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歌红主编的《我在美国读高中》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决定去美国读高中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择校,出发去美国需要注意的事项,高中8~12年级的各科课程及作业展示,高中课外生活,申请大学的相关资讯等内容,并且通过本书可让同学们了解美国同龄人的起点在哪里,与自己在人文底蕴上可能存在哪些差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在美国读高中 |
分类 | |
作者 | 王歌红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歌红主编的《我在美国读高中》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决定去美国读高中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择校,出发去美国需要注意的事项,高中8~12年级的各科课程及作业展示,高中课外生活,申请大学的相关资讯等内容,并且通过本书可让同学们了解美国同龄人的起点在哪里,与自己在人文底蕴上可能存在哪些差异。 内容推荐 王歌红写这本《我在美国读高中》的第一个目的是希望给学生和家长一些资讯.让他们在留美前先评估—下学习的难度,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很多学生高中留学的决定做得都很仓促,家长和学生都没有真的做好准备。对于美国的高中教育,想象的多于了解的。一旦成行,未成年的学生面对巨大的“culture shock”会感到无助,家长也会为此忧心忡忡。 第二个目的是希望给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参考。在学习篇中,作者刻意更多地选择了人文课程的素材。美国高中人文教育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也是目前国内教育非常缺乏的。如果学生的留学计划定在本科或者研究生,希望通过本书让同学们了解美国同龄人的起点在哪里,与自己在人文底蕴上可能存在哪些差异。 送孩子出国求学的初衷是解开被束缚的翅膀,给他们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读了书中小留学生们的经历,家长们一定会认为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目录 第一篇 艰难的抉择 第一章 你的高中谁做主 第一节 去还是留,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第二节 破译高中名校录取标准 第三节 张艳老师谈托福备考 第二章 “选择困难症”患者必读 第一节 我选择美国私立高中的经历 第二节 直击美国公立高中 第三章 从容前行 第一节 办理签证不求人 第二节 写在行前 第二篇 揭秘高中课程 第一章 规划重要的人生阶段 第一节 老师的话——选课与高中规划 第二节 学生的话——美国见闻 第三节 学生的话——各色生活 第二章 高中“学前班”8年级 第一节 英语——我的狗 第二节 历史——政府与救灾 第三节 戏剧表演——独白:表哥之死 第四节 科学实验——口香糖跟进实验 第五节 创意作业——给我的书做广告 第六节 父母不在身边的青春期 第七节 家长的情绪管理 第三章 新鲜刺激9年级 第一节 写作漫谈 第二节 学生感悟——写在期末 第三节 英语——麦克白的主题论文 第四节 历史——农业革命文明的演变 第五节 生物——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疾病 第四章 压力山大10年级 第一节 英语——我的姥爷 第二节 历史——明代艺术 第三节 数学竞赛 第四节 艺术——我在美国上艺术课 第五节 家长的话——跟孩子“学”历史 第五章 老生的奋斗11和12年级 第一节 AP课程难不难 第二节 如何选修AP课程 第三节 学生谈AP课程 第四节 AP化学实验报告——高尔夫球实验简介 第五节 丰富多彩的体育 第六节 高年级成绩报告单 第三篇 人格培养在课外 第一章 融入社会胜在细节 第一节 服装 第二节 饮食 第三节 住宿 第四节 出行 第二章 拥抱朋友 第一节 结识新朋友 第二节 惜别的毕业舞会 第三章 社会实践 第一节 我在美国做义工 第二节 “羊爸”说课外活动 第四章 安全第一 第四篇 常春藤的梦想 第一章 大学申请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 学生要做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家长要做的准备工作 第二章 大学申请 第一节 大学搜索 第二节 学费与国际学生的财务援助 第三节 平均成绩点数(GPA)如何计算 第四节 SAT考试概述 第五节 ACT考试概述 第六节 暑期课程 第七节 申请——文书的准备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去还是留,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本书并不回答是否应该让孩子去美国读高中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低龄留学是近年才出现的趋势,我们法验证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范畴之内,一个具体决策相对于个人和家庭的正确性。 然而,我们建议家长和学生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听取几个方面的意见。一是听听过来人怎么说。可以约几个家长和学生一起聚聚,听听他们选择的过程、决定性因素、现在的体验、事后的评价。二是听听中介机构或从事类似工作的个人的意见,最好是在其中工作的朋友。他们每年处理的案例比较多,经验丰富,如果对案例还有跟踪就更具有权威性。提示家长尽可能找其中的朋友是因为中介机构毕竟是受利益驱动的,你可能会碰到对方一下子开价几十万的情况。三是听听孩子老师的意见。老师从学校的角度,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自律能力、自我驱动都会有一个评价,对于其是否适合出国学习,老师一般会给出中肯的意见。 收集足够的信息之后,正式进入决策程序。学生本人与家长要平心静气地分析问题并作出判断。我们接触到这样的案例,学生在赴美考察或交流后,本身意愿特别强烈,对在美国学习充满了憧憬。这样的事件往往导致赴美计划提前,打乱了家长之前替孩子所做的规划。于是,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的高中谁做主”。当是“去”是“留”摆在议事桌上,成为家庭在某一时间讨论的主要话题时,我们建议家长和学生都读一下本书的第二篇“揭秘高中课程”,然后回答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作业题目能看懂多少;第二,作业完成的程度能做到多少。然后再考虑赴美以后英语提高程度的度量,从而判断学生本人的适应程度。接下来,全家人一起列出去和留的利弊分析,论采取什么样的决策形式,充分的协商、沟通、预判都会对学生赴美之后的学习与心理调试有所帮助。 目标学校的列出是决策之后的必经之路。中介机构、过来人、亲戚朋友都会推荐,学生、家长也会通过口碑或排名来寻找梦想的学校。我们建议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网上调研与搜索工作,一是熟悉语言环境,二是民主协商,让孩子的高中生活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第二节 破译高中名校录取标准 在兴奋与渴望并存的家长与学生眼中,录取是既神秘又神圣的事情。美国高中在网页上都会有关于录取的说明,有的明确要求托福与SSAT成绩,有的没有给出量化指标。相比而言,那些传统贵族名校的录取要求会更为严格。那么,作为中国的留学生,需要注意哪些录取条件呢? 第一,申请人需要是初二至高二的在读学生。美国高中为四年制,相当于国内的初三到高三,初二至高二的在读学生皆可提前申请就读美国高中。 第二,成绩必须达标。按照美国高中的录取标准,国际生的平均成绩最好达到80分以上。同时,好一些的学校还会要求学生提供托福、SSAT或其他标准化考试成绩。 第三,面试体现综合能力。面试可以是现场面试,也可以是电话或视频面试。现场面试时间较长,一般约为1小时,有的学校在家长带孩子参观学校时就可以预约面试环节。电话或视频面试时间较短,一般半小时左右。由于电话或视频会受到通信质量的影响,面试的发挥往往不如现场见面理想。面试官通过与申请者的交流来考核其综合能力。 第四,申请文书至关重要。各学校对文书要求不一样,文书包括个人简历、推荐信、初中成绩单和问答essay四个部分。很多学校要求英语和数学老师分别回答一些关于学生的问题。一般包括学习的内容、掌握程度、个人品性等。有的学校会要求学生回答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构成一篇小作文,有的学校直接要求学生写作。 最后我们建议附上参加课外活动奖励、荣誉证书、照片和说明等,从而让招生官更好地认识学生。 P3-5 序言 这是给有留学计划的家庭编写的一份决策参考。 这样家庭的家长生于20世纪60、70年代,他们在“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接受教育。当这批中年人回顾自己教育历程的时候,会把满意和遗憾都与20世纪中国几次天翻地覆的变化联系起来;当他们近距离观察子女教育的时候,也会与自己当年的求学经历相比较。这批家长经历了半生的风雨,而今要为家庭的未来作出一个决定:子女到底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留学计划最重要的决策者应该是学生自己。这是一群95后甚至00后的孩子,本书选编了大量的美国高中生作业给同学们参考。学生要独立作出判断:内容是否喜欢,方法有没有困难。如果同学们有耐心看完,那么与异地教育的接驳将会更加顺利。 本书从亲历者的角度,为有思索的家庭提供家长的视角、学生的视角、培训机构的视角、留学服务机构的视角、国内一线教师的视角。编写者不会做出评判,不就“中美教育哪家强”给出答案。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书的编著是60后、80后和90后合作完成的。最初的策划人是60后的学生家长,主要供稿人是90后的留学生,主要翻译、编辑人是80后的职场骨干。第一篇的编写者是王训建、王歌红、吴光华、白林和张艳;第二篇的编写者是谷欣然、孟宇森、徐行知、薛楸禹、张泽凡、陆子琪、王歌红、王训建、王艳、薛松、Richard Yin;第三篇的编写者是王训建、王歌红、王艳、张泽凡、吴光华;第四篇的编写者是王训建、王艳。全书由王歌红、王训建、王艳统稿,中英文翻译是王训建、王艳,康昕昕参加了编辑校对工作。 2015年1月2日 后记 准备这本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2013年春天一个寻常的晚上,我女儿的父亲与几位大学好友惯例的聚会上,忽然聊到了孩子正在写的作业,是乔治·奥维尔的《1984》。文化人老六为此倡议多喝一杯,为了孩子能有机会仔细品味乔治·奥维尔的作品。长吁短叹之余,我们萌生了把美国高中课程的作业介绍给国内读者的想法。一方面希望写给准备留学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作为深度阅读材料,防忽悠之用;另一方面写给对美国教育感兴趣的其他读者,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其他社会人士,作为参考和借鉴。在教育图书出版领域领先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于我们想法的支持,让我们信心倍增,我和吴光华、白林、薛松等留学生家长讨论了提纲,开始了艰苦的约稿工作。第一篇学生的稿件是来自陆子琪同学的短文,是她留学半年以后的感受。第一波稿件是来自谷欣然同学的作业,除了文学课的几篇作业,暑期回国的时候她带回了全本的历史笔记。 到2013年的年底,全书主要结构搭建完成。内容上在11年级和12年级的作业部分略显单薄。此时,我们与美国本土的留学中介机构Ivy Lab联系,希望通过他们搜集更多有代表性的作业。机构的创办人孙老师在结构上提出了修改意见,特别建议加入高中的规划部分。可惜的是,孙老师的招生和大学申请辅导工作太忙了,我们也错失了原定的稿件。我们公司的业务骨干王训建、王艳只好自己操刀,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编写和创作。但是,我们总觉得内容上还有些缺憾。 2014年春节以后,第一版打印稿出炉。我是在去珠海出差的早班航班上,从头至尾读了一边,突然心里没底了。由于编写者不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语言风格不统一;而自己编写的部分总是感觉读起来平淡、不解渴。就这个问题,我反复地与有经验的编者探讨,然后改写,甚至重写。到了2014年春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全书已经完成了90%。 如果说出版这本书就是一个突发奇想,幸运地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支持;那么第二个突发奇想就是通过众筹的方式扩大书的影响力。2013年12月,我们就已经完成了众筹的文案,计划在国内一家很有名气的众筹网站上线。出于保护创意的考虑,我们把众筹的时间点定在全书基本完成之后。到了2014年的春天,当我们提交这个众筹文案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这家网站转型只做智能硬件的众筹业务了。就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自己创办的北京必帮众筹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已经组建完成,定位于新兴资本市场储备企业的股权众筹,刚好项目储备还不够,于是在4月30日下班之前,在“金谷观察”微信平台上进行了本书众筹的发布。 2014年的“五一”假期无疑是我所经历的最忙的假期。消息发布之后,朋友圈、微信群不少朋友帮助转发。4月30日当晚,就开始与各路神仙沟通,一直到5月1日凌晨。到了5月1日上午一觉醒来,发现居然有朋友为此建了一个群,已经讨论的热火朝天了,这是一位英文名字也叫Grace的从未谋面的校友,而我们也因此成为好朋友,这是后话。在大家的指点之下,我和白林、王艳5月2日下午在金融街举办了线下活动。记得那天有风有雨,曹荣校友、朱老师等几位朋友参加了我们的线下活动。经过讨论,我们解决了另外10%的稿源,对结构和表现形式进行了优化。 2014年4月3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似乎漫天的乌云从此揭开了一个缝隙,而天光就从这缝隙当中洒下来,照亮了我们一直摸索前行的道路。在这条路上的支持者还有:陆子琪妈妈、张泽凡爸爸、Rico爸爸、Gary Zhu、朱振波、许宁、张艳颖、孟东辰、林都迪、卢长福、李彤、龚林、王辉、崔迎、袁征、刘鹰、梁凤义、孙齐等。 最后感谢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徐莉老师、何冬梅老师和喻菡韵老师,他们一直的鼓励和支持使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能坚持下去,坚持本书编写完成。 2014年9月22日于京西寓所 修改于2014年11月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