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玉编著的《政治透明问题研究》针对国内外有关政治透明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对政治透明的基本概念进行解析,界定其规范对象,梳理其影响因素,并对政治透明的理论根基进行演绎推理。本书从资源配置、诚信社会建构、健全问责制、医治政治冷漠和政治狂热等方面具体介绍了政治透明的功能;阐述了政治透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本书列举了目前世界各国推行政务公开、保障政治透明的制度性机制,包括新闻发布制度、听证制度、公示制度等。本书从政府绩效评估角度人手,指出政府绩效评估对扩大政治透明度的作用,并具体设计政治透明评价指标体系,使政治透明度具有了可操作性。
王景玉编著的《政治透明问题研究》内容简介:现代民主社会所倡导的表达自内权利基础上派生出来知情权已经成为推动政务公开的强大动力。不过,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政务公开那种形式化的内容,而是在实际内容的丰富程度上要求更高。政治透明是在政务公开基础上的更高评价,它不仅仅包括政府的行政过程,还包括国家在实际运作当中的开明程度。因此,将政务公开上升到政治透明层面就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政治透明可以增加政治过程的公开、民主、流畅程度,减少政府失误,提高政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为进一步发挥政治透明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就需要对政治透明理沦加强研究,使之理论化、具体化。《政治透明问题研究》就是要在对政治透明相关理论问题进一步梳理的基础上,发掘政府、专业化组织、公民三者在政治透明度评价方面的关键性作用。
绪言
第一章 政治透明问题研究概况
第一节 中国历代的政治透明思想
一、中国古文献中的政治透明思想
二、我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透明思想
三、当代中国政治透明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西方国家早期的政治透明思想与实践活动
一、思想脉络
二、实践推动与探索
第二章 政治透明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解析
一、透明的概念及其理解
二、政治透明的概念与内涵
三、政治透明的分类
第二节 基本规范对象与影响因素
一、要素构成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三、不透明因素及其影响
四、政治透明的相关概念
第三节 政治透明的宪政基础
一、公民宪法权利与政治透明
二、有限政府与政治透明
第四节 知情权、隐私权与政治透明
一、知情权与政治透明的相关问题
二、隐私权
第三章 政治透明的功能
第一节 政治信息资源的配置模式
一、政治资源的稀缺性及其配置模式
二、政治信息资源的传统配置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政治透明与信息资源配置
第二节 问责制运行的前提之一
一、问责制及其诱因
二、政治透明是问责的重要前提
第三节 消除政治冷漠和狂热的前提条件
一、政治冷漠及其成因
二、政治狂热现象及其成因
三、政治透明消除政治冷漠与政治狂热
第四节 诚信社会的政治前提
一、诚信的含义
二、诚信社会的特征
三、诚信社会建立的基础
第五节 政治透明的其他功能
一、降低政府运作成本、提高政府效率的工具
二、明确责任,促进政府廉洁高效
第四章 政治沟通——一种政治透明化路径
第一节 政治沟通概述
一、政治沟通的定义与解析
二、政治沟通的含义
三、政治沟通的原则
四、影响政治沟通有效性的因素
五、政治沟通的透明化作用
第二节 政治沟通的功能
一、促进政治社会化
二、强化社会控制
三、推动政治整合
四、激发政治民主
五、化解社会冲突
六、增加政治权威
七、畅通官民互动渠道
第三节 政治沟通的某些非制度化特性
一、从政治沟通的主体和动力看
二、从政治沟通的方式看
三、从政治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来看
第五章 政治透明的制度安排
第一节 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一、制度安排的基本状况
二、制度安排的基本取向
第二节 主要制度安排——政务公开
一、政务公开相关问题
二、政治透明与政务公开的关系“
第三节 新闻发布制度
一、新闻发布制度及其缘起
二、新闻发布制度促进政治透明的功能与作用
第四节 听证制度
一、听证制度及其类型
二、听证制度的基本程序
三、我国听证制度的发展状况
四、听证制度的公开透明性
五、目前我国听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政治透明的评价
第一节 绩效评估:扩大政府透明度的必要方式之一
一、政府绩效评估及其价值取向
二、政府缋效评估促进政治透明的功能
第二节 政治透明度的评价
一、政治透明“度”的解析
二、政治透明“度”的评价标准
三、政治透明度的评价模式
第七章 当代中国的政治透明实践
第一节 当代西方世界的政治透明实践
一、最早政务信息公开法规的出台与运作
二、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地区类似法规的运作情况
三、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信息自由法规
四、西方信息自由法规的启示
第二节 当代中国推进政治透明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扩大政治透明度的政策拓展
二、政务公开始于地方行政创新
三、新媒体出现以来我国政治透明的探索与实践
第三节 当代中国在政治透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就法律法规而言,西方国家走在了前面
二、在信息公布的制度方面,西方国家依然走在前面
三、政治透明评价主体的构成不完整
四、政府信息公开所涉及的范围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
五、关于官员财产公示没有作出具体规定
六、信息公开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机制
七、信息公开缺乏救济措施
第四节 当代中国在政治透明方面的改进思路
一、在行政法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信息公开法律的执行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