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人类的自然崇拜、宗教崇拜与德性观念的产生
德或德性在早期人类的观念中,就是一种卓越的品质或精神。
德性的古希腊文(arete)的原义就是指任何事物的优点、品性和功能。
还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类就在各自的文明体系和文化传统中确立了德或德性是人性的一个最基本方面的伟大精神。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高层结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往往凝聚成不同的社会思潮,作用于人的思想和社会实践。
人类在长达几十万年的原始社会时期,长期在纯自然状态下过着十分困苦的生活,他们所看到、感觉到的主要是大自然的破坏性力量。为了求生存,人类在不断寻求抵御自然破坏的手段和精神力量。因此,人类远古时期最早的意识,乃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这种“自然宗教”意识,是对自然现象的迷信和崇拜,集中表现为“图腾”崇拜,以后逐渐发展到对“祖宗神”的崇拜与祭祀,再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到原始的幻想和神话,如中国古代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西方的亚当、夏娃偷食禁果,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间等等。无论是最早期的“图腾”崇拜、“祖宗”崇拜,还是稍后的神话传说,都反映的是人类希望抵御、改造自然的意识。
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人类逐步积累了最初的生产经验,开始认识了自然界的某些因果联系(如野兽活动的特点、渔猎的方法、制造工具等等),使人们对自然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因而形成一些有关人应当具有某些优秀的功能、品质,卓越的精神,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战胜自然,更多地获取自然资源,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
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开始有了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等精神性劳动的阶层(如中国远古时期的祝、巫、士等),并逐渐形成了人类早期的有体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德性)意识。如中国殷周之际殷人着重于自然血缘意义的祖先崇拜,周人着重于政治与道德意义的宗教崇拜,出现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天命思想等等。 二、道德(德性)观念的发展和演变
道与德,是人类文化、思想史上先后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道,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概念,是用来表示世界本源、世界变化发展普遍法则和规律的象征符号、汉语语词,是从帝、天帝、天等概念逐步演变而来的。道最初、最原始的含义就是道路,以后经过不断的泛化、丰富、发展和提升,逐渐成为一个多质、多层次的伦理概念和哲学范畴,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层次上分别表述为世界本源、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真理;国家、社会治理的原则、方法;教育、引导民众的规范、方法;个人做事、为人的原则、手段和风范;人生修养的方法、境界等等。关于道的各种内涵及解读,后面还有详细的介绍和讨论,此不赘述。
德,是在道之前就出现并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还在史前文明时代(或神话文明时代),人类思考、阐述问题的焦点,大体上都集中在如何摆脱愚昧、获取智慧,以认识、把握自然方面,如亚当、夏娃;如何摆脱束缚、获取卓越功能,以征服、改造自然方面,如伏羲作卦、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间等等。
在上古先民的德性观念中,德就是一种特殊的功能、优秀的品质和卓越的精神;德与天一样,是一种化生万物的自然力量,是一种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故日“天地之大德日生”;德与日月交替、四季运行一样,还是一种特殊的、可以增强生命的力量,可以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故日“正德利于厚生”。
在上古先民的德性视野中,天人之际具有统一的德性。人德源于天德,天德是人德的根源。但这种德性不是人人都能够获得的,只有极少数的部落或部落首领才能够获得。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由于社会治理制度尚未形成,当时的政治领导人主要是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感召民众和天下,他们不仅要以个人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精神居于统治地位,还要借助天德。他们以德居位,就是以天命居位。
P18-20
书稿即将交付印刷,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心中的那份成就感不言而喻。
关于本书的写作起因、过程及其主要的思路结构,我们在导言中已有详细说明,原本不想再写后记了,但斟酌再三还是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吓。
一是书中所涉及的许多^物、著作、事件等,原本是要一一作注的,但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因为内容过多,规模太大,最后只得去繁从简,除对非要不可的作注予以保留外,绝大多数还是舍弃了。这样做也许给很多同志的阅读带来不便,但也许是件好事情。因为这样有可能促使许多的同志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引发进一步的延伸阅读,若真如此,甚感欣慰。
二是正如导言中所言,写作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许多学者、论者的研究成果,对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有些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已经列出,有些则因为时间久远,已经无法一一注明,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三是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自始至终得到了我的爱人刘桃香、女儿赵璟莎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她们俩其实也是本书的最初的读者。爱人是公共卫生专业主任医师,她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知识普及工作,与人们的道德修养有着许多相互的渗透和增益,对我们书中的讨论和阐述提出过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都尽可能地作了借鉴和吸收;女儿近五年来在美国读博,比较广泛深入地接触到西方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等,与我就道德修养方面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对全书前半部分许多问题的阐述和表达做了认真系统的整理和修改,并新增了最后的四部分,对全书的结构亦作了全面的调整和优化,实际上参与了全书的写作、修改和最后的审定,所以,最后还是作为作者,在此特作说明。
四是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许多领导、朋友们的鼎力相助,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原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胡振民部长,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社科院院长范鹏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对此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最真诚的感谢!我的大学同学、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对我们的写作始终予以关注,并在出版过程中给予切实的帮助;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庆善书记、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兰添副社长对本书的内容、插图和文字等都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对本书出版给予了很多方便,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序言
序言
导言
道德(德性)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人类的自然崇拜、宗教崇拜与德性观念的产生
二、道德(德性)观念的发展和演变
三、东西方文化传统关于道德(德性)的基本观念和表述
四、道德与哲学、伦理、政治、法律、文化、知识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和演变
一、关于“道德”的各种概念、认识和理论
二、关于“修养”的基本概念、认识和理论
三、关于道德修养的概念、认识与理论
道德修养的内在品质及特征
一、道德修养的内在品质
1.提升人的价值意义和精神境界
2.追求人性完善、完美,追求超越
3.与社会实践广泛互动
二、道德修养的内在特征
1.知行合一的实践性
2.情理交融的超越性
3.与时俱进的开放性
4.多元开放的包容性
道德修养的人性基础与境界理论
一、道德修养的人性基础
二、道德修养的境界理论
道德修养的价值与功能
一、道德修养的内在价值与功能
二、道德修养的社会价值与功能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与实践的形成与发展
一、礼仪制度与礼乐传统的形成和发展
二、由外在修饰行为向内在道德实践的转变
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
一、统摄涵盖诸德的“仁爱”思想
1.“仁者人也”的人性自觉
2.“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
3.“仁民爱物”的社会责任
4.“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
5.“博施济众”的人生理想
二、注重社会阶层秩序和个人责任的义理思想
1.“义以分则和”的社会阶层秩序思想
2.天下公义的超越理念
3.“明于天人之分”的角色责任意识
4.凸现责任义务的修养境界
三、注重社会、人心秩序协调和谐的礼治思想
1.“礼之用,和为贵”的社会秩序协调思想
2.“不学礼,无以立”的人际关系协调思想
3.礼乐并行、乐以成德的修养方法
四、“以智辅仁”的仁智双修思想
1.“知(智)者不惑”的明是非、辨善恶能力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识人知己智慧
3.“识时势、知当务”的道德实践智慧
4.理性与情感相互交织融洽的情理并修理念
五、注重社会有序运行和人际关系和谐的诚信思想
1.“民无信不立”的治国理政理念
2.“相交之道,以诚信为本”的人际关系原则
3.“失信不立”的立身、进德、修业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征
一、谨言慎行,修德以致福的忧患意识
二、伦理、政治相互包含,相得益彰的治国理政思想
三、多元一体,共存共荣的求同存异思想
四、三省吾身,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精神
五、“积薄为厚、积卑为高、蘖蘖以成辉”的修养境界
六、注重整体、直觉、辩证、和谐的思维方式
七、重践履,学以致用、修以致用的经世济民理念
八、忧乐圆融的修养文化
九、知行相资、行高于知的道德实践精神
十、情感体验与直觉整体相结合的修养方法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精神
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
二、刚健自强,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
三、宽厚包容,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
四、以和为贵,中庸和谐的人生智慧
五、民胞物与、经世济民的责任意识
六、德高于力,善统真美的修养境界
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伦理原则
八、博学、慎思、笃行并重的修养方法
道德修养与社会变迁
一、社会现代化对道德修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二、全球化发展对道德修养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三、走向现代化、多样化的道德修养
四、道德修养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互动
道德修养与现代社会
一、现代道德修养的新趋势——现代化和全球视野
二、现代道德修养的新任务——知识学习与理论武装
三、现代道德修养的新主体——企业和企业家道德修养
四、现代道德修养的新课题——沟通与对话
五、现代道德修养的新要求——科学精神的修养
六、现代道德修养的新要素——自由思想和理念的修养
七、现代道德修养的新领域——环境问题的修养
八、现代道德修养的新概念——审慎美德的修养
九、现代道德修养的新理念——创新、创造精神的修养
十、现代道德修养的新重点——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与未来发展
一、道德修养的回归、普及与提高
二、道德修养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道德修养的思想理论建设
一、道德修养应该研究它自身,应当“自我认识”和“反思”
二、道德修养理论研究和建设要面向现代化、全球化,要用
历史的眼光和全球视野,为今天的道德修养理论和实践
寻找世界性坐标
三、道德修养理论研究和建设要创造有利条件,力争与西方
学界对话
四、道德修养理论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
彰显时代精神
后记
初秋时节,明智同志专程来京登门造访,请我为他的新作——《道德修养与现代人生》作序。浏览了书稿,甚为心动,欣然接受。
赵明智同志是我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工作期间认识的。大约在2000年9月,他陪同中共金昌市委的领导同志,就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到中央文明办汇报,我们曾就创建文明城市中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进行过认真的讨论交流。第二年,我到甘肃调研专程去了他所在的金昌市。这是一个因企设市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沙漠戈壁深处,但建设得优美漂亮,管理得井井有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明智同志陪同调研,其问我们又就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等问题进行过许多探讨交流,他的一些观点和意见,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后十年,因为工作变动,我和明智同志逐渐失去联系。我先是离开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到中国文联工作,今年3月因年龄的原因又到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工作,他也几经辗转调到金昌市政协工作。在分别十年之后,因工作关系,我们又重新走到了一起。令我感到十分欣喜的是,十年来,不论工作岗位如何变换,明智同志对道德修养问题的思考探讨—直没有间断,并形成了这样一份有价值的成果。我深深感到他研究问题的态度很认真,信念很执著,十余年笔耕不辍,非常可贵!
这本《道德修养与现代人生》作为普及性读物,不仅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作了具体生动的介绍,而且力求讲出它们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力求通过道德修养这一话题展示人们的心灵世界、生活态度和审美意蕴,并注意发掘其中具有普遍价值的现代意涵,以促进道德修养的优秀传统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并发扬光大。
明智同志长期在基层工作,他写这本读物的初衷就是为基层干部群众答疑解惑,所以书中许多问题的提出和对问题的阐述、表达,都来自生活、来自基层、来自群众。他从长期的基层实际工作中深深感到,道德修养对于大多数干部群众来讲,绝不应该只是某种教诲、约束和规范,更不应该是一种高深奥妙的理论,而应该像阳光、雨露、空气一样,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自觉追求。为此,他坚持把道德修养置于人类文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进行讨论,着力阐述了文化、教育、艺术、科学以及审美等相关领域对道德修养的重要影响,以期为干部群众加深对道德修养的认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很赞同他的这种努力和追求。
这本读物写得通畅明白,而且有情趣、有韵味,我相信会成为一本大家都喜欢的书。
在《道德修养与现代人生》即将出版之际,我以上面的一些话,表示对作者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在当前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和探讨道德修养问题,期待有更多的优秀成果问世。
胡根民
2011年9月
《道德修养与现代人生》由赵明智、赵璟莎著,本书克服了旧道学拘迂腐奇只重境界不重现实的理想化倾向,倡导一种理性主义的人生态度。《道德修养与现代人生》以现代社会生活为基础,全面研究了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精神,将其纳入现代社会变迁的视野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实践并面向世界、审视未来,为我们开阔了道德修养的现代境界。
这本赵明智、赵璟莎著的《道德修养与现代人生》作为普及性读物,不仅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作了具体生动的介绍,而且力求讲出它们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力求通过道德修养这一话题展示人们的心灵世界、生活态度和审美意蕴,并注意发掘其中具有普遍价值的现代意涵,以促进道德修养的优秀传统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