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京师学术随笔
分类
作者 童庆炳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时代向前发展了,历史条件变化了,难道我们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论证“文学是人学”这个旧问题吗?

今天的社会物质生活诚然丰富了许多,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试想一想,如果我们今天还像三年困难时期那样嘴里喊着阶级斗争,或者像“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喊着“不断革命”,却要凭票购买有限的粮食,凭票购买有限的猪肉,甚至凭票购买蔬菜、购买点心,整天饿着肚子,那种日子是人过的吗?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人必须首先满足了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别的活动。我们现在终于明白这个道理,终于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20多年过去了,我们也终于看到,中国人在搞经济的问题上并不比别的民族差,搞现代化也不比别的民族差。尽管前面还会遇到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而胜之。但是,毋庸讳言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它的一些伴生物,那就是人的本能欲望的膨胀,于是在一部分人那里拜物主义、拜金主义成为生活中的一面旗帜。作为拜物主义、拜金主义的滋生物,出现了腐败堕落,出现了贪官污吏,出现了假冒伪劣,出现了嫖娼卖淫,出现行凶抢劫,出现了亲情泯灭(前几天从报上读到一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因功课不好无法面对自己的亲人,在开学前夕竟然把自己的奶奶和爸爸残酷地杀害了,我的心不禁战栗起来)……对于这些把拜物主义、拜金主义奉为旗帜的人来说,他们不但是精神的残疾者,严重的则完全丧失了人性,他们已经从人变成了非人,他们不是人。对于目睹这种现象发生的多数人而言,他们处于焦虑状态,对这个社会的负面阴影感到有点陌生,有点隔阂,有点惶恐,有点失望,有点恐怖,概而言之,他们感到精神家园的失落。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拜物主义和拜金主义并非中国工业化的特产,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这都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法国19世纪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所说:在工业化过程中,“人性得到了最完全的发展,也是最残暴的发展,文明表现了它的奇迹,文明也几乎使人成为了野人”。

从根本上说,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意味着什么呢?可以肯定地说,意味着人文精神的极度匮乏。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是近几年关心社会发展的知识界谈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那么,人文主义究竟是什么呢?就西方思想来看,可以分成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把人看成是神所创造的一部分,人不过是神的奴仆, “堕落的生物”;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这就是科学的模式,这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建立起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在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过是自然之子,人与其他的生物都是科学认识的对象,科学才是至高无上的;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在宇宙中人才是核心,以人的经验作为对人、对神、对宇宙的了解的出发点,人是人自身的主人。①因为人是自身的主人,尊重人的不可估量的尊严,发挥人性的巨大的潜能,看重人所独有的良知,塑造人自己的生活,人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成为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近现代以来,由于科学主义的流行压迫了人的地位,人的精神家园有丧失之危险,所以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一批人,都在呼唤适合于人生存的人文主义和人文关怀。当然,人文主义如果不作为一种思想运动而作为一种精神追求,那么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也是十分丰富的,儒家、道家有许多不同,但在关怀人的生存、注重人性的发展、看重人的尊严上面是相通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箴言,强调人与人之间那种感同身受的关系,强调人的价值,可以说就是人文精神的经典的表述。道家的代表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话,虽然重在自然,但落脚点还是人的精神的自由,也是富于人文精神的。今天,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遇到了人文精神的匮乏问题,我们就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收前人的人文主义的精神财富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一种适合于我们今天社会的新的人文主义、新的人文关怀。

那么,这种人文精神的资源最集中储藏在哪里?应该说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一切人文学科的著作中都有人文精神,但最集中储藏在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我们说文学是人学,就在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具体的审美的形态,表现人性的各种情感,表现人的童心,表现人的善良,表现人对自己的信心,表现人决心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表现人性的美丽……如果说资本片面生产财富,而不注意对人的关怀的话,那么文学艺术唯一的目的就是关怀人,关怀人性,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人学”。

发展经济不是也不应该是我们最后的目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巨大的财富也不是也不应是我们最后的目的。我们最后的目的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的目光不能只是停留在技术理性工具上面,让文学艺术这个营造人的精神家园力量也进入我们的视野中。文学艺术不会一天之内就让人的善心都呈现出来,它是改造人性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手,但只要我们认同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长久地关注它,培育它,那么我们最终将让千百万人获得精神的温馨家园,找回失落的人文理想。P13-15

目录

上编 文学之根

第二次天真/3

雏菊与雨果的遐想/6

太阳照样升起/9

“文学是入学”新解/12

作家的位置/16

遭遇与艺术创造/19

古典的李白现代的李白——纪念李白诞辰

1300年/21

“内视点”与文学的生命力/25

重建历史世界——历史文学谈之一/28

隐喻现实世界——历史文学谈之二/31

暗示哲学意味——历史文学谈之三/34

金钱的艺术形象/37

漫议“绿色文学”/40

与契诃夫对话/46

“人外无诗,诗外无人”/50

人物命运的文学意义——从游蒋介石的

南山别墅谈起/52

生命撞击的钟声/60

听泉经验的艺术启示/63

文章与酒/65

以真为假和以假为真/67

由“我”自己伸张出来/69

中编文学之理

文学与灯光/75

文学与绘画/78

枯燥药方为何熠熠生辉/80

妙玉的洁癖和意识形态/83

风姐登场分析的发明权问题/86

米洛的维纳斯与缺陷美/90

“偷维纳斯的腰带”/93

米洛的维纳斯与研究热/96

陶渊明的《饮酒》与意识形态/99

由此岸向彼岸张帆远航/103

假如我们从艺术角度来看《诗经》/106

冷眼深情/110

美与形式/114

梦醒时分——兼谈美在关系/116

齐白石的《虾》《青菜》为何价值连城/120

歧义的魅力/123

审美的层次/125

诗为活物/129

“通感”产生诗意的再考察/134

谈艺术的常规和惯例/136

文学的第一要素/141

文学批评不是“寄生”性的/145

文学语言奥秘/147

“幸福”与“不幸”/149

艺术的“强词夺理”/152

语尽而意不穷/157

隐喻之美/159

“鱼”与“熊掌”应“得兼”/162

爱国?思乡?/166

“真体验”——合理、合情和合意/169

真与奇/175

下编 文学之技

画框、距离与《红楼梦》的开头/179

艺术从“稍微”两字开始/18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双解/185

杜甫《八阵图》诗的歧义/187

“推敲”再评议/189

把谎话说得圆/192

比喻与审美/195

“不隔”之美/197

不写之写/200

更少就是更多/203

含泪的微笑/206

怀旧情调与作品的开头/208

黄筌拒改吴道子《掐鬼图》的启示/210

声律与感情/212

诗的三重境界/214

春天对严冬的感慨与沉思——读王蒙的《杂色》/217

香山樱桃沟的山桃花/223

写什么与怎么写/225

意尽言止/227

眼中、胸中、手中/229

一切景语皆情语/231

艺术形象的具体与概括/234

艺术形象:形与神/236

序言

作为一位教师,1984年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我接受邀请,为北京市的党政干部基础科讲授了“文学概论”课程。课程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听我课程的学生多是年纪较大、却未能接受大学教育的老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从中央的干部到部队的军官,从商店的服务员到尚未找到工作的知青。据统计,仅北京一地按时听我课程的学生就有16万之多。在1984年每周三下午,只要转到北京电视台的频道,就可以看见我操着一口带南方口音的蹩脚的普通话在讲课。这是我在电视台上课最久的一次,课程持续了半年多才结束。为配合这门课程,除了由当时的红旗出版社出版了我编写的《文学概论》上下册(初版27万册),当时的《北京自学考试报》还专门辟了一个“文论漫笔”的专栏,每周或每两周发表我的“千字文”。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我当时“人到中年”,可并没有“万事休”的感觉,相反,我在《祝酒歌》歌声所营造的特殊气氛觉中,精力饱满,生气勃勃,觉得自己的教师生活才刚刚开始。这样,我就开夜车,抽一些时间,用随笔的文字,写一写授课后仍然觉得意犹未尽的内容,在报纸上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后来有不少读者喜欢我的文字,给我很大鼓舞,我就断断续续写了许多年。这本小书的短文多半是在那些年写的“文论漫笔”中选取的。

此外,2000年前后数年,天津的《文学自由谈》约我写稿,我照着给《北京自学考试报》写“文论漫笔”的笔调,探索文学作品或文学创作中一些看似微小却很重要的问题。这次,我在这些短文中也选择了一部分汇入到这本小书了。此外,从2009年开始,我也写“博文”,其中所写免不了还是“漫笔”。《中国社会科学报》副刊等报纸和刊物也发了我若干篇“博文”。这次也经过挑选,把其中一部分纳入此书。

本书勉强分为三编,即“文学之根”“文学之理”和“文学之技”。实际上,很多问题是无法绝然分开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写这些短文的时候,也没有按照这个区分去写。我觉得“根”“理”“技”三点常常难以分割。这次为编书体例的需要,勉强作这样的分割,这并非我的本意。

我自1955年进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58年留校任教,至今已57载。现在大家叫我为文学理论家,在我心中则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因为爱好,转为热爱,转为挚爱,转为玩赏,转为享受,于是开始思考文学各类现象和问题,开始教文学理论课,开始写所谓的文学理论“论文”和“专著”。我自己则以为我撰写的那些教材、论文和专著,受自己学力所限,受时代的局限所致,虽冥思苦想,但创见有限。倒是这些短文、漫笔,心之所想,灵之所悟,笔这所致,还有些微值得咀嚼的东西。这次,敝帚自珍,选择其中一些篇章汇入小书,作为纪念。当然也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我非常高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能联袂推出钱中文先生、王向峰先生、孙绍振先生和我四位文学理论学人的随笔,特别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以及赵月华编辑辛勤的劳动。

童庆炳  2012年8月31日

内容推荐

《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是“京师学术随笔”系列之一。

《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是童庆炳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收录《隐喻之美》;《“鱼”与“熊掌”应“得兼”》;《爱国?思乡?》;《“真体验”——合理、合情和合意》;《真与奇》;《艺术从“稍微”两字开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双解》;《杜甫《八阵图》诗的歧义》等文章。

编辑推荐

《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是童庆炳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风雨相随(在文学山川间跋涉)》收录了《爱国?思乡?》;《“真体验”——合理、合情和合意》;《真与奇》;《艺术从“稍微”两字开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双解》;《杜甫《八阵图》诗的歧义》;《“推敲”再评议》;《把谎话说得圆》;《比喻与审美》;《“不隔”之美》;《不写之写》;《更少就是更多》等文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