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经常听大人们提起并一直留存在我记忆里的事情,就是二战时日本军队曾经过我的家乡——北碧府,使家乡深陷战火之中。
战争是人类的梦魇,带来的是死亡、流离失所、失去亲人的悲哀、饥饿和痛苦。战争不断地撕裂生还者的心灵创伤,造成他们难以忘怀的痛苦,这种痛苦很难排遣,它使人悲痛、消沉、颓丧、黯然神伤。
与以往的所有战争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堪称历史上最残酷、规模最大的战争。从整个欧洲大陆、中东开始直到东亚、东南亚、北非以及太平洋群岛,共有6000多万士兵和平民死于这场战争,其中,因种族灭绝政策而遭杀害的犹太人超过600万人。战争毁灭了大量有价值的人类文明、文化艺术、历史古迹和建筑,是人类历史上损失难以估量的一场浩劫。
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欧洲,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利益分配不均,加上《凡尔赛条约》使德国利益严重受损,全球经济大萧条,新旧大国争夺霸权,政见分歧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1939年9月1日德国攻占波兰,二战爆发,并很快蔓延到整个欧洲。亚洲方面,日本加入德国与意大利轴心国集团,肆无忌惮入侵东南亚诸国。
1941年12月8日,日军在北榄府、班武里府、春蓬府、素叻他尼府、洛坤府和宋卡府、北大年府等多个地方同时登陆,泰国军队和童子军奋勇抵抗以保家卫国。最后,以銮披汶元帅为总理的泰国政府屈从于日军的淫威,答应日本所提出的条件,即日军借道泰国前往缅甸。1941年12月10日晚,泰国政府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决定加强双方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合作。1941年12月21日,双方签订《泰日友好条约》。1942年1月25日,泰国向同盟国宣战。
日军驻东南亚司令部或日南方军区司令部设在新加坡,下辖8个师团,分别在缅甸、印度支那、巴布亚新几内亚、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屯兵驻守。在泰国驻守的是第15师团,司令官是田祥次郎中将,但他手下并没有多少军队,因为大部分兵力都在太平洋群岛、新加坡和缅甸等地。日本进军缅甸,为的是向中缅边境作战的中国军队施压,逼其撤回内地。
日本在海上补给缅甸驻军方面遇到不少问题。因为到了战争后期,无论是在印度洋海岸还是安达曼海,日本的运兵船经常遭到同盟国潜艇袭击,这使得日本决定修建一条从泰国通往缅甸的铁路,以便运输兵力、食品和武器装备,为下一步攻占英国统治下的印度作准备。日本计划将这条铁路线与马来亚、新加坡干线以及泰国南部的铁路连接起来。此前英国工程师曾考察过通往缅甸的铁路线,并估计5年内竣工。
迫于战争形势,日军决定这条铁路线必须在一年内完工。1942年9月16日,泰国政府与日本签订协议,修建通往缅甸的铁路。日方还从泰国借款400万铢用于修建铁路。动工后不久,工期又被压缩到8个月内,最后于1943年10月25日竣工,当年12月25日正式投入使用。
使用一年多后,日本战败,该铁路被收归英国。泰国政府付出125万英镑(相当于5000万铢)从英国政府购回所有权,并拆除泰缅边境的部分路段铁轨。
这段铁路线总长约415公里,在泰国境内314公里,缅甸境内101公里。始于拉差武里府邦蓬县的侬巴渡站,经过北碧府的桂河大桥,沿着小桂河北上,在三塔关越过泰国边境,进入缅甸境内,直达吞比乌沙亚火车站。修建这条铁路的劳工主要是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和美国战俘约6万人,加上泰米尔人、马来人和缅甸人等亚洲劳工共20万人。
修建这段铁路必须要经过北碧府那瘴气肆虐的原始森林。为了在被缩短的工期内完工,战俘和劳工们披星戴月赶修铁路,很多人因劳累过度病倒,加上缺医少药,造成数万人死亡。除此之外,在格塞洞桥附近,要沿着小桂河边陡峭的山脊往上修建铁路,仅这一小段就有几千名战俘和劳工死亡。据统计,为了修建泰缅铁路,共有1.6万名战俘和10万名劳工死亡。他们的尸骸就像铁轨钉一样并排埋在铁路线两旁,向世人昭示战争的残酷。这条铁路因此被称为“死亡铁路”。
这条铁路正好穿过我外公的果园。他是北碧府塔玛咖县码头乡最大的地主。正因如此,当我懂事的时候就听说了这些与战争和修建“死亡铁路”有关的故事,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亲戚们告诉我,日本工程师在靠近外公的果园附近修建了小码头火车站,也是这条“死亡铁路”的第四站,距离侬巴渡始发站约26公里,主要是用来为蒸汽火车头加水。
驻泰日军副司令石田英雄是修建这条“死亡铁路”的总指挥。他回忆说,从侬巴渡车站开始经过北碧府的50公里修建起来较为容易,因为一路都是稻田和平原,但穿过大桂河后就困难多了。
由于通往缅甸的铁路是战略铁路,在修建过程中和投入使用后,同盟国特别是美国从设在中国重庆的空军基地不断派出B一24和B一29轰炸机轮番轰炸,日本人不得不挖地道用来掩藏火车头和坦克。
这地道就在我外公的果园里,深3至4米,长100多米,一直穿过果园后面,地道的后半段紧接着池塘,雨季来临就直接可以排水,避免地道被水淹。地道大门则用鱼网和沙袋盖住,地道附近还种了不少芒果、菠萝蜜、番荔枝等热带果树,大树成荫,正好遮挡了美国飞行员的视线。我小的时候,这条地道还在,里面潮湿、凉爽,是我跟小朋友们捉迷藏和中午遮阳休息的好地方。
高舅舅曾跟我说过,日本人来的时候,果园里长满了芒果、番石榴、菠萝蜜、龙眼和槟榔。日本兵身着土黄色军服,脚穿橡胶鞋,用布条裹着小腿,腰挎日本军刀,手握长枪监管着西方国家战俘和劳工修铁路。没有什么机械设备,战俘和劳工们使用的只是刀、锄头、铁铲、铁凿和铁斧。泰国商人出售木材给他们做铁路枕木。战俘们每天早上从附近的战俘营过来,傍晚再返回营地。
我外公为了怕日本兵打劫骚扰,便讨好他们,经常把自己果园里的水果送给日本兵吃,舀水给他们喝。他还把槟榔送给那些爱吃槟榔的印度和爪哇战俘,分文不收。我外公为人内向,不爱说话,他常用树枝在地上写中文与日本人交流,双方相安无事。日本人的暴行让很多人害怕,我爷爷和其他亲戚都跑到拉差武里府的河边躲避日本兵。
P2-5
人们关注成功者,对成功人士有异于凡人的经历充满兴趣。成功者怎样看待金钱?怎样对待他人?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让人好奇。
本书作者泰国安美德基金会董事长、亚洲知名华裔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邱威功就是一位成功者。他是一个甘蔗农场主的儿子,刚50多岁就把自己打造成泰国最大工业园区“霸主”和惠及许多贫困群体的慈善家,成就了人生的财富梦想以及回报前辈和社会的美好理想。
本书记录的是一个成功者的串串足迹,一个成功者的思想轨迹,一个成功者的人生感悟。应感谢作者百忙中创作此书的初衷:希望引导年轻读者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好人。
——前外交部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肇星
《做一个好人》一书从2004年年中第一次出版至今已发行了上百万册,但每次再版我都会对书中的内容、照片等进行修改调整,使之日臻完善。我特别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开卷受益,无论是对书的内容感到有趣,还是对生活和工作都有所启迪。
除了我与往事之间深刻的渊源和对未来的期盼外,激励我倾注大量时间、思想和情感给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过去三年来读者寄给我的电子邮件和信函将近9000封,他们与我分享读完此书后对生活的感悟,反馈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邮件和信函给予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
读者的反馈让我意识到,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元,却是社会最重要的要素。人与社会的很多问题几乎都是缘于家庭。因此,要解决像我亲身经历的各种问题的话,必须要从家庭着手,从父母开始。令我自豪的是,《做一个好人》这本书帮助了很多人和很多家庭,触动了他们的心灵,照亮了他们的思想,将关爱、幸福、温暖带给了很多人,让社会和国家更加安康。
让我欣慰的是,这本书鼓励读者要勇于跟各种困难险阻做斗争,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坚持做善事,少一些自私自利,多一些给予而不图回报。对我而言,愿将当下所有的时间都用于传授有益的知识、想法和经验,通过写作和在电台、电视台做节目,大力弘扬艺术、科学和环保。我希望看到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能相互关心、仁爱、谦让和互助。
我希望看到好人和善事的网络能够不断延伸,这本书也能超越地域和民族被广泛地阅读。我把此书赠送给全泰国的学校、图书馆和监狱,但也许还不够。因此,你完全可以作为这善事网络的一部分,多行善事,把这本书送给其他人,大家共同建设一个好人的社会。
祝愿这些善举能保佑您和家庭远离苦痛,幸福永远!
威功·功玛迪(邱威功)
人们关注成功者,对成功人士有异于凡人的经历充满兴趣。成功者怎样看待金钱?怎样对待他人?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让人好奇。
本书作者泰国安美德基金会董事长、亚洲知名华裔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邱威功就是一位成功者。他是一个甘蔗农场主的儿子,刚50多岁就把自己打造成泰国最大工业园区“霸主”和惠及许多贫困群体的慈善家,成就了人生的财富梦想以及回报前辈和社会的美好理想。
本书记录的是一个成功者的串串足迹。他少时生活的20世纪50年代,泰国社会不乏枪杀和暴力,很多惊险场面让他终生不忘,给他幼小心灵留下无穷恐惧。他的家庭原来也很不幸福。但挫折和危险成了最好的老师,逐渐让他领悟到:“生命极其短暂,较之于有价值的人生,有些人真是枉到人世间走一趟。”他立志自己救自己,进而用爱心和业绩援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
邱威功有一个特殊家庭,在包括同父异母的20多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家里几代人经商,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创造财富的基因。他5岁时卖出第一袋炒花生,挣得第一个25分,其后一直帮助父母赚钱;长大去中国台湾读书,再回泰创业,一路走来,不管有起有伏,有得有失,从未丢掉每一个挣钱的机会。单就国际贸易,他就做过出口金枪鱼、木薯、食品罐头等生意,后来建立起邦巴功工业园区。他连续两年被《福布斯》杂志评入泰国富豪榜前40名,并成为亚洲的慈善英雄。
本书记录了一位成功者的思想轨迹。在关于获取财富、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中国儒家传统的一些理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不傲穷”、“富而好礼”等,并未被作者直接提及,但在叙述事业发展的字里行间均自然而然地涉及相应的处事之道。
作为家中的长子,邱威功天生就有一份责任,要引导弟弟、妹妹成为值得亲人和社会信赖的好人。他相信身教重于言传。他相信仁爱、宽宏和道德的力量,相信良心善意比任何物质遗产更宝贵。他为自己是一个东方人而感到幸运。东方人的特性如善良、谦和、互助、感恩、坚韧和亲情意识等,在他心里都扎下很深的根。
本书记录了一个成功者的人生感悟。邱威功对自己的经历进行梳理,从不同时期的人和事中去认识人生,探寻真理,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书中不乏这样睿智的警句:“我相信真理,相信纪律和理智。每个人如果都向往美好事物,做出建设性贡献,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变化……未来一定能获得成功。”也有一些智慧禅语:“我热爱和崇拜大自然的法则,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违抗自然法则和否认事实,不论是好还是坏,高尚还是低贱,都会生老病死……所以我们应纯洁、放松、安静我们的身心,减少贪念和痴心……毫无歧视和偏见地为大众谋利益,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因为人类5万年前来自同一个种族。”
邱威功写成本书,可能与书中最后部分记录的一个月的出家修行有关。期间他静坐独处,苦思冥想。“五十知天命”。那时的邱威功大约也到了这个境界,他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和解析让人读来颇有助益,对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和看待世界,都会有所启迪。应感谢作者百忙中创作此书的初衷:希望引导年轻读者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好人。
作为一个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炎黄子弟,作者多年来热心支持泰中两国友好交流,坚持“一个中国”立场,也值得一提和赞赏。
本书译者张益明毕业于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是我年轻有为的校友,也是我在外交部的同事,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夫人、全国人大外事委办事机构干部朱乃珍无私帮助下认真翻译了此书,好。青少年朋友定会开卷有益,激励自己快乐学习,天天向上,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祖国人民放心。
《做一个好人(一位福布斯富豪的创业之路)》由邱威功所著,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书中有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作者不同时期家庭生活照。作者在泰国是家喻户晓的企业家,根据此书改编的电视剧,在泰国引发收视狂潮。这是一本真实生动,对青少年极有意义的励志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各地热销。作者2013年3月再次组成车队,环游中国。
一本好书是人生十字路口的路标。
邱威功成为泰国家喻户晓的名人,不是因为他的财富和地位,是他的自传《做一个好人(一位福布斯富豪的创业之路)》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他以坦诚直率的态度讲述了发生在家族和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一个鲁莽的乡村少年历尽磨难走出国门,到台湾寒窗苦读数年,回国独自打拼,因父亲暴躁任性,经营理念不同父子反目成仇。靠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他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五十知天命那年,为替母亲还愿,邱威功出家修行了三个月,苦思冥想,著书立说,将自己的坎坷经历和人生感悟与人分享。他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够关爱、重视和培养自己的孩子,激发青少年知恩图报、诚信和勤奋的意识,学会用理智来解决各种难题,努力打造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的优良品德。
《做一个好人(一位福布斯富豪的创业之路)》由邱威功所著,迄今为止已销售160万册,是青少年必读的励志书。
此书翻译成英、法、日等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热销。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大力推荐。
根据此书改编的电视剧引起收拾热潮,今年中旬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积极引进,将隆重推出。
从一个叛逆狂野的乡村毛头小子到福布斯富豪榜的巨富。
幽居冥想——上下求索——豁然顿悟;帮助他人才是世间最幸福和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