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见编著的《对一个人的阅读》内容介绍:韩少功是一个具有理想倾向和思想深度的作家,他的笔墨没有从社会喧嚣繁华的表面掠过,而是伸向生活寂寥的根部。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韩少功与这个时代权威事物保持着既批评又合作的互动关系,和既不决裂又不同流合污的姿态。有节制的批评和有原则的合作,这种不即不离的姿态,使得韩少功在社会实践中有所作为。鲜明的实践品格,和知行合一的自觉追求,使他既区别于意识形态工作者,也区别于同时代的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前者企图将人们的精神生活规训在一个狭窄的框架里;后者则采取不合作态度,他们坐于论道,牢骚满腹,激情澎湃,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孔见编著的《对一个人的阅读》内容介绍: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韩少功的创作履历贯穿了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的不同阶段,包括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和后来涌动的文学潮流中,韩少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和不凡的业绩,他的创作为当代汉语文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喜爱与同行的尊重,成为当代文学不容忽视的存在。毕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保持旺盛创作锐气的作家实在不多。一起来翻阅《对一个人的阅读》吧!
丙崽生长记——韩少功《爸爸爸》的阅读和修改
韩少功小说论
诸象的魅惑——韩少功《暗示》散议
读《山南水北》
想象一个新世界——韩少功的政治哲学
主观性的虚构时空——韩少功作品初探
韩少功的“突围”
未完全打开的具象之门——读韩少功《暗示》札记
寻找语言之外的语言——重读《爸爸爸》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和孔枝泳的《孔枝泳的智异山幸福学校》比较研究
韩少功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从老外的眼光看
取舍之间、知行之界一作家韩少功的思想姿态
原道精神与巫诗传统的双重启示一作为一种叙事态度对
韩少功的文学创作影响
作为编辑家的韩少功
对小说可能性的再次探寻——以韩少功的《报告政府》为例
小说的辩证法——韩少功的小说诗学
公共正义的诗意构想——以韩少功近五年创作为中心
九问韩少功——关于文学写作与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
我的困惑与信心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韩少功的创作履历贯穿了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的不同阶段,包括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和后来涌动的文学潮流中,韩少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和不凡的业绩,他的创作为当代汉语文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喜爱与同行的尊重,成为当代文学不容忽视的存在。毕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保持旺盛创作锐气的作家实在不多。
在精神追问和文体革新两个方向上,韩少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使他在当代作家方阵中显得与众不同。韩少功是一个具有理想向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家,他的笔墨没有从社会喧嚣繁华的表面掠过,而是伸向生活寂寥的根部。他对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性有足够的估计,企图在视角的转换中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与众生相进行多维度的透视,获得一种立体性的、融会贯通的领悟,因此,他表现出来的知性总是显得暖昧不清,人们很难指望这位作家像一个中学老师那样给出一个精准的答案。就作品内涵的深邃性而言,当代作家中罕有能出其右者。
然而,思想内涵的深邃,还不能遮盖韩少功在文体革新方面的成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先锋派作家,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灵动的文字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气象。韩少功往往不在其列。其实,他是当代最具先锋意义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就以《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作品开始了文体上的自觉,后来又以《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等著作,对小说和散文的文体变革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再突破传统文体的边界,拓宽了文学书写的可能性与意义表达的空间。与其他昙花一现的先锋派作家不同,他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先锋的姿态。其他先锋派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修辞美学上,自由、流畅、华美乃至瑰丽,但缺少思想上的深沉、尖锐与精神超前,但韩少功兼而得之,他的文体革新与精神探索并驾齐驱,他对中国经验加工提炼的深度,显然超出了同时代的作家。先锋派作家获得成功的都是一些小件作品,但韩少功却拥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大部件作品。只是由于韩少功文字所蕴含的中国审美气派,人们往往忽视了他的先锋性。
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韩少功与这个时代权威事物保持着既批评又合作的关系,和既不决裂又不同流合污的姿态。社会的进步需要来自基于完美理念的批评,也需要对社会各种利害关系进行谨慎的调整,避免人们所不愿意接受的变数。出于对时代与人性有限性的宽厚谅解,韩少功避免对社会与人提出过于高歌猛进的诉求。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的进程承受着来自西方文化的沉重压力,自上个世纪初以来,中国知识阶层在文化上就怀有深深的原罪感,中国话语的合法性受到普遍的质疑,西方文化的各种价值理念,被认为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标准,欣然接受这些价值理念来鞭挞中国的社会存在,强加于正在推进中的社会实践,是一件轻松不过的事情,思想上的懒汉从来如此。事实上,许多人就是凭借这种武器对现实进行无节制的轰炸,就像王明当年从莫斯科回到中国时所作的那样。但中国社会的演进牵扯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和复杂的社会因素,其中包含着民族、阶级、文化、宗教、区域等诸多方面,对现实的分析与评判必须像经验丰富的中医一样辨证与合乎分寸,充分考虑到社会有机体的承受能力和现实的可行性。那种对现实无限度的泄愤式的批判虽然痛快淋漓,赢来喝彩,但往往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有节制的批评和有原则的合作,这种不即不离的姿态,使得韩少功在社会实践中有所作为,他成功地办过《海南纪实》、《天涯》两个刊物,在他主持工作过的两个文化单位里,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鲜明的实践品格和知行合一的自觉追求,使他既区别于意识形态工作者,也区别于同时代的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前者企图将人们的精神生活规训在一个狭窄的框架里;后者则采取不合作态度,他们坐于论道,牢骚满腹,激情澎湃,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