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不见》;《月光下》;《惊蛰》;《赶花》;《槐花槐花满天飞》;《桃花灿烂》;《岁月深处的那一次偷袭》;《又见》;《焦尾琴》;《大画家》;《吉祥的鱼》;《游戏》;《讨厌树》;《奇迹》;《爱别离》;《琥珀》……《蓝瓷花瓶》是陈毓的散文作品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蓝瓷花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毓 |
出版社 |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褒姒》;《不见》;《月光下》;《惊蛰》;《赶花》;《槐花槐花满天飞》;《桃花灿烂》;《岁月深处的那一次偷袭》;《又见》;《焦尾琴》;《大画家》;《吉祥的鱼》;《游戏》;《讨厌树》;《奇迹》;《爱别离》;《琥珀》……《蓝瓷花瓶》是陈毓的散文作品集。 内容推荐 陈毓,做过公务员、电视编导,期刊编辑。现居西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在《小说月刊》《青年文学》《芒种》《短篇小说》《飞天》等数十种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百万字。出版有小小说集《谁听见蝴蝶的歌唱》《遇见红灯向右拐》《夜的黑》《美人迹》。曾获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 《蓝瓷花瓶》是陈毓的散文作品集。 《蓝瓷花瓶》收录了《又见》;《焦尾琴》;《大画家》;《吉祥的鱼》;《游戏》等作品。 目录 名角 蓝瓷花瓶 减法 两个老人 假若树能走开 不能说的秘密 最美丽的死 一别十八年 石榴花红石榴 秦时月 嗨,我要敲你门了 怎么回事 谁的钱包还给谁 雉诱 报恩的豺一 老虎与行人 猫 好大雪 采诗官 出神 长安花 褒姒 不见 月光下 惊蛰 赶花 槐花槐花满天飞 桃花灿烂 岁月深处的那一次偷袭 又见 焦尾琴 大画家 吉祥的鱼 游戏 讨厌树 奇迹 爱别离 琥珀 看灰灰谈恋爱 小白 高师傅 忧心忡忡的导游 卜吉寺的钟声 玉兰片 化蝶 痕 小店 爱情鱼 鹊桥仙 大师的袍子 小小说六味(后记) 试读章节 我外公看一盅酒的眼神,一个字形容:贪。准酒鬼这词,送给他,我看合适。 酒醉心里明,这话大概是真的,要不酒醉后摇摇晃晃,站脚不稳的我外公,怎能准确找到我的学校,站在我的教室门口,直声呼喊我的小名? 渴望有个地洞钻。就是我那会儿看见这样一个外公的心情。羞耻、愤怒、惊惶、厌恶……综合着我的心境。 我的班主任,故意装模作样地问:这是谁的家长啊?请站起来认领!我的羞愤抵到墙角了,我须得快速站起,冲出教室,跑向外面,耳朵依然躲不掉猛追上来的哄笑声,同学哈哈笑,老师呵呵笑,最后只剩下我那沉陷在酒精中的外公嘶哑的、咬字不清的呼喊声:你跑忒快我怎赶得上?你这昧良心的女女,嫌我给你丢脸了!忘了我疼你? 我终于停步,等他。看着他几欲倒地,又歪斜着努力站稳,终于还是扑趴在地上了。大雨过后依然细雨如诉的积水的地面,他不顾泥水,挣扎而起,终归没能把自己撑起来,让我无端联想起朱自清的《背影》,那个趴在栏杆上难以越过的笨胖的身躯,一样的不雅,难堪。我忍着气,走过去,半拽半拖地把眼前这个瘦小的老头儿拎起来,让他的重量放到我的一个肩上,驾着的感觉,我一瞬间就懂了。 我努力协调他的醉步,否则还得回到原点上。我现在只能理智些,把他早点带回家,交给我外婆。走出学校操场,是一段煤渣铺成的窄马路,不再积水难行。行人寥落,我庆幸我们别扭的行走没谁在意。 煤渣小路穿过绵延的玉米地,纷披的玉米叶子在雨中像披着蓑衣的人,显出寒冷萧索的样子。现在是中午,若是晚上,走在这样的路上,需要点胆量。我外公也是这么想的吧,反正只要轮到我值周,我晚归走到这条路上,在小路一端的入口,准有外公在等我。知道我放学晚,我外公会多走二里地,等在煤渣路的一端,远远看见一个黑影子,烟袋锅的火星一明一灭,那火星是属于我外公的。 猛然出现心中的这个黑影子在这一刻平息了我心中的恼意,我平定情绪,努力忍受外公的酒气,慢慢地扶着他走上河桥,过了桥,就到家L我带外公停在桥栏上,托扶着他的手臂,使他无力的双腿得到休息,看着河里翻腾的浑黄的河水,低头看着软弱的外公的脸,想,这一刻没我,外公也许会掉进河里淹死。一个念头堵在心中:为什么外公总要喝醉呢? 外公每次进城必要喝醉,每次酒醒后都跟外婆解释:遇见以前店里的老伙计了,哪有不醉的理! 以前外公是开染坊的,在城里,前店后作坊,很是风光了些日子,据说美妾都娶了一个。我有次大胆问外公美妾的往事,心怀了挨耳光的准备,不料他倒洒脱:哪里是妾?是正房!不会生养嘛,才被家里逼迫着休了嘛。 休了前妻的外公娶了方圆几十里闻名的程先生的女儿。程先生的女儿就是我现在的外婆,这会儿她坐在干燥的炕头,见我掮着酒气熏熏的外公回来,一点不抱怨,笑眯眯地:死老头子又喝醉了!进城就喝醉!喝醉就辛苦我女女!外婆赶两步把外公接过去,帮外公拖鞋抹袜,扶外公躺平,热水袋子也暖在外公脚下了。嘱咐都小声,说,睡一觉就好了。女女你也去喝杯水。劳累你了。 外婆这时候点着她那双残脚,不紧不忙地去给外公生火做饭了。永远是姜丝萝卜丝豆腐丝白菜丝的疙瘩汤。外婆说,喝醉的人睡醒后喝上一碗这面汤,不伤胃,不烧心,清醒得快。 说起远近闻名的程先生的女儿,闻名的理由就是她那个先生爹不准她缠脚,外婆的母亲缠一次,外公喝令放一次,三缠三放之后,我外婆的脚彻底残了。外婆一生都认为一个携带着一双大脚的女人,且是半残的脚,连天足都称不上,这个女人就是丑女人。当年嫁不出去的我外婆打好了当一辈子老处女的准备,没料想休了不会生养的媳妇的我外公来娶她。即便自己从城里嫁到了山里,心里却是感激的。这感激嫁接在另一个女人的痛苦上,使得我外婆觉得她的感激需要噤声。 被外公休了的女人后来占有了外公的染坊,这是外公的赔偿,所以我外公每次进城都醉,我外婆总以为是外公的良心逼迫外公醉酒,所以外婆从不拦挡外公进城,不阻挡外公喝酒。 等后来孩子们长大了,外公外婆弃了山里的老屋,搬到川道来住。我外婆甚至把自己变成了外公的同好,外公喝酒的时候也给外婆倒半杯。老头儿一杯,老太半杯,我这两个祖先半辈子的早上都是这样开始的。早、中、晚各一杯酒,不知从哪天起,成为我外公保持到老的生活习惯。 尽管喝了一生酒,我外公却说自己辨不出酒好酒坏。给他好酒喝,他自己说糟蹋了酒,说啥酒在他嘴里也只是个辣。只要便宜的酒。散的包谷酒正合他的意思。要是嫌花钱少心里过意不去就买西风大曲,四块钱,够了。我外公嘱咐给他送酒的晚辈。 西风大曲在相当长的时间都是我们去看外公的必有礼物。 直到外公去世那天,外公床后的酒积攒了满满一箱。外婆说,洒还放在那里,她每天喝半杯,看看这酒还能折去几瓶。 外公走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梦见外公跟她说话,嘱咐外婆要叫孩子们在他新屋前栽迎春花,外婆梦中答应了外公,就走出了梦境。枕上纳闷,想,外公在哪里有了新屋?只听见脚下一声紧似一声的我外公的呼吸声。外公晚年患有哮喘,外婆惊慌地爬过去看,就见外公跟她眨巴眼睛,头一歪,去了。 外公是八十四岁去的。外婆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你们都别嚎,我明年也要去的。大家算一算,外婆这年正好七十二岁。P13-17 序言 陈毓发来邮件,说有大事,但不知当说不当说。我想大约是调动单位、或是受了冤屈要打官司——常有把我的能力估计过高的人为这样的事情找我,结果自然是我挖空心思,努力去办,但办成功者从来没有。于是就回复邮件,让这个贾平凹贾老师的小老乡把要说的话说出来。回信说要出一本书,请我作序。我当时就晕了。 作序作序,稀里糊涂。我早就说过,一个写小说的,到了为人作序的时候,就有点不太妙了。这说明他已经或者老朽,丧失了创造力,到了依靠那点过去的浮名吃老本的时候。老朽吃老本,也还罢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世界上,一年产生那么多序,有几篇是有用的呢?我认为序有两种:一是把所序的作品研读通透,条分缕析,发现了一些东西,好的,不好的,观点鲜明,确有见地,这样的序,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读者。都有用处。作者可以从中见到自己的作品被别人如何看,与自己的创作初衷有何异同;读者也可从此得到一种阅读的参照和提示。第二种序是所谓名人的序。多是敷衍了事,人情文章,有价值的不多。名声暂时还不够响亮的作者,以为借着名人的名声,就会使自己的作品受到重视。但这样的效果,多半是作者的想象。当今的时代,读者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大半的读者,本身就是作者,他才不会因为某个所谓的名人的一篇序就掏钱买你的书。文章不好,天王老子作序也没有用。文章好,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想不出名都不行。看到上边这些话,我估计陈毓小姐也快要晕过去了。好吧,谈谈她的文章。 第一个印象,她的文章,在文体上很难界定,说散文也可,说随笔也可,说小说当然更可,本来就是当小说发的。我读了她卜几篇文章,都是短小精悍,十分优美。读她的文章,让我再次想起我前几年发表过的一个谬论。我说,所谓散文、随笔、小说,其实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有许多貌似散文、随笔的文章,完全都是虚构,而有许多看起来很像小说的文章+写的恰是作者的亲历。我看了陈毓十几篇文章,感觉到她在写作时,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是在写随笔、散文或者是在写小说。她大概只是有感而发,她只是想到了山里的美景、世上的奇人、奇事,然后就让自己的文字如同山间清澈的小溪往外淙淙流淌。而许多的好处,也就这样流出来了。古语所谓得鱼忘筌,读陈毓的某些篇章,可以体会到忘却文体的意境。 第二个印象,她果然是老贾故乡人,文字清丽,千回百转,语言有诗意,文章中有画意,多象征,确实不俗。而这好的文字,也不是跟着啥人学的,好的文字其实是天生的,就像鸟的鸣啭是天生的一样。她的家乡在秦岭之南,那里已属长江水系,雨量充沛,气候温暖,野生动物很多,有国宝大熊猫和娃娃鱼,植物有号称活化石的水杉和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十几年前我尚在军队服役,曾乘坐吉普车,从陕北的黄土高坡,一直走到陕南的繁茂森林。陕西的气候地貌差别之大,在全国的省份中,实属少见。但陕西在大家的印象中,大概只有满天满地的黄土和辣椒,以及那咧着嗓子吼的秦腔。我想这陈毓如果生长在陕北,她的文字大概就不是这个样子了。文字和声腔,都与气候地理有关系。因之我也猜想,秦岭之南的陕人,大概是不会唱那种秦腔的,即便唱,腔调也会有变化,那么美的水,那么清新的空气,嗓音如何能不柔美呢? 第三个印象是,这位陈毓,笔下颇有巫意。而这巫意,是从屈原、是从楚文化那里来的。她故乡的那地场,在几千年前,是不是属于楚地,我不知道,但那里与陕北的文化不是一个源头,是确定无疑的。巫意实际上就是一种奇谲瑰丽的想象力。小女子有了巫意,就是小巫,那情调就超越了这几年都市里流行的小资、小布。小巫的特征表现在文章中就是噜噜苏苏,嘻嘻痴痴,迷迷糊糊,嘟嘟哝哝,戚戚凄凄,如同沈从文笔下那些中了蛊的女子。而小巫必定是多愁善感的,是半梦半醒的,是良善多情的,小巫写小小说,正是行当本色。 读她的小说之后,还读到了三篇评论她的文章,一篇是侯德云的《小小说的陈毓》,一篇是寇子的《人性的放逐与寻找》,一篇是方英文的《山南的文学女子》,都写得不错,都是我写不出来的文章,都符合我前面所说的有用之序的标准,建议陈毓将这三篇序也收到书中去。 后记 什么样的小小说是好的小小说? 不说写,先说读。 读一篇优秀的小小说,如面对眼前一盘六味俱佳的菜。 哪六味?色、香、味、形、器、意。 阅读的过程我想大概也如品菜的过程。 语言是小小说的色。语言或诗意丰沛、或老辣洗练,总之,携带着写作者自身独有的气质; 香是什么?香是文字的品相、情趣、雅俗; 味是文字的筋骨,如菜之耐品与耐咀嚼,无论想象的辽阔,还是思想内涵的深邃; 形是布局,也是文本携带的节奏感。有意味的、恰当的细节处理是小小说特别需要的,很多可以被长篇轻易采纳的精彩细节在小小说那里却不可用,这恰恰说明小小说在细节处理上最讲究“有意味”,在“有意味”的抓取上也最见功力。至于节奏,我甚至听人感叹,一个写作者的身体状况都能影响他的文字节奏; 器,在小小说这里,是技巧的运用。不同的素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语言节奏,有时会有这样的写作体验,当找到小说的第一句话,就把握了叙述的节奏与语感,甚至整篇文章的调子也能奠定。合适、合理、浑然天成,这些当然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正如器之于所盛之物的恰当和谐。 以小见大,既精微又辽阔,深沉的意蕴是小小说之意。平淡的开始、平庸的收场是小小说最常见的失败。写作最终取胜的,一定是语言、意趣、节奏、气息、形式感这些仿佛干河婉转之后汇聚的海洋——终极意蕴。有意蕴在小小说那里最常见的表情是若有所思,击节赞叹,是余音绕粱,三月不知肉昧。但愿能唤起这份阅读体验的小小说多点,再多点。 其实,读好小说、写好小说是读者和作者共同面临的焦虑。 作为读者,作为作者,我也焦虑着这种焦虑。 写作如行走,依然在路上,我愿意勤奋思考并热情探索在这条路上。 书评(媒体评论) 笔会三天,我们见面只是彼此点头寒膣,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笔会结束那一天.郑州突降一场罕见的大雨。陈毓和几位朋友在宾馆的雨中送一位要离去的朋友。雨势凶猛,宾馆门前一片汪洋。陈毓和英英率先脱下鞋子,光着脚走进冰凉的雨水中,去门外叫来一辆出租车,然后把朋友让进大雨中的出租车内。出租车开走了,在车尾溅起的混浊的泥水中,陈毓湿着脸、湿着衣裤面带微笑和远去的朋友招手致意…… ——袁炳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