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体的重建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海因茨·科胡特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自体的重建》(作者:海因茨·科胡特)比起六年前的《自体的分析》,在心理世界毫无疑问造成更大的骚动。

科胡特在《自体的重建》这本书中,对《自体的分析》这本先驱之作中所提出的理论,不仅加以扩展,同时也加以澄清。在古典的精神分析传统中,专业地耕耘了一辈子之后,科胡特已经认知到古典分析理论的某些限制。如今他无畏地增加了一个新次元,以补古典理论的不足。

内容推荐

自恋,在科胡特的用语中,不是贬抑的字眼。健康的自恋相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来说,好比一个可以提升我们的生命享受与能力的发挥,而另一个则反之。自恋在发展上来说,不只是为了通往客体爱而必须克服的暂时阶段;它有朝向成熟的单独发展,与客体爱的发展并肩前进且彼此纠缠。如今科胡特勾勒出自体心理学的大纲。他以这个新的心理学来解释症状与症候群。他把自体摆在人格的最中心,检视它在健康与疾病中的起源、成分与发展;并引以为跳板,来讨论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精神分析的治愈与结案阶段的概念。

科胡特以丰富的临床资料细心地支撑其综合论述,因而对于传统既定的理论所无法充分涵括的临床观察,他不惜与传统决裂。《自体的重建》(作者:海因茨·科胡特)这本书中,包含了许多颇具挑战性的想法。自体心理学与冲突理论的关系究竟如何?与自我心理学呢?与俄狄浦斯情节呢?精确地说,什么才是心理健康?分析师如何知道,何时他的病人已经被“治愈”了?这些只是作者所回应的问题中的一部分。

《自体的重建》是为了那些不满意其临床治疗结果的人而写的。它这样一本书证明了,自体心理学观点的应用如何让分析师在与其病人的沟通中,发现新的与常常想不到的意义,因而提供其诠释全新的治疗支点。这本书尤其是为了那些有这样理解的人所写的:科学如果要保持其活力,就必须维持其开放的心态。

目录

系列策划主编序

译者序

推荐者序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自恋型人格分析的结案

第二章 精神分析需要自体心理学吗?

第三章 对于分析中证据本质的省思

第四章 双极的自体

第五章 俄狄浦斯情结与自体心理学

第六章 自体心理学与精神分析情境

第七章 后记

案例索引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分析M先生的结案阶段

M先生,以作家为业,他形容写作为可靠的但有限制的工作,三十出头,在结婚六年的妻子离开时寻求分析②。表面上他想要进行分析的原因是为了要找出他在失败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想要治疗的动机并非源自对智性知识的渴望。他寻求帮助是因为他受苦于严重的自尊障碍与深刻的内在空虚感,是一种原发的结构缺陷的展现——他的自体有慢性的脆弱化,亦即自体这个结构有某种暂时碎裂的倾向。他的无感觉(apathy)与缺乏自发性,让他感觉自己只是“半死不活”(half alive);而他借助于充满高度情绪的幻想,尤其是具有强壮的虐待者角色的性幻想,尝试来克服这样的内在空虚感。这些对女人虐待控制的幻想(把她们绑起来),他有些时候也会真的见诸行动。他曾经这样对待过他的妻子,而她认为其行为是“病态的”[从理论的角度,这些幻想与演出(enactments)是借助防御结构来掩盖原发缺陷的尝试]。正是有关专栏写作的模糊表达的抱怨,在他的人格组织中具有关键的意义,以及在他的分析过程中具有绝对的重要性。作家的工作,应该对他自尊的提高有过实质的贡献,但因某种相互关联的困扰纠结而打消。这里我要聚焦于其中的两点。第一点确实是M先生的原发结构缺陷;它在起源上关联于母亲作为镜像(mirror)的自体一客体功能的失败,无法满足孩子的健康表现癖。第二点是病人的代偿结构缺陷的展现;它在起源上关联于父亲作为理想化影像的自体一客体功能的失败。

原发缺陷——自体的夸大一表现癖面向在发展上的中止——在起源上的基质,是来自母亲这边不够充分的镜像。如果患有这类障碍的病人,其母亲仍然活着,那么通常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就可能第一手地确定其母亲缺乏神入或错误地神入回应。因为当病人透过镜像移情(mirror transference)的反应互动的动力而变得觉醒,觉察到其自体对错误的或分裂的神入是容易受伤的,并且已经开始重建其早年生命中关于起源的决定情境。他将不只从他的儿童期中回忆起致病的时刻,也将观察到他的母亲有缺陷的神入(不管是对他或是对其他人,特别是对儿童——例如她的孙子)。在M先生的案例中,这种资讯的直接来源是不可得的,因为他的母亲在他十二岁时过世。然而,若干移情现象以及其儿童期的记忆,显示他对母亲给予回应的体验,是感到不足且错误的。他回忆起他的儿童期,有很多次他尝试突然注视母亲,这样她就没时间借着虚假地友善而感兴趣的脸部表情,来掩盖她对他的真正冷淡。而且他回忆起一次特别事件,当时他弄伤了自己,他所流的一些血玷污了他弟弟的衣服。母亲在当下,没有区分究竟是他还是他的弟弟处于害怕与痛苦之中,直接就抱起弟弟冲往医院,而把他丢在后面。

关于他的第一个记忆,一个普遍且复杂的问题等待着确定的回答——也就是为什么孩子要重复而主动地去尝试触发他所惧怕的那个认知(或许,有一些类似于我们重复碰触疼痛的牙齿,来测试它是否还是疼痛——只发现它当然还是痛)。这些记忆的心理滋味(孩子的情绪状态是焦虑而期待的渴望)似乎排除了这种解释:孩子渴望把自己暴露于母亲对他的拒绝,来满足被虐待的欲望。我也不相信他注视母亲的脸——化被动为主动——主要是为了在潜在的创伤情境里保留某种控制(当他还处于易受伤害的高峰,例如,当他正期待着来自母亲的正向镜像,借着主动地确定母亲的漠不关心,来防范因为母亲的冷淡而被动地、无预期地被淹没的伤害效应)。我们对他的行为所可能获致的最有意义的结论是,他对母亲与他的同调(intuneness)尚未放弃所有的希望——这个结论与病人的精神病理的诊断类型一致(也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而非边缘型人格障碍)。我们可以假定,母亲的神入并非完全缺乏——其神人是错误的而非平淡的;当他伤害他自己,她终究有了回应。如此就偶尔肯定了孩子的价值感,以及其自体的现实存在。

母亲没有能力与孩子同调并回应以适当的神人共鸣,所产生的一个结果是孩子人格的表现癖(sector)有特定的发展障碍:他无法在他的表现癖部门建立充分的升华结构,因为欠缺母亲的原发镜像回应,从而无法建立足够的基础来让母亲有结构的、逐渐有选择的次发回应得以进行[对于孩子的需求,母亲给予适当增加的挫折(optimallyincrleasing frustration)];于是他维持固着于表现癖的古老形式。既然古老的表现癖在成人生活中不能得到适当的满足,他发展出粗糙的、全有或全无之类的防御结构——他要不就压抑其表现癖而损害了自尊的健康形式,以及对自己与对自己表现的享受;要不他的表现癖就爆发成狂热的活动与狂野的性欲化幻想(偶尔成为实际的行为),其中镜像的自体一客体(总是一个女人)处于他绝对的、虐待的强迫控制下,是一个必须顺从他每个欲望与念头的奴隶。

关于他作为作家的工作——必须再度强调的是,工作应该对于其成人自尊的提升有过最大的贡献,也应该对其转变后的夸大一表现癖的自恋压力借着创作而提供了最重要的出口。但因母亲镜像功能的失败所致的结构缺陷,造成可怕而瘫痪的过度刺激的体验。他没有具备充分的结构,来修正或中和他的夸大与表现癖,而这些因为其想象力被动员而被活化。于是当他写作时,他就会变得紧张而兴奋;然后要不就压抑想象力而损害了其作品的原创性与活力,要不就完全中止工作。P5-7

序言

在几个方向上,这本书超越了我之前关于自恋的作品。在以前的书中,我主要以古典驱力理论的语言来提出自体心理学的发现。本书所引入的关键理论概念就是“自体-客体”(self-object);而在治疗领域中与自体-客体概念相关联之最重要的实证发现,就是我描述的自体-客体移情的现象。最后,当联结理论与临床观察,以及重建发展与治疗的理论,先前的作品引入转变内化作用(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的概念,与自体领域的结构形成相关联的理论。

和我以前的著作相比较,这本书更清楚地表达了我对于神入-内省作为立足点的信赖,而这一立足点已经从1959年以来定义了我概念上与治疗上的看法。这个步骤——对以下事实结果的充分接受:心理领域的定义,是借着观察者对于内省-神入取向的投入——造成一些概念的精练,也显示在术语的改变上,就像我用“自体-客体移情”的术语取代之前用的“自恋移情”。我不认为术语的改变是本书最首要的贡献;而是迈向更清楚定义的自体心理学的表达——或者稍后我会更清晰地陈述,是迈向两种彼此互补的自体心理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