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山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将从制度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制度变迁和文化源流关系入手,从思想视角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范式的制度逻辑和文化精神,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解读。这将具有重大的学术拓新和实践指导以及方法论意义,对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对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亦有裨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学术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张西山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西山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将从制度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制度变迁和文化源流关系入手,从思想视角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范式的制度逻辑和文化精神,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解读。这将具有重大的学术拓新和实践指导以及方法论意义,对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对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亦有裨益。 内容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的内容摘要如下: 政治学者安德鲁·海伍德认为:“政治问题的争论往往归结为关于‘术语’真正意义的争辩。”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最流行、最热议的词语之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我党新时期新阶段制度文化建设的主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反思和追问。这一反思和追问不仅表明这30多年当中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而且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终伴随着社会主义合法性论证的问题。人类文明的进步,本质上是制度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国模式”不只是物质力量、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兴起,而且是文明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之路在开拓。在探寻“中国模式”之谜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层动因时,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文化魅力和制度活力。 文化是制度之母。一个繁荣昌明的现代化,必蕴涵着强大的政制文明和醇厚的精神文化源流。制度文化既是一个生长的问题,也是一个选择与创制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选择和文化源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制度变迁有其自身的逻辑,而制度文化常常成为一种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路径依赖”。制度文明内在地蕴涵着价值理念、制度设计、机制程序。制度文化则是制度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维度,是制度的理念、灵魂和生命,它决定民主政治制度的最终确立与良序运作。民主社会的实现有赖于适合的制度保障,有赖于正确的路径选择。政治文明的最终标准是现代政治制度的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现代核心价值理念为灵魂,以市场经济、民主政制、公民社会、先进文化、和谐理念为基本支撑的现代制度文明秩序。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研究,建构制度文化的价值理念,对于拓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视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和学术意义。 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制度文化的竞争。一个国家的落后,其背后和实质的根源是制度的落后和文化的守旧。“社会主义三个三十年”中国制度文化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可以归结为制度文化模式之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就是一部上下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是中国制度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如何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西方到中国的现代转换,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诉求和理论逻辑。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从革命到改革、从计划到市场、从富强到文明、从封闭到开放、从斗争到和谐的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这是一个思想文化影响制度变迁、制度创新冲破观念束缚的进程,是一条突破观念藩篱和体制桎梏重围的探索之路。百余年来的梦寻与抗争,六十年的共和国岁月,三十载的改革开放风云,奠定了社会主义辉煌伟业和制度基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留下了丰厚的制度文化经验和教训。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程及全局看,制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与时俱进、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课题。从经典社会主义到传统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演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使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则使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使中国实现制度文化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都反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繁荣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模式”的成功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制度文化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一种具有优势和活力的中国制度模式,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它是一条不同于经典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重大创新,代表了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现代化的科学路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模式”,作为执政精英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整合和动员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独特的制度文化遗产。新时期中国制度文化的转型变迁,在创新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实现了在结合中创路,在特色上挖掘,在模式上拓新,在后发中超越。这些制度文化的基本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领导是核心,解放思想是先导,改革开放是动力,改善民生是重点,制度创新是关键,社会和谐是本质,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是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涵着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现代性来代替传统现代性的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就是中国的现代性生成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现代性(制度)和民族性(文化)的双重变奏,就是一个“未完成的现代性”。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我们已探索和塑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先进文化体制与和谐社会体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从制度文化的视阈看,作为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传统社会主义观的模式突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设计,人类制度文明的重大创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新觉醒。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我党制度文化理念的与时俱进。 中国模式研究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读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学、中苏模式比较、制度经济学、国家社会理论、现代化历史、思想文化学、制度主义方法论等不同视角,本书在中国文化传统和世界制度文明的双重视阈下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文化源流、制度逻辑和思想条件,发掘并吸收了中外传统制度文明的智慧活水,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从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比较的视阈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导论、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旗帜、道路、理念、制度、模式等不同维度和层面。它既是价值理念,又是制度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有三种:一是实践形态,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理论形态,就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制度形态,就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内在张力和外在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是中国制度模式对世界制度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 第二,社会主义运动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或道路选择的制度文化逻辑特点及其意义(第二、三、四章)。“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键是发展问题,而发展问题的实质是制度创新与思想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现代性和民族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普世性和自主性的统一,实现了西方制度文明成果与中华文化传统的有机整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政治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文明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与一致性。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规约,也不能以彻底否定其赖以生存的文明传统作为代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与市场经济的活力结合在一起,把优秀的中华文明与优秀的世界文明融合在一起。实践理性、大同理想、民本思想、变革意识、和谐文化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源流。中国制度文化变迁需要社会主义,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的制度文化创新的成功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不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一脉相承与发展。在改革开放30多年空前伟大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共产党体现了可贵的制度理性和文化自觉。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及现代性思考(第五、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政党推动制度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之路,“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保证社会制度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制度公平正义问题,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我们要坚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实现制度文化的和谐,实现制度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和制度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积极建立更加健全、充满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文化制造社会和谐,制度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市场伦理、政制文明、法治国家、公民社会、和谐理念蕴涵着与时俱进、继承创新、不断超越的制度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的现代性思考。 人类制度文化变迁的规律表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人类制度文明是制度和文化的统一,民族性文化和现代性制度的协调互动成为未来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图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坚持并创新自己的制度文明,创造更加优越和有效的制度文明。“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文化与制度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价值合理性和制度优越性,这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由张西山编写。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制度文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阐释 第一节 文化、制度和制度文化 第二节 制度变迁、文化传统、模式选择 第三节 制度文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第一节 从经典社会主义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第二节 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之谜”的历史启示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探索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价值理念追求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逻辑及其特点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转型与创新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意义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历史突破 第二节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模式设计 第三节 人类制度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自觉升华 第五节 后发展中国家建设的制度文本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政党文明 第二节 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 第三节 加强国家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文化软实力 第四节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制度建设 第五节 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科学发展,保持社会和谐、政治稳定 第六节 开放兼容会通,实现现代性制度和民族性文化的统一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现代性的当代审思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未完成的现代性”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制度文化现代性转型之路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现代性的当代建构 结束语 文化、制度、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抉择与未来 参考文献 后 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