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宝石
与红宝石一样,蓝宝石同样是顶级的宝石级刚玉。蓝宝石与红宝石在称谓上稍有不同,红宝石所包含的仅是红色的宝石级刚玉,而蓝宝石这一概念所涵盖的,是除了红宝石以外的其他所有颜色的宝石级刚玉,其中包括蓝、绿、黄、紫以及无色宝石。在这个“蓝宝石”的大概念下,级别最高、最贵重的还是色彩纯正的蓝色宝石。所以在宝石的收藏交易中,一定要分清“蓝宝石”一词的所指,是蓝色的宝石,还是一种泛指的概念。
蓝宝石的主要出产国有斯里兰卡、泰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的山东、海南等地,其中以斯里兰卡蓝宝石为最佳,俗称“卡蓝”,其他地域出产的蓝宝石虽然不是赝品,但是质量品质与卡蓝相差甚远。收藏蓝宝石与收藏红宝石一样,技术要求相当严格,我们一般人的收藏虽说不一定要具备专业水平,但至少要注意下面几点:
1.蓝宝石的收藏首先要注意重量,一般常见的重量多在3克拉以内,很少有重量较大的。与钻石同理,蓝宝石越大越罕见,当然价格也就呈剪刀差形,越大越昂贵。
2.注意观察蓝宝石的颜色。宝石的蓝色应以色泽艳丽、深邃而晶莹、透明度高的“洋蓝”、“洋青”为上品,还有诸如“明蓝”、“滴水蓝”、“淡蓝”等多种蓝色调。在“蓝宝石”这个大概念下,还有些宝石呈绿色、紫色、浅灰色、黄色、黑褐色等,内含石灰质,透明度不强,是比较常见的普通品,价格一般都不会太高,如果属于一般佩戴尚可,但升值的市场潜力不大。
3.注意观察宝石内部的绵、绺,尽量要少,绵、绺多了肯定会对宝石的折光产生影响,同时会影响宝石的价值。但是,如果纯净得一点绵、绺都没有,恐怕也比较危险,极有可能是赝品。所以对绵、绺的量的把握是关键。
4.注意观察切磨的效果。如果切磨角度计算精确、工艺精细,经过加工的蓝宝石就会显示出六射星线,这种星线尤以卡蓝最为耀眼,其他产地的宝石就稍觉逊色。在选购中,一定要注意对这种光线的辨别,这是最直接最不易做假的观察效果。
5.市场上常见的蓝宝石赝品有两种:一是玻璃,二是人工合成蓝宝石。玻璃仿蓝宝石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察:
(1)玻璃的底面一般在浇铸冷却后会出现凹面,与宝石精密切磨后的工艺感觉完全不同。
(2)玻璃的内部没有宝石的绵、绺痕迹,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有气泡。
(3)玻璃仿宝石一般没有像宝石那样的切磨工艺表现,表面类似宝石的形状一般是浇铸出来后经过浅加工整形的结果。
二是人工合成蓝宝石。这种合成宝石的鉴别方法与红宝石相同。
狭义上的蓝宝石虽然是非常贵重的宝石级刚玉,但是在相同的重量、品质条件下,市场价格没有红宝石高,而广义上的蓝宝石与红宝石之间的价格差距更大。
还有一种市场上最常见的蓝宝石,属于山东产的蓝宝石,由于宝石的颜色较深而价值偏低,收藏者应该注意与斯里兰卡等名贵蓝宝石相区别。现在的山东蓝宝石大多经过人为地清洗褪色,而变成了颜色较浅淡的宝石,极易与斯里兰卡宝石相混淆,而市场价格往往在斯里兰卡蓝宝与山东蓝宝之间,所以见到价位偏低的蓝宝石,不管蓝色的深浅,都要十分注意。
这块蓝宝石戒面是清代的磨工(见下图),其显著的特点是磨工工艺相对粗糙,没有现代切磨工艺的计算与精准,所发出的光比较柔和而不亮,市场交易价格约在20,000元~40,000元之间。
碧玺
碧玺也是一种装饰类宝石,它的身价在近一百年中有很大的变化。清代、民国时期,碧玺是一种很贵重的宝石,价值仅在钻石与红蓝宝石之下,是上层妇女的豪华饰品之一。据说清代的慈禧太后入殓时,脚下就有用碧玺雕制的莲花,重约三十六两八钱,价值白银七十五万两。这一组数字说明了碧玺在清代的价值价格。而现代的碧玺由于材料充裕,市场价格远不如清代民国,但是,上好的碧玺仍然是千金难求的珍贵装饰材料。
现在市场上以碧玺为材料的各种装饰制品较多,质量、真伪鱼龙混杂,所以甄别的技术尤其显得重要。收藏碧玺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眼:
1.对于碧玺的入藏标准来说,第一要素不是重量,而是颜色与纯净度,这一点与宝石级刚玉截然相反,碧玺的颜色与纯净度直接决定着市场交易价格的高低。
2.碧玺的颜色。碧玺的颜色种类较丰富,有红碧玺、黄碧玺、蓝碧玺、绿碧玺、棕碧玺、紫碧玺以及巧色碧玺等若干种。而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红碧玺。红碧玺在各种颜色的碧玺中最为名贵,按照浓淡程度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红色比较浅淡一些的,俗称“单桃红”;另一种是红色浓艳、色彩深沉的,称“双桃红”。双桃红的颜色最漂亮,数量很少,所以价值很高。在购买碧玺时,应注意关注双桃红,至于与单桃红的浓淡区别点,不是可以用语言能形容清楚的,必须用真正双桃红与单桃红同案比较,才能明白。现在双桃红碧玺很少,价格也很高,能买到真正的碧玺,即使是单桃红也是很好的了。
3.重量不决定价值。从清代至现代,碧玺的用途不十分固定。大块碧玺可以雕成鼻烟壶、笔山、花插、花瓶等较大型的器件;小块的碧玺又可以制成挂坠、帽正和用于镶嵌首饰。不同的制作对碧玺的质量要求有所不同,材料越大的碧玺,其纯净度越差,里面的杂质也就越多、越明显。由于碧玺结晶出现的一些缺陷,导致了晶体内部产生了可视的针状毛细管,这在体积比较大的作品中观察得尤为清晰。相反,用于雕制成首饰、胸坠的碧玺质量就非常严格,纯净度与颜色水平是极其重要的标准。
P9-11
收藏,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因为在这一行为的实现上,体现了太多的矛盾之间的作用。譬如,在价值观上,更多的人希望用少量的钱换取数倍于投资的藏品,就是所谓的“捡漏”;在道德观上,不少的人都希望把他人的珍品用普品的价钱买归阁中,又有人希望将手里的赝品用真品的价钱脱手于他人。再譬如在鉴定方法上,专家们无不希望通过自己鉴定经验的文字传授、教会收藏者识别赝品,而客观上造假者正是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精细模仿与再现,完成了他们在价值观上的满足与道德观上的沦丧这一转换过程。一旦鉴定专家的经验传递为造假者所用,在客观上成为鉴定与造假双方共同遵守的标准的时候,造假者上述的转换过程无疑会加速,而这时,收藏者的处境就比较险恶了。所以,近十年在重要的交易场所中,清三代的官窑瓷器、清宫造办处的玉器、铜器,近现代名家相同题材的作品越买越多,高位价格动辄炙手,已经达到了遍地皆是“精品”的存世量。对此,业内人士无不心知肚明,流散于民间的皇帝御用之器哪能像大棚里的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层出不穷!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那些根柢稍浅的鉴定专业人员一时磁场紊乱,无从南北,而一些具有相当鉴定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不断购买不同时段的赝品,意在研究最新的造假工艺动态。
赝品,尤其是高仿品横溢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与社会上的支持在于,在当今收藏投资的方阵中,蛰伏着巨大的异动资金潜流,当房地产、股票行业式微之际,非收藏型的资金注入所带来的是巨大经济利益,造成了收藏交易市场秩序混乱,供需失衡,这就为赝品的制造交易提供了必需的社会基础。
越是在这种异动无序的收藏交易环境中,那些作为工薪阶层的收藏者越需要有能快速识别真假的指导书籍问世,就像患病之人,即使是头疼伤风,也想寻得即服即愈的神赐灵丹。这就要求有关鉴定文字的撰写与出版,不应该再行简单的鉴定特征A、B、C条目式的罗列,而是要提高读者保护自己、识别骗局的攻防转换能力。在现代医学上,对付致病细菌有两种方法:一是调动所有的办法杀菌;二是在彻底杀绝细菌的希望不可能实现时,就要提高肌体的抗菌能力。在鉴定与造假的对垒过程中,当收藏者无力彻底杜绝赝品以兼济天下时,就只生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尽快掌握自我防护的本领以独善其身。《扬子法言·吾子》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扬雄将汉儒孜孜以求的辞赋之学看做不过是像幼儿启蒙时学习虫书、刻符那样简单,不是成年人所做的事。当然,扬雄的这段对话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特定场景。而对于今天在收藏领域内力图独善其身的人来说,至少提供一点历史上的借鉴,那就是如果要将鉴定能力的增长作为雕虫小技,就应该在宏观上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将雕虫小技融入于大的知识视野之中。有以下两点可供参考:
第一,博学广识,向相关领域要能力。初级的鉴定只是一种技能,根据器物所表现的外形特征、纹饰、材料等既有因素判断真伪,这需要有一种正确指导下的量的积累过程,只要见得多、记得住就能达到这种技能水平。这种对真伪、断代的判断过程是一种机械的重复,具有很大的局限;而高级的鉴定则是一门学问,启功先生言简意赅地说过,鉴定就是讲理,合理就对,不合理就错。这种合理与不合理其实就是形而上的概念判断,不管是书画,还是瓷、玉、杂,其时代的特征、工艺与艺术标准是统一的,譬如讲到唐代玉器中的飞天,如果对于敦煌壁画有过直接的研究,或通过张大千等临摹品有间接的了解,那么,作为鉴定物的玉飞天的真伪,至少可以从玉器鉴定特征以外的绘画元素中得到重要的判断依据。我的一位书法家朋友鉴定书法作品,对临习过的古今书法家的作品鉴定准确率很高。他从不借助纸张、印章、装裱等辅助元素来判断,仿品一眼就能看出来。理由很简单:仿品表面上与真品相仿佛,但是笔道里面东西不对。这就是从书法中派生出来的鉴定能力,如果以此来研究瓷器的底款,就可以识别出相当数量的伪官窑。造假者可以专攻一项,不及其余,这是他们的优势,也是劣势,胎釉再逼真,只要动笔,就可以逮住狐狸尾巴。因此说,到收藏门类以外的领域中寻找鉴定的能力,是提高鉴定能力的一条途径。
第二,多见他人的鉴定器物特征,多记他人的鉴定结果。对于亟待提高鉴定水平的收藏者来说,要想在鉴定水平上出现质的飞跃,就必须注意对他人鉴定结果记忆的量的积累,这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门槛。其实这就是过去老古玩店中小学徒的成才主要过程。在半个世纪以前,完成这种积累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靠观察交易往来中的过眼器物。现在除了观察实物外,还有大量的图片可供参考;同时,还有大量与之相匹配的鉴定结果公布,甚至连交易价格都有所标明。这无疑为鉴定领域的记问之学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这里所强调的记问之学,是要使收藏者多见实物、多记与之相应的鉴定结果,而尽量避开单纯鉴定特征条款上的学习,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这本书的选题创意,就是立足于尽量向读者提供鉴定实物、鉴定过程与鉴定结果。同时,在思维程式上,要求作者的思路向其他领域发散,以求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去。如果读者在阅读中,真的能做到了如同摄取饮食营养一样的全面而宽阔,瓷、玉、杂不分家,那么,一定会在较短的时日内,完成鉴定阅历中量与质的转变过程,在不奢望成为鉴定家而随处“捡漏”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他人的,甚至交易之中的器物形成较为可靠的品质判断。
作为一名普通的收藏者,达到这种技术境界,也就够了。
王大鸣序于津沽紫缶书屋
《杂项收藏与鉴赏》是一本由具有近40年鉴定经验的杂项专家赵春霞先生撰写的文集,《杂项收藏与鉴赏》中以普通收藏者最常见的藏品类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作者亲历鉴定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可操作性强、指示性鲜明,完全可以用来指导、提示普通杂项的收藏与鉴定。
赵春霞所著的《杂项收藏与鉴赏》的选题创意,就是立足于尽量向读者提供鉴定实物、鉴定过程与鉴定结果。同时,在思维程式上,要求作者的思路向其他领域发散,以求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去。如果读者在阅读中,真的能做到了如同摄取饮食营养一样的全面而宽阔,瓷、玉、杂不分家,那么,一定会在较短的时日内,完成鉴定阅历中量与质的转变过程,在不奢望成为鉴定家而随处“捡漏”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他人的,甚至交易之中的器物形成较为可靠的品质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