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侯活士、威廉姆编写的《异乡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是一部能开启读者心灵的著述,叫人瞥见叙事伦理的隽永,教人领悟品格群体所带来的明智。该书文笔优美,是一部对应中国社会变迁、适合中国读者阅读的佳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异乡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美)侯活士//威廉姆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侯活士、威廉姆编写的《异乡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是一部能开启读者心灵的著述,叫人瞥见叙事伦理的隽永,教人领悟品格群体所带来的明智。该书文笔优美,是一部对应中国社会变迁、适合中国读者阅读的佳作。 内容推荐 教会就是一个“拓荒地”,一个异质文化中的孤岛。在受浸洗时,人们改变国籍臣服在另一个权柄之下。人们发现,无论身在何种文化他们都是异乡之客。作为一名牧师加一名平信徒,《异乡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作者侯活士、威廉姆打算根据自身在“拓荒地”——教会的经历,以此书为牧师以及他们的教会作出一种批判、同时又满怀希望的反思:批判,是因为觉得当今教会的思想以及生活都需要扭转方向;满怀希望,是因为在教会中,“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 《异乡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现代世界:学习问正确的问题 改变了的世界 正确的神学问题 新的理解抑或新的生活? 第二章 新世界的基督徒政治 混淆了教会与政治 不信者的政治 作为社会策略的教会 第三章 作为探险的救赎 重新上路 探险的德性 有使命的人 第四章 拓荒地生活:作为基督教伦理基石的教会 你们已经听见有话说……但是我告诉你们 所有的基督教伦理都是社会伦理 我们所是的,乃是我们所见的 世界的终末 第五章 普通人:基督教伦理 一群跟随古怪上帝的人 作为重要榜样的圣徒 由榜样所证实的信仰 第六章 作为探险的教区事奉:学会欣赏讲真话 在事奉中受训 成功的事奉 上帝的服事 第七章 能力与真理——使事工得以可能的德性 穿上神的全副盔甲 勇敢地宣讲福音事工 给事奉加力 通过上帝大能来做工 索引 后记(译者的话) 试读章节 那一夜成了南卡罗莱纳州基督教历史的分水岭。那一夜,西方世界抵抗基督教世俗化的最后一个堡垒——南卡罗莱纳州的格林维尔——做出宣告:它不再是教会的支持者。对于教会来讲,不再有免费的途径和坐骑。在给年轻人提供世界观这一点上,福克斯剧院抢先了教会一步。1963年的那个夜晚,福克斯剧院打赢了这场公开的前哨战。 你看,我们的父母从不用担心我们是否会成为基督徒。因为教会是这个小城市中唯一的演出场所。星期天,这个城市的商业全部停业。人们甚至连一升汽油都买不到。通常星期天早上9点45分都会堵车,因为所有人都去他们各自的主日学校。通过忽略世上的种种错谬——但记住,这是一个种族隔离的社会——人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美善公义的世界。家长们带着孩子上主日学,并因此断言这世上的每件事情都美善、健全、合理,并且是美国式的。教会、家庭以及国家联合起来,互相配合着向大家灌输“基督教的价值观”。而人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基督徒,是因为他们足够幸运,生在像南卡罗莱纳州的格林维尔,或者德克萨斯州快乐树镇这样一类地方。 几年前,我们中有两个人觉醒了。我们俩意识到: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否还确信这个世界应该如何,确信自己还相信基督教信仰,今天的世界已经没有人相信这些了。至少是没几个人再相信这些了。无论我们跟五旬节派信徒、天主教徒、路德宗信徒,还是跟联合卫理公会的信徒在一起,我们只遇见屈指可数的年轻家长、大学生、汽车修理技师愿意相信:今天,只要一个人在一个慷慨好客、基督教式的美国环境中呼吸及饮用,他就会变成基督徒。可能有小部分人还相信,只要选出一批“基督徒”参议员,通过一些新法律、小小修补一下联邦财政预算,我们就能建立一种“基督教”文化,或至少建立一种更公义的文化。但是大多数人都知道,这观点是一种悲哀的时代错误。各种类型的基督徒都开始觉醒了,他们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再是“我们的世界”——如果它曾经是的话。 我们并不打算暗示信徒“1963年之前是个更美好的时期”。我们认为,在福克斯剧院星期天开放之前,基督徒还可以欺哄自己,认为自己这方正在掌权,认为自己正独排众议创造了一种基督教文化。 但我们相信这世界已经改变了,虽然那改变在福克斯剧院星期天开放之前尚未启动。这世界在耶稣基督中已经全然改变了,而我们正力图掌握这改变的含义,但却以失败告终。在福克斯剧院开放之前我们还可以说服自己,只要有本合宜且驯服的圣经,我们就可以把所谓的美国价值观塞到一个松散的基督教框框里,这样我们基督教就在文化上占据要津了。但正如我俩所绘,这种进入世界的方式起自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的米兰敕令),终至公元1963年。当然,“君士坦丁主义”早于313年开始,也早于1963年结束,但这种日期——像生日或者忌辰——可以用来提醒我们:事物过去与现在的运作方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并不是暗示313至1963年之间的信徒全都不忠。基于他们可能面对的选择,这个世界支持君士坦丁主义的基督徒或者情有可原。还有的人认为某些举动(例如星期天去看电影)是对上帝的不敬,他们否定这类不敬的举动,并坚持说上帝的所有造物都需要休息一天——这些人或许也有自己的理由。但我们意识到,从公元313到公元1963年,许多基督徒已经各觅其径去反对那些“以基督之名去维系社会秩序”的压制性措施了。或许我们想说的是,在那个世界的破晓之际,我们找到了机会去发现某种古今长存的真相——教会,作为被上帝呼召出来的一群人,体现了一种社会另类,一种世界无法凭借自己的语言去洞悉的社会另类。 君士坦丁式的世界观消亡了;“周遭都是所谓的基督教文化,教会需要这种文化去支撑并塑造年轻人”的看法也逐渐消亡了;这些都不值得恸哭。这反而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契机。君士坦丁式的教会与世界关系的整编已经陈旧不堪,它的消亡意味着:今天,我们美国的基督徒终于可以自由地忠于一条道路;那是一条让信基督成为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的探险的道路。 我们之前有个教区紧邻一家犹太会堂。某天喝完咖啡后,拉比开始议论说:“在格林维尔做一个犹太人太难了!我们不断告诫我们的孩子,‘这些东西对其他人合适,但是却不适合你们。你们很特别。你们很不同。你们是犹太人。你们传承了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价值观’。” “拉比,你可能不相信,”我说,“我也听到了许多相同的慨叹,前些日子在格林维尔圣经带,在教会年轻夫妇的主日学班也有人这么说。” 那些聆听会友——特别是年轻父母的会友——的牧师,会听见父母们越来越多地对孩子们说:“这些举动对别人合适,但是却不适合你们。你们很特别。你们很不同。你们传承了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价值观。你们是基督徒。” 我们相信,这类宣示清楚地表明,我们教会的世界观已经经历了一场地震式的变迁,这促使我们在当世运作教会时要做出全方位的调整。现在,我们的教会正自由地拥抱它自身的根源,自由得更像一个犹太会堂——一个信仰团体,它并不要求世界为它做一些世界做给其自身的东西。过去我们只在神学中学到的东西,现在我们正在亲身经历。德尔图良的看法非常正确,基督徒的确不是自然而然地出生在格林维尔这一类地方的;基督徒是由敢于探险的教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我们的教会再次学会了问正确的问题,而正确的答案,则由基督提供。 P2-5 序言 十多年前,志勇毕业于北大,是一个才华洋溢的尖子。他于二零零一年来到香港研究哲学、宗教、科学的跨科际对谈,于二零零五年通过他的哲学博士学位答辩。二零零五年,他继续人读香港浸信会神学院,专心研究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后自由主义的基督教思想和叙事伦理。 跟贺志勇博士相识快要十年了。我们情谊日深,亦师亦友。他曾跟我学习,一同研究和思考后自由神学和叙事伦理的一些重要课题,而我也有机会从他的“另类”思维吸取睿见。他的思维既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灵敏和热忱,又同时结合了西方哲学和基督教思想的睿智。因此,志勇虽然曾经是我的学生,我却非常喜欢称他为我的老师,听取他对中国文化、基督教思想的卓见。 志勇用了两年半时间翻译侯活士的《异乡客》。这不仅出于他对后自由主义思想和叙事伦理的热爱,也是他这十多年问生命蜕变的一个标记。他从江西走到北京,又走到香港;从大陆跑到一个小岛,“侨居”于香港;从中国文化的涵养转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从哲学的思维进人基督教的叙事理性。因着这样的生命阅历,贺博士更坚信叙事伦理是一种极具气息的伦理思维,而《异乡客》这本名著正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我相信《异乡客》是一部能开启读者心灵的著述,叫人瞥见叙事伦理的隽永,教人领悟品格群体所带来的明智。为此,我喜见志勇以他优美的文笔,以他的见识和阅历,用心用力去侈译一部对应中国社会变迁、适合中国读者阅读的佳作。 后记 这本书的翻译出版,对我来讲也是一次探险之旅——我决定翻译本书时,还没有哪家出版社联系过我;我也不知道它是不是一定能出版。而我翻译到一半时,听说香港基道出版社已经找了学者翻译本书了。 纯粹出于对本书思想的认同和热爱之情,支撑着我将自己的翻译进展下去。另外,必须一提的是,这次“探险”历时两年半,所需的群体和德性,在此次“探险故事”中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也让我对作者之一侯活士的观点更加感同身受。因为此行的目的地渺渺茫茫,而对于我一个翻译新手,旅途的困难又荆棘满道。所以,如果没有我的朋友们,没有他们教导和培养我的坚持与学养,并与我同行,我无法完成这样一次探险。 所以,一定要感谢这些帮助过我的朋友们: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的曹伟彤教授、刘振鹏教授以及孙宝玲教授,正是他们引领我认识了侯活士,并深化了我对德性伦理的理解;还有鼎力相助出手给本译稿作序的章雪富老师和孙毅老师。 另外要特别多谢浙江大学的张杰克同学以及沈小龙同学,他们不辞辛苦阅读书稿,一路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尤其要提到的是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的榻智伟博士,他非常仔细地阅读了本译稿的前两章,并给出了丰富而到位的修改意见;在这个忙碌的时代,他表现出对学术以及德性的尊重。 我还要特别感谢出版本书的出版机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及其领导张跃明总经理和郭力总编辑,得其大力襄助,才使得本书能顺利与读者见面。 最后要多谢我的父母、苏颖睿博士、伍渭文博士以及一众亲友,正是他们对我的教育以及支持,让我可以在学问之路上,扬鞭前行。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希望这本书能被真正喜欢它的人遇见,并跟随它的故事一路前行,一路探险。当然,书中如有错漏之处,当由我负责,与我的朋友们无关了。 贺志勇 2013年2月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未圆湖畔 书评(媒体评论) 《异乡客》在重审君士坦丁式的国家和教会的关系下展开叙事的方向,历史的反思和当代的话语关切得到精彩的交集。古代的君士坦丁,现当代的尼布尔,基督教及教会的西方主流传统成为侯活士伦理叙事的底色,作者的立意则在一古一今的背景下烘云托月般地呈现出来,叙事的技艺举重若轻。侯活士信手拈来的例子,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遭遇相关,信仰与生活交相辉映。 ——章雪富(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副主任) 今天我们读这本书并不只是为了更多地了解美国社会,同时也会对我们更多地理解中国社会中基督教与社会的关系带来重要启发。这使得这本书的翻译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毅(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副教授,青年学者) 若你认为基督教伦理学只是依据一些抽象的命题和原则来对生活的难题作出抉择,那么本书的作者侯活士及威廉姆会为你揭示一个崭新的视野。本书是了解侯活士(被誉为二十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基督教伦理学家)的基督教叙事伦理学——生活乃神学(伦理学)——上佳入门材料,透过作者以生活化文笔的论述,读者能够明白上述的“难题解答式”伦理学的限制和谬误,从而了解基督教伦理学“为何”及“如何”必须是“耶稣基督为中心”的叙事伦理学。若读者能读完这书,必有所得。 ——刘振鹏(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助理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