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念间(我所体悟的慈济思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日生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短短几年时间,慈济在大陆就有了很好的起步,一批年轻的社会精英,就象10年前的何日生先生一样,认同、献身于慈济事业。何日生编著的《一念间(我所体悟的慈济思维)》一书在大陆的出版,一方面可以帮助大陆读者更好地了解慈济文化,更重要的,对于处于急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陆读者来说,在如何看待成功、名利、人生意义等方面,何日生先生以其先行者的经历、体验与反思,可以提供丰富的灵性滋养。

内容推荐

一念间!爱与恨、善与恶、福与祸,差别端在一念之间。慈济提倡“大爱”,这种爱至大无外,又至小无内。翻开何日生编著的《一念间(我所体悟的慈济思维)》,我们可以看到,面对人生与世界的种种矛盾冲突,慈济人有着怎样不一样的思维。慈济人如何处理诽谤自己的官司,慈济人如何应对印尼排华事件,慈济人如何处理与基督徒、穆斯林的关系,慈济人如何将盖房子的过程变成修行,慈济人如何将浴佛解读为给流浪汉洗脚?将心比心,以爱换爱,这本《一念间(我所体悟的慈济思维)》也会告诉我们,印尼的穆斯林学校为什么一定要将证严上人的慈照挂到每间教室里!

目录

推荐序 远看是佛近看是爱/白岩松

推荐序 积爱成福/魏德东

辑一 关键总是爱

 动中静

 无言的力量

 刀斧与大地

 是狗,还是狐狸?

 当你觉得受伤

 当权力不再

 当看到别人有错

辑二 自我的追寻

 无形有大用

 从白袍到牛仔裤

 当水滴回到大海

 自我像是一个空瓶子

辑三 单纯的智慧

 面子与脸相

 当事情不如预期

 活在人间

 追寻下一个追寻?

 有价无价

 以正义之名

 用爱回应仇恨

辑四 转念

 当无常造访

 错过死亡班机

 当云彩化作雨水

 他说,他的头不见了

后记 照见生命本质的力量

试读章节

一次在一个严肃的会议中,二十多位与会者热烈地讨论着一项问题应如何解决,却看到会议桌的一旁有一位学佛者,盘起腿闭上眼在打坐。已经记不得这位朋友当时有无发言,或说了什么话,但是他在这么严肃热烈的场合中打坐,倒是令我印象深刻。

我必须说,我并不特别支持这样的举动,并不是因为这举动唐突,而是它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感受,似乎这位朋友无法在这样的场合中维持心灵的一般状态,只有盘起腿,他才能思考,才能获得平静。

同样的经验发生在两年后,我邀了几位朋友,我们正热烈讨论一项棘手的纠纷。一位朋友也突然间闭上眼,放上掌,盘起腿打坐。事后我问他是否常常打坐,他很高兴地回答说是!他说打坐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打坐的时候快乐,打坐的时候内心宁静,打坐的时候如如不动。而一不打坐难道心就不平衡,就起烦恼,就不平静了吗?难怪我看到的这两位仁者都在那么热烈的场合中打起坐来。莫非亟欲恢复内心的平静?莫非他们已经习惯依赖打坐来使自己恢复平静及能量?

有没有一种境界是无时无刻都能平静,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内在的平衡,不管于各种境界之中,都能常保内心的喜乐,真正做到《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动静分离,动静相对立,是人之常情;动的时候容易乱,需要休息,需要静一静,这是我们凡人调养自己的方法。所以我们学打坐、练瑜伽、弹琴、学画、接近大自然,在喧闹中找一个幽秘僻静的处所,让自己休息一番,这无不都是为了求得静。现代人远居乡野,返璞归真的有之,在会议翻腾之际,索性盘腿打坐,潜心冥想的也不少见。但是难道古人陶渊明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灵境界不见了吗?心远地自偏,正是心不被境界所牵绊,心不随境转的一种修养及定力。

P17-18

序言

佛教慈济基金会发言人何日生先生的大作《一念间:我所体悟的慈济思维》大陆版就要面世了。对于大陆读者来说,这是一部恰逢其时的好书,相信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我第一次听到慈济的故事是1991年在五台山,第一次亲身接触慈济是1999年在美国休斯敦,第一次见到证严上人是2001年在台湾花莲。此后,与慈济的交流就多了起来,最近5年,与何日生先生、与慈济的来往日益频繁,每年见面的次数难以数计。

“做就对了!”这是慈济创始人证严上人的法语,代表了慈济文化的核心特征。慈济是一个实践型的团体。慈济以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为指针,以慈善服务与公益事业为载体,以组织性为保障,超越了族群与宗教的藩篱,成为当代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最高呈现。自1966年创立以来,慈济的慈善活动惠及全球70多个国家与地区,参与人数上千万人。“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慈济。”慈济在医疗、救灾、慈善、环保、人文等领域的全球性奉献,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境界。慈济的实践表明,佛教与中国文化具有适应现代化的能力,佛教与中国文化可以创造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成就,佛教与中国文化可以成为有当代吸引力的有魅力的文化。

何日生先生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早年服务于台湾传媒业,是台湾顶级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其不惑之年,毅然走出滚滚红尘,献身慈济伟业。一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聪明能干的社会精英,如何会在盛年到来之际,抽刀断水,离开灯红酒绿与世俗名利,转身于奉献、简朴、热忱与清静?透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何日生先生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日生因慈济而新生,因为慈济给与他“照见生命本质的力量”;另一方面,慈济也因吸引了日生这样众多的社会精英,才不断地将慈济志业推向新的高度,创造着中华文化的奇迹。

一念间!爱与恨、善与恶、福与祸,差别端在一念之间。慈济提倡“大爱”,这种爱至大无外,又至小无内。翻开本书,我们可以看到,面对人生与世界的种种矛盾冲突,慈济人有着怎样不一样的思维。慈济人如何处理诽谤自己的官司,慈济人如何应对印尼排华事件,慈济人如何处理与基督徒、穆斯林的关系,慈济人如何将盖房子的过程变成修行,慈济人如何将浴佛解读为给流浪汉洗脚?将心比心,以爱换爱,这本书也会告诉我们,印尼的穆斯林学校为什么一定要将证严上人的慈照挂到每间教室里!

“积爱成福”,这是《淮南子》中的一句话。我在阅读何日生先生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不停地涌出这四个字。何日生先生以其新闻媒体人的专业素养,融于慈济人的大爱,以优美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慈济世界。何日生先生以及所有的慈济人,不就是在点点滴滴爱的积聚中,创造着个人、慈济、台湾以及整个世界的福业吗?

2008年,慈济慈善基金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注册登记,成为首家由非大陆居民做法人的基金会,标志着慈济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短短几年时间,慈济在大陆就有了很好的起步,一批年轻的社会精英,就象10年前的何日生先生一样,认同、献身于慈济事业。《一念间:我所体悟的慈济思维》一书在大陆的出版,一方面可以帮助大陆读者更好地了解慈济文化,更重要的,对于处于急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陆读者来说,在如何看待成功、名利、人生意义等方面,何日生先生以其先行者的经历、体验与反思,可以提供丰富的灵性滋养。

是以为序。

后记

有一种思维,不是西方思维,也不是东方思维,而是慈济式思维。

记得初中二年级那一年,在宜兰的一个小书店看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本小说的简要版,它文字的美及叙述的思维很吸引我。我买了回去,一口气读完!

到了高一,又买了厚厚的一千多页的完整版。罗曼·罗兰带着一个年轻生命,进入哲思及文学的世界。那时候的我,真的很喜欢文学及哲学,泰戈尔、徐志摩、钱穆等,都是我爱不释手的作品。年纪稍长,有机会涉猎新儒家的方东美及唐君毅等先生的书籍,更让我接触浩瀚、繁复又结构井然的东方思想体系。柏拉图《对话录》让我理解西方思想的发轫,而铃木大拙的禅学,让我初步接触佛教思维。

在从事记者的工作中,有机会让我接触不同的人。从政治到企业,从学术到贩夫走卒,从文艺界到黑道等,我看到不同生命的样态及生活,他们都自成一格,各有思维,各有坚持,各有痛苦,各有生命的矛盾及瓶颈。生命不是究竟的!在匆忙而紧凑的生活中,我尝试着从书本追寻真理以及圆融的智慧,从基督教思想到《易经》,从西方哲学到新时代思维,我的追求始终带着困惑,始终觉得生命的本质是矛盾难解!

一九八九年,我进入中国电视公司担任晨间新闻“今晨”主持人,认识了当时的气象主播曾庆方,现在是我的太太。庆方引领我进入一个我从未预期的世界——慈济世界。这个世界最后竟决定了我一生的方向,并让我找到生命追寻的终极目标。

庆方送我一本书,名《静思语》,证严法师著。我的佛教思想在当时仅限于方东美的大乘佛学、铃木大拙的禅学及慧能大师的《六祖坛经》。且不提我二十多岁读《六祖坛经》内心的激动和澎湃,我对于佛教是陌生和疏远的。不见法师是我的信念及坚持,但是看到证严上人的法照,我就已经心生欢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1: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