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乙肝歧视、气候变化与国家利益之争、核电复兴与核电安全、新能源泡沫、绿色和平对抗金光纸业、转基因之争、垃圾焚烧与分类之争、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野生动物保护……围绕这些新闻热点事件,媒体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意见和声音。可惜大多数评论文章都在政治制度或者意识形态上做文章,很少有人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热点新闻背后的真正原因。
《热新闻的冷思考》是袁越进行科学采访报道文章的合集,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热新闻的冷思考/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袁越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环境污染、乙肝歧视、气候变化与国家利益之争、核电复兴与核电安全、新能源泡沫、绿色和平对抗金光纸业、转基因之争、垃圾焚烧与分类之争、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野生动物保护……围绕这些新闻热点事件,媒体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意见和声音。可惜大多数评论文章都在政治制度或者意识形态上做文章,很少有人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热点新闻背后的真正原因。 《热新闻的冷思考》是袁越进行科学采访报道文章的合集,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 内容推荐 《热新闻的冷思考》由袁越所著,环境污染、乙肝歧视、气候变化与国家利益之争、核电复兴与核电安全、新能源泡沫、转基因之争、垃圾焚烧与分类之争、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野生动物保护……《热新闻的冷思考》围绕这些热点事件,媒体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声音,当大多数评论都在政治制度或者意识形态上做文章时,作者却另辟蹊径从科学的角度去挖掘新闻背后真正的原因,不预设,不盲从,亲临事件的第一现场带来独立的思考和睿智的见解,趣味盎然的科学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不仅是一个记者的职业笔触,也是普罗大众所需要的。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向疾病宣战 抗癌老鼠传奇 乙肝治疗的新概念 环境污染与儿童健康 ——铜梁案例分析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四个癌症与一个联盟 第二辑 变化的气候 哥本哈根的舞台 气候变化:科学和媒体的新战场 地球之殇:德班气候谈判大会纪实 关于阴谋论的阴谋论 第三辑 能源之道 谁杀死了电动车? 核电复兴 丹麦的环保之旅 生物质能源的第二个春天 蓝色革命 第四辑 农业的未来 转基因农业到底有什么问题? 棉花战争 氮的问题 磷的问题 农业的未来 第五辑 垃圾问题 北京市的垃圾僵局:烧还是不烧 废塑料的处理困境 垃圾处理的杭州模式 垃圾处理的世界经验 第六辑 森林的功能 造纸业的云南梦 被一座造纸厂改变的村庄 一个“政策性贫困”的小山村 生态旅游之梦 砍树的学问 第七辑 动物保护 寻找最后的白鱀豚 长江江豚命悬一线 试读章节 这是我在三联写的第一篇正经的科学报道,该文获得了爱思唯尔中英科学报道奖杂志类金奖。现在看来这篇文章的优点是文本较好,故事讲述得比较生动,缺点是科学性不足,原因在于采访对象数量不够,导致背景介绍不全面,缺乏全景式分析。 “崔教授,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秦丽雅推门进来,没等坐稳,就开始向崔征诉苦,“为了制取抗体,我给16只BALB/c老鼠打了S180细胞,准备抽腹水,结果有一只老鼠的肚子一直没变大。我又试过一次,还是不行。” “你肯定你给它注射S180了?”崔征头也没抬,随口问了一句。 “第一次我不敢肯定,但第二次我肯定给它注射了。” “你肯定S180细胞是好的?”崔征抬起头,提出了第二个疑问,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会想到的问题,不过他实在想不出除此之外还能质疑些什么。 “肯定,因为同一批S180细胞在别的老鼠身上都起作用了。” “你给它注射了多少剂量的S180?”崔征皱了皱眉头,问出了第三个问题。一般情况下这个问题简直多余,因为S180是最厉害的老鼠癌细胞系之一,通常只需要几千个细胞就能让老鼠产生癌变。这个细胞系来自一只瑞士老鼠的软组织肉瘤,其表面没有MI-IC,也就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I-IC是任何正常细胞表面都有的标记性蛋白质,免疫细胞就靠它来识别敌我,器官移植后发生的异体排斥现象也是因为它。没了MHC,S180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任何种类的老鼠体内横冲直撞,所到之处无不尸横遍野。更可怕的是,S180繁殖极快,12小时就可以加倍一次,一般老鼠在注射过s180后只能活两个礼拜,从来没有任何一只老鼠逃得出S180的魔掌。 “第一次注射时我按照程序用了20万S180,”秦丽雅说,“为了保险起见,第二次注射我用了40万,可还是不行。” “那就再试一次,用200万!”崔征耸了一下肩膀,把秦丽雅打发走了。 这个小插曲发生在1999年春天。崔征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威克弗里斯特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病理学系的副教授,主攻方向是脂类的生物化学。他于1956年8月出生于大连市,父亲崔肇春是大连医学院生化系教授,“文革”时整个医学院迁到遵义,崔征也于1969年随父母从辽宁搬到了贵州。1979年他从遵义医学院毕业,同年考上了中科院上海昆虫所。三年后,崔征拿到硕士学位,自费公派来到了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艾莫斯特分校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崔征从该校毕业,转到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代他去加拿大工作了六年,并在那里入了籍。之后,崔征被威克弗里斯特大学录用,回到了美国。秦丽雅原来是崔征父亲的学生,来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那天她的本意是想通过注射s180细胞来制取一些实验用的抗体,这是全世界实验室通用的制取抗体的方法,已经被使用了成千上万次,从来没有失败过,除非实验者犯了某种低级错误。 “幸亏我们俩都不是专业研究免疫学的,”崔征对记者说,“否则的话,那次实验肯定会被认为是一次失误,那只老鼠也肯定会被处死,我的生活也不会掀起那么大的波澜了。” 也许这正是老天爷的本意。一只怪异的老鼠突然出现在两个外行人的眼前,而那时的崔征被这个从天而降的苹果砸晕了,完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越是简单的就越可能是正确的 几周后,秦丽雅又来找崔征:“那只老鼠还是没有腹水,而对照组的老鼠全都死于癌症了!” “不会吧?肯定是哪里做错了!”一向脾气随和的崔征终于有点怒了。这个实验实在是太简单了,简单到不可能出错。“再做一次,用2000万S180细胞,当着我的面注射。”崔征下了命令。 两人来到饲养房,一股熟悉的饲料味道迎面扑来。老鼠们安静地在塑料箱里吃东西,食物和水都放在它们够得着的地方。箱子上面有空气过滤装置,屋顶还安装了一盏荧光灯,开12小时关12小时,给老鼠们营造一个近似自然的生活环境。秦丽雅抓住那只编号为6的雄性老鼠,把超过正常剂量100倍的S180注射进它的腹腔。崔征看着她熟练地做完这一切,心想,这么大剂量的癌细胞一次性打进腹腔,再加上它们疯狂的繁殖能力,一定会如设计的那样,堵住老鼠的淋巴小管。淋巴液没处可泄,必然聚集在腹腔里,形成腹水。 可是,两个星期过去了,“老六”的肚子依然正常。崔征被气乐了,“那好,再加10倍,用2亿个S180细胞试试!”他吩咐秦丽雅。就这样,这只可怜的老鼠一次又一次地被从箱子里提出来,一次又一次地被注射进超大剂量的癌细胞。本来这样一只BAI,B/c老鼠只需花费7美元就能买到,可饲养它的成本却要高出许多,因此实验鼠在崔征的实验室最多养两个月就会被“牺牲”掉,可这只老鼠已经待了八个月,仅饲料费就花了70美元,结果还是没能生产出秦丽雅想要的抗体。终于,崔征不得不接受了一个看似完全不可能的结论:这只老鼠天生能够抵抗S180。 1999年秋天,崔征参加了系里的一个研讨会。在报告完自己的本职工作后,他合上笔记本,把这只神奇老鼠的故事讲了一遍。在座的科学家们突然来了兴趣,纷纷提出建议。有的说,应该保留老鼠的DNA;有的说,应该赶紧解剖老鼠,把重要器官制成标本保存起来;还有的说,应该赶紧想办法克隆它。这时,从屋子后面传来一个声音:“你想不想试试让它繁殖?” 说话的是马克·威林厄姆(Mark Willingham)教授,他是系里有名的病理学专家,曾经做过多年的癌症研究。崔征以前和他合作过,知道此人经验丰富,尤其在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方面是个高手,正好弥补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他俩商量了几次之后,决定试试让“老六”繁殖下一代。很快,一只适龄的BALB/C雌鼠被放进了“老六”的房间。几周之后,它产下了两只雄性后代(F1)。要不要给它们注射癌细胞呢?崔征犹豫了很久。理智告诉他,这种抗癌特性更可能是由于后天的某种因素造成的,不具有遗传性。即使真是遗传造成的,起作用的基因数量很可能不止一个。真是那样的话,具有抗癌特征的老鼠就很难被筛选到了。为了保守起见,他决定再等一代。很快,一只F1老鼠繁殖出了7只第二代(F2)老鼠。等它们六个星期大的时候,秦丽雅给它们注射了S180。两周之后,两人一起去饲养室查房。箱子盖被打开的一刹那,崔征倒吸了一口冷气,只见箱子里有四只老鼠的肚子胀得滚圆,明显积满了腹水。另三只老鼠则一点看不出毛病,正在安静地吃东西。这个比率清楚地告诉崔征:抗癌特性是可以遗传的,而且很可能只包括一个显性基因(或者一组挨得很近的基因)!这是他事先所有猜测中所能出现的最理想的情况,崔征乐坏了,他赶紧命令秦丽雅小心照顾这批老鼠,让它们迅速繁殖,越多越好。他预感到,自己手里的这只老鼠很可能是人类最终征服癌症的关键所在。 真得感谢威林厄姆教授,他的一个简单的建议最终被证明是最好的,从此崔征和威林厄姆开始了密切的合作,后者在免疫学和细胞学方面的丰富知识后来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 P3-6 序言 最近几年的热点新闻当中,与科学有关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了。环境污染、乙肝歧视、气候变化与国家利益之争、核电复兴与核电安全、新能源泡沫、绿色和平对抗金光纸业、转基因之争、垃圾焚烧与分类之争、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野生动物保护……围绕这些新闻热点事件,媒体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意见和声音。可惜大多数评论文章都在政治制度或者意识形态上做文章,很少有人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热点新闻背后的真正原因。 试举几例: 案例一:乙肝歧视听上去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但是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乙肝病毒携带者最多的国家,如果乙肝很容易传染,一旦得病又很难治疗的话,那么乙肝歧视就有了存在的基础和道理。所以说,要想彻底消除乙肝歧视心理,不能只有道德说教,大打悲情牌,而是必须从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谈起,让大家明白和乙肝病人握手或者同桌吃饭这些行为是不会被传染的。如果老百姓掌握了正确的科学知识,乙肝歧视现象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自然会消失。 案例二:从2005年开始,气候变化成了中国媒体的热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大多数媒体报道都把关注重点放到了政治角力或者经济问题上,要么大肆宣扬阴谋论,把气候变化渲染成西方国家借机削弱中国竞争力的阴谋。要么抱怨中国政府和老百姓缺乏远见,不知保护地球。事实上,气候变化首先是一个纯科学的问题,其次才是政治和经济之争。如果不把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道理讲清楚,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有利于自己立场的解释,这样的讨论注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产生有意义的结果。 案例三:最近一段时间,健康领域的新闻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绝对焦点,从PM2.5到三聚氰胺,从核电站(还有变电站)对人体的危害到转基因农产品是否有毒,每一个话题都被拿出来反复讨论过很多次。可惜的是很多事关人体健康的话题却缺乏科学视角的分析,出现了不少没有根据的瞎联想,以及目光短浅的煽动性宣传。事实上,任何东西,如果浓度不合适,或者摄入过量,都是会让人中毒的,讨论食品或者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一定要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依据,并且必须和其他替代品做对比,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 案例四:有机农业是城市白领阶层的新时尚,不少人把它当成了逃避城市生活、追寻健康饮食的最佳渠道。可是,避开文化价值不谈,有机农业真的像从业者宣传的那样健康又环保吗?这不是凭直觉就能得出的结论,尤其是当今大多数城市青年都不再种地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误解。要想真正搞清楚有机农业的真相,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和营养学知识,其次还要学会寻找证据,不能只听对方的一面之词就全盘接受,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 事实上,以我个人的经验,很多事情并不是非得需要掌握多么高深的科学知识才能弄明白,只要养成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很多骗局是很容易被识破的,比如上面提到的第四个案例,有机农业界曾经集体吹捧过一位叫做安金磊的农民,声称他种的粮食和棉花无需用农药,只靠生物防治就能抵抗病虫害的侵袭。很多人相信了他的说法,花高价购买他出产的有机农产品。可是你想一想,如果不用农药就可以抗虫,为什么其他农民还用呢?我带着这个疑问亲自去考察了他种的农田,很快就明白了这里面的猫腻。 算下来,我已经做了七年科学记者,参与调查了很多与科学有关的热点事件。其中大部分都和我的专业背景(生物学)相差甚远。在调查过程中我一直试图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不预设立场,一切以事实为根据;二、尽一切可能采访到顶尖科学家,尽量采用主流科学家们的意见;三、永远多问一个为什么,先说服自己,再想办法说服读者。 为了给自己留个纪念,我把其中几篇自认为比较满意的调查性报道挑出来做成这本书,和大家交流。谢谢阅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