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喝出一个时代的味道,一道菜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经典的文字,经典的味道,汇成了这本属于中国人的美食记忆。它不仅仅是对味觉的文字回忆,更能使我们品味到华夏美食的精华和千年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能解一时之馋,更能被珍藏于书架。时时细品美食背后隽永的意蕴。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作者:梁实秋)中,感动我们的也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人情、故乡和记忆的昧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梁实秋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碗汤喝出一个时代的味道,一道菜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经典的文字,经典的味道,汇成了这本属于中国人的美食记忆。它不仅仅是对味觉的文字回忆,更能使我们品味到华夏美食的精华和千年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能解一时之馋,更能被珍藏于书架。时时细品美食背后隽永的意蕴。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作者:梁实秋)中,感动我们的也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人情、故乡和记忆的昧道。 内容推荐 我们可能都把吃饭当成是平常的事,可是文化名家却偏偏能于平常之中吃出许多故事来。饮食一道在他们的笔下,既写口腹之物,又记风物人情,也述历史掌故,亲切自然而优雅,就连他们笔下的食物。也都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淡雅,精致。所以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说的是美食,写的却是人生,吃的是滋昧,品的却是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精选了林语堂、夏丐尊、周汝昌、郁达夫、俞平伯、叶圣陶、梁实秋、冰心、萧乾、丰子恺、汪曾棋等近百位中国现当代作家学者谈论饮食文化的散文、随笔。其中“饮食漫话。舌品天下”,泛谈中国饮食文化与历史;“山南海北,胃知乡愁”。’讲述全国各地菜系的特色、风格与思乡的滋味;“野昧果蔬。自然经手”,杂谈山间田畔的野菜和四季时蔬给人的新鲜之感;“家常食物,民间艺术”.描述普通的家常吃食所特有的淳朴厚实的生活印痕和文化底蕴;“小食琐碎,不失其雅”,总结各地经典小吃和儿时记忆;“鱼肉之鲜,文化过喉”讲述各地的经典大餐和文化传统;“未饮先醉。茶酒人生”,阐释中国茶酒文化。这些散文、随笔中既有传统大菜,又有特色小吃,既有野味时蔬,又有饕餮大餐,将中国经典美食与回忆、故乡、风俗、文化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对于中国美食文化、风土人情有更深入的体会。文章集趣味性、知识性与文化性、休闲性于一体,也体现了心灵和佳肴的交流,肠胃和品位的贯通。文化和历史的追述。 《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由梁实秋等编著。 目录 饮食漫话,舌品天下 中国人的饮食林语堂/2 谈吃夏丐尊/8 吃的朱自清/11 食味小记文载道/14 食味杂记鲁彦/19 诗味与口味季镇淮/22 红楼饮馔谈周汝昌/25 谈鲜吴白匐/30 无知者谈吃吴祖光/34 吃喝之外陆文夫/37 节日的吃新凤霞/40 山南海北,胃知乡愁 家乡食品叶灵风/46 绍兴东西孙伏园/49 饮食男女在福州郁达夫/51 故乡的食物汪曾祺/57 难忘扬州煮干丝洪丕谟/63 北京菜张友鸾/65 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俞平伯/73 苏帮菜俞明/79 扬州庖厨曹聚仁/83 东北风味端木蕻良/86 回忆家乡味戈宝权/88 家乡情与家乡味陈荒煤/91 野味果蔬,自然经手 藕程巢父/96 藕与莼菜叶圣陶/99 食豆饮水斋闲笔汪曾祺/101 家常酒菜·菌小谱汪曾祺/107 菠菜梁实秋/113 笋梁实秋/114 茄子梁实秋/116 莲子梁实秋/117 溜黄菜梁实秋/119 酱菜梁实秋/120 咬菜根朱湘/122 野蔬充膳甘葵藿廖仲安/124 江南嘉蔬话莼羹蔡义江/126 春菰秋蕈总关情王世襄/131 野蔬之癖艾煊/136 夏令冬瓜第一蔬洪丕谟/139 家常食物。民间艺术 豆腐黄苗子/142 干丝汪曾祺/145 豆腐汪曾祺/147 关于豆腐郭风/152 豆腐梁实秋/157 饺子梁实秋/159 薄饼梁实秋/161 烙饼梁实秋/163 满汉细点梁实秋/165 煎馄饨梁实秋/168 汤包梁实秋/169 菜包梁实秋/171 韭菜篓梁实秋/172 上元灯节尝元宵洪丕谟/174 端午难忘端午粽洪丕谟/176 八月中秋品月饼洪丕谟/178 记腊八粥周绍良/180 开封灌汤包子古清生/183 馄饨车前子/185 元宵细语唐鲁孙/187 吃饺子杂谈唐鲁孙/190 请你试一试新法炸酱面唐鲁孙/193 打卤面唐鲁孙/195 春饼舒乙/198 八公山豆腐王允闾/200 船菜王稼句/202 小食琐碎,不失其雅 稀饭和地瓜郭风/206 北平的零食小贩梁实秋/210 酸梅汤与糖葫芦梁实秋/215 核桃酪梁实秋/217 锅巴梁实秋/219 粥梁实秋/221 八宝饭梁实秋/223 栗子梁实秋/225 花生颂蔡澜/227 吃瓜子丰子恺。/230 蜜饯王稼句/234 喝碗豆汁儿邓友梅/237 薯忆杨闻宇/239 鱼肉之鲜。文化过喉 西安稠酒与泡馍赵珩/244 过桥米线·汽锅鸡汪曾祺/247 手把羊肉汪曾祺/250 鱼我所欲也汪曾祺/252 在大连的海鲜席上秦牧/255 从香糟说到“鳜鱼宴”王世襄/258 龙门武昌鱼古清生/260 大闸蟹许淇/262 品吃日记梁实秋/264 奇特的食物王了一/300 吃鸡赘语钱歌川/303 猪头肉李庆西/307 小炒肉李庆西/308 狮子头和镇江肴肉叶灵风/309 涮羊肉赵大年/311 吃鲫鱼说冯骥才/313 宋嫂鱼羹(节选)车前子/315 茄鲞逯耀东/317 榕城佛跳墙费孝通/319 未饮先醉,茶酒人生 我家的茶事冰心/324 茶在英国萧乾/326 寻常茶话汪曾祺/330 坐茶馆舒湮/334 大碗茶之歌绿原/338 佳茗似佳人何为/342 谈茶吴秋山/345 品茗与饮牛冯亦代/348 敝乡茶事甲天下秦牧/351 喝茶梁实秋/355 饮酒梁实秋/358 酒话黄裳/361 酒话楼适夷/363 壶中日月长陆文夫/366 试读章节 说起新年的行事,第一件在我脑中浮起的是吃。回忆幼时一到冬季,就日日盼望过年,等到过年将届就乐不可支。因为过年的时候,有种种乐趣,第一是吃的东西多。 中国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普通人家,客人一到,男主人即上街办吃场,女主人即入厨罗酒浆,客人则坐在客堂里口嗑瓜子,耳听碗盏刀俎的声响。等候饭吃完了,大事已毕,客人拔起步来说“叨扰”,主人说“没有什么好待你”,有的还要苦留:“吃了点心去”,“吃了夜饭去”。 遇到婚丧、庆吊,只是虚文,果腹倒是实在。排场大的大吃七日五日,小的大吃三日一日,早饭,午饭,点心,夜饭,夜点心,吃了一顿又一顿,吃得不亦乐乎,真是酒可为池,肉可成林。 过年了,轮流吃年饭,送食物。新年了,彼此拜来拜去,讲吃局。端午要吃,中秋要吃,生日要吃。朋友相会要吃,相别要吃。只要取得出名词,就非吃不可,而且一吃就了事,此外不必别有什么。 小孩子于三顿饭以外,每日好几次地向母亲讨铜板,买食吃。普通学生最大的消费,不是学费,不是书籍费,乃是吃的用途。成人对于父母的孝敬,重要的就是奉甘旨。中馈自古占着女子教育上的主要部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沽酒市脯”“割不正”,圣人不吃。梨子蒸得味道不好,贤人就可以出妻。家里的老婆如果弄得出好菜,就可以骄人。古来许多名士至于费尽苦心,别出心裁,考案出好几部特别的食谱来。 不但活着要吃,死了仍要吃。他民族的鬼,只要香花就满足了,而中国的鬼,仍依旧非吃不可。死后的饭碗,也和活时的同样重要,或者还更重要。普通人为了死后的所谓“血食”,不辞广蓄姬妾预置良田。道学家为了死后的冷猪肉,不辞假仁假义,拘束一世。朱竹坨宁不吃冷猪肉,不肯从其诗集中删去《风怀二百韵》的艳诗,至今犹传为难得的美谈,足见冷猪肉牺牲不掉的人之多了。 不但人要吃,鬼要吃,神也要吃,甚至连没嘴巴的山川也要吃,天地也要吃。有的但吃猪头,有的要吃全猪,有的是专吃羊的,有的是专吃牛的,各有各的胃口,各有各的嗜好,古典中大都详有规定,一查就可知道。较之于他民族的对神只作礼拜,他民族的神,远是唯心,中国的神远是唯物,似乎都是主张马克思学说的。 梅村的诗道,“十家三酒店”,街市里最多的是食物铺。俗语说,“开门七件事”,家庭中最麻烦的不是教育或是什么,乃是料理食物。学校里最难处置的不是程度如何提高,教授如何改进.乃是饭厅风潮。 俗语说得好,只有“两脚的爷娘不吃,四脚的眠床不吃”。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真可使他国人为之吃惊。中国人于世界普通的食物之外,还吃着他国人所不吃的珍馐:吃西瓜的实,吃鲨鱼的鳍,吃燕子的窠,吃狗,吃乌龟,吃蛇,吃狸猫,吃癞蛤蟆,吃癞头鼋,吃小老鼠。有的或竞至吃到小孩的胞衣以及直接从人身上取得的东西,如果能够,怕连天上的月亮也要挖下来尝尝哩。 至于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烤,有墩,有蒸.,有卤,有炸.有烩,有熏,有醉,有炙,有溜,有炒,有拌,真是一言难尽。古来尽有许多做菜的名厨司,其名字都和名卿相一样赫赫地留在青史上。不,他们之中有的并升到高位,老老实实就是名卿相。如果中国一件事可以向世界自豪的,那末这并不是历史之久,土地之大,人口之众,军队之多,战争之频繁,乃是善吃的一事,中国的肴菜,已征服了全世界了。有人说中国人有三把刀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厨刀。 不见到喜庆人家挂着的福禄寿三星图吗?福禄寿是中国民族生活上的理想。画上的排列是禄居中央,右是福,寿居左。禄也者,拆穿了说,就是吃的东西。老子也曾说过:“虚其心实其腹,”“圣人为腹不为目。”吃最要紧,其他可以不问。“嫖赌吃着”之中,普通人皆认吃最实惠。所谓“着威风,吃受用,赌对冲,嫖全空”,什么都假,只有吃在肚里是真的。 吃的重要,更可于国人所用的言语上证之。在中国,吃字的意义特别复杂,什么都会带了“吃”字来说。被人欺负日“吃亏”,打巴掌日“吃耳光”,希求非分日“想吃天鹅肉”,诉讼曰“吃官司”,中枪弹日“吃卫生丸”,此外还有什么“吃生活”,“吃排头”等等。相见的寒暄,他民族说“早安”“午安”“晚安”,而中国人则说“吃了早饭没有?”“吃了中饭没有?”“吃了夜饭没有?”对于职业普通也用吃字来表示,营什么职业就叫做吃什么饭。“吃赌饭”,“吃堂子饭”,“吃洋行饭”,“吃教书饭”,诸如此类不必说了。甚至对于应以信仰为本的宗教者,应以保卫国家为职志的军士,也都加吃字于上。在中国,教徒不称信者,叫做“吃天主教的”,“吃耶稣教的”,从军的不称军人,叫做“吃粮的”,最近还增加了什么“吃党饭”、“吃三民主义”的许多新名词。 衣食住行为生活四要素,人类原不能不吃。但吃字的意义如此复杂,吃的要求如此露骨,吃的方法如此麻烦,吃的范围如此广泛,好像除了吃以外就无别事也者,求之于全世界,这怕只有中国民族如此的了。 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却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佛家说六道轮回,把众生分为天、人、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六道。如果我们相信这话,那末中国民族是否都从饿鬼道投胎而来,真是一个疑问。P8-10 序言 中国以“美食大国”享誉世界,不仅各种美味佳肴遍布中国各地,中国菜品更是风行海外。然而,美食一事,除品味之外,更有文化内涵与人文特色融会其中。每一个中国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一种文化得以世代传承。在这种文化中,传统美食不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更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 阐释与宣扬博大精深的民族饮食文化,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林语堂先生也说:“‘吃’在中国无所不在,无往不通。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亘古至今,聪明睿智的中国人将饮食上升为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乃至一种哲理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可能都把吃饭当成是平常的事,可是文化名家却偏偏能于平常之中吃出许多故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种普通的食物,除了可以用来果腹,往往还拥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又往往以乡风食俗为背景,因而又是那样地缠绵、淳朴和厚实。饮食一道在他们的笔下,既写口腹之物,又讲四方食事,既记风物人情,又述历史掌故,亲切自然而优雅,由形而下的“吃饱肚子,免于饥饿”,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感悟,升华而为雅趣或悟道的艺术境界。入于文化层面,或深刻厚重,或轻灵风趣,可谓美食与美文并举,饮食和文化兼重,读来回味隽永,又获益多端。就连他们笔下的食物,也都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淡雅,精致,所以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说的是美食,写的却是人生,吃的是滋味,品的却是文化。 本书精选了林语堂、夏丐尊、周汝昌、郁达夫、俞平伯、叶圣陶、梁实秋、冰心、萧乾、丰子恺、汪曾祺等近百位中国现当代作家学者谈论饮食文化的散文、随笔,其中“饮食漫话,舌品天下”,泛谈中国饮食文化与历史;“山南海北,胃知乡愁”,讲述全国各地菜系的特色、风格与思乡的滋味;“野味果蔬,自然经手”,杂谈山间田畔的野菜和四季时蔬给人的新鲜之感;“家常食物,民间艺术”,描述普通的家常吃食所特有的淳朴厚实的生活印痕和文化底蕴;“小食琐碎,不失其雅”,总结各地经典小吃和儿时记忆;“鱼肉之鲜,文化过喉”讲述各地的经典大餐和文化传统;“未饮先醉,茶酒人生”,阐释中国茶酒文化。这些散文、随笔中既有传统大菜,又有特色小吃,既有野味时蔬,又有饕餮大餐,将中国经典美食与回忆、故乡、风俗、文化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对于中国美食文化、风土人情有更深入的体会。文章集趣味性、知识性与文化性、休闲性于一体,也体现了心灵和佳肴的交流,肠胃和品位的贯通,文化和历史的追述。 一碗汤喝出一个时代的味道,一道菜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经典的味道,经典的文字,汇成了一本属于中国人的美食记忆。它不仅仅是对味觉的文字回忆,更能使我们品味到华夏美食的精华和千年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能解一时之馋,更能被珍藏于书架,时时细品美食背后隽永的意蕴。在这本书中,感动我们的也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人情、故乡和记忆的味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