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1662~1720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弟子规》的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李毓秀将这段文字单独提取出来,结合儿童的教学实际扩充编纂成书,具体列举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命名为《训蒙文》,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李文玲编著的《弟子规(汉阿对照)》从八个部分解读。第一部分是总叙,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第二部分讲“入则孝”。第三部分讲“出则悌”。第四部分讲“谨”。第五部分讲“信”。第六部分讲“泛爱众”。第七部分讲“亲仁”。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