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佩编译的《勇士中的勇士(拿破仑最富争议的元帅米歇尔·奈伊传)/指文战争事典》共20个章节,近500张精美油画作品、战斗地图和珍贵历史资料图片,讲述拿破仑时代著名元帅米歇尔·奈伊跌宕的一生——他出身平民,是浪漫注意的拥趸者;他曾着眼法国的国家命运,三次改变立场、转换阵营,在滑铁卢战役后彻底摔入谷底;路易十八还朝,他被判枪决,悲剧谢幕;1853年,他终获平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勇士中的勇士(拿破仑最富争议的元帅米歇尔·奈伊传)/指文战争事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卡佩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卡佩编译的《勇士中的勇士(拿破仑最富争议的元帅米歇尔·奈伊传)/指文战争事典》共20个章节,近500张精美油画作品、战斗地图和珍贵历史资料图片,讲述拿破仑时代著名元帅米歇尔·奈伊跌宕的一生——他出身平民,是浪漫注意的拥趸者;他曾着眼法国的国家命运,三次改变立场、转换阵营,在滑铁卢战役后彻底摔入谷底;路易十八还朝,他被判枪决,悲剧谢幕;1853年,他终获平反。 内容推荐 卡佩编译的《勇士中的勇士(拿破仑最富争议的元帅米歇尔·奈伊传)/指文战争事典》详尽地介绍了拿破仑时代著名元帅米歇尔·奈伊的一生。他是拿破仑手下最出色、最必不可少的将领,他的顽强、坚毅、果敢使他成为拿破仑口中的“勇士中的勇士”。 出身平民的奈伊,凭借自身英勇成为帝国的元帅;莱比锡战役后,米歇尔·奈伊作为元帅代表之一劝谏拿破仑退位;波旁复辟,在乡下城堡避世的奈伊被再度推上风口浪尖;1815年,曾保证“把拿破仑装在铁笼子里带回巴黎”的奈伊决定重回老上司麾下;滑铁卢战役,奈伊依旧勇敢,却无法扭转注定失败的战局;路易十八还朝,等待奈伊的是彻底的清算,1815年12月7日,米歇尔·奈伊因叛国罪、危害国家安全罪在卢森堡公园被枪决。 纵观奈伊一生,他虽多次转换立场,但从未背离国家,当辩护律师以奈伊家乡萨尔路易斯划归别国为由为其辩护时,他高呼道:“我生在法国,也要死在法国!”由此可见,他儿时的信念——成为法国的一部分,一直伴随他的一生。最终时代给了他公正,1853年当局宣布判决无效,米歇尔·奈伊仍旧是国家的英雄。 目录 序言 米歇尔·奈伊,流淌着法兰西的血液 第一章 来自阿尔萨斯的骠骑兵 第二章 “红脸”师将军 第三章 临危受命 第四章 胜利伊始之年 第五章 霍恩林登会战 第六章 初到巴黎 第七章 共和国驻瑞士大使 第八章 法兰西的元帅 第九章 乌尔姆大捷 第十章 帝国狂风 第十一章 半岛烽火 第十二章 莫斯科之路 第十三章 大军的殿后 第十四章 最后的莱茵行军 第十五章 为法兰西而战 第十六章 波旁的贵族 第十七章 百日王朝 第十八章 战败余波 第十九章 从元帅到被告 第二十章 卢森堡公园的悲剧 附录一 米歇尔·奈伊家族简介 附录二 米歇尔·奈伊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是未知,而非历史 试读章节 1793年8月1日一12月20日,奈伊在第4骠骑团德·博耶(de·Boye)上尉连队任职.并随兵团驻扎在边境。10月13日,奈伊获得委任升为中尉。12月,指挥骑兵旅的克劳德(colaud)将军沿马恩河一线侦查,与此同时北方军团当时正在冬营过冬,他请求任命奈伊为他的副官。在离开隶属的团时他又获得了另一个表彰.这次是以签名上表的形式——当时的民主潮流——由军官和军事代表及其他相关人士联名。他的同僚对他做出如下评价: 我们代表军官、士官和第4骠骑团所有同仁,可以负责地说,公民奈伊——第4骠骑团德·博耶连队中尉,在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是一名表现勇敢的士兵和共和国之子,仅仅根据他的行为我们就能够判断,米歇尔·奈伊把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在了共和国的事业上,我们签署这份文件,是为了给他或可能关心这方面信息的人提供一份佐证。 奈伊担任克劳德将军的副官一直到1794年4月21日,之后,他被升为上尉并回到第4骠骑团指挥一个连队,克劳德将军特意写了一封信表彰他的副官“满腔热血为共和国的作风”。 初夏,新的军团——桑布尔一默兹军团在茹尔当(Jourdon)将军的带领下从默兹河开进了比利时(Belgium)。奈伊所在的团隶属于左翼,由克莱贝尔将军指挥。弗勒吕斯战斗(battle of Fleurus)获得胜利之后,克莱贝尔将奥地利人从蒙斯(Mons)驱逐出去。7月15日,当敌人后退到代勒河沿岸时.克莱贝尔在鲁汶(Louvain)附近又对他们进行了猛攻。战斗胜利的当天,克莱贝尔注意到了奈伊。一次偶然的机会,奈伊被派去带领骠骑连护送将军前去视察敌军后卫部队情况。这次行动中,奈伊对战术的判断,对地形的准确评估,对每个问题的快速流畅作答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吸引了克莱贝尔的注意。回到营地之后,克莱贝尔便派他的副官帕诺尔(Pajol)请奈伊担任他的参谋。奈伊起先十分不情愿再次离开他所在的团,但最后还是同意了。奈伊与克莱贝尔即将建立的友谊,对奈伊日后的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克莱贝尔是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士兵之一,哪怕只在他身边效力片刻,对年轻的奈伊来说都是个长见识的好机会。克莱贝尔当下想组建一支骑兵机动分队来保护运输补给,行进时给司令部传递命令以及突破农民对地区的封锁。经过和同僚的一番商讨,克莱贝尔决定让身边的副官奈伊担任此职务,于是他派帕诺尔通知奈伊此事。奈伊起初委婉地拒绝了,他表示自己“没有能承担此重任的能力”,克莱贝尔得知后有点生气,他要求帕诺尔告诉奈伊:“即便是在民主时代,将军仍握有全权,你必须接受!”接受了这个任务就意味着奈伊要频繁地活动,长时间骑马以及时刻保持警惕。 7月30日,克莱贝尔从鲁汶向帕伦贝格(Pelenberg)行军时,奈伊因表现出色获得了升迁。当时奈伊正和一支由30名龙骑兵和一些猎骑兵组成的队伍在侧翼行进。他们刚刚经过长时间的骑行,在回部途中奈伊突然听到奥地利进攻的炮声,他立即赶到交火现场,眼前的景象是一个骠骑中队已经成功驱逐了法军前锋。此时奈伊没有片刻犹豫,便带着不多的骑兵冲向了敌人,趁着他们因胜利而稍显松懈的时机插入纵深.击溃了敌人,使他们落荒而逃。 克莱贝尔目睹了奈伊的壮举,他非常正式地写信给军队的人民代表吉莱 (GⅢet)公民: 上尉奈伊,在任副官时做出了一番丰功伟绩,和第7龙骑团的30名士兵以及一些猎骑兵在执行传令任务时,带领他们向布兰肯斯秦因(131ankenstein)的200名骠骑兵发起进攻,并成功扰乱了他们。 吉莱回复了克莱贝尔,要求立刻提升奈伊为少校副官或少校参谋,表彰其出色的军事才能。 在作战期间,奈伊曾多次发现他抓捕到的外国犯人中有一些流亡的保王党。他总是冒险让他们混在外国犯人中间,小心保护他们的身份不被识破,尽可能地保住他们的性命。一天晚上,奈伊的侦察兵带回来两个法国流亡神父,他们又冷又饿,还被吓个半死。由于政策关系,任何逃离法国且拒绝向宪法宣誓或同情波旁的人都将被送回国,等待着他们的只有断头台。如果奈伊对这两个人放任不管,他们就只有死路一条。奈伊严厉地训斥了他们,提醒他们将要面对的惩罚,随后假借单独审问二人支开了士兵。然后,奈伊对他们进行了安抚,提供了钱财和食物,并安排一个可靠的军官负责看守,还给他们指了一条逃跑路线。于是,两位牧师趁着天黑逃走了,第二天奈伊装模作样地向看管松懈的看守发了火。这件事之后,军中有传言说是奈伊放跑了他们,克莱贝尔听闻十分震惊,吉莱会怎么处置他呢?“该死的奈伊!”他生气地说,“他应该小心一点!这不可原谅!他本是个聪明人……”突然他发现吉莱正诧异地看着他: “是的,你的朋友奈伊是很聪明,懂得如何避免同胞无谓的流血,让我们忘了那两位神父吧,法国士兵的宽宏大量不是坏事。” 8月,一片风平浪静。克莱贝尔在准备围攻马斯特里赫特(Maestricht),此时奥地利正从默兹河对岸注视这里的一切动静。当月的最后一周,奈伊与一小队骑兵被派到敌人右翼突袭敌人运送补给的队伍。这次行动,奈伊将完全与大部队脱离,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他于26日从迪斯特(Diest)出发,悄无声息地接近奥地利右翼,缴获了23辆四轮马车,并把他们运回了迪斯特。 P14-15 序言 如果说拿破仑时代是惊涛骇浪,那么米歇尔·奈伊就是这片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他顺应时代,服从征战,即便被推向万丈深渊也不低头。有人说奈伊是出了名的难相处,但这不过是他隐藏在那副严肃刻板外表下的腼腆而不善言辞的本质;有人说奈伊脾气暴躁、冲动,但这不过是他渴望战斗、一心求胜的热情;有人说奈伊的“背叛”行为葬送了拿破仑最后的希望,这种说法或许对他太不公平,其实这不过是他对国家的忠诚迫使他做出的决定。 在奈伊心中,国家胜过一切。纵观奈伊的一生,他一共转换过三次阵营——1801年,他放弃共和理想,因为在波拿巴将军身上看到了国家强盛的希望;1814年,他自愿代表元帅劝拿破仑退位,因为他看到继续抵抗只会让法兰西白白流血;1815年,对内战的恐惧让他抛弃对国王许下的承诺而重回拿破仑麾下,这次的“背叛”让他成了法国的伊卡鲁斯,最终随着拿破仑帝国一起粉身碎骨。三次转换阵营的行为,是奈伊对法兰西最忠诚的一种表达。儿时父亲的故事影响了他的一生,“成为法国的一部分”这个矢志不渝的信念伴着他走过自己跌宕的一生。 米歇尔·奈伊没有受过正规的军校教育,他出身平民,完全凭借自身的英勇和无畏成为法兰西的元帅。他的一生没有拿破仑那般波澜壮阔,却备受争议。奈伊生前曾招致一部分人的厌恶,但仍有一部分人愿意为他奉献一切甚至誓死追随;最后的审判亦是如此,一部分人认为他罪有应得,而另一部分人却愿意不顾自身安危营救他;在奈伊死后,乃至现今,法国对奈伊的评价仍是两极化——滑铁卢的罪魁祸首和法兰西的战斗英雄。 本书整体框架参考自安德列·希利亚德·安特里奇的《奈伊传》。其中,奈伊早年生活资料来自元帅家人整理的回忆录;军旅生活部分资料来自奈伊身边军官的回忆录及相关人物传记;奈伊在1814—1815年的经历则部分参考了乌塞的著作;最后的审判部分整理自1816年英国方面的《关于奈伊元帅叛国罪的审判》庭审记录。希望这本书能客观地展现奈伊作为一个“伟大人物”的追随者,在重大事件、战役中的传奇经历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笔者认为,展现出米歇尔·奈伊的一生,让读者自己去评说才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后记 米歇尔·奈伊可谓是拿破仑时代最富争议的元帅,他的结局更为他的一生增添了悲剧色彩。1815年与奈伊一样死于他人之手的元帅还有两个:缪拉元帅——因战争罪在意大利皮佐被枪决;布吕内元帅——在阿维尼翁被保王人士杀害。相较在百日时期重回拿破仑麾下的其他将领,奈伊没有逃避他的命运,或者说他也想逃避,但他的荣誉感又迫使他急于赎回自己的过错。就像他对律师说的那样——他想通过战功赎回过错,但这个大兵没有想到朝堂和政治家却需要他用鲜血赎回过错。最后米歇尔·奈伊平静坦然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很多人看完他的故事后可能会敬佩奈伊在战场上的勇气,以及临刑前的镇定冷静,但我想说,命运如此,他只得坚毅。 如今,我们通过阅读文字便可轻松得知当时的前方阵地甚至10法里内兵力的部署,但当时身处战场上的指挥官却需要派人历尽万难侦查才能知晓;我们可以阅读某些重大事件的“关键时刻”,通过历史书上的分析得知其他选择后事件的走向,但是置身于局内的当事人并不知道未来如何发展,他们甚至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此,即便是一边倒的战斗,在敌人撤退前一秒胜负仍未可知;即便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的抉择,在最后结果到来之前仍无法判断其正确性。我们无权指责包括米歇尔·奈伊在内的那个时代所有人做出的抉择,无论他们选择如何编织拿破仑时代的壮丽篇章,我们都应该表示理解并尊重。 国内关于米歇尔·奈伊的资料介绍甚少,甚至关于他本人存在诸多误解,这也是我决定编译此书的原因,我不奢求仅凭一本书就能叙述他的一生,只希望这本书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人们对奈伊元帅的误解和偏见。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家人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另外要感谢《Russianagainst Napoleon》译者吴畋及其他同仁给我提供资料上的帮助,本书图片众多,尤其要感谢张建昕提供的帮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