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编剧的艺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美)拉约什·埃格里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拉约什·埃格里所著的《编剧的艺术》面向的读者不仅是作家和编剧,也有普通大众。如果读者理解了写作的机制,如果公众明白了其中的辛劳以及凝结在一切文学作品中的艰巨努力,那么他们便会发出更加由衷的赞美。全书结构严谨、例证鲜明,并有一些针对编剧创作中常见问题的答疑解惑,其文风既旁征博引,又平实易懂,本身便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拉约什·埃格里所著的《编剧的艺术》是一部论述编剧方法的名著,同其他一些剧作法书籍不同,它是从戏剧的基本要素出发,深层剖析了戏剧结构的秘密。在作者埃格里看来,一部成功的戏剧必须具有一个逻辑清晰的前提,发源于具有三个维度的人物,并且拥有预示和升级的冲突。全书引用大量经典戏剧剧本如《玩偶之家》《伪君子》《悲悼》《推销员之死》等,对人物性格、冲突类型进行了细致分析,探讨其成功或失败的深层原因。全书结构严谨、例证鲜明,并有一些针对编剧创作中常见问题的答疑解惑,其文风既旁征博引,又平实易懂,本身便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编剧的艺术》,对深入理解从易卜生到奥尼尔的编剧创作,对戏剧、电影电视、新闻、小说等叙事性文体的写作均能有所裨益。

目录

推荐序

作者序 引人注目的重要性

前言

第一章 前提

第二章 人物

 2.1 基本结构

 2.2 环境

 2.3 辩证的方法

 2.4 人物的发展

 2.5 人物的意志力

 2.6 情节还是人物

 2.7 人物生发剧情

 2.8 主使人物

 2.9 对立人物

 2.10 编排

 2.11 对立统一

第三章 冲突

 3.1 行动的起源

 3.2 原因与结果

 3.3 静态冲突

 3.4 跳跃冲突

 3.5 升级冲突

 3.6 运动

 3.7 预示冲突

 3.8 切入点

 3.9 转变

 3.10 危机、高潮和结局

第四章 总论

 4.1 必备场景

 4.2 展示

 4.3 对话

 4.4 试验

 4.5 戏剧的时效性

 4.6 上场和下场

 4.7 为什么糟糕的戏也能成功

 4.8 情节剧

 4.9 论天才

 4.10 关于“什么是艺术”的对话

 4.11 当你写戏时

 4.12 怎样获得想法

 4.13 为电视写作

 4.14 结论

附一 剧本分析

附二 怎样行销你的剧本

译名对照表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4.1 必备场景

某天,一个科学家去世了,他曾给这个世界增添了知识。我来告诉你他的一生,然后我希望你告诉我其中哪个阶段最重要。

母亲怀上了他。他降生的时候很健康,但四岁的时候得了伤寒。结果,他的心脏受到了损害。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母亲被迫到工厂上班。尽管有好心的邻居照顾,但他还是因营养不良受了不少苦。

一天,他在街上闲逛,不小心冲到了汽车前面,把腿撞断了。即使在出院回家后,他也只能躺在床上。他不能像正常的同龄人那样玩耍,只能把时间都花在读书上。十岁时,他就读哲学书了。到了十四岁,他决定做个化学家。可是,母亲虽然拼命工作,却无力送他进学校读书。

他现在很健康,为了挣出夜校的学费,他找了份差事。十七岁时他因一篇生物化学论文赢得了二十五块钱奖金。十八岁,他遇到了伯乐,走进了大学。

他学得很快。但后来他恋爱、结婚了,这让赞助人很恼火。他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到化工厂谋了份体力活。二十岁时,他当上了父亲,但是他那微薄薪水却不够全家人过活。他只能加班挣钱,结果累垮了。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他苦不堪言,甚至想到了自杀。但在二十五岁,他又回到夜校完成学业。妻子和他离婚了,脆弱的心脏也来给他找麻烦。

三十岁,他再婚了。这个女人大他五岁,是个理解他的志向的教师。他在家中建起了小实验室,继续研究他的理论。成功很快就到来了,一个大公司鼓励并资助了他的发明。他六十岁去世时是当时最多产的发明家。

现在来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是哪一个呢?

女学生:当然是和那个教师相遇的时候了,这给了他试验和成功的机会。

我:那么那场撞断腿的事故呢?他差点就没命了。

女学生:也对。如果他死了,就不会有这成功的故事了。这个阶段也很重要。

我:那妻子和他离婚呢?

女学生:我明白,如果她不和他离婚,他也没有机会再婚。

我:他累垮过一次,还记得吗?如果这没发生,妻子就不会想到离婚。如果他的心脏没有因伤寒受过损害,他也许有能力同时做几份工作,妻子也不会离开他。他可能会多生几个孩子,并一直是个工人。现在你再说,哪个阶段最重要呢?

女学生:他的出生J

我:那么受精呢?

女学生:我明白。当然,这才是最重要的阶段。

我:等一下,假设他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就不幸去世呢?

女学生:你想说什么?

我:我只是想找出此人一生最重要的阶段罢了。

女学生:好像没有所谓最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来自前一个,每个阶段都同样重要。

我:每个阶段都是许多事件在特定时期内共同产生的结果,对不对?

女学生:对。

我:每个阶段都取决于前一个,对吗?

女学生:似乎是这样。

我:那么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说,没有哪个阶段比其他的更加重要,是吗?

女学生:是,要讨论必备场景何必绕这么大的弯子?

我:所有的教科书作者都认为必备场景是一部戏里的最重要的部分。它是被期待的,是被所有人等候的,是从头至尾得到允诺的,不可被去除的。换言之,戏剧就是为这一胜过其他一切的必然场景所建立的。《玩偶之家》中海尔茂从信箱拿信就是这样的场景。

女学生:那么你赞同吗?

我:我不赞同这个概念,这是因为,一部戏里的每个场景都是必备的。你明白为什么吗?

女学生:为什么?

我:如果海尔茂没生病,娜拉就不会伪造签名,柯洛克斯泰就没有理由上门要钱,纠纷就不会发生,而柯洛克斯泰就不会写那封信,海尔茂就不会打开……

女学生:你说得是没错,但我还是同意劳逊所说的“为了唤起观众最大限度的期待,任何戏剧都不得不提供一种注意力的焦点”。

我:这是没错,但容易引起误解。如果一部戏有了前提,那么只有前提的证明才能创造“注意力的焦点”,才能“唤起观众最大限度的期待”。我们所感兴趣的,是必备场景还是前提的证明呢?既然戏剧是从前提生发出来的,自然前提的证明就是所谓的“必备场景”。很多必备场景正是由于前提模糊或者根本没有前提而熄了火,观众什么也没等到。

“冷酷的野心摧毁其自身”是《麦克白》的前提。对这一前提的证明就会提供“注意力的焦点”,会“唤起观众最大限度的期待”。每一个行动都会带来反应。冷酷将把自己带向毁灭,以证明这是必然。如果这一自然的顺序遭到了延误或者遗漏,不论是何种原因,戏剧就会受害。

在一部戏里,从来不会有无端产生的时刻,它一定来自前一个时刻。任何场景在它发生的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场景和全剧融为一体时,它才会具有活力,才能令我们盼望着下一个场景。场景之间的不同在于,每个都要比上一个更激烈。如果只考虑必备场景的话,我们很可能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全剧唯一具有张力的场景上,并因此忘记给予其他场景同等的注意。而每个场景都和整体具有同样的因素。

作为整体的戏剧将会持续地上升,一直达到作为全剧顶峰的某一时刻。这一场景应比其他的场景更具张力,却不应损害任何先前的场景,否则全剧就要受害。

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个科学家的成功必须以导致它的所有步骤去衡量。他一生中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成为最后一个,以失败或死亡告终。劳逊写道:“必备场景是戏剧最迫切的目标。”这是错误的。最迫切的目标是前提的证明,而不是别的,劳逊的陈述将会混淆问题。

那个科学家希望成功,正如一部戏必须证明前提一样,但他还是得先处理手头的事才行。必备场景必须不被当做一个独立的问题去处理。必须要重视人物和他们的决定。“高潮根植于社会观念之中,必备场景根植于行动中,它是冲突的自然产物”,劳逊如是说。

所有的活动,不管是体力的还是别的,都必须根植于社会观念中。花朵并不被埋在土壤里,但如果没有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茎,它就不会存在。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必备场景创造出了最终的冲撞,也就是最主要的危机——对前提的证明,而劳逊等人却将前提的证明错误地称作必备场景。P191-194

序言

本书面向的读者不仅是作家和编剧,也有普通大众。如果读者理解了写作的机制,如果公众明白了其中的辛劳以及凝结在一切文学作品中的艰巨努力,那么他们便会发出更加由衷的赞美。

读者在本书的结尾部分将会看到对戏剧的总结和辩证分析。我们希望这会提高读者对长短篇小说,特别是对戏剧和电影的总体理解。

在本书中我们将讨论到一些剧目,但并不对它们做整体评判。当我们引用某些段落以阐述观点时,也不意味着对它们的赞赏。

经典剧目和当代剧目我们都将涉及,但会对经典剧目有所侧重。这是因为,多数当代剧目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况且经典剧目更为有学识的读者所熟悉,也易于被查阅到以供研究。

我们的理论基于“人物”永恒的变化。他们总是对于变化着的内在和外在刺激做出通常是很激烈的反应。

什么是人类的最基本天性,所有人,也包括你――此刻正在阅读这行文字的读者的最基本天性呢?在我们讨论所谓“切入点”、“编排”等等之前,这一问题必须得到回答。对于这个我们将逐步了解的学科,我们必须多掌握一点其中的“生物学”。

我们将以对“前提”、“人物”、“冲突”的剖析开始,以便使读者对驱使人物发展或者毁灭的力量获得认知。

不了解材料的建筑工必定造成祸端。对于我们而言,材料便是“前提”、“人物”和“冲突”。若非对它们透彻了解,直至细枝末节,那么讨论如何写戏便是空谈。在本书中,我们提出了一种适于各种文体特别是戏剧的新的写作方式。这种方式基于自然的辩证法,我们希望它会对读者有所助益。

伟大的戏剧由不朽的作家写就,穿越漫长的岁月来到我们面前。许多天才却往往写出颇为糟糕的戏来。这又是为何?因为他们往往凭借本能而非严谨的知识写作。本能可以指引一个人一次,甚至几次创造出杰作,但是更为经常的是,本能会指引他创造出败笔。

权威们早已列举了支配着剧作学的法则。对戏剧影响最早也是最重大的亚里士多德在两千五百年前说道:“事件的组合中最为重要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

亚里士多德否定了人物的重要性,其影响持续至今。而另一些人则宣称人物是一切体裁的写作中最重要的因素。十六世纪西班牙剧作家洛佩·德·维加这样概括道:“在第一幕建立事实,在第二幕中将事件编织在一起,运用高明的手法,乃至到第三幕中段,也难以猜出结局。总是戏弄期待,如此,它便可能会传递出与设想中应有的理解大相径庭的东西。”

德国批评家、剧作家莱辛写道:“对规则最严格的遵循也无法弥补人物上最微小的失误。”

法国剧作家高乃依写道:“鉴于戏剧是一门艺术,其中自然存在着法则,但这些法则是什么却并无定论。”

凡此种种,彼此矛盾。有人甚至提出根本没有任何规则可言。这是一切观点中最为奇怪的。我们知道饮食呼吸有其规则,绘画、音乐、舞蹈乃至航空和建桥亦有其规则,一切生命和自然现象更有其规则。难道唯独写作成为了例外吗?显然不是。

有些试图列举规则的作家告诉我们,一出戏是由多个成分组成的:主题、线索、冲突、纠葛、必备场景、气氛、对话和高潮。有些书也是据此向学生们分析和阐释的。

这些作者的确认真地对待了这一学科。他们研究过同行的作品,也自己写过戏并从中获得了经验。但是读者们从来都不满意,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学生依然无法理解纠葛、张力、冲突和情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剧作中的相关课题对于写作一出令人满意的好戏的作用。他虽然知道“主题”意味着什么,但是当他试图运用这一知识时却迷失了方向。毕竟,威廉·阿彻说主题并非必要。而珀西瓦尔·王尔德则说主题在开场是必要的,但必须深藏到无人能够发觉的程度。哪一个是对的呢?

再来看所谓的必备场景。有些作者说它必不可少,另一些却说没这回事。如果说必不可少,是因为什么?如果没这回事,又是因为什么?每一个作者都在阐释他钟爱的理论,却都没有将其和整体相联系,从而给予学生帮助。整合的力量缺失了。

我们相信,必备场景、张力、气氛和其余种种都是多余之物。它们不过是某些更为重要的东西的效果而已。告诉一个作家他的戏需要必备场景,抑或他的戏里缺乏张力和纠葛,都是徒劳之举,除非你能告诉他如何达到这些。但解释并不等于答案。

必定有什么能生成张力,必定有什么会创造纠葛,编剧总在无意识中试图完成这些成分。必定存在某种能够整合这一切的力量,某种一切成分从中生出,犹如肢体从躯干生出一样自然的力量。我们相信,人类的性格即是这种力量,其后果无限复杂,并具有辩证的矛盾性。

不止一次,我们以为本书已经道尽了关于剧作的一切。但恰恰相反,每当开拓一条新路,人难免会犯下谬误,有时也会辞不达意。毕竟,后继者将会更深地开掘,并赋予这种辩证的写作方式以更明晰的形式,甚至远胜我们的期望。关于辩证写作方式的本书,本身就体现了辩证的法则。理论上升为正题,反之则成反题。二者形成整合正反的合题。而这正是通往真理之路。

书评(媒体评论)

我非科班出身,亦未拜过师门,自认埃里克先生这本《编剧的艺术》门下弟子。一九八七年,此书在国内初版,读之如灯塔指明,醍醐灌顶,开卷有益,掩书解惑,是我书桌案头上必备的武功宝典。

——芦苇

埃格里的具有高度独创性却又趣味盎然的《编剧的艺术》一书,多年以来一直是剧作家、电影及电视编剧所固守的秘密。同其他有关编剧的书籍(其中一些便为埃格里所批评)不同的是,作者对戏剧创作基本要素的系统分类极为有效地使得创作方法明晰化了。

——约翰·朗格巴赫,作家、书评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