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无痕(史学的远航)》是章开沅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寻梦无痕(史学的远航)》收录了《湖笔文化与章氏家族》;《怀念业师陈恭禄先生》;《望重士林,泽惠江汉——忆密老》;《君子之交淡如水——回忆季羡林先生》;《犹忆风雨同机情——忆高宗鲁先生》;《笔墨情缘永相忆——我与东京辛亥革命研究会》等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梦无痕(史学的远航)/京师学术随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章开沅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寻梦无痕(史学的远航)》是章开沅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寻梦无痕(史学的远航)》收录了《湖笔文化与章氏家族》;《怀念业师陈恭禄先生》;《望重士林,泽惠江汉——忆密老》;《君子之交淡如水——回忆季羡林先生》;《犹忆风雨同机情——忆高宗鲁先生》;《笔墨情缘永相忆——我与东京辛亥革命研究会》等文章。 内容推荐 《寻梦无痕(史学的远航)》是“京师学术随笔”系列之一。 《寻梦无痕(史学的远航)》是章开沅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收录《因诗悟史》;《文化危机与人性复苏》;《寻梦无痕》;《湖笔文化与章氏家族》;《怀念业师陈恭禄先生》;《望重士林,泽惠江汉——忆密老》;《君子之交淡如水——回忆季羡林先生》等文章。 目录 追求圆融 境界 ——追求圆融/3 贵在通识/6 史学的品格/9 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13 走进历史原生态/20 因诗悟史/24 文化危机与人性复苏/28 杂感随笔 寻梦无痕/41 湖笔文化与章氏家族/53 国学家的精神世界 ——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71 温故知新 ——余家菊《教育哲学》读后/75 怀念业师陈恭禄先生/82 望重士林,泽惠江汉 ——忆密老/89 君子之交淡如水 ——回忆季羡林先生/93 犹忆风雨同机情 ——忆高宗鲁先生/98 笔墨缘结五十年 ——寄语《历史研究》/101 笔墨情缘永相忆 ——我与东京辛亥革命研究会/104 经常的“栖息地” ——忆徐家汇藏书楼/107 感言 ——纪念史华慈诞辰90周年/110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追忆/114 倾情新世纪 ——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122 张謇感动中国 ——纪念啬翁诞辰150周年/129 南通模式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140 要爱国,更要理性爱国/145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全集》出版感言/151 如何理解“高陶事件”/160 世事评说 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167 跨世纪的思考/173 傲霜花艳岭南枝 ——评历史故事片《林则徐》/181 武汉呼唤研究/189 历史记忆与城市升华 ——纪念武汉保卫战70周年/192 黄鹤楼印象/195 签名售书有感/198 林木深处觅绿魂 ——忆姚水印老师傅/201 怎样对待草坪为好 ——读《小草青青,践踏何忍》一文有感/20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校园见闻有感/206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读张九龄《感遇》有感/209 犹忆玉屏笛箫声 ——参加笛箫专场演奏会后的遐思/211 校报也应以学生为本 ——从陶行知编《金陵光》说起/214 泰晤士河源头的思考/216 教育就是完善自己/220 师范终身 着眼于培养21世纪的新人/225 陶行知与哥大/230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向第一个教师节献词/239 追寻老大学的足迹 ——《中国大学校长书系》总序/243 大学啊,大学! ——《政局与学府——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 (1919—1937)》读后/249 “20后”寄语“90后” ——珍惜自己的大学时代/254 明辨荣辱,热爱华师 ——为刘武教授壮行/259 为风雅华师鼓与歌 ——《风雅桂子山》序言/262 往事杂忆 ——纪念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266 发扬金陵之光 ——纪念金陵大学120周年华诞/269 殊途而同归 ——与池田先生的相遇与相知/272 寻踪樱花 ——创价大学春季开学祝词/277 似水流年 岁月如歌亦如梭/283 “失红”与“霸蛮” ——难忘的一课/287 忆从坡/290 孟浪少年游/297 开卷有益/303 武汉情缘/308 与共和国同行 ——回忆从教60年/311 附录 章开沅先生的学问与我/317 谈老 ——我的虎兄章开沅教授/324 与一位普通考生的通信/328 试读章节 汤因比痛感西方人长期片面追求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酿成自我中心、物欲横流与精神堕落的恶果。所以,他寄希望于东亚精神文明的复兴,借以弥补现代人类文明的缺失。但是,他却未曾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各国或先或后也走上这条重物质而轻精神的现代化道路。 人类已经处于严重的灾难之中,并且面临着更为严重的灾难,直至可能自己毁灭自己。人类不应该继续自相争斗、自相残杀,有良知的人们应该首先联合起来图谋自救,而当务之急就是如何纠正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缺失与道德滑坡。不要相信那些诸如东西文化冲突之类的凶险预言,也不必沉溺于东西文化孰优孰劣的无止无休的争论。我们首先应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寻求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然后在人类文化总宝库发掘一切健康有益的精神资源,弘扬而又超越,熔铸以求创新,共同纠正现今人类文明的严重缺失。 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 无论中外古今,无论宫廷与民间,无论主流与非主流,史学大多具有参与意识。 司马迁《报任安书》云:“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详近略远,很大部分写的是现、当代史,而且在“究”和“通”上下功夫。其用意在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志古所以自镜。 法国当代历史哲学家雷蒙·阿隆(Raymond Aron)更为明确地揭示史学的参与意识。他说:“法语、英语、德语等都以同一个字眼用于历史真实和我们取之于历史真实的知识。histoir、history、geschichte既指人类的变异,又指人们为他们的变异而努力建立的科学。”总之,“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历史意识的范围》) 大约在此20多年以前,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马克·布洛赫(MarcBloch)的小儿子向他提出一个问题:“告诉我,爸爸,历史有什么用?”布洛赫认为:“这个问题已远远超越职业道德之类的枝节问题,事实上我们的文明总是与它的过去密切相关。”为了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他把题为《历史学家的技艺》的一部书稿遗留给人间。 布洛赫反对以狭隘功利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的“用”。他说:“经验告诉我们,不可能在事先确定一项极抽象的研究最终是否会带来惊人的实际效益。否认人们追求超物质利益的求知欲望,无疑会使人性发生不可思议的扭曲。即使历史学对手艺人和政治家永远不相关,它对提高人类生活仍是不可少的,仅这一点也足以证明历史学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他所说的利益主要是指超物质利益的精神层面,如求知欲的满足、探幽索奇后的喜悦、历史经验的汲取、良知与历史使命感的培育等。他说:“确实,尽管处在持续不断的生存危机中,每当西方社会对自身产生疑惑之时,我们都会反躬自问:西方社会曾否努力向历史学习?究竟我们学习得是否正确?请读一读战前所写的那些文字吧,同样,也请读一读可能在将来会形成文字的今天人们的见解吧!” 布洛赫认为历史之所以持续存在,就是因为它有“普遍永恒的魅力”。他说:“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现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布洛赫选择了史学,并且为此奉献一生,他认为“这就是所谓‘使命’和‘天职”’。布洛赫自我认定的“天职”,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史学的奉献;一是对社会的奉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历史学家,既拿起笔也拿起枪,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第一线。他未能看到自己上述书稿的出版,也未能看到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他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并且以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回荡千古的奉献之歌。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er)不仅是布洛赫史学的志同道合者,而且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亲密战友。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要创造历史,因为在动荡不安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让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这里说的是史学研究最高境界,布洛赫可以说是已经进入这个境界的光辉榜样之一。 在中国近百余年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也有一批历史学家参与了创造历史,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翦伯赞、吴晗、尹达、黎澍、刘大年、胡绳……他们的一生同样体现出史学可贵的参与意识,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演变。所以我好几年以前即曾有感而言:“过去、现在、未来,总是前后连续的,而且三者又都是相对而言的。基于这种认识,历史学家不仅应该积极参与现实生活,而且应该成为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与影响现实生活,并且与人民一起追求光明的未来。”(《现代化研究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 历史学家如要积极参与现实生活,首先必须积极参与历史生活,因为历史学家的最高天职就是研究人类的历史生活,不如此就不成其为历史学家。但前后两种参与含义不尽相同,如果用相近的英语词汇来表达,前者或可用participate,意即参加,亦即亲身实践;后者或可用enter,意即进入,亦即感悟贴近。P14-16 序言 我曾经是个文学青年,从高小开始就欢喜写点所谓“文章”,但无非是自娱自乐而已。进入高中以后,山河破碎,家人离散,历事渐多。特别是两次被学校开除,浪迹江湖,备尝艰辛,更有意在写作中寻求慰藉。1948年冬前往中原解放区前,曾自辑历年文稿一厚册,题日:“昼梦录”,无非是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从未想过出版问世。因此,“文化大革命”后经审查归还各类文稿、笔记,除保留“张謇传稿”外,其余文字资料均付之一炬。这种行动可能极其鲁莽而又愚蠢,但历经劫难之乱世人的复杂心情,并非常人常态所易理解。 其所以取名“昼梦”,多少带有一些自省、自责乃至自谑意味。我早年读过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觉得自己也有罗亭那样的性格弱点,追求真理,热爱自由,但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勇于思而怯于行,因此才四处漂泊,一事无成。小说的结语是:“愿上帝帮助所有无家的流浪者”,亦曾在我内心深处引发强烈的回响。我甚至羡慕屠格涅夫以后再版时为罗亭增添的最后结局:在1848年巴黎巷战中阵亡,临终手中还握着一面红旗;心想这未尝不是我较好的人生谢幕。 革命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少年时代的梦,似乎一个一个破碎了,想当高尔基式的作家,想当雷马克式的战地记者……都成为虚无缥缈的幻影。我已成为浩浩荡荡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并且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革命事业。我不再有独自的打算与追求,而是把革命需要与组织分配当做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我留在最不想留下的城市,从事我从来没有想干过的工作。我不再浪荡江湖,到处漂泊,就在这个城市结婚生女,成家立业,老老实实在一所大学教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人生似乎是平凡的,但平凡中又蕴藏着高尚与幸福,因为我仍然拥有自己的梦,这个梦不同于少年幼稚的梦,可以说是伴我成年后的终生,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我对共产主义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以人的全面完善为基础的全人类最后解放,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实现公平分配、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这个梦似乎非常抽象,非常遥远,但我深信将来一定可以化为现实,因为全世界人民都在期望这个理想的实现。我已不再是少年时代的罗亭性格,我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学习着,工作着,快乐着。尽管现在的世界还存在着太多的邪恶与黑暗,但我相信终究将会出现一个充满真、善、美的新世界,而贝多芬为席勒《欢乐颂》创作的巅峰之作《第九交响曲》必将响彻寰宇! 我想把这本文集取名为《寻梦无痕》,这不再有少年时代幻想破灭的消极意味。大约是在2004年的秋天,我突然萌生寻根的兴趣,遂与妻子去太原郊区寻找剪子湾沙河村祖坟。因为抗战前每年清明时节,家中老辈都会派人前去祭扫。非常感谢时任山西大学副校长的行龙教授,在他的周密安排并亲自陪同下,居然找到了沙河村旧址,但行政建制已经改名为剪子村。这当然是意外的惊喜。不过经过半个世纪以上的社会变迁,此处已被房地产商人开发,成为大片大片高楼大厦的住宅区,不复是当年的荒郊野外,旧冢新坟……几位年逾70的老人都曾见过我家的祖坟,记得起还有几座石俑、墓碑,但眼前除当年“坟亲”(守墓人)后代尹才智老人所住几孔相通的传统窑洞外,已经没任何其他历史遗存可以引发思古之幽情。据说,就连这个几孔窑房亦已列入城市规划公路线内,以后再来,连这丁点历史遗存痕迹也将荡然无存。 我的祖辈从12世节文公开始,曾有3代十几口人生活并终老于太原。从13世怡棠公开始,继续往大西北迁徙,首先是游宦于甘肃兰州,随后又随左宗棠大军进驻酒泉。大约是在1876年,14世维藩公又随大营征战于新疆各地,主要是在冰天雪地大戈壁上专司军需物资长途转运。怡棠公父子三人在甘肃生活甚久,在新疆参战与屯垦亦历有年所,直到1881年才随同左宗棠回到梦魂萦绕的江南故土。2006年初秋,我与妻子在陈才俊教授的热心陪同下,从乌鲁木齐经哈密、酒泉,又登嘉峪关,从敦煌乘出租车越大戈壁,循祁连山脉寻找祖辈走过的足迹,但也只能在嘉峪关等历史遗址遥思他们的金戈铁马征战生活与遗存诗文而已。令人遗憾的是,连左宗棠的相关历史遗迹都所剩无几,兰州贡院至公堂悬挂的仅有的一副左宗棠手书木质长联已经开始腐蚀漫漶,当年西征壮士似乎已被热衷于时尚消费的当代中国人所遗忘…… 时代在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大潮席卷城乡各地,城市建设堪称日新月异。历史遗存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保存,但号称文明古国后裔的我们也太不珍惜历史、守护历史,很多城镇大拆、大迁、大建,一方面,悍然毁灭本真文物;一方面又粗制滥造所谓“重建文物”,乃至历史风韵荡然无存。所谓“寻梦无痕”者,无非是有点牢骚,再加上羞于无奈。既无悲欢,更非消极。我从小就欢喜鲁迅经常引用的那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即以此语作为序言的结束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