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到“先拉斐尔主义”(Preraphaelism,另译“拉斐尔前派”)的绘画,是我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在那个还没有涉足社会的青涩年纪,我任自己沉浸在先拉斐尔主义唯美与纯净的世界里。
是在什么样的机缘下接触到先拉斐尔主义的作品,我已记不清楚,只记得最初是在一本小开本的杂志上看到米莱斯的名作《奥菲利娅》。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哈姆雷特》第四幕第七场中,纯情少女奥菲利娅溺死于池塘的场景。画中的奥菲利娅纤细、苍白,尽管喃喃自语,神情却不仓惶,濒死之际的她衣着依然干净整洁。米莱斯的画没有任何悲伤的意味,池塘畔的野花以及水面上散落的花瓣,如同梦境一般,它们像葬礼的来宾,宁静地注视着仪式的完成。连处理一个死亡的场景,先拉斐尔主义者都不能忘情于“纯真”、“善良”与“唯美”,以至于在他们的笔下,悲剧并不悲剧,虽然奥菲利娅最后寻回的轻柔喻悦并非幸福(福柯语)。在此,戏剧性的场景被诗化、被凝结,所有被描绘的事物(风景、静物、花、草、光线、阴影)也都有了它象征的意涵;和人一样,这些事物灵光闪现、神采飞扬。
“先拉斐尔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画坛的一个复古运动,一八四八年,由一群自称为“先拉斐尔兄弟会”的画家、诗人与评论家组成。他们反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物质(实用)取向,以及保守的学院派艺术。他们追求的“复古”,其实就是回到拉斐尔(1483-1520)之前那个西方美术学院标准还没有奠定的年代,重新在十三、十四世纪意大利文学或绘画朴拙如牧歌一般的画风中获得灵感。
西方艺术以拉斐尔和谐、圆融、优雅的画风为标准,自此确立了学院的审美观。无论是否与历史的事实相符,按照先拉斐尔主义者的认定,以拉斐尔作为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后的西洋绘画走上一个学院派制式的道路,创造力也开始减弱。因此,先拉斐尔主义者以圣经或中世纪的历史、莎士比亚或但丁等文学作品为主题,仿效中世纪、文艺复兴初期绘画中的虔诚和纯真的理想状态,以精细写实的态度、妍丽的色彩描绘高贵优雅及高度象征的场景;不然就是以莎士比亚或济慈的文学与诗歌入画,试图透过绘画,唤醒观者的宗教情感,进一步产生道德教育的作用。
先拉斐尔主义的兴起与工业革命、工业时代的来临有密切的关联,他们用艺术的行为来对环境的破坏、人性的物化、商品的量产提出宁静的异议,透过自己的作品来重建一个失去的乐园。先拉斐尔主义者的作品以油画为主,不时呈现抑郁、甚至苍白的情调。但同时留下了大量以铅笔、墨汁与不透明水彩创作的作品。按照欧洲学院派的标准,只有油彩算得上真正的绘画;诸如版画、素描都不能列入“绘画”的范畴。先拉斐尔主义者并不在意这个“油画才是绘画”的定律,将许多精力投注在不透明水彩的创作上。他们的水彩作品并不像一般的水彩画讲究流动性与速度,反而以细致的态度来经营色彩与量感。材料影响作品的成果,这些作品呼应了十四、十五世纪意大利蛋彩画朴实无华的质感,等于是对中世纪、文艺复兴初期人文精神另外一个层面的回归。
先拉斐尔主义最初的成员包括画家罗塞蒂、威廉-霍尔曼·亨特和米莱斯等。今天,罗塞蒂应该是先拉斐尔主义者中最被熟知的,他是一位移民英国的意大利诗人之子,英文原名Gabriel Charles Dante Rossetti,但他却将姓名中的“Dante”(但丁)放到第一位,以此与自己仰慕的但丁作一联结。
我看过一系列伦敦泰特画廊收藏的罗塞蒂的肖像画,描绘的对象几乎都是具有古典美的女性;包括Fanny Cornforth,她是罗塞蒂的模特儿与婚外情的对象,也是他一系列肖像画灵感的起源。这批画具有双重的阅读可能:可以当做单纯的肖像画来欣赏,也可以进一步解读绘画背后历史的典故。无论如何,美丽的女性与历史故事纯良的道德世界,就是罗塞蒂个人所追寻的、并不存在于现实的世界。
美术史家以为,先拉斐尔主义的高峰是前面提到的米莱斯作品《奥菲利娅》,这张画在当年的“学院展”中获得极高的评价。然而,这个团体不久后宣告解散,先拉斐尔主义者各奔东西,罗塞蒂与伯恩一琼斯(Edward Burne-Jones)在牛津另组画派,继续追寻一种苍白的、似乎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美感,他们的作品以人像为主,走到了矫饰的象征主义的路线上去。米莱斯与亨特则仍遵循先拉斐尔主义的原始意旨,各自发展自己的创作。
P32-35
尉任之的处女作《室内静物·窗外风景》,看完后的第一感受就是嫉妒!他读大学以来,就自己画画,看电影,听音乐,独自旅行,读文学作品,然后落脚巴黎。之后用横穿哲学,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领域的方法写作,谈人,谈事,谈景。独特亦独到。最喜欢他写格鲁吉亚,高加索的文章,看罢惊讶莫名!
——章诒和
当前华文美学评论中,尉任之是最优秀的作者。
——李渝
任之此书涉猎极广,文学、美术、音乐、电影、新兴国族文化,无一不饱,又层层互扣,互为激荡;对于行将逝去的“老灵魂”,这些文字都是需要细细咀嚼才能体会的精粹。
——郑树森
未完成
在台中读大学的时候,我曾画过一张题为《窗外风景》的油画。从一九九六年夏天到一九九九年离开台中的三年间,我小心地画着这幅画,意图将景物准确地搬上画布;我不但在画布打上格子,为了避免位移,画架和画椅所在的位置我也做上记号。
我当时的住所位于市区边缘,窗外是缓缓升起的大度山坡地。一九九。年代中叶,大度山靠市区的一侧已纳入重划区,许多蔗田已被铲除,但一切仅属筹备状态,都市建设尚未至此,稍远处仍有竹林围绕的三合院、绿色铁皮搭建的工厂和几片杂芜的坟地。
我是成长于台北都会的小孩,窗外能有这样一片开阔风景,欣喜的心情在所难免。我当时着迷于西班牙具象画家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的作品,以及他摒弃照片辅助、以肉眼和基本工具尺规、量棒来测度景物的创作方式,因此也决定用同样的方式来描绘自己的窗景。我往往从早上画到下午,起初将三度风景描摹到二度画布上的工作尚称顺利,然而,随着画作进展,我却不觉追逐光源,随光影变化不断修改画作。每天徒劳地工作,直到离开台中我都未能完成这张画。
二○○八年底,我在巴黎按照印象和两三张旧照完成(《窗外风景》油画时,自己对绘画的想法已产生相当程度的改变;洛佩斯的画作仍旧吸引着我(在欧洲看到的他的原作尤其动人),但“客观”的创作观已不再是不可动摇的信条。在西班牙导演维克多·艾里斯拍摄洛佩斯的半纪录片《光之梦》中,我们看到洛佩斯如何描绘画室庭院中的楹椁树:他在果实累累的树前架上画架画纸,在自己站立的位置标上基准点,在纸上和果实上都做上记号。他日复一日地画着,雨天时甚至搭上棚架,果实逐渐成熟,继而坠地、腐坏,洛佩斯终究没有完成他的画作。
在《光之梦》中,一天,一位固执的访客不停追问画家:“你是不是很爱这棵树?”不停笔的洛佩斯沉吟半晌才回答:“我陪着它,它陪着我。”
画家可以精准地描绘物像,但永远赶不上生命消逝的速度。洛佩斯也很清楚这一点。他的创作态度不但使他投注每件作品的时间比一般画家来得长(为了光源的一致性,他甚至只在一年中固定的几天画同一张画),也就像他描绘庭院中的楹椁树一样,他大部分的作品都以未完成状态流传下来。描绘的景物既已变貌,创作者又如何继续自己的作品呢?
年纪渐长,我才发现艺术创作中最动人的部分其实是过程,而不是答案。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作品都是未完成的。”只要作者愿意,一件作品就可以不断地创作下去。
二○○六年底,我开始构思《印刻文学生活志》“室内静物·窗外风景”专栏的时候,时常想起在台中画《窗外风景》时的生活。大学美术系的课程索然无味,能翘的课我都翘了,自己画画、看电影、听音乐、读文学作品,甚至在中彰投一带漫游。现在回想,那时的自己其实有点像歌德笔下的威廉·迈斯特,自发的阅读、创作(实验结果虽然挺失败的)与无目的的漫游才是让生活真正丰厚起来的要素。
一九九九年秋天以后,我长住巴黎;二○○一年初,我搬入市中心一幢百年的老公寓中。巴黎的老公寓往往以“口”字或“日”字形筑成,尽管位于喧嚣的都会心脏带,推门进入中庭,却是一片僻静天地。
我面对内院、位于低楼层的公寓没有特别的窗景,连出太阳的晴天,屋里也略嫌阴暗。为了制造光的感觉,我们在窗边种了些简单的花草,透过落在花草上的光,来感知当天天气的变化。
从台中到巴黎,窗景改变了,我的生活形态跟思考模式也渐渐改变了。我翻看将要出版的第一本集子,感到一股年轻的冲劲,或许有点莽撞,却觉得格外珍贵。随着写作经验的增加,我自觉这种莽撞的力量会越来越淡。《室内静物·窗外风景》写作及修订跨越四个年头,就像一部青春纪事录,它的结集虽不表示个人试验的完成,但可视为我台中、巴黎两个时期在现阶段的一个总结。
我其实不擅论述,对流行的艺术理论也有所抗拒,我宁愿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艺术创作——如果关于艺术的思考不能实践,不能回归创作或与生命融合,再炫目的理论都会显得干涩而桎梏。
《室内静物·窗外风景》可算是一部提问之书,诘问的对象是作者自己,他试图透过书写,去了解自己及自己生存的世界;他可能永远都找不到答案,却乐意提出自己片段的想法与生命经验,与读者朋友分享。
谨以为记。
[第一辑]静物
天堂之门已经打开
回到失去的乐园
房门打开了以后——关于“未完成”的札记
留待他日的纪念
[第二辑]风景
冬之旅与流浪者
神话的幻灭
太阳自峡湾中升起
[第三辑]肖像
云淡风清朱晓玫——侧记一位巴赫诠释者
在寂静中,走上舞台——杂忆罗斯特罗波维奇
给情绪添上个性,为思维赋予灵魂——米亥依尔·寇巴希杰
穿越柏林围墙——伊拉克里·阿瓦里亚尼的时代与历程
墨西哥的眼泪,洗净他的灵魂——从与富恩特斯的一次相遇谈起
[第四辑]随笔
纽约地下——安迪·沃霍尔的电影
爱与死的仪式——三岛由纪夫与电影《忧国》的出土
血与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
《红气球》及其二三事
犹自闪烁的碎钻——维斯康蒂的《局外人》与经典文学改编
[第五辑]游记
来自第比利斯的信
下午还是黄昏——续《来自第比利斯的信》
风景:灵魂的状态
[后记]未完成
图片索引
《室内静物窗外风景》是旅法作家尉任之的艺术生活随笔集。分五辑:静物,风景,肖像,随笔,游记。从绘画艺术和艺术家,写到音乐艺术和艺术家,再到电影和导演,文学和作家,也并非写什么只写什么,而是随着体验的走向,时而绘画连接到音乐,或者导演、钢琴家本身就是诗人,这样的转换与连接,使我们仰望的艺术,化为个人的生活经历、艺术体验,震撼每个人的内心。
《室内静物窗外风景》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发行。
《室内静物窗外风景》作者是旅法作家尉任之——台北长大,巴黎安家,走遍天下,是画家,摄影师,作家,《印刻文学生活志》《万象》专栏作家。《室内静物窗外风景》是他关于生活和艺术,青春和成长的艺术生活随笔集,翘课、自己画画、看电影、听音乐、读文学作品……
此书涉猎极广,文学、美术、音乐、电影、新兴国族文化,无一不饱,又层层互扣,互为激荡;对于行将逝去的“老灵魂”,这些文字都是需要细细咀嚼才能体会的精粹。
本书由著名作家章诒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