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华经典藏书)》编著者任中原。
本书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以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内容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至今畅销不衰,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历史类读物之一。本书以时间为序,精选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分为古代文明、争战中的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战争阴云、冷战时期、世界新格局等篇章,生动再现了世界历史的波澜壮阔与风云变幻。全书通过丰富的内容、凝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科学的体例、创新的设计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解读世界历史,使得这一经典读物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帮助读者从世界历史中汲取睿见卓识,深化并拓展人生阅历,使其能够深入地了解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感受历史、思考历史。同时,本书精选了190多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现场照片、人物绘画等,与文字相辅相成,将世界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切实感受到历史的兴衰演变与风云变幻。
《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华经典藏书)》编著者任中原。
《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华经典藏书)》内容提要:世界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但历史一直坚定地向前发展。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历史知识的普及对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从现实中有关世界历史的研究和出版情况来看,却并不乐观,过于深奥、抽象的专业史学论著常使普通读者读起来味同嚼蜡。如何使历史从神圣的殿堂走入民间?如何能使人们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本书还精选了190多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现场照片、人物绘画等,与文字相辅相成,文图对应,将世界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切实感受到历史的兴衰演变。
埃及有句谚语说: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单从字面意义上看,金字塔让我们感到震惊,它的古老似乎已经无法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再从它的内涵看,它已经成为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绝唱,这无疑是时间赋予金字塔的辉煌。可是如果时光倒转到4000多年以前,金字塔不过是埃及国王的坟墓而已。
在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埃及法老的坟墓还不是金字塔,而是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埃及人把它叫做“马斯塔巴”。到了第三王朝时期,法老们本也想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可是,埃及人在那一时期却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于是,人们在设计法老坟墓时,就把它设计成了角锥体——升天的梯子。这在《金字塔铭文》中是有记载的: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铭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拉”就是古埃及太阳神的名字,也就是说,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就像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金字塔,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方锥体”,是一种方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因为它规模宏大,从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汉语中的“金”字,所以,中文形象地把它译为“金字塔”。迄今发现的埃及金字塔共约80座,其中最大的胡夫大金字塔,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千米的吉萨高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也是较为古老的金字塔,始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法老胡夫统治时期,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建造的陵墓。根据古埃及宗教理论:人死之后灵魂可以继续存在,只要保护好尸体,3000年以后就会在极乐世界复活并从此获得永生。因此,古埃及的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便着手为自己修建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统治时期正逢古埃及盛世,因此其陵墓规模也空前绝后。
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米,后因顶端受到风雨侵蚀,现在的高度仅为136.5米,大致相当于40层楼房那么高。在1889年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建成以前,几千年来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整个塔身呈正四棱锥形,底面为正方形,占地5公顷,4个斜面分别对着东、西、南、北4个方位,误差不超过3',底边原长230.35米,由于年深月久的侵蚀,塔身外层石灰石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落,目前底边缩短为227米,倾斜角度为51°52'。胡夫金字塔通身由近230万块巨石砌成,每块石头重约1.5~160吨,石块的接合面经过认真打磨,表面光滑,角度异常准确,以至于石块间都不用任何黏合物,全部自然拼接,在没有被风蚀、破坏的地方,石缝中连薄薄的刀片也难以插入,可以想见其工艺的精湛。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在北侧面,距地面18米,从入口通过甬道可以深入神秘的地下宫殿,该甬道与地平线呈30。夹角,与北极星相对。由此可见,北极星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沿甬道上行则能到达法老殡室,殡室长10.43米,宽5.21米,高5.82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42.82米,墓室中仅存一具红色花岗岩石棺,别无他物,这也正是后来某些考古学家怀疑金字塔不是作为法老陵墓的一个重要论据。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人估计,法老胡夫至少动用了10万奴隶,耗时20~30年时间才建造完成金字塔。但最新的权威考古学家发现:金字塔应由劳工建造而非奴隶,其主体部分为贫民和工匠,采用轮流工作制,每个工期约为3个月。因为考古人员在金字塔附近地区发现了建造者们的集体宿舍等生活设施的遗迹和墓地,以及大量用于测算、加工石料的工具(作为随葬品),而奴隶是不会享有这种待遇的。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在吉萨高地一字排开,组成灰黄色的金字塔群。这些单纯、高大、厚重的巨大四棱锥体高傲地屹立在浩瀚的沙海中,向世人夸耀着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极高造诣,以及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
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有一座高约20米、长约46米的气势磅礴的狮身人面像,它由来于设计师的灵感。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某天,工匠们正在吉萨高地忙着修建金字塔时,法老哈夫拉前来巡视。一切似乎都很满意,正当法老要转身离开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座光秃秃的小山。自己的陵墓旁边竟然有这么一个倒胃口的东西,他很不高兴。建筑师慌忙向他解释:这座小山包的石头里含有贝壳之类的杂质,无法使用,因此放弃了对它的开采。但是,法老不想听这样的解释,他要的是一座完美的、和周围景物谐调的金字塔。于是,设计师们开始了苦思冥想——埃及古代神话给了他们灵感。他们把小山包设计成哈夫拉的头像和狮子的身躯,既体现了法老的威严,又显示了狮子的勇猛,法老哈夫拉看后赞不绝口。P3-5
世界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但历史一直坚定地向前发展。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而在新的千年中,我们更加需要历史的光辉照亮前方未知的道路。
博古通今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因为历史中蕴含着经验与真知。无论是王朝帝国的兴衰成败,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是重大事件的曲折内幕,伟大的创新背后的艰辛……这些历史无不折射出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的有识之士,都是通古博今的人。学习历史,从世界历史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小到个人,是修身齐家,充实自己头脑、得到人生启迪的需要;大到国家,是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处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时刻的中国,不仅要从自己的历史,更要以广阔的视野,从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
历史知识的普及对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从现实中有关世界历史的研究和出版情况来看,却并不乐观,过于深奥、抽象的专业史学论著常使普通读者读起来味同嚼蜡。如何使历史从神圣的殿堂走入民间?如何能使人们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历史?《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世界上下五千年》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成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以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至今畅销不衰,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历史类读物之一,各种不同版本不断涌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市场上的许多版本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更新、补充和调整,并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鉴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世界上下五千年》,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世界历史。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全面,体例科学。全书以时间为序,精选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在保证历史完整与延续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古代文明、争战中的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战争阴云、冷战时期、世界新格局9个篇章,在简要勾勒出历史演进基本脉络的同时,生动再现了世界历史的波澜壮阔,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窥斑知豹,进而从中揣摩与品味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体例编排上,注重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同时设立了“相关链接”,简要介绍历史背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对正文进行有效补充,使读者能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一目了然。 二、语言通俗,图片丰富。不同于一些板着面孔、带着浓厚说教意味的历史读物,本书以精准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地讲述了一段段历史、一件件大事、一位位名人,不仅是读者学习历史知识的绝佳读本,更是读者汲取睿见卓识、拓展人生阅历的宝库。另外,本书还精选了190多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现场照片、人物绘画等,与文字相辅相成,文图对应,将世界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切实感受到历史的兴衰演变。
三、全新理念,理想读本。凝练生动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精美的双色印刷、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结合全面丰富的内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感受历史、思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