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江之鲫
北方烽火连天,战云密布整个中原。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邺(今江苏南京)的扬州都督府内,整日愁眉不展。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十五岁继承祖父和父亲遗留的爵位琅琊王。第二年,即291年(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八王之乱”开始,皇亲国戚之间从此就不太平静了。司马睿始终恪守“恭俭退让”之道,避免卷入残酷的夺权漩涡里去。
304年八月,成都王司马颖在荡阴一战,打败东海王司马越,劫持了晋惠帝。官为散骑常侍的司马睿,随同晋惠帝进入成都王坐镇的邺城(今河南安阳北)。成都王由于泄私愤,杀了东安王司马繇。东安王是司马睿的亲叔叔,司马睿害怕牵累自己,打算半夜不告而别,但那天月明星稀,警戒森严,无法脱身,他心急如焚。到四更时分,突然狂风怒号,乌云盖天,大雨倾盆而下,巡逻的人全都进屋躲雨,司马睿乘机冒雨上马,奔驰而出。但成都王早已下令给各个关隘和渡口,不准王公贵族出境。司马睿逃到河阳(今河南孟县西)的渡口,把守的官吏见他衣服华贵,不让渡河。他的随从宋典在后赶到,见了这情景,不慌不忙地用马鞭点点司马睿的脸,笑着说:“舍长(小吏)!官府禁止贵族出境,你怎么也被拘留在这儿?”把守渡口的官吏信以为真,就让他渡河。司马睿赶忙回到自己的封地琅琊国。
琅琊国与东海王司马越的封地东海国(今山东郯城北)邻近,东海王正与当时掌控朝政的河间王司马通为敌,竭力拉拢司马睿。以后东海王重新得势,一手把持朝政,司马睿暂时平安无事。306年,晋惠帝去世,怀帝即位。东海王的参军王导(276—339)是司马睿的知心朋友。王导眼见北方战乱日益加剧,给司马睿出了一个主意,让他要求到江南去。经过东海王的同意,琅琊王司马睿达到目的,坐镇建邺。这时是西晋覆没前九年(307年,怀帝永嘉元年)的事。
司马睿刚到建邺,正是秋高气爽时节,他的官衔是安东将军,都督扬州(限于长江以南)诸军事。江南的世家大族没把他放在眼里,一个多月没人拜访他,王府门可罗雀,司马睿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原本喜欢喝酒,这一来,整日痛饮浇愁,有时醉得几天不理政务。王导这时已做了他的司马,看他颓废到这种程度,很是着急,极力劝他戒酒,把精神振作起来。司马睿果真下了决心,在王府的池塘边,叫随从把酒杯斟得满满的,一饮而尽,随手将酒杯倒覆过来,从此点滴不进。这个池被后人称为“覆杯池”(今已无存)。
西晋末年的形势是使人担忧的,山河破碎,国土支离。“八王之乱”及各地风起云涌的流民起义中,匈奴人刘渊于304年在离石(今属山西)起兵,建国称汉,接着称王称帝,不断扩张势力,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羯人石勒骁勇善战,投奔刘渊后,转战中原,屡败晋军,311年与汉军共破洛阳,俘西晋怀帝。西晋愍帝在长安即位,受到汉军不断进攻,岌岌可危。石勒虽归附于汉,但他立足襄国(今河北邢台),独树一帜,占领黄河中下游地区,对江南造成极大的威胁。此外,凉州刺史张轨早千301年就割据黄河以西,坐镇姑臧(今甘肃武威);张轨死后,其子张定继位,独霸一方。在巴蜀地区,302年李特带了秦、雍流民,进入成都,赶走益州官吏,其子李雄在他死后称帝,国号大成。晋朝的江山就这么四分五裂了。
在如此国难当头之际,西晋王朝在黄河两岸确实难以生存下去了,琅琊王司马睿在长江以南,凭恃长江天险,应该肩负起中兴晋室的历史使命,但他首先必须建立、巩固和发展他自己的统治地位。
魏晋时,每年阴历三月初三,人们多到水滨嬉游,希望用水消除不祥,叫做修禊,这是上古就流传下来的风俗。308年这一天,建邺万人空巷,到长江边看热闹的人比肩接踵。这时,突然出现了一簇人马,在前面鸣锣开道的士兵都披带着一色崭新的盔甲和刀枪。随后,富丽堂皇的大轿上,端坐着威风凛凛的琅琊王司马睿。他的心腹王导等一群北方望族和文武官员,庄严地骑着高头大马,跟从侍候。那个吓人的架势,迫使道旁的男女老少都低头跪拜。自命清高的江南名士顾荣、纪瞻等,也不由自主地随着众人跪拜。这么着,琅琊王的威望开始上升。
这一次出巡是王导出的主意,他眼见立即收到效果,又劝琅琊王敦请江南的望族出来做官,以收揽人心。琅琊王叫王导亲自去邀请,这些人先后应命到来。顾荣被任命为军司(即军师),加散骑常侍;纪瞻为军谘祭酒;贺循为吴国内史;还有周圮、张闿等人,也做了官。江南望族认为琅琊王能礼贤下士,逐渐向他靠拢。司马睿不能回到北方的琅琊王国,一次,他感慨地对顾荣说:“我在别人的土地上聊以栖身,内心常常感到惭愧啊!”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