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道光年间的高祖赖炳泰,住在西边姚畈乡陈家冲,兄弟三人分家后,他欲带五个儿子一同迁往江苏省溧水县,因为那里已住有先前迁去的本族人。但他的二儿子、我的曾祖父赖正华因妻子李氏不愿意走(她娘家是大户族,觉得住在本地不会受到外人欺负),就独自留了下来,开始定居新桥(旧时穷人迁徙定居,一般都是随着租种地主的田地而定)。我出生时,奶奶傅氏就住在新桥。四佬赖福成、五佬赖福臻先后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捉去当兵,四佬在打仗时负伤(左胳膊留有被子弹打穿的疤痕),逃回来后跟奶奶住在一起。五佬所在的国民党军队跑到四川万县时,万县被共产党解放,他被改编到解放军队伍。1950年回到家乡后,他也跟奶奶住在一起。1953年奶奶去世,四佬、五佬便分开单过。
五佬福臻的“臻”字,为达到之意,如日臻完善。一个没有文化的穷人家庭,不知请谁起了这样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但人的命运并不完全随人所愿,四佬、五佬终身未娶。虽然曾有宣化店河西俞家店一位刘姓寡妇带着儿子俞龙根和一个漂亮女儿,约于1954年搬来与五佬一起生活,但性格内向、老实巴交的五佬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也没有实质性夫妻生活,奴仆般地生活了一年左右,就让那位寡妇搬回原处了。
四佬性格活泼,爱玩爱热闹,虽单身生活,却也乐观,时常唱着山歌小调。二佬忠厚实在,发妻刘氏早丧,育有一女赖秀英。1956年左右续弦余氏,重组家庭。二佬喜好饭馆里的猪大肠汤,青壮年时曾在宣化店街上喝过几次,这点爱好竟被大家笑话了几十年。三佬是一个外表严肃但诚实能干、有威信的人,解放后多年担任乡干部和生产队队长。
我出生的消息,迅速传到新桥,已经六十四岁的奶奶立即迈动一双尖尖的小脚,赶往界兵冲。(封建时代,女性从一两岁开始,就必须裹足缠脚,形成一生的小尖脚,非常残酷。)由于过分激动,奶奶一路走得急切而踉跄,几次险些摔倒。当她走到界兵冲村前的河心时,再也挪不动脚了。浅浅的河水里,有一排用于过河的踩脚石,但奶奶激动得全身颤抖,无法踩石过河,被困在河中。于是,她只好冲着村子,不断地呼喊着父亲的乳名:“本,本——”喊声被人听见,父亲跑去把她背回家里。
奶奶如此激动,威严的父亲从未向我提及,只是母亲和别人后来一再对我说起。上溯曾祖父赖正华与曾祖母李氏,虽育有三子,但长子门下不旺,二子无传,只有三子(我爷爷)这门人丁较为兴旺。爷爷赖庆春与奶奶傅氏育有五子一女,出生于1907年的父亲赖福本是长子,承载着全家的重要责任,生男添丁也关系重大。在奶奶心中,我的出生,无疑是她潜意识中的重大期盼。
那时,一家人给毛姓、华姓地主种田,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土地革命战争”)。不知何故,当时老百姓却纷纷逃难躲避,并将其称为“跑土地革命”。在这期间,爷爷也携带家人“跑反”逃难,跑到西边姚畈乡的陈家冲。1931年,他在陈家冲附近去世年仅五十三岁,叔叔们有的尚未成人。父亲作为长子,无疑是家中的顶梁柱。他除了给地主种田,农闲之余就给人当“脚夫”,长途挑运货物,挣点苦力钱补贴家用。能干而孝顺的父亲,深得奶奶的喜爱和众人的好评。
旧时农村婚俗,看重“亲上加亲”,奶奶傅氏的一位近门侄女,配嫁给了父亲。但那位生于1908年的傅姓妈妈,在生育一女后,即于1934年早逝。此后,父亲和奶奶带着那个母亲早逝的、我的同父异母姐姐,依旧艰难地苦度时光。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也许由于我们这里处在大别山腹地,行动不便,所以只差数十里之距,日本鬼子未曾进来。而在不远的北面,河南的信阳县、罗山县等地,都遭到日军的百般蹂躏。
我母亲张氏,1917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县五里店凤凰台张家湾,解放后土改工作队给她起名张子清。她就曾亲眼看到日本鬼子杀人,是一个鬼子站在那里端着刺刀,另两个鬼子架着扒光了衣服的中国人冲向刺刀,并反复如此,让中国人在惨叫中慢慢死去。
P6-7
元月1日清晨起床后,突然发现墙上电子钟的年份由“2009”变成了“2010”。对“2009”看了整整一年,已经熟悉和习惯了,因而对“2010”感到陌生,不知所以。愣了片刻,恍然大悟:今天元旦啊,又是一年了!时间如同白驹过隙,二十一世纪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过得真快啊。再想想自己几十年前的经历,不是也恍如昨天么?
昨天,2009年12月31日,我正好写完本书最后一章,心里多少一阵轻松。应该说,这部并非纯属个人回忆录的回忆性著作,我是带着一种责任、一种压力完成的。书中所写,虽然都是小人物、小事情、小地方,但在自己心中,虽小如天。
我以前并没有打算写这本书,认为一个普通人的过去没有什么好写的。正如女儿在序言中提到,我以前只是零零星星地给她讲过“老家的事儿”和“小时候的事儿”。正是得益于女儿的反复提示和精心策划,我才意识到这本“草根史记”的可写性,于是下决心把那些给女儿讲过的“过去的事情”加以扩充和整理,写作成书,并于2008年8月中旬在电脑上写出第一篇。
但是,刚刚写了三篇,原工作单位通知去北京参加统一组织的退休人员体检,9月5日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体检结果传来,有一项特别重要的指标向我发出了严重警报,即AFP(甲胎蛋白)超标,表示肝脏有癌变。我非常明白,这一信号意味着什么。当情绪低落,心情沮丧过一阵子后,我产生了危机感、紧迫感,决意抓紧时间在有限的生命写出本书,同时也通过写作过程的精神投入,缓解情绪的沮丧和压抑。
自己一非伟人,二非名人,有什么必要写作这种回忆性著作?其实,伟人与名人生活的时代,总有无数的历史小民与之相伴,自己就是与历史伟人同时代生活的历史小民。历史是伟人和小民共同创造的,伟人的历史没有小民历史的补充,就不会丰满和完整。我想记录和保存的,是宏观历史中的微观生活状态。
每个人都是被历史带着走的,也都是历史的一部分。纯朴的农民没有能力记录和保存自己的历史,当他们像流星一样流逝之后,他们和他们的历史不应该马上被抛弃、被遗忘。在大人物和小人物共同生活过的历史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我写本书,既不同于伟人的自传,也不同于名人的回忆录,我只是想通过自己曾经的生活、曾经的经历、曾经的经见和感受,把有着中国农村代表性的那些已经消失、即将消失、熟知者已经不多的那些乡土形态、乡土历史、乡土自然、乡土文化、乡土民俗、乡土农耕以及乡村曾经的民风民情、人文状态、生产组织、社情民意等等,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为现在的人,更为我们的晚辈存留一份较为真实的过往。表面上看,我是以我为主线,写了很多我自己,写了很多家人及亲朋,实际上我与他们只是上述内容的载体而已,我只是一个自己熟悉的代表而已。我所记录和描写的,是宏观历史中微观状态的一个代表与缩影。
我通过回顾曾经的生活,广泛地触及曾经的乡土地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人文、环境、农耕、教育、交通、医疗、生态、气候、物产、养殖、种植、居住、信仰、生产技术等等,为并不熟悉农村、并不熟悉以往的人,甚至为已经陌生了乡土的晚辈们,勾勒出一些可触可感、有形有神的概念与图景,供其了解,供其感知,供其参照,供其重温,供其思考。
不熟悉的事情无法写、不能写,我只能写我熟悉的东西,也只能写自己的经见,自己的人生与感受,所写范围主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所写内容主要是那一阶段家乡农村的历史印记、岁月痕迹。而这些印痕,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可能已经淡漠,不算什么,但对于没有在那种环境生活过的人而言,对于我们的晚辈而言,可能就是新鲜的、奇异的、有用的,因而会显得弥足珍贵。
我热爱家乡故土,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充满眷恋。家乡的山水蕴含着人生的养分,掩藏着诸多秘密。我个人的生活印记也是社会的印记、乡土的印记。我在回忆和披露个人印记的时候,就是为了将社会的印记和乡土的印记携带出来。这对于现今及今后的人来说,肯定都是重要的、珍贵的、有用的。我的记述虽然透着很多惋惜与遗憾,但过去那些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受,应该能帮助晚辈们更好地思考现实、面对未来。
自己所写的那段经历,已经处在新中国。但是,由于新中国刚建立不久,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加之其他社会原因和人为原因,农村还很穷,家庭还很穷,山区农民经常生活在困难与困惑之中。即使数十年后的今天,贫困的农村和农民也依然存在。所以,在很多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我的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有着很多的困苦与艰难。但是,我用乐观的情绪和快乐的笔调去看待、去描写那时的困苦,去再现那时人们的坚毅和品格,努力传达出一种向上的精神,寻找和展示各种美好的元素。
我们谁也不喜欢困苦,谁也不会拒绝富裕和幸福,但经历过困苦之后,会更容易、更深刻地体验到快乐,也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快乐的理由。因此,即便是儿时的艰难、困苦和险恶,我都想把它写得如诗如画,把它看成一种人生的馈赠和阅历,看成一种品尝山果后的回味。
人人都夸家乡好,我道家乡更亲呢j曾经的家乡,那养育了我的家乡,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田园、那里的林木、那里的村庄、那里的飞禽、那里的农耕等等,都是一轴画,都是一首诗。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农事,那些农民不以为然、山外人又难以深人其中的家常之事,组成了一曲曲和谐而美妙的交响乐。尤其是那里的亲人和乡亲,纯朴、勤劳、坚韧、善良,既平凡,又伟大,既给了我生命的雨露,又给了我成长的力量。我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望家乡,去书写家乡,去打开对家乡的记忆。
本书涉及的农时、农耕、生产、种植、技术,特别是那些传统的农耕方式、种植方法,以及延续于乡间的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居家状况等等,我都进行了必要的交代和描写。因为那是一种农耕“原生态”、乡村“原生态”、乡土文化“原生态”,而这些特别需要原样记取的东西,现在城里人不熟悉或无人写,年龄大一些的农村人又写不出,也无人写,年轻一些的农民则由于大量地、长久地脱离农村,进城务工,对此已经生疏。像我一样亲身经历而熟悉那个时期农村状况的老年人已经不多,他们也无人对此留下翔实系统的文字。从农村读书出来的文化人,却又不屑于那些东西。
在生活物质已经大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却缺少幸福感,甚至过年都“越过越淡”,没有意思。究其原因,大概就是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淡化和缺失。对此,我想通过本书提供某些答案和思考。
考虑本书将要同家乡人见面,尤其要和家乡的晚辈们见面,但由于时间、条件和兴趣的原因,他们很难将一本书从头至尾全部看完,所以在各个章节之间,某些背景性文字会重复出现。这是自己有意为之,目的是当他们只阅读某个章节时,不会因为没有背景的交代,而看不明白完整的内容和意思。
本书后面写的十几篇曾经的军旅生活,那也是立足于美好的回忆,通过自己的经历再现那个时代的印记和真实,并且想以此说明人生:处处皆不易,时时须努力。
这本书渗透着我的人生态度,也反映着我的生活态度。我不敢说对别人有着多少阅读价值,只希望对自己的、对家乡的那些晚辈们能有一点儿启示,唤起大家对故乡的共同感恩与记忆。
由于时间远去,一些非常值得一写的东西因为记忆模糊,可能被漏掉了;而一些写进来的事情,可能不是那么准确。更为主要的是,自己缺乏准确记忆时间的能力,因此除了有记载可查的、可向家乡亲朋求证的,一些时间的写法难免存在误差。包括自己的那些简历,时间都会存在误差,有的只好用“大概”、“大约”、“左右”来表述,有的不敢明确地写出年份或月份。
在这本书里,我写到了家乡众多的亲人、朋友、乡邻以及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尤其写到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长辈们。每当写到他们的时候,都勾起我的无限思念,都想起他们曾经给过我的好处和帮助,因而充满感激。特别是自己的父母,恩深似海,而自己的报答是那么有限。
另外,能顺利地把这本书写完,我还要感谢老伴鲍秀莲的鼓励和照顾,感谢女儿赖冉的策划和推动,感谢她在内容和文字上的逐篇纠错与修改。
关于本书的书名,我曾打算用“金色的记忆”,可女儿建议书名中要有“乡土”二字,说是“内涵要乡土一些才好”,于是采纳她的建议,就叫现在这个书名。
(本书重要数据和史实参见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
我是一个在城市出生、城市长大的孩子,却自认为身上有一些难能可贵的乡土气息。相比于对农村完全陌生或者鄙视的城市同学,我对农村生活不仅略知一二,充满感情,而且长大后几次去农村(回爸爸、妈妈、先生的老家),都能很愉快地适应那里的环境和生活,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娇气和嫌弃。对于自己这种农民和农村背景,我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觉得我拥有更多同龄人所没有的家族历史、阅历听闻。这一切,得益于父母对我讲述的人生经历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开童年想象的大门
小时候,最爱让爸爸给我讲“老家的事儿”。记得家里每次停电,我都会坐在爸爸的腿上,搂着他的脖子,和妈妈一起在黑暗中津津有味地听他讲在老家生活的小故事、小段子。那时候,爸爸只是给我挑一些故事性强又有趣的经历讲,我记得最清楚的奇闻趣事,诸如爸爸砍柴回来被水牛挤下了田埂,邻家大娘的脸被狼撕咬后留下一个月牙形的疤痕,爸爸的放牛伙伴去偷桃弄了一身刺痒的桃毛。正是这些在城市生活中绝无可能经历和目睹的事情,激起了我的好奇和兴趣,在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完全凭想象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留存于脑海。乃至于今天说起这些事儿,眼前浮现的还是小时候想象中的那些画面。正是在爸爸零零碎碎的讲述中,自己心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对农村大自然、农村生活、农村风土民俗的多面印象。
这是一份别人没有的启蒙教育。对于只听过童话故事的其他同学和小朋友,我有一种别样的自豪,有时也会炫耀地在他们面前复述,令他们听得很是新鲜和羡慕。多年后,当爸爸退休在家,我便建议他有意写下这本金色的记忆,而第一件事就是由我启动这个项目。我写整体策划,进行素材分类,供爸爸参考。这时我发现,爸爸讲的故事,虽然年代久远,却印象深刻,点点滴滴,全在脑海。
乡土中国的百科记录
小时候听到的趣事,只是爸爸刻意从生活中挑出的部分。而随着对爸爸整理出的素材、写出的初稿的不断阅览,我才更全面地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些人、那段历史、那种生活,以及记录那些内容的深远意义。那些“过去的事儿”、“老家的事儿”,现在看来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苦难的;我看到的不再只是片段的小故事,而是一幅宏观的历史画卷。
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制国家,农业形态下的宗法社会、亲缘关系构成了几千年来人们生活的内涵和文化基础。而自从西方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后的短短百年来,这种生活形态在快速地改变,甚至萎缩。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存续悠久的农村生活图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疏远和失去了这种生活,也就自然疏远和失去了这种生活所孕育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体系,疏远了农耕生活和农耕文化带给人们的那种独特韵味及其幸福感。
今天传媒手段虽然十分发达,但未必能够为后人记载和还原一个乡土中国曾经的真实面貌。历史是人写的,每个人都可以并有权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讲述者。官方和权威机构的任何史料只有加上众多点点滴滴的民间书写、草根史记,才能真正丰富和完善对历史影像的真实记载。
一代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写过《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其实每个经历丰富的老人的心都如此。爸爸这部单纯、本色、并无多少花哨形式和尖锐价值观的回忆著作也可作为一面镜子。它虽然描写的只是作者个人的童年和家乡,却代表了中国广大的、最普遍的农业社会形态,折射出曾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风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它抢救性地记录并保存了珍贵的“原生态”历史资料,读来可以推动对中国几千年传统农耕文明的回顾,以及对今日社会形态的反思。
爸爸的这本书稿,内容生动详尽,满含对故乡的深情。在按时间顺序描述自己成长经历的同时,又周到地涵盖了农村生活的人、事、物、情、景、俗。对所涉及的民风民俗、农耕诸事无不详加介绍,而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大小史料、人文景点,无不真切翔实。这本回忆录,以点带面,堪称农村生活的“小百科全书”。仅就其资料性来说,对于开发乡村里的旅游事业、展示那里的旅游资源,都是极有参考价值的。其中的一些内容,在农村人看来也许平淡无奇、司空见惯,但很多普遍而典型的东西未必有人如此完整地予以记录。希望有一天,在给孩子和后人转述中国传统的农村生活时,没有直接经历过这种生活的我,能够继续以本书作为重要依据和教材。
源源不断的人生启迪
在爸爸的书稿即将写完,让我来撰写序言的时候,自己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当妈妈了。在很大程度上,我是为了爸爸这辈人的子孙后代着想,才建议他写作此书的。爸爸作为一个老文字工作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观察者、感知者和讲述者,这些宝贵的经历和见闻如果不由他好好地写下来,他的人生体验和文字表达能力就白白浪费了。我想,将来的孩子们看到这本书,对中国农村的往事多少知道一些,了解一下那些过去的生活、过去的时代,也是一种知识上的扩展。作为第一读者,在阅读每一章文稿的过程中,我都一次次受到了教育和启发。
第一,关于苦难。在爸爸的书稿里,我看到生活中有很多必须承受的艰难。在曾经的那个时代和环境下,谁都觉得它理所当然,没有什么了不得。冷一点就冻着,累一点就挺着,饿一点就忍着,为了生存,熬过去就行。而今天,我们稍微吃点苦就会觉得委屈和不完美,生出无穷的不满和抱怨,仿佛受了多大伤害似的,不能坦然接受。现在,我能将它当作生活的常态,平和地对待。
第二,关于伦理。曾经的中国农村,有一种朴素的传统伦理观念。例如,爸爸大量描写了农村主妇们的辛劳,她们为了操持家庭、照顾家人,于更多的活,吃更少的饭,却毫无怨言、任劳任怨。这虽然存有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封建残留,但也让我体会到妇女在家庭角色分工上的某些必然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明白只有奉献和自我牺牲才能换来家庭的和谐美满。从此,我不再为一点小小的家务劳动和老公斤斤计较、锱铢必争。调整心态之后,我不仅慢慢有了一种持家的满足和成就感,而且老公对我也更体贴了。又如,爸爸写了很多关于农村中父母、兄弟、亲朋、邻里之间的孝悌、友爱、道德情操的故事。现在的启蒙教育很重视让孩子从小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但这些由爸爸讲述的来自生活的亲身经历和第一手资料,应该更能潜移默化地被领会和接受。当下的孩子读读这本书,肯定会大受教益。
第三,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广阔的天地空间点缀着小小的渔樵耕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感。农事曾是人们在自然中生活的主要内容,辛劳却充满着诗意。农事也曾是历代皇帝亲抓的立国大事,可今天很多人却对它不再热情、不再熟悉了。城里人不务农,农村里坚持耕种的人也越来越少,仅有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又讲不出他们眼中这种平凡生活及其美妙动人之处。在爸爸的书稿中,我充分欣赏到了未被工业化改造之前,那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农事中蕴藏的美感和味道。
在本书的“附章”里,爸爸还撰写了十几篇对军旅生活的回忆文章。同样,这些文字不但有趣,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反映了一个农村青年在部队生活环境里的成长风采,读来能咀嚼出美感,有励志前行的韵味。
我感到,不论时代如何演变,社会如何发展,这些生活的感悟总是有用的,珍贵的。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每天为宝宝念外公的书的情景了。这本书无论于我,还是将来的孩子,都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家曹文轩曾在其小说序言中写道:“因出生于江苏盐城,从小临水而居,故其全部的文字都因水而生。每次写作时只要想到那些波光粼粼的大河和湿润的雨,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灵感。”可见,故乡和童年生活对一个人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有的文学家认为,一个作家的成功,十八岁以前的生活与记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喜爱文学的爸爸也曾说过同样的话,而且十八岁以前的生活记忆对他后来的文字写作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个人爱祖国,首先来自爱家乡,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爱家乡世代相继的生活氛围。在家乡故土的自然环境里成长,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这是美育、德育,更是人性情感的教育。我非常羡慕爸爸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觉得城里孩子缺乏这种环境和经历是他们的一种缺失。
爸爸写作此书的过程,仿佛是在追忆往昔中经历了一场愉快而充实的心灵之旅。这比他写作惯常的新闻和杂文更为轻松和快乐,因而笔下的文字朴实秀丽,感情真实饱满。它也让我更加了解爸爸。衷心祝愿爸爸在坚持不懈的写作中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度过一个更加坦然从容的晚年!
赖国清编著的《曾经的乡土(讲给女儿的那过去的事情)》是一部文学性回忆录,一部当代中国草根史记。作者通过对儿时及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既展示其个人特殊的成长历程,也全方位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山村)的乡情民俗、社情民意、人文形态、农耕生态、乡土文化等,描述了乡村与农民在宏观历史中的微观状态,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
赖国清编著的《曾经的乡土(讲给女儿的那过去的事情)》内容生动详尽,满含对故乡的深情。在按时间顺序描述作者成长经历的同时,又周到地涵盖了农村生活的人、事、物、情、景、俗。对所涉及的民风民俗、农耕诸事无不详加介绍,而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大小史料、人文景点,无不真切翔实。这本回忆录,以点带面,堪称农村生活的“小百科全书”。仅就其资料性来说,对于开发乡村里的旅游事业、展示那里的旅游资源,都是极有参考价值的。其中的一些内容,在农村人看来也许平淡无奇、司空见惯,但很多普遍而典型的东西未必有人如此完整地予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