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叙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866年,在一次追捕海上怪物的过程中,阿龙纳斯不幸落到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上。潜水艇船长尼摩邀请他作海底旅行。他们在海底看到了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许多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凡尔纳编著的《海底两万里》中所写的故事,叙述的事物,尽管在21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那个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出能够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那时候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海底两万里》中成功塑造出了“鹦鹉螺号”潜水艇,并且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类就真的造出了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所以说凡尔纳的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具有超强的预见性。
《海底两万里》在故事情节上引人入胜,但是也提出了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了滥杀滥捕的观念。还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要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的行为。这些都是现在热门的环保话题,凡尔纳的意识超前了几百年。
1866年,曾经发生过一起稀奇古怪的事件。好几艘船在海上碰见了一个“庞然大物”,一个长长的梭状物体,有时泛出磷光,但它的体积比鲸鱼大得多,行动起来也比鲸鱼快得多。
各种航海日志所记载的与它的出现有关的事实,诸如这个物体或生物的形状,它行进时快得出奇的速度,它运行中显示出的令人吃惊的能量,它那种像是天赋的个体活力,都还是相当吻合的。如果说这是一种鲸类动物的话,它的体积却大大超过了生物科学曾经加以归类的鲸鱼。
然而,这东西却真的存在着,它这般神奇的出现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激情和骚动。
1866年7月20日,加尔各答布纳希汽轮航运公司的希金森总督号,在澳洲东海岸5海里处,曾经碰到过这个巨型怪物。船长巴克还以为是一座无人知晓的巨礁;当他正准备测定它的准确方位时,两道水柱从这个怪诞的物体中喷射出来,呼啸着直冲云天,蹿了150英尺高。要么是这座巨礁上面有一处间歇热喷泉,要么这是一种尚不为人所知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从鼻孔中喷出的两道气热混合的泡沫水柱。
这类报道接二连三而来:横渡大西洋的贝莱尔号观测到它,伊斯曼舰队的埃特那号跟这个怪物有一次相撞,法国大型驱逐舰诺曼底号军官们所做的笔录记载有它,分遣舰队司令官弗兹·詹姆士手下的高级船员在克利德勋爵号上进行的方位测定也显示过它的出现。
在各大中心城市,这怪物家喻户晓。报纸正好有了机会来制造各色奇闻逸事,出现了关于各种巨型奇异动物的报道。
当时,在学术团体中和科学报刊上,轻信的人与怀疑论者两派之间展开了无休止的争论。“怪物问题”使得人们情绪激动。最后,一位最受读者欢迎的编辑草草写了一篇概述文章,给了这怪物致命的一击,在人们的普遍笑谈中将其结束了。才智终于战胜了科学。
在1867年头几个月里,这个问题显然被人遗忘了。可这时,人们又了解到一些新情况。这已不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一桩必须加以避免的严重的现实危险。问题显示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这怪物变成了小岛、岩山、巨礁,而且是飞逝的、变幻莫测的、逮不住的巨礁。
1867年3月5日,蒙特利尔海运公司的摩拉维安号夜间行驶至北纬27度30分,西经72度15分的海面时,船的右舷后半部撞上了一座礁石。它是撞上了一处海面下的岩石呢?还是撞上了一只遇难船只的残骸?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