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一生读书逾万卷,尤其喜好阅读史书、古典文学和人物传记,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邸延生编写的这本《毛泽东评述中国历史名人名著》以毛泽东评述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名著为内容,使读者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名人、名著的诸多看法。这些评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领域等方面,或褒或贬,不一而足。他提出的一些看法和评价, 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更有一些令常人难以获知的精辟论述。值得关注的是,毛泽东读书善于运用,他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古为今用,他的评述多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给人以极大的教育和启发。
邸延生编写的这本《毛泽东评述中国历史名人名著》以十篇篇幅,收录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名著的评述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领域等方面,或褒或贬,不一而足。阅读《毛泽东评述中国历史名人名著》可以使读者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名人、名著的诸多看法。
前 言
第一篇 熟读千古书文韬武略多借鉴 卷中览俊杰为人处世细评说
一、“大手笔”赞曹阿瞒 “东临碣石有遗篇”
二、忆怀王粲《登楼赋》 弥留之际念韶山
三、“多端寡要”说袁绍 “色厉胆薄”没头脑
四、诸葛亮“鞠躬尽瘁” “隆中对”纸上谈兵
五、“败走麦城”说关羽 防止骄傲多学习
六、陕北转战调“张飞” 激励将士做“赵云”
七、列举周瑜谈工作 充分相信青年人
第二篇 博览群书不拘一格开卷即有益 注重文风有褒有贬重才亦重德
一、“斩杀降虏”不可取 《三国志》中多批语
二、“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三、世袭爵位“康乐公” 为人处世矛盾中
四、批驳南史《孔靖传》 形而上学实陋见
五、《昭明文选》载华章 “好文宜读”寓意长
第三篇 唯物辩证借古喻今评述千秋业 名人典故耿耿于怀娓娓讲史书
一、“笑里藏刀”李义府 “口蜜腹剑”李林甫
二、“辨别风向”刘子玄 提高嗅觉话当前
三、“一分为二”说韩愈 《昌黎诗文》信中提
四、“沉舟侧畔千帆过” 尤为欣赏刘禹锡
五、“少小离家老大回” 写信评述贺知章
六、“迷途知返”说丘迟 团结愿望贯始终
七、“难下断语”李商隐 “暂时存疑”无题诗
第四篇 沉于思考古文典籍留批语 研读诗书陈述己见载真情
一、“一唱雄鸡天下白” 批语李贺称“天才”
二、“十上不中”说罗隐 愤世嫉俗“不如人”
三、批语秘书查章碣 “刘项原来不读书”
四、白居易《放言五首》 《琵琶行》“平等心情”
五、行军途中谈李益 胸怀若谷领袖情
六、信中提及王昌龄 体现意志《从军行》
七、吟读辞赋赞王勃 奋发图强挽山河
第五篇 才华横溢独辟蹊径解析垂千古 点评文章吟词咏赋即兴剖史诗
一、李白斗酒诗百篇 访苏吟诵《蜀道难》
二、“卒以败者无通识” 信中评述王安石
三、“婉约”“豪放”二者间 闲暇吟读《范仲淹》
四、《朱子语类》谈体会 “天下之事皆可为”
五、“壮游天下”遗憾多 尤为欣赏徐霞客
六、吟唱京剧《李陵碑》 “坚贞不屈”杨继业
第六篇 民族英雄浩气长存多激烈 读书咏史抒发情怀尽讴歌
一、访苏期间谈岳飞 “视死如归”是精神
二、吟诗批语陆放翁 “但悲不见九州同”
三、一首“带湖吾最爱” 多次赞叹辛弃疾
四、“凭却江山管不到” 吟诵陈亮《念奴娇》
五、中央全会讲海瑞 过后又说“很后悔”
第七篇 民族文学绚丽多彩寓意深 古典小说引人入胜纵横谈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希望中国出“惠明”
二、高启《梅花》多次找 引来“飞雪迎春到”
三、熟读《东周列国志》 提高警惕防颠覆
四、《三国演义》情结浓 以史为鉴讲革命
五、多次点评《水浒传》 被逼无奈“上梁山”
六、神话故事《西游记》 “西天取经”见精神
七、注重研究《红楼梦》 第四回书是总纲
第八篇 点评旧章批驳谬论陈己见 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励新人
一、《历代诗话》吴景旭 批语之说亦为迂
二、《诗韵集成》称大全 诗词格律靠习研
三、《楹联丛话》梁章钜 “别创一格”赞长联
四、“我劝天公重抖擞” 诗句源于龚自珍
五、穷源溯本《日知录》 “皆可师也”顾炎武
六、笔录《家书》曾文正 “不好虚名”不架空
第九篇 学以致用认真研读近代史 求真务实放眼全国寄豪情
一、读康有为《大同书》 期望“大同”找出路
二、“野狐”笔法被否认 “虎头蛇尾”梁启超
三、读《仁学》论谭嗣同 “心体合一”事竟成
四、南京城“虎踞龙盘” “敢骂皇帝”章太炎
五、《群学肄言》亦“可珍” 严复译本《天演论》
六、《盛世危言》郑观应 激进思想受启蒙
七、“关系密切”杨昌济 孜孜以学兼“生婿”
八、每逢疑难解与析 时常致信黎锦熙
九、“现代圣人”推鲁迅 唯物论者“无所畏”
第十篇 学术研究必须坚持马列主义认识论 厚今薄古百花齐放鼓励百家尽争鸣
一、《甲申三百年祭》文 《十批判书》郭沫若
二、佛教思想论文集 “凤毛麟角”任继愈
三、“戏剧大师”梅兰芳 人民戏剧为人民
四、现代诗人柳亚子 “观鱼胜过富春江”
五、两部《指要》章行严 “欠债还钱”年复年
六、遗传学家谈家桢 无拘无束说古今
七、“形式逻辑”周谷城 鼓励百家尽争鸣
八、写信支持李希凡 “红学”研究起波澜
九、李达解说《实践论》 东湖岸边起论争
六、陕北转战调“张飞” 激励将士做“赵云”
1947年6月上旬,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带领中央纵队再次抵达位于长城脚下靖边重镇东南方向的天赐湾。
在天赐湾,毛泽东同周恩来商议后认为:中央已撤出延安,晋陕交界的黄河两岸,一时间成了胡宗南和阎锡山的天地,胡宗南派兵从南往北打,阎锡山从东向西挤,陕北虽然有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但他还得分出很大精力,尽全力调动仅有的部队对付从西北方向扑过来的诸路敌军,陕甘宁边区依然处在危急中。
有鉴于此,毛泽东说:“调陈赓率四纵回师陕北,摆在黄河两岸,东扼阎锡山,西挡胡宗南——就做个当阳桥上的猛张飞吧!”
“我看可以。”周恩来说,“这样既可以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必要时还可以就近增援彭老总的部队。”
这里,毛泽东把陈赓比喻为“当阳桥上的猛张飞”,意思是说陈赓率领四纵回师陕北,将起到“东扼阎锡山,西挡胡宗南”的重要作用。
见《三国演义》第42回(节选):
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悖、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邻、许褚等都至。见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操闻之,急上马,从阵后来。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悚。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
当毛泽东和周恩来谈论准备调四纵进军陕北时,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却说:“陈赓的部队已经西进到了风陵渡。”并说,“胡宗南的部队并没有大量回撤,对陕北的进攻也没有缓下来的迹象。”
“我调陈赓又不是‘围魏救赵’!”毛泽东说话的语气很重,“我让刘、邓做挺进大别山的准备,是要大举出击、经略中原!我要陈毅、粟裕留在鲁西南,是要牵制蒋介石的15个整编师、41个旅!我还要调动三纵的许光达……”
“主席,”周恩来见毛泽东快要发火了,急忙劝阻说,“陈赓奉命已到陕北,很快就要来见你了。”
“那好,我们不住这里。”毛泽东一挥手,“回小河村!”
晚饭后,毛泽东率领中央纵队连夜折返回了小河村。
两天后,陈赓骑马赶到了小河村。见到毛泽东,陈赓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席,你身边的部队太少了,武器又不好,我们实在担心呀!旅长们都要求过黄河来保卫你呢!”
“一路辛苦了!”毛泽东高兴地说,“进窑洞去坐下讲,我们几个人都盼着你来哩!”
这次陈赓到小河村,是来参加中央书记处召开的军事会议的。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粉碎敌人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会议期间,陈赓曾找周恩来谈话,向周恩来表示说:“看来君命难收啊!”会议进行中,陈赓总是低着头坐在那里听别人发言,而他自己却一言不发。会议进行到第6天,毛泽东特意嘱咐厨师准备了一桌酒菜,点名要周恩来和陈赓参加。
在窑洞里,毛泽东首先举杯:“来,陈赓!我和恩来请你,一为你洗尘,二为你接风,三为你庆功!”周恩来也将酒杯举向陈赓:“来,干杯!”陈赓举杯,站起身来一饮而尽:“谢谢主席!谢谢周副主席!”饮罢第一杯酒,三个人重新坐下来又连饮了几杯。陈赓有些激动,放下酒杯突然冒出了一句话:“主席,恕我直言——你调我西渡黄河,不够高明!”一句话说得毛泽东微微一怔,说得周恩来也吃了一惊。但毛泽东的脸上却不露声色,倒是周恩来替陈赓捏了一把汗,急忙起身拿了陈赓面前的酒杯:“你今天喝多了,不要再喝了!”毛泽东却取过酒杯重新放回到陈赓的面前:“说下去,我毛泽东洗耳恭听。”被酒涨红了脸的陈赓看一看周恩来,继而打开了话匣子:“我一向敬重主席,敬重周副主席——请恕我直言!”然后直陈己见,“你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让陈粟大军挺进鲁西南,都是英明决定。这两路大军,向南可以直逼武汉,向东可以威胁南京,就像两把快刀子直插蒋介石的心窝,这我从心底佩服。可是,全国战场一盘棋,对于我这个小棋子,你却摆错了地方……”
这时候,周恩来使用眼色欲阻止陈赓的讲话,毛泽东察觉了周恩来的用意,反而鼓励说:“让他把话讲完,讲透!”陈赓继续说:“主席,你不该让我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你应该把我拿出去,南渡黄河,东砍西杀,再给敌人的胸口插上一把刀!至于保卫陕甘宁,可以就近考虑;把我调过来,不谦虚地说,实在是大材小用……”“你这个大材,我怎么小用了?”此时的毛泽东已经面带愠色。“全国一盘棋,形势越来越好,越来越对我们有利……”陈赓坦诚直言,“可是,我认为让四纵回师陕北,不是主动进攻,而是消极防御,这是一着险棋……”
“大胆!”毛泽东猛地一拍桌子,霍地一下站起来,勃然大怒,“好你个陈赓,这次调你过黄河,可不是为了保卫我毛泽东!你们都想在中原辽阔的战场上跃马纵横、杀个痛快,却不想陕甘宁的兵力是何等空虚?你让我就近调兵,我调哪一个?你最近,我都调不动!我晓得你曾救过蒋介石的命,难道这次想把我毛泽东、把党中央拱手送给蒋介石吗?岂有此理!”毛泽东越说越激动,止不住又拍了几下桌子,把桌子上的酒菜都震动了——陈赓大吃一惊,浑身的酒劲儿被吓掉了一大半,连忙站起身来说:“主席,我这只是一己之见……”话说得有些发颤,只见他脸色发白,嘴也不大听使唤了,“我坚决执行中央的决定……”
此时此刻的毛泽东见眼前的陈赓窘迫成这个样子,反倒哈哈大笑起来:“陈赓呀陈赓,说了一句笑话,吓了你个半死!”继而又说,“你怕么子嘛!跟你说句心里话,你同中央想到一起了!”
周恩来拉陈赓重新坐下:“主席就是要你把话全部讲出来,告诉你吧——中央已经改变计划了。”陈赓长长出了一口气,坐下后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脸上也渐渐有了血色。
毛泽东语气深沉地对陈赓说:“告诉你,刘、邓挺进大别山,会打得蒋介石鸡飞狗跳,胡宗南又被彭德怀牵制在陕北,腿拔不脱。现在,豫西一带是个空子,你若南渡黄河,乘虚而入,在西至潼关到郑州的八百里战场上,打他个昏天黑地,向东可以支援刘、邓和陈、粟的两路大军;向西可以配合陕北作战,从背后抽胡宗南一鞭子,他的八百里秦川便在风雨飘摇之中了!陈赓呀陈赓,你没有错!”
毛泽东如此大度的一席话,说得陈赓反倒不安起来。他先是看看毛泽东,继而又看看周恩来,然后才拘谨地说:“只是……这样一来,主席身边……”“你莫管!”毛泽东端起酒杯说,“有惊就有险,有高度就有难度;让我和恩来背水一战,置于死地而后生!你们放开了去打,你们打得越好,中央就越安全!”
周恩来也端起酒杯,站起身将杯中酒伸向陈赓:“我陪主席给你敬酒,为你壮行!”陈赓猛地端起酒杯、站起身,语气坚定地说:“主席,周副主席——请放心!我陈赓一定不辜负中央的重托,我代表四纵全体将士敬你们一杯!”三个人用力碰杯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第二天,周恩来陪同毛泽东为陈赓送行。临分手,毛泽东又风趣地问陈赓:“有个典故叫做‘破釜沉舟’,你可知它的含义呀?”陈赓心领神会地答道:“知道。过河卒勇往直前,下决心不要后方!”“它出自哪里呀?”“项羽击秦!”“对么!”毛泽东很满意,又补充说,“昨天语言冲突的地方,多有得罪,还望你莫怪!”陈赓不好意思地说:“是我不冷静,不明白主席的意图。”周恩来笑道:“我们的‘猛张飞’就要变成‘赵子龙’了!”毛泽东说:“赵子龙更好么,一身是胆!”
周恩来走近陈赓,向他再一次强调了陕北的困难,嘱咐说:“南渡黄河以后要狠打猛打,认真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放马逐鹿中原!”毛泽东也再次叮嘱说:“如果你们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的行动调动胡宗南,则陕北将难以支持……”“请主席放心!”接大任于身的陈赓斩钉截铁地说,“四纵保证如期渡河,配合刘、邓和陈、粟大军形成‘品’字形,展开中原战场!”“相信你这个‘赵子龙’!”毛泽东笑道,“你陈赓还是有胆量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一再把陈赓比喻作“赵子龙”,是希望他能够像三国时期的赵子龙一样,率领四纵勇猛地杀人敌阵,开辟中原战场,搅他一个天翻地覆……
P16-19
《历史的借鉴——毛泽东评述中国历代帝王》一书出版后,一些热心的读者和朋友建议我继续写一写有关毛泽东评述中国历史人物的内容,以使人们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毛泽东对不同时期中国历史人物的诸多看法,包括那些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领域等方面较有影响的人物。我想,这个“建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任务”也很重,不是以我个人有限的能力所能担当得了的。但为了不辜负热心的读者和朋友们的好意,我还是潜心搜集了不少素材,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有关毛泽东阅读中国史书、古籍和评述中国历史人物(包括部分近代人物)方面的内容,并下决心续写了《毛泽东评述诸子百家》和《毛泽东评述中国历史名人名著》。诚然,我所写的这两部书稿,就其内容而言,并不能涵盖毛泽东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各类人物的所有评述,即便是书稿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也不能涵盖毛泽东对他们各自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社会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的全部评述。毛泽东是伟人,而且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上诞生的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经历和他对中国人民乃至对整个世界所作出的贡献,在当今世界是无人能够与之比拟的。他知识渊博,思想开阔,政治洞察力强,思维敏捷,联想力丰富,就他所处的年代而言,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与判断,往往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即便是在常人看来“很小”的一件事抑或是一件极其“微不足道”的事,经过他的观察和分析,也能够得出“一语中的”抑或“石破惊天”的结论。这,也是我即便尽全力也无法做到更全面、更详细地掌握和了解有关毛泽东对中国历史人物诸多评述内容的主要原因——在此,谨向读者和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歉意。
毛泽东酷爱读书,无论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只要有机会、有条件,他都拿来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一生读书逾万卷,尤其喜好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和人物传记,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喜好读中国的古典小说。在家乡读私塾时,他就经常“偷闲”找来一些“课外”的“闲书”读,诸如明清年间刊印的《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水浒传》、《精忠说岳》、《今古奇观》、《彭公案》、《施公案》、《大八义》、《小八义》等,为此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说他“不务正业”。然而他却被书中的许多“英雄人物”所吸引,脑海中灌满了“杀富济贫”、“替天行道”和“除恶扬善”的理念而“不思悔改”,依旧对这些“闲书”爱不释手。多少年以后,当他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还津津乐道地对斯诺说:“那时候,我看这些‘闲书’简直入了迷……”正因为有着如此丰富的读书“阅历”和文化积淀,才启蒙和开拓了他少年时的广阔思路,促使他下决心走出湘南的穷乡僻壤,到更广阔的天地间去搏击、去奋斗——这,不能不说是毛泽东从“读书”中所汲取力量的一个方面,也不能不说“读书”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读书总是有益的。以毛泽东喜好读书这件事而言,人们或许能够从中感悟到多方面的知识,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毛泽东读书,总爱在所阅读的书籍上圈圈点点,或写下批语,或标明重点,抑或写下笔记。而对于阅读中国的古代诗书和名文典籍,包括先秦文学、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戏、清季小说,毛泽东似乎都情有独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仅二十四史所涵盖和涉及的内容就极为丰富。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毛泽东通读二十四史,对其中所涉及的各类人物、情景及所涵盖和引伸的意境,以及作品本身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独到见解。这一点,在毛泽东的读书笔记中可以得到足够的验证。而对于那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颇有建树和颇具影响的文人墨客抑或是政治家和学者,诸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韩愈、柳宗元、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杜牧、刘禹锡、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关汉卿、王实甫、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冯梦龙、蒲松龄、曹雪芹等人,近代如鲁迅、胡适、郭沫若等人,毛泽东以他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所涵盖内容的深刻认识和理解,都有过颇为具体的评述,或褒或贬,不一而足。关于所有这些,在本书中尽可能详细地进行了介绍和讲述。而对于毛泽东在其读书的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有关评述中国历史人物的更多情节,不是以我个人的能力所能全方位了解得到的。鉴于这一点,还望能够阅读到这部书的朋友们予以谅解。另外一点需要说明的,单就本书而言,所涉及的内容虽不全面,也并非毛泽东对其人、其事、其文的全部见解和评述,只是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场合的一些具体看法,或言论,或批语,或读书笔记,我只是做了一些实事求是的具体摘录和简要介绍,并在每篇章节的末尾加写了几句长短不等的“诗评”,借以帮助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和领悟毛泽东评述中所涉及的这些名人名著的意境和其所涵盖的现实意义,开拓思路,从中汲取知识、了解历史、了解中国文化,服务于现实和未来。朋友们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尽可以陈抒己见,承蒙馈言,将不胜感谢!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既是时代的伟人,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他生于中国,成长于中国,对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我们可以通过他填写的两首词《沁园春·雪》和《贺新郎·读史》来了解他对中国历史诸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扁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以毛泽东丰富的读书阅历和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及他对中国诸多历史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在毛泽东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诸多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通过了解毛泽东对中国历代名人名著的这些评述,相信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感知毛泽东,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并对其中的诸多内涵有所感悟。长歌当泣,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但他的思想,他的作风,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宗旨,始终存留在广大热爱他的人民的心中,永不磨灭。在我撰写完这部书稿的时候,正值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在此谨以此书奉献给广大热爱毛泽东的人们,诚望能够得到朋友们的支持与帮助,继往开来,使毛泽东的伟大思想永远发扬光大,以开创我们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邸延生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