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走笔(老郭游记之四)》是作者郭五一2008年游历云南的记录。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第一手的资料,集40年的观察与思考,对当年知青戍边生活和云南的巨大变迁,做了穿插式的回顾与思考,真实再现了对那一段历史的记忆,对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的社会变迁大有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南走笔(老郭游记之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郭五一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云南走笔(老郭游记之四)》是作者郭五一2008年游历云南的记录。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第一手的资料,集40年的观察与思考,对当年知青戍边生活和云南的巨大变迁,做了穿插式的回顾与思考,真实再现了对那一段历史的记忆,对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的社会变迁大有启迪。 内容推荐 《云南走笔(老郭游记之四)》是作者2008年游历云南的记录。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第一手的资料,集40年的观察与思考,对当年知青戍边生活和云南的巨大变迁,做了穿插式的回顾与思考,真实再现了对那一段历史的记忆,对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的社会变迁大有启迪。 《云南走笔(老郭游记之四)》作者郭五一从一路拍摄的5000多幅图片中筛选出了400多幅,展现了当下云南的山水人情。最为难得的是,摄影作品中有一组40年前的老照片,对比欣赏,对云南40年的变迁会有一个更直观更真实的感受。 目录 寄情山水辩(代前言) 逃离北京 从岳阳楼到湘西 张家界 乌龙寨 走在湘西 凤凰一日游 沱江的夜 走向云南 昆明盆地 休 整 走进版纳(上) 回 忆(21篇) 走进版纳(下) 大渡岗 勐曼八队 勐曼寨与景糯坝 小勐养 边疆的舅舅 泼水节 思 茅 墨 江 大观楼 走进滇西 六 库 走向丙中洛 滇藏之边 走进片马口岸 片马休整 走向腾冲 游腾冲 山之上国有殇 和顺之乡 走进瑞丽 瑞丽见闻 瑞丽山水 回昆明 生 日 四川?草堂的记忆 青羊宫 秦岭的遐思 后记 试读章节 凤凰一日游 2008年4月6日(上) 巫是上古楚文化遗风,屈原的楚辞中就有记载。古代巫是一种职业,专司人间和神鬼交流,也有消灾免祸的功能。蛊,相传是一种毒虫。小杨告诉我,放蛊是苗家女子的一种自卫传统。苗家女成人后会在手上抹蛊药,男孩不经允许随便拉女孩的手会被蛊药灼伤。 清晨5点,热闹了一夜的古城仍在酣睡,信步来到虹桥。 这是一座很有特色的桥,两侧全然被商店封闭,中间一条窄窄的街,抬头所见不是广告就是灯幡,并不见水,说它是桥,只是因为它横跨在沱江上,其实更像一个古老的市场。 走下桥头,江面浮起清亮的天光,幽暗的古柳下一排轻舟。一夜的喧嚣走了,余下满江的浮纸飘屑,沱江承载了太多的浮躁。 8点30,江天广场挤满了人,4辆大客车正在揽客。这里旅游管理很简单,一切都是承包。拉票的只管拉票,随口许愿,只要拉到票就有提成。导游的只管导游,到景点说完介绍词就算完成任务。开车的只管开车,人满就走,拉得人越多收入越高。游客倒也自在,在车门外用车票换景点门票,旅游车把游人送到最远的景点,回来任游客自选景区随便搭车。 今天的凤凰游我们选择了勾良苗寨、天龙峡谷,途径湘西“南长城”。车已经挤得满满当当,连过道和发动机盖都坐满了人,可还在等,直到车门内的台阶都站满人才出发,不像是踏青旅游,倒像是长途赶路。 导游姓杨,一个20岁的苗族小姑娘,刚从旅游学校毕业,第一次跟车。小杨热情开朗,很有些苗家女的气质。上车自我介绍,说苗家姑娘会唱歌,然后大大方方唱了首山歌。看得出来,她很热爱湘西,也为自己的苗族血统自豪。听她介绍:如今的凤凰城已有38万人口,以旅游业为主。这里土家和苗家居多,民风尚武剽悍,近代出过国民政府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出过大文学家沈从文、大画家黄永玉。 湘西偏僻隐秘,传说很多,最广为人知的是“湘西三迷”:巫蛊、赶尸、落花洞女。 巫是上古楚文化遗风,屈原的楚辞中就有记载。古代巫是一种职业,专司人间和神鬼交流,也有消灾免祸的功能。蛊,相传是一种毒虫。小杨告诉我,放蛊是苗家女子的一种自卫传统。苗家女成人后会在手上抹蛊药,男孩不经允许随便拉女孩的手会被蛊药灼伤。至于赶尸则说不清,赶尸是为了把死在外地的亲人带回家乡安葬,可何以死尸会走?问了许多人,没人说得清。只说,赶尸有专门的规矩,师徒相承。赶尸都在夜间进行,远离村寨,不能听到鸡鸣狗吠。落花洞女是这里特有的传统。湘西鬼多,当地人把大树、洞穴、岩石、狐、蛇、龟无不赋予神性,女孩如果到25岁仍未出嫁,会被洞神收走。到时大龄女会被送到山洞,服用特制的药,大笑而死,称为喜丧。这些风俗不知因何而起,不知产生于什么年代,因为很怪而被称为“湘西三迷”。 湘西民族多,节日也多,最著名的是每年阴历“三月三”的对歌节和“六月六”的情人节。这里每年三月三“赶边场”(集市),青年们对歌。苗族以歌为媒,不会唱歌没人做媒,唱不好歌也不会有好姻缘。对歌男女对唱,曲调独特,歌词自编,唱到情浓处,男孩会主动拉女孩的衣服问“有糖吃吗?”凡回答有糖吃的就是相中,否则就是没相中。相中的青年男女到当年的“六月六”情人节就可以提亲。这里婚俗怪,结婚要打掉牙,而且先试婚。婚礼时不许踏门槛、吹口哨、打伞。 苗族有语言但没文字,他们认为沱江是一条恶龙,弯弯曲曲盘在湘西,为防恶龙作乱,在龙的头部修桥镇压,筑了虹桥。随着虹桥的沟通,周边有了凤凰城。 苗族历史悠久,是古代中原部落蚩尤的后裔。上古时期,蚩尤部落与黄帝、炎帝部落大战于涿鹿,蚩尤兵败被杀,其族人迁居这里。后来苗汉两家争争斗斗,延续了几千年,苗族也因为与汉族关系的远近分为五大苗。靠近山外,接近汉族居住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称为熟苗,深山里的苗人称为生苗。熟苗在清朝中期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归化政府。生苗一直延续土司制直到上世纪50年代。因为历史上汉苗争斗,熟苗与生苗争斗,清朝中期官府在熟苗与生苗居住分界区筑城墙隔离,当地人称为“南长城”。 往事如烟,如今的苗家、土家、汉家已很难分彼此。古怪的风俗只剩下传说,留下来的只有山歌。 这里小孩都会唱山歌,我们一路只要停车观光,就会有很多六七岁,乃至两三岁的孩子围上来缠着你: “仙女姐姐(阿姨),买一支花吧。”不待你说话就会放声唱起山歌。听着这奶声奶气的山歌,你还好意思不买花吗? 10点30来到勾良苗寨。这是山脊上的一座苗寨,旅游公路已修到寨口。一个停车场,一座古朴的木牌楼。游客尚未下车,鞭炮已响成一片,一群穿着鲜艳的苗家女手捧着米酒迎上来。首先是对歌,苗家传统不会对歌不能进寨,好在小杨一路教导,含含糊糊唱了几句,然后每人喝了一杯米酒,走进山寨。 寨子很大,错落分散在一面坡上。寨中心有广场、戏台。围着广场有一圈竹廊,竹廊内有竹桌、竹椅,游客围着广场落座。随着茶水、饭菜端上桌,节目开始了。 这里已经基本商品化,无论对歌、舞蹈、化妆、服饰都已相当专业。比较有意思的是一组婚俗表演,从对歌、对舞到相亲、娶亲、背媳妇、对酒、成礼直到入洞房。除此,还有湘西特有的吃火炭、眼皮吊桶、上刀山、下火海等表演,很有些惊心动魄。高潮是竹竿舞,十几对青年手持竹竿蹲在地上,随鼓点节奏分分和和,跳舞的人踩着鼓点从分合的竹竿中跳跃而过。竹竿舞的关键是要踩准点,竹竿分时踏人,竹竿和时跳出,踩不准就会被竹竿夹住。在苗家青年的带领下,很快游客加入了舞蹈的队伍。一时间锣鼓喧腾,你拉我拽,蹦蹦跳跳,笑声四起。 青年们在歌舞,我拉着彬燕走进山寨。虽然是个开放的山寨,但苗家土楼仍是保留了很多古旧。我们找到一处据说有200年历史的土楼,这里住着一位80多…… P31-33 序言 寄情山水辩(代前言) 人在困顿时往往或登高眺远或临渊羡鱼,以山水之真气求精神之解脱,所谓寄情山水也。近几年,已逾“天命”之年,既无功名之累,亦无身家之拖,也就越发想出去走走。 同仁责之,“正当年富,何以玩物丧志?”答日:“人生何不是一场大玩?能天真,能率性,能本色,自风流也,何来丧志?” 志者,士之心也,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临危受命勇于任事,放浪江湖心存高远,俱是“志”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当今之世,除旧布新。旧有价值崩颓,“礼崩乐坏”;新生价值萌生,“式微纷杂”。精神失去依托,生命丧失意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泛滥,勤劳致富、社会保障缺失,竞争与危机同在,压迫与恐惧共存。当此之时,遁迹于江湖,寄情于山水,在真山真水的恒定与平静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何怪之有? 我经常远足,到大山大水中徘徊,深感人渴求自由与安定的情致会赋予山水以灵性。“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那是诗人的化境,化到浓酣忘我,境与神会,怎不神纯意静,真气扑人? 真诚是人的第一心理需要,也是人类社会一切真道德、真情感的源泉。当人失去真诚,失去相互的信任,便会走向自然,走进山水,从那里寻求“洗尽沉渣,独存孤徊”,寻求“清风朗月,玉洁冰清”。沐浴在心灵的洗礼中,一股爱的无名哀感膨而涨之,超然于功利争斗的压迫之上,也就升华出一种无畏的镇定与宁静。 晋人王羲之有诗日:“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能于此物欲横流,名利淹泛之际,“勿为物喜,勿为己悲”,处功利堆中不争,淹利禄围中忘求,怎不是一种大境界? 能动荡中“独静其静”,变乱中“忘求守一”,才真人也。 当人为社会所滞,为情志所困,走向自然,踏进山水,从远古的真意中寻求精神的解脱,能不大乐乎? 此身逢变世,人生大复翻。 少年虚立志,老大无报还。 主义成虚伪,社会大标签。 唯求真与诚,友爱或虚烟。 浮华盛风气,但余权与钱。 人心伤如此,何处随遇安? 弃别流与俗,超拔出淡然。 世外有真气,潇洒山水间。 郭五一 2012年5月1日 后记 去年(2008年)是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40周年,相当一部分当年的知青借着这个由头回到了“第二故乡”。我和妻子刘彬燕都是当年在云南西双版纳插队的知青,早就有重回“故里”的心愿。于是在去年四月我们带上儿子回了趟西双版纳。一路走,一路看,故地重游,沧海桑田。巨大的变迁,遥远的回忆,使我感慨无限,依惯例又拿起笔和相机,记下了这段心路历程。 一路走一路记一路拍,原计划把回版纳的经历和版纳的变化记录下来,好回京后和当年一同的“老插”们共勉,没想到竞停不下笔,从北京记到湘西,从湘西记到版纳,又从版纳记到昆明,再从昆明记到瑞丽,最后记到成都,成了一本完整的游记。 回到北京在网上与朋友交流,老友王建勋劝我认真修改,出一本书,认为是这代人的一段真实生活和情感的刻痕。 可真想修改却又不知从何改起,想来想去还是保留了游记的体例。事实上,离开路,离开云南的山山水水,离开当时当地的感慨、体验,一个字也写不出。 回京半年后的11月15日,曾经在关坪插过队的北京知青共70人在京聚会。40年变迁,有几位已天人永隔,部分人失去联系,更多的人则几十年没见面了,彼此变化之大在街上遇见相认都难。可一声召唤,大家还是聚在了一起,谈起往事,感慨万端。这是一批60岁左右的老青年,插队给这批人如此强烈的归属感。 于是我找出一路的照片,一路的日记,整理出这本游记。不为别的,只为这代人,只为记下这代人的一段历史。 “插队知青”今天已成了一个专用名词,一个特殊群体的代称。像很多历史事物一样,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淡化。今天的孩子们很难理解当年的孩子,很难理解我们这代人对那段人生的珍重,很难理解为什么只要是“老插”就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没有对比,他们对当代的历史性巨变缺乏切身的生命体验。 我把这一路35天的所见、所识、所思、所感写出来,如果能对当代青年有所启示,那将是对我的最高褒奖。 2009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