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鼎盛于汉代,所以又称[汉隶]。学隶书[取法乎上,正得其中],这个[上]就是指的汉隶。观近、现代隶书大家,无不得力于汉隶之宗——汉碑。临习汉碑,乃是写好隶书的最佳途径。
汉碑拓本很多,《中国古代碑帖精选--汉隶曹全张迁碑(精)》编者张彤和王汀嶙在选辑时尽力择其优者,有的拓本用了全部,有的用了局部;为便于临习,对拓本残损斑痕,制版时进行了加工,对有些拓本缺字,用别本进行了补充。
在祖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隶书的产生,意义重大。它脱胎于篆书,较篆飘逸潇洒,它为楷书奠定了基础,较楷古朴端庄。[规矩有则,用之简易,随便适宜,亦有弛张,……烂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隶书的这些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汉字书法的表现和抒情能力,也使其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书法艺术形式之一。
隶书,亦称[佐书]、[史书],始于秦代。晋卫恒(《四体书势》)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佐书,日隶字。]程邈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传说。早期隶书,字形构造保留篆书形迹较多,后在使用中加工发展,成为笔势、结构与小篆完全不同的一种字体。这标志着汉字的演进完成了一次重大转折。
隶书鼎盛于汉代,所以又称[汉隶]。学隶书[取法乎上,正得其中],这个[上]就是指的汉隶。观近、现代隶书大家,无不得力于汉隶之宗——汉碑。临习汉碑,乃是写好隶书的最佳途径。
汉碑拓本很多,《中国古代碑帖精选--汉隶曹全张迁碑(精)》编者张彤和王汀嶙在选辑时尽力择其优者,有的拓本用了全部,有的用了局部;为便于临习,对拓本残损斑痕,制版时进行了加工,对有些拓本缺字,用别本进行了补充。
《中国古代碑帖精选--汉隶曹全张迁碑(精)》所辑《曹全碑》,全称《汉邰阳令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立。碑阳20行,行45字;碑阴饥列,每列字数不等。内容为邻阳县令曹全德政之记述,其中涉及到东汉末年黄巾军张角起义,因此很受史学家们重视。《曹全碑》于明万历初在陕西邰阳旧城出土,由于长期埋在地下,保存较好,字数以∞00有余在汉碑中名排榜首。此碑清康熙十一年(1672)后有断裂,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曹全碑》是学习汉隶的上好范本,出土以来颇受书家赞誉。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评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此碑波磔不异《乙瑛》,而沉酣跌宕直合((韩敕))。正文与阴侧为一手,上接(《石鼓》),旁通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诸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一大关键。不解篆籀者,不能学此书,不善真草者,亦不能学此书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论说,《曹全》和《孔宙》[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对于此碑笔法,近人姚华评论甚佳:[其用笔多圆劲如篆势,所以虽瘦而腴,且如以锥画石,此中锋之最显著也。转折兼用,而折兼有先提而后按者,有迤而下行者,有略断而续行者相参。皆因势而宽严办之,至纯用转笔者,殆极罕见,故能遒丽独书也。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东汉中平三年(186)二月立。碑阳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额篆书2行12字:[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内容为山东谷城县宰张迁惠政之记述,当时张迁已调任河内郡荡阴县令,吏民为表感激之情,立此碑以作纪念。碑原在山东东平县,现在泰安岱庙内。流行于世的最早拓本为明拓本。
《张迁碑》书法以古朴雄强、大巧若拙著称。明王世贞评一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日:[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杨守敬《平碑记》则认为,此碑已开魏晋书风。他说:[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峡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总之,《张迁碑》书法的特点,书家公认的是:坚实端强,稚拙茂朴,奇崛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