀先生威严的注视下长大,成年后开始反省新加坡走过的路。我郑重推荐这位新加坡70后女记者的心路历程。 这部书,需要很多勇气来写就。她笔下这种不同的声音,近年来开始在狮城现声,但仍然微弱。不过,它毕竟打开了一扇不为外界熟知的天窗,使我们得以体验正在转型换代中的新加坡和它的日常生活。 新加坡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特殊的参照或指标意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自邓小平先生设计中国改革蓝图之时起,,新加坡似乎从未远离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视线。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成功,刺激了邓老的改革雄心。对李光耀,中国怀有东方式的敬重,对他治下的新加坡更是心仪。 不过,慧敏的这本书想告诉我们,新加坡并没有停滞在李光耀时代,他的思想光环正逐渐消退,新加坡模式正经受挑战,正处在建国后最重大的制度转型期。 慧敏的这本书提醒我们,新加坡正在革新。现在是换一副新眼镜看新加坡的时候了。 后记 在书店或图书馆里,当你想搜寻新加坡的中文图书,除了看到介绍新加坡的旅游手册外,书架上摆放最多的,应该是李光耀自传、其治国理念以及不同专家学者所撰写的新加坡经验论文集。 从九十年代末《李光耀回忆录》出版引起轰动以来,李光耀持续执笔写了一本又一本厚厚的、内容丰富的著作。书里头记载着他精彩的政治生涯,也时刻告诫着年轻新加坡人国家所赖以生存的硬道理。 他的书成为了想了解新加坡模式的国外学者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不少学者也纷纷以不同的数据和研究,对新加坡的成功之道进行评论与分析。 李光耀和其他开国元老对新加坡的付出,我们铭记在心,也心存感激。但在书店里看到这一本一本的书籍,我不禁在想,怎么大家好像把新加坡人当成是生产线里被塑造出来的机器一样?大家谈论新加坡的成功,谈论领导人如何治理国家,就像在谈论一个骑士如何驯服那些桀骜不驯的野马一样,而野马们的心情和感受从来不被重视。 因此几年前萌生了想法,计划写一本完全以嬉笑怒骂为风格的文集,调侃讥讽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现象。 向一些朋友说起这项计划,他们一听到“李光耀”这个名字,立刻闻之丧胆。无论是新加坡人或是外国朋友,他们的第一个反应:你不怕说错话惹麻烦?劝你还是移民到国外之后再写吧! 这应该是新加坡模式和新加坡品牌所折射出的另一个形象和内涵,就跟美国少年麦克菲屁股上的烙印和铲除不掉的口香糖渣一样,深深印刻在大家的印象里。 我心想,只是写一些想法,在这里抒发对生活的感受,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观察,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害怕?现在政府不是希望大家多对国家政策发表意见吗? 是我们过度误解了政府,还是政府确实如大家所认识的那样可怕? 这几年来,我们的确看到更多言辞尖锐的政治评论浮出台面,但我们也不时发现有些作者因为拿捏不准尺度而官司缠身。这些不同的例子给我们发出了非常混淆的信号。 虽然这期间我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内容,但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把写作的想法搁置了。不可否认,朋友们的建议和善意的提醒多少对我起了一些影响。“害怕”,也成了我不付诸行动的借口。 时光在空想中飞逝,转眼几年也在庸碌中过去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我跟往常一样,在公司里负责选题、安排电视节目的内容。从事新闻工作总是有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坏心肠。天下太平的时候,媒体人的内心就会特别惶恐。 那天,管辖区域发生了我现在都想不起的某件大事,照理说要交差很容易,但我当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向伦敦的编辑汇报完毕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一直关注着国际大事,不如去做我一直想做的事吧! 就这样,我告诉自己必须克服惰性和一些心理障碍,好好静下心整理思绪。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与不同背景的新加坡人聊起我们的成长经历时,许多已模糊的记忆又渐渐清晰。 放下嬉笑怒骂的心态,我用更个人的眼光看待我们成长的年代。回想起那短暂又漫长的成长岁月,当中有些喜乐、有些不满、有些感慨,各种情绪不断起伏交错着。这才发现,这一路走来,原来我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紧相连。 书中的一些人物都是我周围不同朋友们的综合体,也可能有你我的身影。我不代表所有新加坡人,但在内容方面,我努力做到反映一部分我这一代新加坡人对社会、对政府的看法。 新加坡即将在2015年迎来建国50周年,这应该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日子。政府已经着手筹备各种庆祝活动,也在征集不同的”新加坡故事”。 但是我不希望这故事只有官方的版本,而是希望看到更多的民间叙述,让不同的声音汇集成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新加坡故事”,献给我们的过去,也送给我们的今天与未来。 书评(媒体评论) 慧敏(作者)这代人在李光耀先生威严的注视下长大,成年后开始反省新加坡走过的路。我郑重推荐这位新加坡70后女记者的心路历程。 一一张力奋《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 如果不是饮着这里的水长大:如果脚下的根不是紧紧拥抱这片土地;如果欠缺敏锐的触觉和独立思考能力,任谁也写不出这样真实反映岛国人心的作品。如果你不习惯阅读高度如此逼视双眸的文字,阅读时不妨戴上墨镜。 一一蔡志礼副教授《学语致用:李光耀华语学习心得》主编 我觉得慧敏(作者)是有着七十二般变化、挥舞着金箍棒的孙悟空。而李光耀先生,像是法力无边、战无不胜的如来佛。面对佛祖,孙悟空固然敬重有加,行止有度,但并不卑躬屈膝,唯唯诺诺;偶尔还会直呼其名,数落其事。而悟空的敢爱敢恨,亦笑亦骂,才真能彰显佛的宽厚与仁慈。 一一吕元礼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