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样说:秦汉(插图珍藏本)》是“品读中华历史”系列之一,由司马袁茵主编。
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经验,秦朝二世而亡。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人人都是刀俎鱼肉,个个都是君子小人,解读历史运行轨迹和政治明争暗斗,记录无数的谋略和格局。
《历史这样说:秦汉(插图珍藏本)》是“品读中华历史”系列之一,由司马袁茵主编。
《历史这样说:秦汉(插图珍藏本)》讲述了: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月,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汉承秦制。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灭六国大一统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
自秦孝公以来,秦国六世君主攻伐山东诸侯,节节胜利,在东方设置了一些重要的郡,主要有:三川郡(今河南西部洛阳、荥阳,、宜阳等地)、东郡(今河南东北部濮阳等地)、南阳郡(今河南南部南阳等地)、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长治等地)、太原郡(今山西太原等地)。此外,秦还攻占楚都郢,以其地置南郡,并夺取楚的巫郡、黔中郡,又置陇西郡、北地郡。史书记载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守;“战车千乘,奋击百万”,军事力量远胜于其他六国。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即集中力量、选择弱点、各个击破;先灭韩,再及两翼,最后灭齐,完成统一。
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
前228年,秦军破赵以后,王翦屯军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于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幻想造成秦国混乱,以解被灭亡的危险,结果阴谋败露,荆轲被杀。前226年,秦王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后燕王喜杀太子丹,将其头献秦。前222年,秦将王贲进军辽东,歼灭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
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人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 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秦军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攻下平兴(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进兵到城你(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次年,秦王命老将王翦率607J-‘大军再次伐楚,两军在陈相遇,王翦以逸待劳,按兵不动。楚军多次挑战,秦军亦不与交战,项燕只好带兵东归,秦军趁楚国撤退之时迅速出击,并在蕲大败楚军,又强渡淮水,直抵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城下。前223年,秦军乘胜追击,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楚国灭亡。秦在楚地设九江郡。项燕败退至长江以南,立昌平君为楚王。灭掉楚国的王翦大军继续南下,造战船渡长江,消灭项燕余部和昌平君,并于前222年攻陷楚国南部的会稽,俘虏分散于江南的原越国王族后裔。秦在越地设会稽郡。
秦国重金收买了齐丞相后胜,使齐国即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21年,王贲又率军从燕南下攻齐,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攻进了齐都城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灭齐后,秦统一了中国。
灭六国后,秦王政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与大臣议定将尊号改为“皇帝”。秦王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但却二世而亡。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征服百越之地
秦灭六国后,又马不停蹄地向周边地区用兵,巩固和扩大统一的成果。
当时中国的南方和东南方,是越族活动的地区。越族是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由于这一地区水网密布、河川纵横,所以越族人善操舟楫。人们习惯于剪短发,在身上刺花纹。这种“断其发,文其身”的习俗,体现了越人对龙的图腾崇拜。越族由于其支属众多,故有“百越”之称。百越因语言、习俗和地域的差异,依据当时的称谓分为于越、东越、闽越、南越和西瓯。
于越,居今浙江绍兴一带,据传说,是夏代少康封他的儿子所建,越王勾践就是其后裔,战国时,越被楚所灭,成为楚国的一部分。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后于越之地也就纳入秦的版图,秦在此设置了会稽郡。
东越,居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以温州为中心,又称东瓯或瓯越;闽越,居今福建福州一带;南越和西瓯居今五岭以南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秦对东越的用兵、对闽越的用兵,都是相当顺利的,可以说是所向披靡,秦在统一这两个地区后,设置了闽中郡,以东越、闽越的首领为行政长官。
接着秦始皇又派尉屠雎(“尉”是官职,即郡尉)率领一支由流浪者、依附农民和小商人组成的军队,大举进攻南越、西瓯(今广东广西一带)。经过几年苦战,又陆续派遣50万戍卒与越族人民杂居,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今广东境内设立了南海郡,在今广西境内设立桂林郡,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西南部和越南中部设立象郡,把这些地区纳入秦帝国统治下。
为了保证经营岭南的大军和戍卒的后勤供应粮道,秦始皇命令监禄(“监”是官职,即郡监御史,所以也称史禄)负责转运粮饷。监禄继承秦国兴修水利事业的优良传统经验,经过精心查勘规划,巧妙地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关键地段,即湘江和漓江源头分水岭上,修建了著名的兴安灵渠。就是在向北流的湘江上修筑“人字坝”,分出约1/3的水量向西流入10公里长的人工渠道,再利用灵河20公里的河道,汇人向南流的漓江。头10公里渠道是在分水岭上开凿,不仅工程艰巨,而且比降大(10公里落差27米),不能行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便创建了36座“斗门”,也就是船闸,分段控制水位,使船只沿梯级上下,顺利通过了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把华中和华南联结起来。这一巧妙工程,也以“灵渠”之名流传于世。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