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为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所著,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军事著作。全书十三篇,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一部讲述战争谋略的智慧读本,它对我国古代的斗争经验和军事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一经编撰成书问世,即受到兵家的关注与推崇。它所体现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和所叙述的切实可行的谋略计策,使之成为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由《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编著的这本《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智谋全解》汲取了上述两本书的精华内容,包含原文、译文、浅析、战史经典、处世权谋、商场博弈等栏目。书中所蕴涵的兵法中的攻防、奇正、刚柔、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互相转化的法则,充分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智谋全解》的内容简介如下:
《孙子兵法》既自成体系、独放异彩,又与其他各家互相融通、相映生辉。政治上,《孙子兵法》继承了先王们治国御众的统御策略;思想方法上,《孙子兵法》与道家、儒家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军事上,《孙子兵法》基本承袭了姜尚、管仲等用兵制服之策,如奇正、利害、阴阳和神速、戒备等等。正是因为孙子集中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才使得《孙子兵法》留传后世,千古不衰。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讲述战争谋略的智慧读本,它对我国古代的斗争经验和军事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一经编撰成书问世,即受到兵家的关注与推崇。它所体现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和所叙述的切实可行的谋略计策,使之成为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智谋全解》由《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编著。
反败为胜越国七计灭吴
公元前494年,越国进攻吴国而战败,越王勾践率仅存的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又被吴军层层围困,面临亡国之灾。危急关头,勾践采纳了大夫范蠡的建议,决定委屈求和,保存国土,日后东山再起。范蠡、文种还制定了一系列图强复兴、转败为胜的战略,即“破吴七计”。勾践依计而行,开始了长达十三年之久的复仇灭吴计划。
首先,他派谋臣文种通过吴太宰伯伯,向吴王夫差求和。文种对伯豁贿之以财宝,迷之以女色,威之以死战,晓之以利害,许之以勾践甘愿为臣仆,忠心侍奉吴王。伯豁果然劝说夫差准许议和,吴军撤兵回国,越国逃过了灭亡。随后,勾践将治国之权交给文种,与王后、范蠡三个一道去给夫差当奴仆。勾践为夫差驾车养马,王后为吴宫打扫庭院。勾践卑行慎言,忍受所有屈辱,甚至以“尝粪判病”来讨好夫差;同时经常贿赂伯伯,用计离间吴王与忠臣伍子胥的关系。历时三年,勾践终于取得夫差的信任,被释放回国。回国后,勾践先下一道“罪己诏”,向全国人民检讨自己与吴国结仇、使百姓饱受灾难的罪过,亲自慰问受伤百姓,抚恤阵亡者遗孤;然后“卧薪尝胆”,自耕自织,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针对战败后人口减少、财力耗尽的情况,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政策,恢复国家元气。勾践“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拥护。内政改革获得成功,外交活动也收获巨大:他时常给夫差送上丰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麻痹、消除夫差对越国的戒备,助长他的骄纵淫奢;高价收购吴国粮食,破坏其经济,造成吴国粮食困难;用离间计挑起吴国内部争斗,使夫差对伯豁偏听偏信,对伍子胥更加疏远。
夫差胜越以后,因胜而骄,根本看不到勾践决心灭吴的意图,而是加紧向北扩张,意欲称霸中原。公元前484年,夫差北上伐齐,败齐军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又约晋国与各诸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为了与晋定公争夺霸主之位,夫差带走所有精锐部队,只留老弱病残与太子友一起留守都城。勾践见夫差空国出征,便急于出兵攻吴。范蠡认为吴军出境不远,一旦听说越国乘虚攻击,回兵反击并不难,越军很难有全胜把握,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后,吴军已至黄池,勾践调集越军四万九千人,分兵两路向北进入吴国,直逼国都姑苏。
吴太子友急忙率兵阻止越军进犯。太子友知道吴国的精锐队伍全部北上黄池,便采取坚守待援策略,不与越军交战,同时派人请夫差急速回军。吴将王孙弥庸为报父仇,不顾太子友坚守疲敌的主张,主张出击,打败了越军先锋部队,俘虏了先锋官畴无余和讴阳。首战小胜,使吴将骄傲轻敌,待勾践率主力到达,发起猛攻时,吴军竟然不堪一击,太子友被俘,吴都姑苏被攻陷。
夫差终于用武力威胁晋国让了步,勉强做了霸主。回军途中,吴军听到太子被俘、国都被破的消息,军心大乱。夫差见没有反击的必胜把握,于途中派伯伯求和。勾践、范蠡估计还没有马上灭掉吴国的实力,便同意议和,撤兵回国。夫差回国后,大臣们见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国力衰弱,没有实力报复越国,建议夫差宣布“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而夫差并未吸取教训,依然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致使民心愁怨,政局不稳。文种见吴国经济贫弱,军队疲惫,国内防务松懈,建议勾践再次乘机攻吴。
公元前478年,吴国大旱,仓廪空虚,勾践再次举兵进攻吴国。战前,勾践明赏罚、备战具、严军纪、练士卒,做好了充分的临战准备;提出“为国复仇”的口号,鼓励出征者奋力作战,留乡者专心生产,争取人民的支持。出兵时,又宣布吴王夫差的种种罪状,激发人民反对夫差的情绪。三月,越军攻到笠泽(今苏州南),与前来迎击的吴军隔江对峙。黄昏时,勾践命左右两翼分别隐蔽江中,半夜时呐喊击鼓,发动佯攻。夫差以为越军将分两路渡江进攻,连夜分兵迎战。其时,勾践率主力偃旗息鼓,于两路吴军中间出其不意,潜行渡江,于薄弱的接合部发起进攻,一举击败吴军。越军乘胜追击,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战于郊(今苏州郊区),三战三捷,占领了大片土地,改变了吴强越弱的形势。
笠泽战败,吴军退而固守姑苏。姑苏城池坚固,越军一时不能攻破。于是勾践改用长期围困策略,围而不打。至两年后,吴军终于势穷力竭,越军方才发起强攻。越军攻进姑苏城,夫差率残部逃到姑苏台,又被越军包围。夫差派人再次向勾践求和,被拒绝后绝望自杀。至此,越国灭掉了强大的吴国,终于取得了吴越之战的最后胜利。越国由败转胜,以弱胜强,终于灭吴,所采用的许多策略都与《孙子·始计篇》阐述的战略思想相符合:修明政治而获得民心;以“雪国耻”为口号而争取人民的支持;面对强敌而避其锋芒;实力不足而严加防范、积极做好准备;对吴国君臣“利而诱之”、“亲而离之”、“卑而骄之”;决战时“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一切都经过周密筹划、精心准备,“得算多”而后用兵。这一切正是孙子谋略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实用性的极好证明。
祖逖智勇成大事
孙子选择将帅,重智、信、仁、勇、严五德,具备五德方可为将。何谓“智”?第一是高瞻远瞩,从人类生存的大范围来把握战争的发展趋势;第二是清醒而准确的判断力,以驾驭现实各种因素;第三为当机立断的决策力,尤其是孙子十分重视集团决策的“庙算”,战前庙堂集合,将帅共谋大计,以预测战争胜负。何谓“信”?即将帅个人威信,将帅的威信产生于仁爱、勇敢、严毅。何谓“仁”?“孝、悌、信、爱”是仁德的广义含义,而仁德的将帅必然爱兵,用爱训练队伍,管理军队,激发士兵的忠勇精神。何谓“勇”?勇是将帅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不过,将帅之勇不是“一夫之勇”,而是“万夫不当之勇”,是勇与谋的统一。何谓“严”?即将帅凛然不可犯的气度,是号令严正、令出即行的纲纪。将帅五德是孙子治军思想中人才学说的集中体现。在五德方面,东晋著名的军事将领祖逖值得赞赏。
祖逖因平定黄河南北纷乱、率兵北伐立下战功,被封为镇西将军。在南征北战期间,祖逖对部下亲如兄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祖逖生活十分俭朴,并和士卒一起不失农时,参加生产,外出打柴,解决军需不足,振兴中原经济。他还十分体贴处在拉锯战中的人民和坞堡组织。当时散布在黄河南岸还有许多势力弱小的坞堡组织。由于常常受到羯人首领石勒的侵犯,不能自保,许多坞主的子弟被送到襄国做人质。祖逖来到后,这些人顾虑重重,不敢与之接近,怕石勒报复。祖逖知道后,立即宣布:凡儿子在襄国者“皆听两属”,即准许其在归属晋军后,表面上仍然附属石勒。还经常派出小分队佯击这些坞堡组织,让石勒知道他们没归顺晋军。这样,坞堡组织解除了顾虑,开始帮助祖逖。石勒稍有什么动静,他们便向祖逖报告,使祖逖打了许多胜仗。祖逖对战俘也采取优待办法。一次他的巡逻兵抓获了一个石勒辖区的人,他亲令款待,给他讲明道理,然后放回,此人回去后,到处讲祖逖的好处。并率乡里五百家投奔祖逖。祖逖对那些死于战乱中的百姓加倍重视。发现后,即命令部属予以掩埋,并为之焚香祭奠。许多百姓尤其是老人十分感动,有的置酒开会,流着眼泪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当时百姓中流传一首歌谣:“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可见人民对祖逖的感激之情。
由于祖逖深得人心,力量不断扩大,使石勒对他逐渐害怕起来。尤其是石勒正与东晋幽州刺史段匹(石单)激战于厌次(今山东无棣县境),无力南顾,又怕祖逖北上抄其后路,便主动讨好祖逖,亲自派人“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又致书祖逖,“求通使互市”。祖军逃到襄国的降卒,石勒不但不接纳,反斩其首级献与祖逖。祖逖巧妙地利用了石勒的和好政策,乘机休养生息,整训军队,发展民间贸易,使黄河以南“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经济迅速得到发展,为大举北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P6-8
《孙子兵法》,又称《兵策》《吴孙子兵法》《孙子十三篇》。全书十三篇,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共五千九百余字,为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所著,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军事著作。
孙子,名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时代的齐国。孙子原是陈国陈完(后改称田完)的后裔,名将田书和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是其先祖。正因如此,孙子得以从小诵读《司马穰苴兵法》《太公兵法》以及《管子》等优秀军事文化典籍,为其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后来,孙子来到吴国,在伍子胥的极力推荐下,受到吴王阖间的召见。孙子向吴王献上自己苦心钻研蔚为大观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吴王的赏识。之后,孙子辅佐吴王破强楚、伐齐晋,为吴国春秋霸主地位的奠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就在吴国强大之时,孙子却急流勇退,悄然隐去,不知所终,唯留下《孙子兵法》传诵人间。
《孙子兵法》既自成体系、独放异彩,又与其他各家互相融通、相映生辉。政治上,《孙子兵法》继承了先王们治国御众的统御策略;思想方法上,《孙子兵法》与道家、儒家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军事上,《孙子兵法》基本承袭了姜尚、管仲等用兵制服之策,如奇正、利害、阴阳和神速、戒备,等等。正是因为孙子集中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才使得《孙子兵法》留传后世,千古不衰。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分为上卷、中卷、下卷,详细内容如下: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珍宝,不但被我国人民所推崇,也越来越被世界所公认。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孙子兵法》就流传到外国,陆续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孙子是中国的孙子,而《孙子兵法》则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财富。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一部讲述战争谋略的智慧读本,它对我国古代的斗争经验和军事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一经编撰成书问世,即受到兵家的关注与推崇。它所体现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和所叙述的切实可行的谋略计策,使之成为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流传至今的《三十六计》为何人所作,尚待进一步考证。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解读这本书、汲取这本书的精华。书中所蕴涵的兵法中的攻防、奇正、刚柔、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互相转化的法则,充分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具有进步意义。当然,时至今日,战争的武器、战争的原则、战争的破坏性以及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等,已经不能与古代同日而语,它的某些论述在今天看来不一定完全科学或者不一定实用,然而它所蕴涵的思想策略仍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